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05:16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广州肝病医院)
可编辑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1
白细胞总数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是影响白
细胞总数的关键,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一致。
新生儿和妊

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白细胞会升高。

2
中性粒细胞增高:生理上一天之内不同 时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可不同,
一般下午比上午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会 增高。病理上,急性感染,如急性
化脓性感染、
扁桃体炎、
阑尾炎等。
但感染 过于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
减低。严重的烧伤、心肌梗死、急性内出血、急性中毒等 时白细胞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感 染(伤寒
/
副伤寒)及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
等。

3
淋巴细胞增高:生理上

婴幼儿淋巴细胞比较高可达
70%

4-6
岁后开始下降。病理上,
某些病毒感染,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 胞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
症等因中性粒细胞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 所造成的相对增高。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
病淋巴细胞会升高。

淋巴细胞减 少: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之后,
在急性化脓
性感染时由 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4

中间细胞包括幼稚细 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此处不分类,临
床意义不做解释。

5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生理上,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 体力劳动(运动)红细
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比女性高。

病理上剧烈呕吐、严 重腹泻、大面积烧伤、
排汗过多和水摄入严重不足造成血液浓缩所致增高。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 多
症,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性在、增殖姓疾病,红细胞增高,可达(
7-10
)ⅹ10/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上,
6< br>个月—
2
岁的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
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增加所 致。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明显
增加而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病理 上贫血时减少。

6

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 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原发或
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和新生儿。降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7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 值。血红蛋白含量(
MCH

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血红 蛋白浓度(
MCHC
)指平均每
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浓度。综合这三个平均值及红细 胞的形态特征,可对贫血进行
初步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病因分析。

8

红细胞分布宽度(
SD
)是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红
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
CV
)是红细胞体积变异系数。

9

血小板总数

生理变化:
正常人一天之内可有
6%-10%
的变化,
一般早晨较低,
午后较高;
剧烈运动及饱餐后较高;妇 女月经初期较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及新生儿
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要高。

血小板增高有原发性增高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反应性增高如急性化脓 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

血小板减少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 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肿
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10
< br>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增大见于血小板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骨髓代偿增加时、骨髓纤
维化、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减少见于骨髓功能
损伤、严重 感染伴败血症、脾功能亢进等。
精品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5: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763.html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