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传染病学笔记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9:35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流行性出血热症状)
传染病学


总论

1
、传染病的定义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支原 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
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 有传染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
、感染性疾病:
指 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
、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叠感染

、重复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性感染

4
、传染:
主要指病原体通过 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5
、传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
传染病中,
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显 性感染
/
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 感染


慢性携带者:长于
3
月,(乙肝病毒超过
6
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

6
、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1

IgM
—感染后首先 出现,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2

IgG
—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


3

IgA
—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


4

IgE
—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5

IgD
—??作用不详

7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8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
(主要区别)、
有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9
、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 期(意义: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



前驱期(初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恢复期



2
)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3
)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

10
、传染 病的诊断: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
其他检查资料

11
、传染病的治疗目的: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12
、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1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鼠疫、霍乱)



*





















2










2
h
/


6
h

2
6








6
h
/


1
2
h

1
1












2
4
h





















14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
病毒性肝炎

1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 is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
身性传染病。
肝炎的种类: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2
、临床表现特点:
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3
、病原学:


HAV
HBV
HCV
HDV
HEV
基因组

RNA
DNA
RNA
RNA
RNA
抗原抗体系统

1
3
1
1
1

1


HAV
IgM
、抗
HEVIgM
阳性是
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
型抗体可保存多年,是< br>既往感染
的标志。


2
)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 3种颗粒: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乙型
肝炎病毒(
HBV
)颗粒,又称Dane
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3


HCV
不是保护性抗体,是
HCV
感染的标志

HCV RNA
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
接标志,但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4

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需有
HBV
或其他嗜肝
D NA
病毒(如
WHV
)的辅助才能复制、表
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抗
HDV
不是保护性抗体。

4
、流行病学

(甲、戊类似,乙、丙、丁类似)


1
)甲肝: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起病前
2
周到
ALT高峰期后
1
周为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是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乙肝


传染源:
急性、
慢性患者、
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 者最为重要)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
(唾液、精液和
阴道分泌物)


易感人群:抗
HBs
阴性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新生儿、医务人员、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


3
)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
HCV
者均易感

5
、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损伤。

5


1< br>)
慢性
HBV
感染分为四期: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

HBV
DNA<10
cp/mL)

5
再活跃期(
HBV DNA>10
cp/mL)


2
)丙肝有极高的慢性率(< br>60

~85
%),是
HCV
感染的一个明显特征。

6
、病理生理:黄疸(
以肝细胞性为主
)、肝性脑病(
血氨浓度增加 )
、出血(
肝脏合成凝
血因子减少)
、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症、腹水(
醛固酮分泌过多和利钠激素的减少
导致钠潴留)、
继发感染

7
、临床表现


1


急性黄疸型肝 炎
:甲、戊型多见,总病程
2

4
个月

?

黄疸前期(平均
5

7d
):发热、疲乏、食 欲下降、恶心、呕吐、
厌油
、腹胀、
肝区痛、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
ALT

AST
)
升高

?

黄疸期(
2

6
周):
皮肤巩膜黄染
,肝脏肿大伴有压痛,
浓茶样尿
,转氨酶升高
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

恢复期(
1

2
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

可发生于
5
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3
)慢性肝炎定义: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 br>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
或根据症 状、体征、化验及
B
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

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

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
1

2
项轻度异常。

?

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
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
硬化的表现。


4
)重型肝炎(肝衰竭)



?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

?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
?


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40

;
?


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
TB
上升≥
17.1
mol/L
或大于正常值
10


?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
;
?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
?



