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
DNA
病毒,属于嗜肝
DNA
病毒科(
hepa
DNA
vivida e
)。根
据目前所知,
HBV
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
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
Dane
)。
197 0
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
42
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
两部分。
目录
?
?
?
?
1
生物学性状
2
病毒复制
3
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4
微生物学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
-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HBV
病毒颗粒图示
1
.
大球形颗粒:
亦称Dane
颗粒,
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
DNA
分子的核衣壳组成 的病毒
颗粒,直径约
42nm.
核衣壳为
20
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 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
Dane
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 起始后则迅速下降。
Dane
颗粒表面含有
HBsAg
,
核心中还含 有双股有缺口的
DNA
链和依赖
DNA
的
DNA
多聚酶。< br>目前认为
Dane
颗粒即完整
的
HBV
。
HBV DNA
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
L
)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 br>3200
个核苷酸。短链(
S
)
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 br>50
~
100%
,链的增生按
5
′
-3
′顺 序进行。
在不同分子中短
链
3
′端的位置是可变的,
而短链和长链的
5
′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
通过
250
~
300
个核苷
酸碱基配对,以维持
DNA
分子的环状结构。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
5
′端各有一个由
11
个
bp
组
成的直接重复序列
(
Direct
repeat
DR
)
-5
′
T TCACCTCTCC
,
该
DR
位于第
1824
个核苷酸者 称
DR1
,
位于第
1590
个核苷酸者称
DR2
, 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
.小球形颗粒:直径约
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
HBV
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
HBsAg
,即
病毒的囊膜组成。
化学组成为脂蛋白,
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 br>在此颗粒中
未检出达
DNA
多聚酶活性。目前认为
HBV
的小 颗粒不是
HBV
,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
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
管形颗粒:直径约
22nm
,长度可在
100
~
700nm
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
同样具有
HBs Ag
的抗原性。
基因结构
目前,已可从感染
HBV< br>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
DNA
,从而确
定< br>HBV
属
DNA
病毒。
研究
Dane
颗粒
DNA
结构发现,
DNA
分子含有约
3
,200
个核苷酸。它包括两个链;一个长度固定
的负链和另一长度不定的正链。由于
DNA
生物合成是在多聚酶作用
DNA
引物生长末端
3
′-
OH
与加入的脱氧核苷酸的
5'-
磷酸基形成磷酸二脂键完成的,因此,链的增生按
5'-3'
顺序进行,
而且加到链上的每种脱氧核苷酸是按模板
DNA
的碱基配对互补规律进行,长链在
1
,
800
或
1
,818
核苷酸附近有一个制品。短链的
5'-
末端通过长达
250-30 0
个核苷酸的碱基配对而维持分子
的环状结构。
DNA
多聚酶作用不断延长短 链
3
′端以修补缺口。缺口可能与
HBV
的
DNA
在感染细
胞内的整合有关。
目前,由于克隆化
DNA
完整核苷 酸已经确定,现已证实
HBsAg
和
HBcAg
都是由
Dane颗粒的
DNA
所编码,并且二类基因存在同一
DNA
分子上。有人比较病 毒基因编码能力和病毒多少,发现
HBV
DNA
负链能编码全部已知的
HB V
蛋白质,而其正链开放读码区,不能编码病毒蛋白。
HBV
DNA
负链有四个开放区,
分别称为
S
、
C
、
P
及
X
(图
26-2
)
,
能编码全部已知的
HBV
蛋白质。
S
区可分为二部分,
S
基因和前
S
基因。
S
基因(核苷酸
155
~
833
)能编码主要表面蛋 白。
S
基
因之前是一个能编码
163
个氨基酸(
2
,
848-154
)的前
S
基因,编码
Pre S1
和
Pre S2
蛋白。
C
区基因包括前
C
基因 和
C
基因,分别编码
HBeAg
和
HBcAg.P
区最长, 约占基因组
75%
以上,编码
病毒体
DNA
多聚酶。
X区(核苷酸
1
,
374
~
1
,
835
)可能编码有
154
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长链
的裂口位于此区。
HBV
的抗原组成
:
HBsAg
是由
H BV
的基因组所特定的,为上述三种形态的颗粒所共有。
HBsAg< br>抗原活性属于高浮力密度范围内的脂蛋白类。用
CsCl
密度梯度离心,表面抗原(小颗 粒
和管状颗粒)平均密度为
1.20g/
颗粒的密度略高,为
1.25g/c m2
。纯化的
22nm
颗粒的
平均沉降系数为
33-54S
,分子量约为
24-2.5
×
106
。
纯化 的
HBsAg
含有类脂质、
糖类、
脂质、
蛋白质及糖蛋白。
它由
8
种多肽组成,
定名为
P1
至
P8.
