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完整)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00:07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经常腹泻怎么办)
.
1.
睡眠的分期及生理功能

β
—兴奋状态的脑电波

α
—清醒状态的脑电波

θ
—入睡状态的脑电波

δ
---
深睡状态的脑电波

非快速眼动睡眠:
0
瞌睡期(:清醒向睡眠过渡



1
入睡期


α
波减少,出现低幅的
β

Θ




2
浅睡期(
α
波逐渐消失,
Θ
波增加,出现纺锤波)

3
中度睡眠期(慢波睡眠期,慢波增多,频率减低而波幅增高
δ
波增多)


4
深度睡眠期(弥漫性,高波幅
δ
波)
(促进生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快速眼动睡眠:高频低幅的不同步脑电波,周期性快速眼动

(学习能力与记忆,使人体平和而迅速的从睡眠转入清醒,脑功能修复)

意义: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了修复整理,营养补充和能量储存


(1979)

ICSD(2002)
对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

DCSAD


(1)
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典型的失眠症, 失眠(
insomnia


(2)
过度嗜睡症(
hypersomnia


(3)
睡眠醒觉周期紊乱(
disorders of sleep/wake schedule


(4)
睡眠行为障碍(
parasomnia



ICSD
睡眠障碍(
dyssomnia


内源性: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失眠

外源性:指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睡眠行为障碍(
parasomnia
:在睡眠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
行症和梦魇。

继发性睡眠障碍(
secondary sleep disorder



ICSD2(2002)



1
)失眠(
2
)与睡眠相关的呼吸疾患

(< br>3
)非呼吸睡眠障碍所致的过度睡眠(
4
)昼夜睡眠节律障碍


5
)异态睡眠


6
)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


7
)单独症候群,正常变异和尚未定义的项目


8
)其他
.

3.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



生物学原因

1
)遗传因素(发作性睡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2
)体温变化。失眠症与人体生物钟对体温的调控等问题有关。


3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理解睡眠现象的基础。当生物节律被打乱时出现睡
眠障碍 。松果体腺→褪黑素→对生物钟的设置有很大作用,黑夜来临时由产生。


4
)躯体疾病。任何躯体不适均可引起睡眠障碍。疾病本身可影响睡眠,同时
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担心也会 影响睡眠。


5
)精神疾病
1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2
焦虑障碍
3
抑郁障碍


6
)药物原因
1
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如氨茶碱、阿托品等。

2
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长期服用安眠药者,突然停药常会产生入睡困
难。
3
酒、烟、咖啡、茶


7
)生物易感性。一个人睡眠浅或家族中有 失眠症、发作性睡病等病史,这些
因素最终可能造成睡眠障碍,
这些因素称为易感条件。
其本身不一定导致睡眠障
碍,但可与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



心理社会因素

1
错误认知。患者对偶然发生的失眠现象的不合理理念是导 致失眠长期存在的
原因。
不合理信念包括:
对失眠结果扩大化和过度恐惧;
对 睡眠时间不切实际的
期望;
造成失眠的错误归因。
把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精神活动误认为 觉醒时出现的
感觉,对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失眠者对其睡眠的时间期待不现实(
8
小时 ?)

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睡不好影响工作)


2
内心冲突。失眠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冲突诱发。

3.
怕失眠心理。< br>许多失眠者都有
“失眠期待性焦虑”

由于某种原因一过性失眠,
接下 来晚上一旦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4.
梦 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
不能正确看待梦,
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
对人体有害,
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
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
担心
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5.
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
6.
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
并懊悔自 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
白天由于事情多,
自责懊悔情绪稍轻,
到夜晚则
“徘徊 ”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7.
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8.
易感人格特征。
个性特征因素也是重要的失眠原因。
失眠症患者大多数对 自身
睡眠不满意,
对失眠常夸大其辞,
并对自我评估睡眠的意念坚信不移。
通 过研究
发现失眠症患者的上述问题有明显的人格因素。
如经常
“内化心理冲突”
造成慢
性焦虑、抑郁情绪反应;过度疲劳或紧张、敏感、急躁,或对健康过度关心、躯
体转化 症状较多的疑病特质;
内向、
多思虑、
缺乏自信、
优柔寡断且睡眠量少等易感人格特征。

9.
情绪问题(抑郁,焦虑)

10.
不良睡眠习惯

11.
其他心身障碍。

1
)慢性疼痛。

2
)慢性疲劳综合症(
CFS)
:以无明显 诱因
的长期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应激与环境

1.
生活应激。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原因。

其他心理障碍

2.
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变化主要包括:
睡眠环境突然改变
(走亲访友等)

强光;
噪音;温度异常
(28< br>℃以上或
4
℃以下即不宜

3.
生活行为原因。

1
)不良生活习惯


2
)良好睡眠习惯没有养成



引起短期性失眠的生活事件

1.
躯体因素如疼痛、心脏疾病;