胆酶分离
,血氨升高。

重型肝炎(肝衰竭)

病死率高

分类:
急性肝衰竭
:
又称暴发型肝炎,特征:
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
2
周内出现Ⅱ度
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 衰竭症候群
。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亚急性肝衰竭
: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
a.
起病较急,
发病
15d

26
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
群。
b.
本型病 程较长,常超过
3
周至数月。
a.
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c.
脑病型
:
首先
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
d.
腹水型
:
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慢性肝衰竭

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表现为慢 性肝功能失代偿,

死率最高。

分期
:
早期
:< br>①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 黄疸进行性加深(
TB

171
μ
mol/L
或每日上升≥
17.1
μ
mol/L
);

③有出血倾向,
30
%<
PTA

40
%;


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中期
: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
/
或明显腹水;


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
20
%<
PTA

3 0
%。


晚期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等;




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




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PTA

20
%。

感染
乙肝
的年龄越

,越容易转为慢性;感染
丙肝
的年龄越

,越容易转为慢性。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 者,
WBC

RBC

PLT
均减少。

2
)尿常规:有助于黄疸的鉴别: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细胞性黄疸时二者均为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3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


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
ALT
: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ALT
越高,肝细胞损 伤越重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存在于线粒体中,意 义与
ALT
相同


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升高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

血清蛋白测定:主要为白蛋白浓度下降(白蛋白只在肝内合成)

凝血酶原活动度(< br>PTA
):

40%
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依据。

4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甲型肝炎:抗
-HAV IgM
:早期诊断,阳性提示存在
HAV
现症感染。



-HAV IgG
: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乙型肝炎

HBsAg
与抗
-HBs

--H BsAg
阳性表明存在现症
HBV
感染,阴性不排除
HBV
感染
--

-HBs
阳性表示对
HBV
有免疫力

--
HBV
感染后可出现
HBsAg
和抗
-HBs
同时阴性,即“
窗口期
”,此时
HBsAg
已消失,抗
-HBs仍未产生。


HBeAg
与抗
-HBe

--
HBeAg
持续阳性表明存在
HBV
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较大,容 易转为慢性。

--HBeAg
消失而抗
Hbe
产生称为血清转换。

--

Hbe
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HBcAg
与抗
-HBc

--

-HBc IgM
高滴度提示
HBV
有活动性复制,低滴度应注意假阳性。(类风湿因子
RF


HBV DNA
丙型肝炎:抗
-HCV
是存在
HCV
感染的标志。



-HCV IgM
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丁型肝炎:
HDVAg
阳性是诊断急性
HDV
感染的直接证据。



HDV IgM
阳性是现症感染的标志

戊型肝炎:抗
-HEV IgM
和抗
-HEV IgG
均可作为近期感染
HEV
的标志。












肝炎病毒标记物





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


肝炎型别


甲肝




-HA
V IgM

现症感染




-HA
V IgG

既往感染,疫苗接种(保护性抗体)



乙肝



HbsAg

现症感染(急性
/
慢性)



-HBs

既往感染,疫苗接种(保护性抗体)





-HBc IgM

活动性复制(有传染性)





HBc IgG

低滴度既往感染,高滴度提示复制



HBeAg

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大)




-HBe

复制

(持续阳性提示


整合






HBV DNA

活动性复制(有
Dane
颗粒,传染性大)


丙肝




-HCV

现症感染
/
既往感染



HCV RNA

活动性复制(传染性标记)



丁肝




-HDV IgM/IgG

似抗
-HBc IgM/IgG


戊肝



-HEV IgM

现症感染




-HEV IgG

现症感染
/
近期感染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急性肝炎

甲肝预后良好,多在
3
个月内临床康复。

急性乙肝大部分可完全康复,约
10%~40%
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急性丙肝多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急性丁肝重叠
HBV
感染时约
70%
转为慢性。

戊肝病死率一般为
1%

5%
。妊娠后期合并戊肝病死率
10%
40%








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对症及支持治疗。

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应按重型肝炎处理。

急性丙型 肝炎:
尽早抗病毒治疗

早期应用
干扰素
可减少慢性化,
加 用
利巴韦林
口服,
800

1000mg/d
,可增强疗效 。



慢性
肝炎

1
、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

2
、对症治疗:

1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
非特 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肝泰乐等
;
?
降酶药:甘草甜素、联
苯双酯等
;
?
退黄药:茵栀黄、苦黄、丹参等



2
)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等

3
)抗肝纤维化治疗

:丹参

4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 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
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 肝癌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

一般适应症包括:


?
HBV-DNA

10
拷贝
/mL
(若
HBeAg
阴性,则≥
10
拷贝
/mL
);

< br>?
ALT

2ULN
;如用干扰素则
ALT

10ULN(

10
倍正常值
)
,总胆红素≤
2ULN< br>;


?

