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
(一)分类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
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
急
性肝衰竭(
acute
liver failure
,
ALF
)
、亚急性肝衰竭(
subacute
liver
failure
,
SALF
)
、慢加急性(亚 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ACLF
)和慢性肝衰竭(
chronic liver failure
,
CLF
)
。急性肝
衰竭的特征是起病 急,
发病
2
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
肝衰竭症候群;
亚 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
发病
15d
~
26
周内出现肝衰
竭症 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
性肝功能失代偿;
慢性肝衰竭是 在肝硬化基础上,
肝功能进行性减退
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
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 脑病等为主要表现
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3-7]
。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肝科刘军英
(二)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 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
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8]
。< br>
1.
早期
(
1
)极度乏力,
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 化道症状。
(
2
)
黄疸进行性加深
(血清总胆红素≥
171
μ
mol/L
或每日上升≥
17.1
μ
mol
/ L
)
。
(
3
)有出血倾向,
30%
<凝血酶原活动 度(
prothrombin
activity
,
PTA
)≤40%
。
(
4
)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2.
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
两条之一者。
(
1
)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
2
)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
,且
20%
<
PTA
≤
30%
。
3.
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
三条之一者。
(
1
)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
肝肾综合征、 上消化道大出血、严
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等。
(
2
)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
(
3
)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
PTA
≤20%
。
(三)诊断
1.
临床诊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
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
1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
2
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 性脑病(按
Ⅳ度分类法划分
[9]
)并有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 厌食、
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③
出血倾向明 显,
PTA
≤
40%
,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
2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
15d< br>~
26
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 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
大于正常值上限
10
倍或每日上升≥
17.1
μ
mol/L
。③凝血酶原时间明
显延长,
PTA
≤
40 %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
3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 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
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
4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
偿 。
诊断要点为:
①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②可有肝性脑病。
③血清总 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④有凝血功能障碍,
PTA
≤
40%
。
2.
组织病理学表现 :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的诊断、分类及
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 降低,
实施肝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
肝衰竭时
(慢
性肝衰竭除外)
,肝脏组织学可观察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部
位和范围因病因和 病程不同而不同。
按照坏死的范围及程度,
可分为
大块坏死
(坏死范围超过肝 实质的
2/3
)
,亚大块坏死
(约占肝实质的
1/2
~2/3
)
,融合性坏死(相邻成片的肝细胞坏死)及桥接坏死(较广
泛的融合性坏 死并破坏肝实质结构)
。在不同病程肝衰竭肝组织中,
可观察到一次性或多次性的新旧不一肝细 胞坏死的病变情况。目前,
肝衰竭的病因、分类和分期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联性尚未取得共识。
鉴于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
(
HBV
)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最为多见,
因
此本《指南》以
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为例,介绍各类肝衰竭的典
型病理 表现
[10]
。
(
1
) 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
2/3
;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 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
状支架不塌陷或非完全性塌陷。
(
2
)亚急性肝衰竭: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
死 ;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
或有胶原纤维沉积;
残留肝细胞
有程度不等的再生, 并可见细、小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
(
3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
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 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
4
)慢性肝衰竭:主要为弥漫性肝脏纤 维化以及异常结节形成,可
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3.
肝衰竭诊断格式: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
种功能判断。在临床 实际应用中,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因、临床类型
及分期,建议按照以下格式书写,例如:
(
1
)药物性肝炎——急性肝衰竭。
(
2
)病毒性肝炎,急性,戊型——亚急性肝衰竭(中期)
(
3
)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戊型——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
(
4
)肝硬化,血吸虫性——慢性肝衰竭
(
5
)亚急性肝衰竭(早期)——原因待查(入院诊断)
原因未明(出院诊断)
(对可疑原因写出并打问号)
三、肝衰竭的治疗
(一)内科综合治疗
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
原则上强调早 期
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
治各种并发症
[ 11]
。
1.
