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基因组
HAV
线状单链
RNA
HBV
DNA
病毒
HCV
HDV
HEV
单股正链
单股环状
RNA
单股正链
RNA
RNA
抗体系统
早期
IgM
,
表近期感染
不是保护
持续
8
~
HBV
颗 粒又
HDVAg
最早出
抗
HEVIgM
在发
性抗体是
12w
,少数
叫
Dane
颗
现抗
HDV
不是病初期产生是近
HCV
感染的
6m
。
IgG
表
粒,详见后
保护性抗体
期感染的标志
标志
过去感染可
保持多年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传染源
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
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
携带者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抗
-HAV
阴
以粪
-
口传播为主(戊肝)
性者
抗
-HBs
阴
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
性者
播(包括丁肝)
普遍易感
丙型肝炎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附: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
抗
-HBs
抗体
HBcAg
(核心抗
原)
抗
-HBc
抗
-HBe
HBV-DNA
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
< br>一种保护性抗体,
3
~
6
个月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曾感染
过;接种疫苗)
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表有传染性
IgM
早期感染;
IgG
过去感染
传染性减弱的标志
最敏感最直接的
HBV
感染指标
HBeAg
(
e
抗原)
HBV
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标志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
甲肝平均
30d
,乙肝
70d
,丙肝
50d
,丁型肝炎< br>28
~
140
天,戊肝
40d
黄疸前
5
~
7d
这一期传染性最强,
ALT
↑
期
急性黄疸型肝
2
~
6w
胆红素↑,尿胆红素+,肝脾大,肝区痛,巩膜和炎
黄疸期
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约
2
周达到高峰
恢复期
平
均持续
4w
,肝功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 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常不易被发现,为
肝炎
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慢性迁
延性肝
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
慢性肝炎仅见
炎
于乙、丙、丁
慢性活
病程超过半年,各项 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
3
型肝炎
动性肝
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
炎
脾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等特征)
续表——重型肝炎
急性
起病
10
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肝明显缩小
分型
亚急
起病
10
天以上
性
慢性
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
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
肝衰
表现
凝血酶原时间(
PTA
)<
40%
(判断预后的指标)
淤胆型肝炎
< br>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自觉症状较轻,而黄疸较深,
伴全身皮肤瘙 痒,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
肝炎后肝硬化
在肝炎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征。
三、辅助检查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
指标
。
2.
尿胆红素检测
黄疸型肝炎: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淤胆型肝 炎时尿胆红素↑,尿
胆原↓或(
-
)。
3.
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略
四、治疗原则
原则
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
;辅以适当
药物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
脏的药 物
甲、戊肝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3
~
4
周
隔离
乙、丙、丁
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乙、丁肝
急性期应隔离到
HBsAg
转阴
休息
饮食
急性肝炎
早期,应住院或卧床休息
慢性肝炎
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急性肝炎
进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
慢性肝炎
宜高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时,限制蛋白入量)
急性肝炎
主要是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药物治
疗
慢性肝炎
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纤维化、改善肝功
能、改善微循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采取阻断肝细胞继续
重型肝炎
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各种
并发症等综合措施并加强支持疗法
五、护理问题
1.
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2.
腹泻
与消化功能不良有关。
3.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关。
4.
活动无耐力
与慢性病消耗有关。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35.html
-
上一篇:治疗肝炎的中草药(鲍世平)
下一篇: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