ALT<2ULN,
但肝组织学显示
Knodel HAI
4
,或≥
G2
炎症坏死或
S2
以上纤维化;

4
丙型肝炎
HCV RNA
阳性。



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应答(显效):
ALT
复常,
HBV DNA

HCV RNA
转阴,
HBeAg
血清转换。

部分应答(有效):介于上下两者之间

无应答(无效):
HBV DNA

HCV RNA

ALT

HBeAg
均无应答。

常用药物:
α
干扰素

、核苷类似物。

α
干扰素:

?
α
-< br>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乙肝(
HBV
复制、血清
ALT
异常),丙 肝(血清
HCV RNA
阳性和
/
或抗
-HCV
阳性、血清
ALT
升高或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

?
α
-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禁忌证:

血清胆红素升高≥
2
倍正常值上限

失代偿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

?
α
-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剂量及疗程

用法:普通干扰素每 次
3

5MU
,推荐剂量为每次
5MU
,每周
3< br>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半
年,根据病情可延长至
1
年。长效干扰素(
PEG
干扰素)每周
1
次,疗程
1
年。

治疗丙 型肝炎疗程
6-12
个月,且可联用
利巴韦林
10-15mg/d


4
α
-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


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
2

4h
发生;

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停药)、兴奋、易怒、精神病;

失眠、轻度皮疹、脱发;

出现少见的不良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时,应停药观察;

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应停药。

核苷类似物:仅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可分为二类

?
核苷类似物
:
包括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恩曲赛他平、
替比夫定
、克拉夫定等;


核苷酸类似物
:
包括
阿德福韦酯
、特诺福韦等。

?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疗程(治疗的疗程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
HBe Ag
阳性慢乙肝患者
:HBeAg
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
1
年以上;
HBeAg
阴性慢乙肝患者
:
至少
2
年以上;


肝硬化患者
:
需长期应用。


核苷
(

)
类抗病毒治疗无论在治疗中还是治疗结束时都不宜减量给药。

(三)重型肝炎原则

1.
一般和支持疗法

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

5
4
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

静脉滴注
5%

10%
葡萄糖溶液,补充足量维生素
B

C

K


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
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
HBV-DNA

10E4
拷贝
/mL
,应尽早抗病毒治疗,以
核苷类药物
为主,对近期病情改善不明显 ,利于远期预后。

3.
免疫调节:早期:免疫抑制;后期:增强免疫

4.
促进肝细胞再生

前列腺素
E1
(PGE1
)
(可保护肝细胞,减少肝细胞坏死、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
再生。
静脉 滴注
10

20
μ
g/d


胰高血糖素
-
胰岛素

G-I

疗法;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5.
中后期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

6.
辅以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争取适当时期进行肝移植治疗。





1
、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隔离期:甲、戊肝病后< br>3
周,乙肝
HBsAg
阴转,丙肝
HCV RNA
阴转

慢性患者
/
病毒携带者(乙、丙型):加强管理

2
、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重点搞好卫生措施

乙、丙、丁型:重点防止血液
/
体液传播

3
、保护易感人群

甲肝
: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近期有接触史者,丙种球蛋白

乙肝


接种乙肝疫苗
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主动免疫: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0.1.6
月)
如抗
HBs
少于
10mIU/ml

加强一次。

被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高滴度抗
-HBV IgG


戊肝: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
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目前丙、丁型肝炎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1.
主要表现
:
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2.
病原学特点:
病原体:
汉坦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
RN A
病毒。
)

20
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
汉坦病毒(Ⅰ型 )、汉城病毒(Ⅱ型)


辛诺柏病毒
等主要引起以
呼吸窘迫和呼吸 衰竭
为主要表现的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3.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
,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传播途径:呼吸 道传播(最重要途径)
、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
,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流行特征

有 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
(
除外新疆和青海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
11

1
月为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
3

5
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病理生理

1.

