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复习重点
一、
名词解释
幻觉:
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分为:
幻听 、
幻视、
幻味、幻嗅、
幻触和内脏幻觉。
幻觉是精神科临床上常见且重要的精 神病性症
状之一。
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可见于正常人,如 在光线暗淡的环境看错物体。
病理
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
多表现为错视和错听,
并常带有恐怖色彩,
如患者把输
液管看成一条正在吸血的蛇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的谵妄状态。
感知综合障碍:
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够正确感知,
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
形
状、颜色、
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感知。 多见于癫痫。常见感知综合障碍包括:
视物变形症(多见于癫痫)
;自身感知综合障碍(可见于 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时间
感知综合障碍(可见于正常人、情感性精神障碍等)
;空 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可见于抑郁发作、分离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
。
思维奔逸:
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加速,多见于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
指思维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多见于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
指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感到脑子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思想。多见于精神分
裂症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破裂:
指思维的连贯性障碍,
即 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和书
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人句子,
但 各句含义互不相关,
变成了语句堆积,
整段内容令人
不能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br>
思维散漫:
指思维的连贯性障碍,
即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表现为在交谈时,患者
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话题转换缺乏必要的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 别
人弄不到患者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对问话的问题不切题,
交流困难。
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不连贯:
多指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的言语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的状态。
病理性赘述:
指思维联想活动迂曲,
联想枝节过多。
表现为对某事做不必要的过分 详尽的赘
述,言语罗嗦,但最终能够回答出正确的问题。多见于癫痫、老年痴呆等。
象征性思维:
属于概念转换,
患者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
不经患者本人 解释,
他人无法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语词新作:
是概念的融合、浓缩 和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奇特的文字、符号、图形
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他人无法理解。多 见于精神分裂。
逻辑倒错性思维:
以推理缺乏逻辑性为特点,
表现为患者推 理过程或缺乏前提依据,
或因果
倒置,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离奇古怪。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 性障碍等。
强迫症状:
患者表现为来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多数 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是
没有必要或异常的,
是违反自己意愿的,
强迫与反强迫的强 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
虑和痛苦,
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延患者可表现出仪式行为,
此时焦虑和精神痛苦
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妄想:
是在病理推断和 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其特征包括:
①病态的
坚信;②个人卷入 ;③个人独特性;④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原发性妄想:
是没有发生基础的妄 想。
表现为内容不可理解,不能用既往经历、
当前处境及
其他心理活动等加以解释,是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系统性妄想:
是指内容前后相互联系、
结构严密的 妄想。此类妄想形成过程较漫长,
逻辑性
较强,
与现实具有一定联系或围绕某一核心思 想,
如不仔细辨别,
往往难以发现。
多见于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 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某组织进行迫害,如投毒、跟踪、监视、诽谤等。患者
受妄想的 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自杀、伤人等行为。主要见于精神
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关系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与自己有关。
如认为 周围人的
谈话是在议论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物理影响幻想:
又称被控 制感,
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
情感或意志行为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
控制而身不由己。< br>如患者经常描述被红外线、
电磁波、
超声波或某种特殊的
先进仪器控制。该症状 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被洞悉感:
又称内心被揭露感。患者感到内心所想的事情 ,
虽然没有说出,
也没有用文字书
写出来,
但被别人都知道了。
至于 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患者则不能描述。
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界限性遗忘:
指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
遗忘的发生通常与该时间段内的不愉快
事件有关。多见于分离(转换)障碍,又称为分离性遗忘。
错构:
指在遗忘 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
上出现错误的回忆,
并坚信不疑。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虚构:
指 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由于虚
构患者有严重的记忆障 碍,
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
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常
常变化,
且容易 受到暗示的影响。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及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
障碍。
假性痴呆:
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
部分患者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
而大脑组织结 构无
任何器质性损害。经治疗后,痴呆样表现很容易消失,可见于分离(转换)障碍及
应激障碍 等。
刚塞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
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 的答案,
往往给人以
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但对于复杂问题,患者却往往能正确应对,如上网、 下
棋、打牌等一般生活也能自理。
童样痴呆:
以行为幼稚、
模仿幼 儿的言行为特征。
表现为成人患者的言行类似儿童一样,
如
一位
32
岁女性患者以幼童讲话的声调称自己才
5
岁,见了刚工作的护士叫阿姨,
见了
20
多岁的医生叫叔叔。
走路时蹦蹦跳跳,
并喊着要吃棒棒糖。
见于癔症患者 。
抑郁性假性痴呆:
指临床表现与脑部有器质性改变的痴呆相似,
但没有脑 部器质性病理改变,
习惯上称为假性痴呆。抑郁发作时,患者思维迟缓,联想困难,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少,情绪低落,表情呆板,兴趣减退,动作减少,生活疏懒,尤其是严重抑
郁发作时,酷似“
痴呆
”
。见于严重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
双重定向:
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
一种体验则与妄想有关 ,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见于精神分裂症在意识清晰
的状态下出现的定向力障碍。
矛盾意向:
表现为对同一事物,
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
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 意向
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情感高涨:
是正 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
