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第六章 发热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9:59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复方甘草片价格)

第六章





一、
A
型题

1.
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温超过正常值
0.5


B.
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
答案
]D

[
题解
]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 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值
0.5
℃)

称为发热。

2.
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A.0.1


B.0.2


C.0.5


D.0.8


E.1.0


[
答案
]C

[
题解
]
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0.5
℃。

3.
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
酷热时中暑

B.
妇女月经前期

C.
剧烈运动

D.
中毒性休克

E.
流行性出血热

[
答案
]A

[题解
]
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 女月经前
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 点上移),
属发热。

4.
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先天性汗腺缺陷

C.
夏季高温中暑

D.
妇女月经前期

E.
流行性脑膜炎

[
答案
]E

[题解
]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 再作用体
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 汗腺缺陷、
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5.
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
引起产热增加

C.
激活单核细胞

D.
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E.
激活中性粒细胞

[
答案
]D

[< br>题解
]
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

6.
下述哪种情况属于发热?

A.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体温升高

B.
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体温升高

C.
环境高温引起的体温升高

D.
妊娠期出现的体温升高

E.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体温升高

[
答案
]E

[
题解
]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作为发热的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使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即引起发热,而其他四种情况 引起的体温升高均不属发
热。

7.
下列哪一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
白细胞致热原


1

B.
内生致热原

C.
干扰素

D.
肿瘤坏死因子

E.
白喉毒素

[
答案
]E

[
题解
]
白喉杆菌释放的白 喉毒素是发热的激活物,而白细胞致热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属内生
致热原,不是发热激活物。< br>
8.
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
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D.
睾丸酮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B.
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E.
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C.
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
答案
]E

[
题解
]
单核
-
巨噬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物激活后, 能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称内生致热原。

9.
临床上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变态反应

B.
药物的毒副作用

C.
外毒素污染

D.
内毒素污染

E.
内生性致热原污染

[
答案
]D

[
题解
]
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干热
160

2
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
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是引起输液反应 发热的重要原因。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
不是
内生致热原?

-1







E. IL-6

[
答案
]D

[
题解
]PGE
是发热中枢 正调节介质,不属内生性致热原,而
IL-1
(白细胞介素
-1
)。
IFN
(干扰素)、
TNF
(肿瘤坏死因子)、
MIP-1
(巨噬细 胞炎症蛋白
-1
)均是目前受到重视的内生致热原。

11.
下列哪一种物质属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A.
精氨酸加压素

B.
黑素细胞刺激素

C.
脂皮质蛋白
-1

D.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

E.
一氧化氮

[
答案
]E

[
题解
]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 新型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已证明中枢许多部位均含有一
氧化氮合酶,合成一氧化氮, 它是一种与发热有关的中枢正调节介质。

12.
下列哪一项物质属于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

A.
前列腺素
E


+
/Ca
2+

C.
环磷酸腺苷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E.
精氨酸加压素

[
答案
]E

[题解
]
精氨酸加压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是一种与多种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有
关的神经递质。已证明它有解热作用,是属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其余
4
种均 为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13.
热限是指发热时

A.
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
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C.
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
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
答案
]B
[
题解
]
发热时体温升高极少超过
41
℃,即使大大增加致热原 的剂量也难越此热限。也就是热限是指发
热时体温升高的高度限制于一定水平。

14.
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2

A.
产热等于散热

B.
散热大于产热

C.
产热大于散热

D.
产热增加

E.
散热障碍

[
答案
]C

[
题解
]
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由于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原来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 中枢
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 温度
降低,散热随之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之增加。因此热代谢 特点
是产热大于散热。

15.
寒战是由于

A.
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
全身皮肤的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B.
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E.
全身皮肤的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C.
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
答案
]A

[
题解
]
寒战是一种全身性骨骼肌的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是下丘脑发出的冲 动,经脊髓侧索的网状脊
髓束和红核脊髓束,通过运动神经元传递到运动终板而引起的。而经交感神经传 出的冲动引起皮肤竖毛肌
的收缩则是出现“鸡皮”,不是寒战。

16.
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大于散热

B.
散热大于产热

C.
产热等于散热

D.
产热减少

E.
散热增加

[
答案
]B

[
题解
]
体温下降期时,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血温高于调定点。温敏神经元发出频
率增加,使交感神经细胞的紧 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因此,散热大
于产热。

17.
严重高热病人未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肾排水下降引起潴留

E.
热惊厥

[
答案
]C

[
题 解
]
严重高热病人皮肤和呼吸道水分大量蒸发,加上大量出汗。因为汗液是低渗性液体,此时失 水
大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所以高热病人末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18.
小儿热惊厥产生的机制是

A.
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

B.
先天性体温中枢疾病

C.
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减弱

D.
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

E.
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
答案
]A

[
题解
]
在小儿,高热比较 容易引起抽搐(热惊厥),这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

19.
体温每升高
1
℃,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5


B.10


C.18


D.20


E.25


[
答案
]C

[
题 解
]
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
1
℃,心率约增加
18

/min
;若体温每升高
1
℉,心率增加
10

/ min


20.
体温每升高
1
℃,基础代谢率提高

A.3%

B.5%

C.10%

D.13%

E.15%


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9: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493.html

第六章 发热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