休克的机制:
原发性休克
(病程第
3
7
天发生)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DIC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感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

2.
出血的机制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毛细血管受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DIC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肝素类物质











增多;尿毒症

3.
肾损害机制


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肾间质水肿、出
血;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潜伏期:
4

46
天,多在
2
周左右。

三类主症
:发热及中毒症状、出血及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
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驰张热和稽留热多见;持续
3

7days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
病情越重;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 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
(
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精神、
神经症状。


⑶毛细血管损害表现:皮肤、黏膜充血、出血、渗出水肿


充血:三红
(
颜面、颈、胸潮红
)
,酒醉貌


水肿:三肿
(
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
)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

⑷肾损害:早期出现蛋白尿,管型。

2.
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第
4
6days
;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心率增快
-
预示休克的发生;持续数小 时

3
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 克。

3.
少尿期

多于
5

8d
,持续

2

5d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相关)

表现:少尿
(24h
尿量<
500ml ),
无尿
(24h
尿量<
50ml)
尿毒症;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出血
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 ;肺水肿尿中有膜状物为重症。

4.
多尿期

多在病程第
9

14d
,持续
1d
~数月。

根据尿量及氮质血症可分为
:












移行期:尿量每天
400ml
增至
2000ml

BUN

Cr
反 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
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





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
2000ml
,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 br>多尿后期:尿量每天超过
3000ml
,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 好
转,此期每天尿量可达
4-8L
,甚至
15L
。可出现脱水、电解 质、酸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
继发性休克。

5.
恢复期

24h
尿量恢复至
2L/d
以下
,
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 。

一般需
1-3
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少数患者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临床分型

依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程度的不同
,
可分为以下
5
型。

(1)
轻型:体温
39
℃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

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
少尿;

(2)
中型:体温
39

40
℃,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

程中收缩压低于
90mmHg
或脉压小于

30mmHg
。有明显出血及少

尿期,尿蛋白


+++
);

(3)
重型:体温>
40
℃,中毒症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
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少尿持续5
天以内或无尿
2
天以内;

(4)
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之一情况者。
















①难治性休克;
















②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少尿超出
5
天或无尿
2
天以上,
BUN>42.84mm ol/L

















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⑥严重继发感染;

(5)
非典型:发热
38
℃ 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
体阳性者。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WBC
↑,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7%

Hb

RBC

,
Pt


2.
尿常规:蛋白尿(出现早,短期波大)、管型、细胞、膜状物、巨大融合细胞。

3.
生化检查:
BUN

,CR

, K+,Na+,CO2CP
4.
凝血功能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5.
免疫学检查:

出血热抗体
:
IgM 1:20
阳性,早至病程第二天出现,阳性率
90%
以上,具早期诊断价值。

Ig G 1:40
阳性,
2

3
周达高峰,双份血清抗体 滴度
4
倍增高有确诊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
鼠类及其分泌物接触史
)

临床表现(三类主症,五期经过)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增多
,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
血小板减少
,
肾损害表 现
)
2.
确诊诊断:初步诊断+免疫学检查
(
抗原和
IgM
抗体可明确诊断。
IgG
双份血清有
4

升高
,
有确诊意义
)

治疗

治疗原则


以综合治疗为主,抓各期主要矛盾,进行预见性治疗。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
DIC.
1.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
1g/d,
持续
3

5
天,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2.
保护小血管、减轻外渗
:
路丁、维生素
C
3.
改善中毒症状:重者可予地塞米松
.
4.
预防
DIC
:肝素、低右、丹参等。

5.
液体疗法:适当补充血容量,预防休克。



低血压休克期

1.
积极补充血容量:


早期、快速、


适量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


胶体
:
低右、甘露醇、血浆白蛋白

2.
纠正酸中毒:
5% NaHCO3
3.
改善微循环
:
血管活性药物及皮质激素:

4.
强心:西地兰
0.2~0.4mg iv


少尿期

1.
稳定内环境:严格控制入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减少蛋白分解。

2.
促进利尿:甘露醇,速尿。

3.
导泻及放血疗法:后者已少用
.
4.
透析疗法:


指征
:
少尿
4
天或无尿
1

; BUN>28.6; BUN/
日增加
>7.14mol/L; K+>6mol/L;
出现高
血容量,肺水肿,脑水肿伴极度烦躁不安。



多尿期

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性感染及继发性休克



恢复期

补充营养,休息
1-2
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


预防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

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疫苗:现已有疫苗: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I
型)、金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II
型)、双价

I+II
)型疫苗 等供临床使用。


艾滋病

1.
概述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
;艾滋病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发病机制: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
CD4
T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 陷,最终
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临床特点:发病缓慢,传播迅速,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2.
病原学

HIV
为单链
RNA
病毒,主要酶( 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目前分为Ⅰ型和Ⅱ型


3.
流行病学

传染源

AIDS
病人和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
(最主)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

性乱者(男同性 恋、娼妓与嫖客);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HIV(+)
的 性配偶及婴儿


4.
临床表现

急性期



感染
HIV

2-4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


表现:以
发热
为主,可伴有全身不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
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 和脑膜刺激症;一般
1

3
周自然消失。

无症状期


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此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 烈的破坏作用,
具有传染性。
平均
持续
6-8


艾滋病期


为感染
HIV
的最终阶段,
CD4 +
细胞计数
<200

/
μ
L

主要临床表现:

1

HIV
相关症状:
a.
常有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
b.

50%
的病人
有疲倦无力及 周期性低热、盗汗、腹泻,常持续数月;
c.

1/3
的病人体重减轻
10%
以上;
d.
头痛、抑郁或焦虑;
e.
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 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
f.3/4
的病人
可出现脾肿大;
g.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
淋 巴结直径
1cm
以上,质韧,无压痛,无粘连;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持续肿大
3
个月
以上;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



2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1
)呼吸系统:
肺 孢子菌肺炎(
PCP

--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肺结核、复 发性细菌
性肺炎、真菌性肺炎。
卡波西肉瘤
也常侵犯肺部。

2)消化系统:以口腔和食管的念珠菌及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吞咽
疼痛和胸骨 后烧灼感,诊断依靠食管镜。
病人胃肠粘膜常受疱疹病毒、
隐孢子虫、
鸟分支杆
菌和卡氏肉瘤的侵犯:表现为腹泻和体重减轻。

幻灯片
47
3
)中枢神经系统

脑弓型虫病、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等。

4
) 眼部:眼底棉絮状白斑,眼部卡波西肉瘤常侵犯眼睑、睑板腺、泪腺和结膜、虹膜等。

5
)肿瘤:
卡波西肉瘤
,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结

5.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免疫学检测:


CD4
CD4/CD8
淋巴细胞总数

AIDS
<0.2
<1
<1
正常

1

0.8-1.2


1.2-2.1
2-3
抗体检测:

HIV
抗体的初筛试验
——
ELISA
(酶联免疫试验)

HIV
抗体的
确证试验

WB
(免疫印迹试验)

6.
诊断

实验室检查
:①
HIV
抗体阳性,并经确证试验确认;②血浆
HIV
RNA
阳性;③
CD4+T
淋巴细
胞数明显减少。

HIV
抗体阳性,
CD4+
细胞计数
<200

/
μ
L
,亦可诊断

7.
治疗

原则
:< br>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药物;辅以适 当的支持、对症治疗;
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1
)抗病毒治疗

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 s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
)、蛋白酶抑
制剂(
PIs

、整合酶抑制剂。


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
):奈韦拉平等

“鸡尾酒”方案:
2
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1
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
抑制剂)