2.
生理因素如时差、倒班、强光、噪音等;

3.
心理因素如应激、生活事件等;

4.
精神障碍因素如抑郁、神经症、创伤后应激等;

5.
药理因素如咖啡因、酒精等;

6.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


4.
睡眠效率的计算方法

睡眠效率
=
实际入睡 时间
/
床上时间×
100%


睡眠质量分为
0-5
级:

0
级示睡眠质量佳,睡眠率>
80%


1
级示睡眠尚可,睡眠率
70%-80%


2
级示睡眠困难,睡眠率
60%-70%


3
级示轻度睡眠障碍,睡眠率
50%-60%;
4
级示中度睡眠障碍,睡眠率
40%-50%


5
级示重度睡眠障碍,睡眠率<
40%


5.
良好睡眠的标准

睡眠质量高标准:

⑴入睡快,一般在
10
分钟内入睡;

⑵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被惊醒;

⑶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

⑷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状态良好;

⑸白天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10
对非器质性失眠的定义

如失眠、睡行症、梦魇、昼夜睡眠周期节律紊乱。

A.
有入睡困难、保持睡眠障碍或睡眠后没有恢复感

B.
至少每周
3
次并持续至少
1
个月

C.
睡眠障碍导致明显的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

D.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系统疾病、使用精神药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


7.
慢性失眠的发生机制(模型)


使一过性失眠演变为慢性失 眠的原因,
除去客观环境因素以外,
很重要的一点
是心理因素
:1
对 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态度
2
非功能性的睡眠行为
3
夜间情绪焦
虑,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不良暗示是失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


3-p
模型:
1
易感性因素
( predisposing factor )
如唤醒能力、认知风格

《生理性唤醒增高:
如失眠者的基 础心率和体温,
代谢率,
对应激的心率反应性
等均增高;情绪性唤醒:焦虑、抑郁水平 较高;睡眠驱动力不足:即使夜间睡眠
少,白天也不困》

2
诱发性因素
(precipitating factor)
如各类应激事件

3
维持性因素
(perpetuating
factor
)
如不良睡眠习惯、错误睡眠认知等

《行为因素: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夜 间不睡就开着电视、玩游戏、上网、吃夜
宵等;白天大量饮咖啡提神,为补偿睡眠午睡、早早卧床或早晨 醒后“赖床”



认知因素:对睡眠的过度担心和关注,对不能睡着的恐惧 会提高日间和晚上的
唤醒;
一些患者一旦失眠,
就可能固着于自己的睡眠,
每 天花费大量时间考虑晚
上能否睡好、怎样才能睡好等》


睡眠微观分析模型 :
1
过度唤醒
《言语
(
认知一情感
)
?肌肉运动< br>(
或行为
)
?生理
(

央和自主神经系统的
)
过高》

2
歪曲认知《?促进睡眠的错误信念?不现实的预期?对失眠的 错误归因?夸大失
眠的后果》

3
不良行为习惯《为了应对失眠,人们可能会形成不适宜的睡眠习惯》

首先,
失眠治疗应该聚焦于改变其维持条件,
改变不良睡眠习惯以及易使人失眠
的睡眠条件
;
其次,教育失眠者直接控制睡眠会起反作用,因此训练他们控制促
进睡眠的环境、行为、认知 因素可能更可取。


睡眠干扰和睡眠解释过程相互作用模型

失眠 的形成和维持
:
一部分是睡眠干扰
(创伤事件、应激性事件、情绪冲突)聚焦于情绪冲 突、创伤性事件、消极调节
或其他引起唤醒的过程;
另一部分是睡眠解释过程
(自我睡 眠质量和数量的认知
评价及其归因、睡眠变化的解释)聚焦于调整相关信念和归因


失眠维持认知模型:

过度担忧睡眠及后果——焦虑状态——选择性注意——高估睡眠 缺失的严重程
度——进一步激发了消极认知——保护性行为和错误信念——失眠加重


8.
失眠治疗的目标?

首先
1
是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正确地睡眠认知功能;

2
教育患者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与认知因素;

3
改变与消除导致睡眠紊乱慢性化的持续性因素。

其次
1
是帮助患者重建较“正常”的睡眠模式;

2
恢复的睡眠结构

3
摆脱失眠的困扰。


9.
失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心理因素:约占失眠原因的
35
%~
44


怕失眠心理

梦有害心理

自责心理

期待心理

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手足无措心理

易感人格特征

情绪问题

失眠的慢性化


10.
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1
放松疗法

2
认知疗法

。认知治疗以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态度为目标
(a)
对失眠
成因的错误观念
(b)
控制和预期睡眠的感知能力下降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0: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252.html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完整)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