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
性传染病。目前按已确定的病原体分类, 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以甲
型和乙型肝炎最多见。
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 ,
主要有乏力、
食欲减退;
肝大和肝功能异常,
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疽。各型肝 炎均可引起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
可转为慢性肝炎,还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 细胞癌。本节重点介绍甲型和乙型肝炎病人的护
理。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属于小
RNA
病毒科的嗜肝病毒属,
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
通过胆 汁进
入肠道经粪便排出;
HAV
在外界抵抗力较强。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
D NA
病毒科的哺乳动物
病毒属,
完整的病毒颗粒又名
Dane
颗粒,
分为包膜与核心
2
部分。
包膜内含乙型肝炎表面抗
原
(HB sAg)
、糖蛋白和细胞脂肪;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
DNA
、
DNA
聚合酶
(DNAP)
、核心抗原
(HBcAg)
和
e
抗原
(HBeAg)
,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HBV
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同 时可存
在于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各种体液中;
HBV
抵抗力很强。
< br>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
HAV
可能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肝细胞损伤,而
HBV< br>可能引发一系
列复杂的免疫病理导致肝细胞损伤,乙型肝炎慢性化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
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适当的休息、合理的
营养为主 ,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用药宜简不宜繁。各临
床类型的肝炎治疗重点 则有所不同。
急性肝炎以一般和支持疗法为主,
强调早期多卧床休息,
合理营养,补充维生素类药物,
除急性丙型肝炎早期应用干扰素外,
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而慢性肝炎除了进行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和忌酒之外,还需要护肝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对症
治疗等。一般 的护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
(B
族、
C
、
E
、
K
等
)
;促进解毒功能的药物如葡醛
内酯
(
肝泰乐
)
、维丙胺等;促进能量代谢药物如三磷酸腺苷
(ATP)
、肌苷、辅酶
A等;促进蛋
白质合成药物如马洛替酯、
肝安、
水解蛋白等;
改善微循环药 物如丹参、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用药宜精简。对症治疗包括应用降低转氨酶药物如联苯双酯、垂 盆草、齐墩果酸等,用药显
效后应注意逐渐停药,以防出现
ALT
反跳;免疫调节药物 如胸腺肽、胸腺素等。抗病毒药物
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等。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亦有较好疗 效。重型肝炎治疗重
点是加强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可静脉输注入血浆清蛋白或新鲜血浆;注意维持水、 电解质
及酸碱平衡;
选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或高血糖素
-
胰岛素疗法等以促进 肝细胞再生;
防治出血、
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及肾衰竭等并发症。对于晚期肝硬化及肝衰竭病人 ,目前国内外已开展
试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以延长病人生命;
[
护理评估
]
(
一
)
流行病学资料
< br>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病毒主要经粪
-
口传播,
日常生活
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污染是导致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甲型
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戊型肝炎的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传染源除急、慢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外,还有病毒携带者;
病毒主要通过血液 及体液传播,传播方式主要为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母婴传播,
其他包括家庭内外的密切接触, 经血液或其他肠道外的途径等;无明显季节性。
病毒性肝炎易感人群为儿童、少年及青壮年。 多因卫生习惯不良,或剧烈活动、过度疲
劳、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应注意询问有无家人患病史及与肝 炎病人密切接触史,是否进
1
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如贝壳类或其他不洁食 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近期是否接受过手术、血
液透析、血液或血制品应用史、注射史等。
(
二
)
身心状况
潜伏期:甲型肝炎为
5
—
45
日,平均
30
日;乙型肝炎为
30
—
180
日,平均
70
日。
1
.躯体表现
(1 )
急性肝炎:急性黄疽型肝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明显,可分为
3
期。发病
1
—
3
周为
黄疸前期,突出症状为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 右上腹胀痛不适等。部
分病人可有畏寒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尿色可,呈浓茶样。以巩膜及皮肤先后 黄染为标
志进入黄疽期;持续
2
—
6
周,可伴有皮肤瘙痒,多数病人 可触及肝大,质地充实,有明显压
痛和叩击痛,
部分病人可伴有轻度脾大。
恢复期平均
1
个月。
总病程
2
—
4
个月。
若无黄疽出
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上述临床表现也较轻。
(2)
慢性肝炎:肝炎病程 超过
6
个月,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
大及压痛等表现,称为 慢性肝炎。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慢性肝炎病人病程虽可
迁延数年,但多可好转以至痊愈;少 数转为中度慢性肝炎,则症状加重,肝大、质地中等以
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 容,进行性脾大等;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
临床表现外,还具有代偿期肝硬化表现。
( 3)
重型肝炎:是一种最为严重的临床类型,发生率为
0.2
%一
0.5%,病死率极高。劳
累、营养不良、酗酒、服用损肝药物、妊娠或合并感染等常是重型肝炎发生的诱 因。急性重
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起病
10
日内出现嗜睡、
烦躁不安、
精 神异常、
扑翼样震颤等神经精神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肝臭,明显出血倾向,腹 水,中毒性鼓肠,急性肾衰竭等;
若
10
日之后出现上述表现则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br>若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上述表
现则为慢性重型肝炎。
2
.心理状态因病程较长,且有传染性,常因担心传染家人,或害怕转为慢性,或因慢性
肝炎久治不愈、害 怕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经济负担重等而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
评估时 应重点询问有无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的诱囡;是否有乏力及恶心、呕吐、厌油腻
等消化道症状,每日进食 量,尿色改变等;体检时注意黄染及其程度、肝大及质地,病程长
或病重者注意肝外的症状和体征。
(
三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肝功能检查 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
急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
3
周即开始升
高,
直至黄疸消退后
2
—
4
周才恢复正常,慢性肝炎可持续或反复升高,
重型肝炎因大量肝细
胞坏死,
ALT
随黄疽 迅速加深反而下降;此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
(
丁
-GT)
、乳酸脱氢酶
(LDH)
均可升高;②血清总蛋白
(T P)
减少,清蛋白
(A)
降低,球蛋白
(G)
升高,清/球
(A
/
G)
比值下降或倒置,提示为慢性肝炎后期或合并肝硬化;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④凝血
酶原时间 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
2
.尿胆红素检查黄疽病人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
3
.肝炎病毒 标记物检测常用
ELISA
法或放射免疫
(RIA)
法检测血清免疫学标记物 。血清
抗
-HAVIgM
阳性,
提示存在
HAV
现症感染;
抗
-HAVIgG
为保护性抗体,
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
后或既往感 染者。
HBsAg
阳性表明存在现症
HBV
感染,抗
-HBs
阳性则提示可能通过预防接种
或过去感染过
HBV
而产生的保护性免疫;
H BcAg
阳性意义同
HBeAg
,抗
-HBc
阳性提示为过去
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9: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616.html
-
上一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1)肝
下一篇:2020最新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方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