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
年级病理生理
第六章发热
一、单项选择题
1
、发热是指
A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体温升高
B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o
C
.体温超过正常
0.5
C D
.产热超过散热
E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
、下列情况中,哪项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
.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
B
.剧烈运动后引起的体温升高
C
.皮肤鱼鳞病引起的体温升高
D
.肺部炎症引起的体温升高
E
.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引起的体温升高
3
、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
.皮肤血管
C
.产
EP
细胞
D
.骨骼肌
E
.汗腺细胞
4
、严重的发热患者最易发生
A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D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5
、患者因输液反应出现发热,其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
.外毒素污染
B
.内毒素污染
C
.内生致热原污染
D
.过敏反应
E
.变态反应
6
、对本胆烷醇酮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
.是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
C
.给人体肌肉注射可引起发热
D
.能激活白细胞产生和释放
EP
E
.是一种
EP
诱导物
7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
1
℃,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A
.
13% B
.
10% C
.
5% D
.
8% E
.
3%
8
、发热时高温持续期热代谢特点为
A
.产热<散热
B
.产热>散热
C
.产热障碍
D
.散热障碍
E
.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
9
、内毒素是
A
.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
.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
.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
.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
.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10
、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大于散热
B
.产热小于散热
C
.产热等于散热
D
.产热与散热无变化
E
.散热障碍
11
、体温下降期可出现下列哪种病理过程
A
.水肿
B
.水中毒
C
.低渗性脱水
D
.等渗性脱水
E
.高渗性脱水
12
、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不包括
+
2+
A
.
Na
/Ca
比值
B
.
PGE
C
.
NO D
.
AVP
E
.
cAMP
13
、下列哪种物质属发热激活物
A.
白细胞介素
-1 B.
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4
、热限是指发热时
A.
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B.
发热持续的时间受限制
C.
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D.
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强度受限制
15
、一般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
.延髓
B
.脊髓
C
.大脑皮层
D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
.室旁核
16
、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
A.
抗原抗体复合物
B.
内毒素
C.
本胆烷醇酮
D.
肿瘤坏死因子
E.
干扰素
17
、临床上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为
A
、液体或器皿被外毒素污染所致
B
、液体或器皿被内毒素污染所致
C
、液体或器皿被内生致热原污染所致
D
、液体或器皿被肿瘤坏死因子污染所致
E
、液体或器皿被白细胞介素
-1
污染所致
18
、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属内生致热原
A
、
IL-1 B
、
IFN C
、
TNF D
、
LPS E
、
MIP-1
19
、发热时糖代谢的变化为
A.
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B.
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C.
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D.
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E.
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20
、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的是
A.
脱水热
B.
先天性汗腺缺乏症
C.
甲状腺功能亢进
D.
中暑
E
.肺炎
21
、下列属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是
A
.本胆烷醇酮
B
.前列腺素
E
C
.内毒素
D
.白细胞介素
-1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9: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494.html
-
上一篇:第六章 发热
下一篇: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