患者自我 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多
见于躁狂发作。
情感低落:
是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有时
感 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多见于抑郁发作。
情感淡漠:
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 感反应,
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
有
时感到前途灰暗,
没有希望 ,
严重时可因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企图及行为,
多见
于抑郁发作。
精神运动性障碍:
又叫动作行为障碍,
是指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病理性感知、
思维、情感 等的
影响,出现的不同形式的动作行为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
指患者的动 作行为及言语活动明显增多。
包括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
协
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 多见于躁狂发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
精神 运动性抑制:
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主要包括木僵,蜡样屈曲,
缄默症和违
拗症。
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
蜡样屈曲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
缄默症见于
分离 障碍;违拗症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
木僵:
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表 现为患者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
增高,
面部表情固定,
对刺激缺乏反应,< br>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甚至大
小便潴留。
蜡样屈曲:
在木僵的基础上,
患者出现肢体任人摆布,
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
也能较长时
间维持不动,形似蜡像一般,故称为蜡样屈曲。
缄默症:
言语活动的明显抑制。表现为缄默不语,
不回答任何问题,
有时仅以 手势示意或书
写交流。多见于分离(转换)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违拗症:
指 患者对他人的要求加以抗拒。
分主动违拗与被动违拗,
前者表现为不但拒绝执行
他人要 求,
而且还做出与要求截然相反的行为,
后者表现为对他人各种要求的一
概拒绝执行。 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精神活性物质:
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
药物,
是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
行为 、
改变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 或保持某些
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药物依赖:
指对药物的强烈渴求,病人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
苦,强制性的长期慢性或周期性的服用。< br>
二、简答题
1
、什么叫精神障碍?
答: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
变,可伴有痛 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传统上,精神障碍根据有无所谓的器质性因素
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 炎、慢性脏器衰竭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
障碍,
后者由分为重性精神障碍
(又称为精神病性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和轻性精神障
碍(如焦虑症、应激所致的精神障碍)< br>。
2
、导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或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
1
)生物学因素:遗传与表观遗传、精神发育异常、感染、躯体疾病、
创伤、营养不
良、毒物等;
(
2
)
心理、
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
情绪状态、
人格特征、
性别、
父母的 养育方式、
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
精神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3.
如何理解精神障碍的诊断思路和等级诊断观念?
答:诊断思路:
(
1
)横向诊断过程:确定症状学诊断,包括精神科现状检查与精神活动的动
态观察 两个方面。
(
2
)纵向诊断过程: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将症状学诊断与患 者的发病背景相
结合,如起病形式、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既往人格特点、疾
病史、家 族史。
等级诊断观念:
(
1
)先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再考虑功能 性精神障碍;
(
2
)功能性精神障碍。诊断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精神分 裂症,情感
性精神障碍等;第二层次:癔症、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等;第三
层次:人格障碍等 。
4
、
CCMD-3
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哪四项?
答:①症状标准
②严重标准
③病程标准
④排除标准
5
、精神检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
(一)外表与行为
1
外表
包括体格、体质状况、发型、装束、衣饰等。
2
面部表情
从
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推测一个人目前所处的情绪状态。
3
活动
< br>注意活动的量和性
质。
4
社交性行为:了解患者于周围环境的接触情况,是否关 心周围事物,是主
动接触还是被动接触,合作程度如何。
(二)言谈与思维:言谈的速度和量、言谈的形式与逻辑、言谈内容、是否存在妄想。
(三)
情绪状态:
可以通过主观询问和客观观察两个方面来评估。
观察情感反应的强 度、
持续性和性质。
(四)感知:有无错觉幻觉及其性质。
(五)认知功能:定向力、注意力、意识状态、记忆、智能。
(六)自知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状况的了解。
6
、谵妄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病因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物质滥用、中毒、营养缺乏。
临床表现
:
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
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老年患者中持续
数月者也并非罕见。典型的谵妄通常
10-12天可完全恢复,但有时可达
30
天以上。谵妄的
特征:①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 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有
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
②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障碍,严重者会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③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患者尤对新近事件难以识记。
④睡眠 觉醒周期不规律,
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
好转后患者对谵妄时的表现或发
生的事 大都遗忘。⑤感知障碍尤其常见,包括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情绪紊乱非常突出,
包括恐怖、焦虑、抑 郁、愤怒或者欣快等。
7
、
AD
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AD
与
VD
的鉴别。
答:
AD
的发病危险因 素:
包括年老、
女性、
痴呆家族史、
21-
三体综合征家族史、脑外伤史、
抑郁症史、低教育水平。
临床表现:
AD
通常起病 隐匿,进行性加重,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均病程
8-10
年,
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 持续
15
年或以上。
AD
的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
及伴随的社会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
如失语、
失 认或失
用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重度。
1
)轻度:近记忆障碍常为首发及最明显障碍。人格改变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缺< br>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冷淡等。
2
)中度:患者不能独自生活,表现为日益严重的记忆障 碍。
远记忆受损,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失认失用。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突出,
情绪波动不稳。
3
)重度:记忆力、思考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逐渐丧失语言、行走能力。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压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
亡。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9: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