其中至少 有二种或三种多肽过碘酸
Schiff
试验阳性,提示存在糖类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查提取的
HBsAg
,显示有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谱。蛋白占总量的
70
~
90%
以上,广义的
HBsAg
由三
种蛋白组成:
(
1
)
主要表面蛋白
(
S
蛋白,
小分子
HBsAg
)
,
由
S
基因编码的
226
个氨基酸组成。
(
2
)中分子蛋白(中分子
HBsAg
),由前
S2
、< br>S
基因编码,在
S
蛋白
226
个氨基酸的
N
端附加
一个含
55
个氨基酸的
Pre
S2
蛋白组成,共< br>281
个氨基酸。
(
3
)大分子蛋白(大分子
HBsAg),
由
S
,
前
S1
和前
S2
基因编码 ,
在中分子蛋白
281
个氨基酸的
N
端附加一个含
119< br>个氨基酸的
Pre
S1
蛋白组成,共
400
个氨基酸。
S蛋白即狭义
HBsAg
,
是
HBV
囊膜的主要表面抗原的主要成 份,
包括糖基化的
GP27
和非糖基化的
P24
两种形式,以二硫键 相连形成二聚体,代表
HBsAg
的结构单位,具备完整的抗原性。如二聚
体解离,则
HBsAg
抗原性将会明显下降。
HBsAg
能刺激 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
HBS
,它是
HBV
的中和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HBsAg
的
检出是
HBV
感染的标志之一。
前
S
蛋白
2
(
Pre
S2
),的
C
端
HBsAg
端相连,
Pre S2
暴露于
HBV
囊膜外层,具有多聚人血清白
蛋白(
Poly menized Human Serum Albumin
,
PHSA
)的受体(< br>PHSA-R
),能与
PH-SA
结合。由于
肝细胞表面也有
PHSA-R
,
HBV
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
PHSA
的介导,吸附 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经
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如病人血清中检出
Pre S2
,表示
HBV
在肝细胞中复制。
Pre S2
有良好
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
Pre S2.
此抗体 出现于急性感染恢复早期,比抗
HBs
出现早而维持时间与抗
HBs
一样。抗
Pre S2
具有中和作用,可作为机体康复的指标之一。
Pre
S1
有较强免疫原性,并能增强
Pre
S2
和
HBsAg
的免疫原性;
Pre
S1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
Pre S1.
该抗体有
lgM
和
lgG
两种,其中抗
Pre S1
在
HBV
感染潜伏期,也就是在抗
HBV
~
lgM
出现前已产生,故可作为
HBV
早期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而抗
Pre S1 lgG
出现稍晚,在体内维持
时间较长,具有中和作用。
HB sAg
对一些促进变性的化合物,如乙醚、
1
:
1
氯仿一尿素、十二 烷基硫酸钠、吐温
30
以及各
种蛋白水解酶都很稳定。
HBsAg
在 酸性下孵育几小时仍很稳定。在碱性下,冷冻融化不能使其灭
活。表面的类脂质可能对于一些主要由蛋白 组成的抗原决定簇起保护作用。
HBsAg
具有几种特异性抗原组分, 包括各亚型共同抗原特异决定族
a
,和二组互相排斥的亚型决
定簇
d/y和
w/
的主要亚型有
adr
、
adw
、
ayr
及
ayw4
种。欧美各国
adr
、为主,中国汉
族以
adr
居多中区地区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
ayw
为主(西藏、新疆、内蒙等)。< br>
2
.
HBcAg
:
HBcAg
存在于
Dane
颗粒的核心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核内。
HBcAg
一般从
HBcAg
阳性尸检肝或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肝脏提取。
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
恢复期 和
HBcAg
携带者中常可
测出抗~
HBc.
此抗体对病毒无中和作 用。
体内如发现
HBcAg
或抗~
HBc
表示
HBV
在肝内持续复制。
3
.
HBeAg
:
有关
e
抗原的本质还不十分清楚,
但多数认为它是潜藏存在于
Dane
颗 粒的核心部分。
到目前为止,
尚未在
HbsAg
阴性的血清中出现过。
HBeAg
是一种溶性抗原。
抗原已知有三种亚型:
e1
,
e2< br>及
e3.
由于
HBeAg
与
DNA
多聚酶在血液中的 消长相符,故
HBcAg
的存在可作为体内有
HBV
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 一种标记,血中
HBsAg
滴度越高,
HBeAg
的检出率亦愈高。有些病人 可
出出现
HBe
抗体,可能也是一种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HBV
的培养
HBV
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虽然近年来发展了从人 胚肝获得的分化脓细胞初代培养、制备半连续
人肝细胞系和诊断性肝穿刺培养的成人胚组织的方法,但应用各种肝组织在体外培养
HBV
仍很困
难。尽管用各种细胞和器官分离
HBV
的大胆尝试,获得一些“肝炎待定”病毒,但难以使其在组
织培养中连续传代,因而还 没有一个被公认是
HBV.
近来用提取
HBV DNA
进行传染及通过细胞融
合来拯救病毒的途径发离
HBV
,仍未得到公认的结果。
南非学者(
1976
)报道了从一个
HBsAg
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 的细胞系(
PLC/PRF/5
)中找到
HBsAg
的复制。
此细胞 系的主要特点是能产生
HBsAg
逐日上升。
104/
日细胞可产生
500ng
HBsAg
,
免疫电镜显示大多数为
22nm
的颗粒, 均为圆形,略有亚微结构。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
的
HBsAg
相同。未见有< br>Dane
颗粒及管形。目前,此细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