2
)免疫重建:
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
< br>免疫重建综合征
IRSI
:因免疫恢复或重建,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由此暴露隐伏感染, 引起
相应的疾病。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潜在有结核分枝杆
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结核病

3
)治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肺孢 子菌肺炎:
首选
复方磺胺噁唑(
SMZ-TMP



8.
预防

管理传染源:发现
HIV
感染者,按
乙 类传染病
报告当地
CDC
(城镇
6
小时,农村
12
小时);
高危人群普查
HIV
感染;隔离治疗病人;监控无症状
HIV
感染者;加强国境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最重要预防手段):广泛宣传教育;静脉 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严禁性乱,高
危人群使用安全套;规范性病治疗;控制
HIV
的医 源性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暂无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 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
脑实质炎症
为主
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7

8

9
月),儿童多见。





临床特征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2.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核心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3.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

(特别

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人不是重要传


染源(病毒血症期
<5
天)。

传播途径

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
,感染后不发病。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易感者

普遍易感
,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
1:300

2000
。病例主要集中在
10
岁以下



2

6
岁)儿童多见
(80%)


流行病学特征

有严格季节性,
集中于
7

8< br>、
9

(80%

90%),
和较强的地区性
(
亚洲为主
)
4.
临床表现

潜伏期
4

21
天(
10

14
天)

典型乙脑

1
、初期
(1

3

)

急起发热,体温在
1-2
天升至
39-40
℃,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嗜睡
—误诊为 上感。少数可有颈强直、神志淡漠及抽搐。

2
、极期
(4

10

)

主要表现高热、神志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


1

高热

体温
>40

, 7

10
天或达
3

,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
)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
1

2
天,多在
3

8
天出现,

通常
持续
1
周左右,重型者可长达
1
个月以上。


3
)惊厥或
抽搐

发生率
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
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 肢、双肢或四肢,重型者可发生全身强直性抽搐,
历时数分钟至数
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 。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甚至呼吸暂停。


4


呼吸衰竭
--
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枢性为主
)

5

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
脑膜刺激征阳性
,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
.
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
瘫痪
,
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
)

6
)循环衰竭
(
少见)血 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

3
、恢复期

多于< br>2
周内完全恢复,重者
(5%

20%)1-6
个月才能逐渐 恢复

表现:持续性低热、失眠、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 瘫
痪等,积极治疗
6
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4
、后遗症期

患病
6
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失语、肢体瘫痪、意 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癫痫有时持
续终身。



乙脑的临床类型

类型


轻型


普通


重型


极重

体温

<39


<40


>40


>40


神志



浅昏

昏迷

深昏

脑膜刺
激征

不明显



明显

明显

抽搐



偶有

反复

持续

呼衰





±

++

病程

1


2


3


<1


>3


后遗症



多无

常有

存活者
严重

5.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

发生于
7

8

9
三个月;多发生于
10
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
率有所上升 。

2
、临床特点

临床出现脑炎症状:
发热
、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
抽搐

呼吸衰竭

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引出病理反射。

3
、实验室资料

血象:
WBC(10

20
×
109/L), N
升高

脑脊液(
CSF

: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
WBC
50

500
×
106/L
,蛋白稍增高,糖
与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乙脑病毒
IgM
抗体阳性
(
病后
4
天可出现,
2
周达高峰
)

有助早期诊断


6.
治疗

一般治疗


病人住院 隔离,防蚊,降温;昏迷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昏迷、抽搐:防护栏
防坠床;水(成人:
1500-2000ml/d
)、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

对症治疗


高热的治疗:设法将体温控制在
38
℃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
30-50%
乙醇擦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或肛内给消炎痛等


亚冬眠:
(
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
)
氯丙嗪或异丙嗪各
0.5

1.0mg/(kg
·次
)

肌注,
q4

6h
一次,配合物理降温,持续
3

5

,
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与抽搐的治疗


脑水肿
:
脱水:
20%
甘露醇
1-2g/kg
,激素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57.html

传染病学笔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