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三七的药效发展及其起源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22:08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不稳定性心绞痛)
“三七”的药效发展及其起源




三七又名 田七,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有“南国神草”

“参中
之王“等美 称。三七为云南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中医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一味著名的中草药
,
活血化瘀
,
应用广泛

。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最早发掘使用的
一种药用植物,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三七起源于
2
亿
5
千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三七对生长的环境条件 有特殊要求,
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

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 故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
中国西南部海拔
1500
米-
1800
米,北 纬
23

5
°附近的狭窄地带,包括云南省文山州和广西与
文山交界 的几个地方。南部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据有关文献记载,该州的砚山、马关、西畴
等县栽培三七已有 数百年的历史。
三七野生于山坡丛林下,
今多栽培于海拔
800-1000m
的山脚斜
披、土丘缓坡上或人工荫棚下。


而三七被内地医家广泛认 识和运用则远在古中国的明代,
时代背景和发展原因主要是因为明
代有较为适合医药传播的社会 环境
,
医药知识对前代的继承和提高
,
以及李时珍的独特贡献。


明朝李时珍认为
,
三七名称的由来是由于三七的功效能愈合伤口
,
如漆粘物
,
故称山漆
,
三七就是山漆的简称


中药学上它有很多异名
,

:
田七



山漆



金不换



三七参




参三七等




明代以前
,
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
,
历史上一般都认为三七首次被载入内地的著作是明< br>代医学家李明珍所编撰的本草学名著

《本草纲目》
,
此书刊于
1596


其中记载道:
“三七,
近时始出,
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
云有奇功。
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 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产后服亦良。

大抵此药气
味温甘微苦
,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
,
故能治一切血病
,
与麒麟竭、紫矿相同
......
止血,散血,
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 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
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 咬,蛇伤诸病。



明代医书

《跌损妙方》

中也有对三七的记录
,
用它入药治疗刀斧伤

。同一个时期
,
同一
种药物在不同地方的医学著作中出现
,
很好地表明了三七在当时得到不同医家的认识

。同时
,
对于三七
,
明代的非医学著作也有提及

。如一般公认成书时间不晚于明万历年间
( 1573

1620)
的我国著名世俗小说

《金瓶梅》

中就提到了

“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

??

不拘妇女
甚崩漏之疾
,
用酒调至粉末儿吃下去即止”


一个通俗读物的作者对三七止血尚且有这样的认

,
表明至少在明代后期
,
三七已在内陆地区得到较普遍的使用了




在清代的许多医书中
,
还保留了以三七为原料的药方
,


“黎洞丸”





《血证论》


有这样的论述
:


然刀伤二三日后
,
则亦与吐衄略同
,
有淤血肿痛者
,
宜消淤血



刀口
,

花蕊石散

肿处
,
用乳香



没药


麝香



三七



葱白捣敷



淤血消散
,
则肿痛自除
,
内服黎洞丸治之



《医宗金鉴》

中也写着

“无论轻重伤破出血
,
初服三黄宝蜡丸

伤破微
出血者
,
服黎洞丸”


《洞天奥旨》

中治疗金刃疮
,




完肤丹
:
三七末一两
,
乳香末二

,
陈年石灰一两
,
血竭三钱
,
妇人裤裆末一钱
,
人参二钱
,
各为细末
,
掺上即止血生肌





从以上记载可以 很容易看出,三七的药效,一直为历代医家所肯定及推崇,而现代三七的药
用价值更得益于不断更新的医 药科学研究,在药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三七的化学成分 主要是皂苷、黄酮苷、氨基酸等。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
酸。三七被人们誉为“人参之王”,其总皂甙含 量约为
12%

是三七主要药理活性成分;现从三
七中分离得到
2 0
种达玛烷型皂甙,
根据水解后次皂甙元结构的不同,
分为人参皂甙
Rg
Rb

Ro

三种类型,包括:人参皂甙
Rg1
Rg2

Rb1

Rb2

Rb3

Rc

Rd

Re

Rh

F 2
、三七皂甙
R1

R2

R3

R6< br>、
Fa

Fc

Fe

R4
等;并 含有三七黄酮
A
、三七黄酮
B
、挥发油、生物碱、多糖、氨基酸
-< br>β
-
草酰基
-L-a

β
-
二氨基丙酸等有 效成分。从这些有效成分中,三七的药效主要体现在以下
八大功效:
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
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
扩张血管的作用;
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
抗炎症作用;
具有免疫调节剂的
作用,能 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

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抗肿瘤作用;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作用。






《中药大辞典》

1997
年版)说道:“三七功用补 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
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 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
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此外其药理作用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述,
例如:
能够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具有 抗血小板聚集
及溶栓作用;能够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对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22: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884.html

三七的药效发展及其起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