一般支持治疗
(
1
)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Ⅲ)
。
(
2
)加强病情监护(Ⅲ)
。
(
3
)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进食不足者,每
日静脉补给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
保证每日
6272
千焦耳
(
1500
千卡)
以上总热量(Ⅲ)
。
< br>(
4
)积极纠正
低蛋白血症
,补充
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并酌
情补
充凝血因子(Ⅲ)
。
(
5
)注意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特别要注意纠 正低钠、
低氯、低钾血症和
碱中毒(Ⅲ)
。
(
6
)
注意消毒隔离,
加强口腔护理,
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
(Ⅲ)
。
2.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
1
)针对病因治疗或特异性治疗:①对
HBV
DNA
阳性的肝衰
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
尽早 酌情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
[12]
(Ⅲ)
,但应注意 后续治疗中病毒变异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的可能。②
对于药物性肝衰竭,
应首先停用可 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对乙酰氨基
酚中毒所致者,给予
N-
乙酰半胱氨酸(< br>NAC
)治疗,最好在肝衰竭
出现前即用口服活性炭加
NAC
静脉滴注(Ⅰ)
。③毒蕈中毒根据欧
美的临床经验可应用水飞蓟素或青霉素
G[1]
(Ⅲ)
。
(
2
)免疫调 节治疗:目前对于
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肝衰竭治疗中
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
非 病毒感染性肝衰竭
,
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
急性乙醇中毒(严重酒精性肝炎)等是其适应 证。
其他原因所致的肝
衰竭早期,若
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
、
出 血等并发症者,
可酌情
使用
[13
,
14]< br>(Ⅲ)
。为
调节肝衰竭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
等并发症,可酌情使用胸 腺素
α
1
等免疫调节剂
(Ⅲ)
。
(< br>3
)促肝细胞生长治疗:为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可
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 素和前列腺素
E1
脂质体等药物
(Ⅲ)
,
但疗效
尚需进一步 确认。
(
4
)其他治疗:
可应用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或拉克替醇,
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或内毒素血症;
酌情选用改善微循 环药物及抗氧
化剂,如
NAC
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治疗(Ⅱ
-2
)< br>。
3.
防治并发症
(
1
)肝性脑病:①
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
等(Ⅲ)
。②
限制蛋白质饮食(Ⅲ)
。③
应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口
服或高位灌 肠,可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
(Ⅲ)
。
④
视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酌情选择精氨酸、
鸟氨酸
-
门冬氨酸等降氨药物(Ⅲ)
。⑤
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
精氨酸混合制剂以纠正氨基酸失衡 (Ⅲ)
。⑥
人工肝支持治疗(参见
本《指南》人工肝部分)
。
(
2
)脑水肿:①
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高渗性脱水剂,如
20%
甘露醇或甘油果糖,但肝肾综合征患者慎用(Ⅰ)
;②
襻利尿剂,一
般选用呋塞米,
可与渗透性脱水剂交替使用
(Ⅲ)
;③
人工肝支持治
疗(参见本《指南》人工肝部分)
。
(
3
)肝肾综合征:①大剂量襻利尿剂冲击,可用呋塞米持续泵
入
(Ⅲ)
;
②限制液体入量,
24h
总入量不超过尿量加
50 0
~
700ml
(Ⅲ)
;
③肾灌注压不足者可应用白蛋白扩容或加用 特利加压素
(
terlipressin
)
等药物,
但急性肝衰竭患 者慎用特利加压素,
以免因脑血流量增加而
加重脑水肿
(Ⅲ)
;
④人 工肝支持治疗
(参见本
《指南》
人工肝部分)
。
(
4
)感染:①肝衰竭患者容易合并感染,常见原因是机体免疫
功能低下、
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黏膜屏障作用降低及侵袭性操作较多
等。②肝 衰竭患者常见感染包括自发性腹膜炎、肺部
感染和败血症等。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
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球菌等细菌以及假丝酵母菌
等真菌。
④一旦出现感染,应首先根据经验用药,
选用强效抗菌素或
联合应用抗菌素,
同时可加服微生态调节剂。
尽可能在应用抗菌素前
进行病原体分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 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Ⅱ
-2
)
。
同时注意防治二重感染。
(
5
)出血:①对门静脉高压性出血患者,为降低门静脉压力,
首选生长抑素类似物,
也可使用垂体后叶素
(或联合应用硝酸酯类药
物)(Ⅰ
/
Ⅲ)
;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行内窥镜下硬化剂注射或套
扎治疗 止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急诊手术治疗(Ⅲ)
。②对弥
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可 给予新鲜血浆、
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
原等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 (Ⅲ)
,可酌情
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对有纤溶亢进证据者可应用氨甲< br>环酸或止血芳酸等抗纤溶药物(Ⅲ)
。
急性肾功能衰竭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
(
一
)
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总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
维持水、
电解质及酸
碱平衡,减轻 症状,改善肾功能,防止并发症发生。对肾前性
ARF
主要是补充液体、纠正细胞外液量及溶质 成分异常,改善肾血流,防
止演变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对肾后性
ARF
应积极消除病因 ,解除梗
阻。
无论肾前性与肾后性均应在补液或消除梗阻的同时,
维持水电解
质与酸碱平衡。对肾实质性
ARF
,治疗原则如下:
1.
少尿期的治疗
少尿期常因急性肺水肿、高钾血症、
上消化道< br>出血
和并发感染等导致死亡。
故治疗重点为调节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48.html
-
上一篇:营养配餐员实操试题
下一篇:高三学生营养食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