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中医治疗胃病的十四个药方
胃病发生的原因相当 复杂,多由于情志不畅,精神紧张,饮食不
当,无视饥饱,过冷过热,食无定时,食物质量等因素所致。 浓茶、
白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饮食也易引起胃病的发生。胃病还有遗传
性,胃病患者的子女 相对容易患病。
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良、吐酸、嘈杂
等。
如果你频繁地或周期性地出现上述症状,
先不要随便自己到药店
买药服用。必须先到医 院就诊,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纤维胃镜、钡
餐造影、肝功化验、大便常规等。待确认了胃病的种类、程 度,是否
还有其他病之后,再进行治疗,这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胃病的治疗,
中西医不大一样。
治胃病的西药有上百种之多,
可分为解痉止痛药、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 、胃粘膜保护剂、助消
化药、促胃肠动力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几大类。西医治疗大多因
病选 药,按病施治,缓解症状容易,治本除根较难。中医治疗则是整
体考虑,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注重病因 ,补虚扶正,治病求本。
下面想概括地介绍一下我对常见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和体
会。
中医历来 特别重视胃病的诊治。认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
纳一运,
化生精气”
,
故脾胃合称为
“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说明脾胃功能状态 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
十分强
调保护胃气,调理脾胃,总结出了“ 脾旺则四季不受邪”,“保住一
分胃气,留得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等重要治病经验。
中医诊治胃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
再参考西医检查
结果,综合辨 证,分型施治。现将常见的证型及其治疗分述如下。
一、脾胃虚寒型:
特点是上腹部 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
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治则: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方剂:
理中汤、
黄芪建中汤、
厚朴温中汤等方加减。
常用药物:
党参、
黄芪、白术、干姜、桂枝、茯苓、木香、陈皮、厚朴、草蔻、砂仁、
炙甘草等,虚寒甚者 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二、肝胃不和型:
特点是上腹部胀痛 ,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
志抑郁,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
调和肝脾。
方剂: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
柴胡、
白芍、
枳壳、
川芎、
香附、
元胡、
川楝子、乌賊骨、 苏梗、陈皮、炙甘草等,胁肋痛重者加檀香、佛手
等。
三、
脾胃湿热型:< br>特点是上腹部灼痛痞闷,
嘈杂泛酸,
口苦口腻,
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 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
健脾和胃。
方剂:
香连丸、
平胃散等方加 减。
常用药物:
黄连、
黄芩、
知母、牛膝、厚朴、香附、木香、半夏、薏苡仁 等,感染幽门螺杆菌
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食少嗳腐者加焦三仙。
四、胃阴不足型:
特点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手
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治 则:益气健脾,养阴清胃。方剂:益
胃汤、
一贯煎等方加减。
常用药物:
生地 、
沙参、
麦冬、
玉竹、
当归、
白芍、枸杞、川楝子、炙甘草等,大便 秘结者加大黄、麻仁等。
五、血瘀气滞型:
特点是上腹部刺痛,食后痛剧,痛处拒按 ,有
时吐血或黒便,
舌紫暗有瘀点,
脉细涩。
治则: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剂:
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
当归、
川芎、< br>白芍、
丹参、
元胡、
桃仁、
红花、
香附、
丹皮、乌賊骨等,
吐血或黑便者加三七、
白芨等。
六、胃气不和型 :
特点是上腹痞满不适,干呕嗳逆,食少倦怠,
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表里不和,虚实夹杂,舌 苔薄黄膩,脉弦滑或
沉细数。治则: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方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方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干姜、厚朴、吴萸、黄连、黄芩、枳实、
木香、白芍、桂枝、炙甘草等,疼痛明显者 加元胡、香附等。
各药配方剂量须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得病时间、轻重而定。
< br>在临床实际运用时,
以上各个证型并非都那样典型,
往往有主有
次,相互交织, 或数型兼而有之。所以不必拘泥硬套,应根据具体病
人具体对待,灵活辨证灵活加减。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比较复杂而较重的一类胃病,
中医按摩
疗法对多种慢性胃病具有很好 的治疗效果。
食时的心情等)
。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饭时应尽量做到“已
饥方食,未饱先停”。
良好的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基石,
希望患有胃病的博友一定要 注重
调护好自己的胃,在养生保健方面应以胃为本,科学养护。祝你永远
拥有一个健康的胃,“ 胃口”常开,“胃气”常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6: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094.html
-
上一篇:消化系统常用药物 ,用法及注意事项 !
下一篇:胃肠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