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
一、单选题
1
、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
)
A
、隐性感染者
B
、潜伏期携带者
C
、慢性携带者
D
、潜伏性感染者
E
、显性感染者
2
、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
(C)
A
、
IgG B
、
IgA C
、
IgM D
、
IgD E
、
IgE
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是
(E)
A
、禁止
HIV
感染者结婚
B
、给婴儿注射疫苗
C
、鼓励母乳喂养
D
、提倡自然分娩
E
、母亲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婴儿在出生后应用抗
HIV药物
4
、下列发疹性感染中,哪项的皮疹出现最早
(A)
A
、水痘、风疹
B
、猩红热
C
、麻疹
D
、斑疹伤寒
E
、伤寒
5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的特点
(C)
A
、通过污染食物和水传播
B
、发生在妊娠妇女中病死率高
C
、需抗病毒治疗
D
、是成人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E
、黄疸比甲型肝炎严重
6
、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首选治疗药物为
(E)
A
、氟康唑
B
、酮康唑
C
、制霉菌素
D
、灰黄霉素
E
、两性霉素
B
与氟胞嘧啶合用
7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
(E)
A
、丙硫咪唑
B
、硫酸二氯酚
C
、第三代喹诺酮类
D
、乙胺嗪
E
、吡喹酮
8
、朊毒体不耐受以下何种处理
(E)
A
、紫外线照射
B
、核酸酶消化
C
、电离辐射
1
D
、日光曝晒
E
、蛋白酶消化
9
、保护易感人群采用各种免疫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D)
A
、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
B
、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C
、丙种球蛋白
D
、疫苗或菌苗
E
、药物预防
10
、确诊流脑的主要依据是
(E)
A
、脑脊液呈化脓性
B
、血清特异性抗体监测阳性
C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D
、当地有流脑流行
E
、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或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11
、诊断胆道异位蛔虫症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是
(C)
A
、血常规
B
、粪便查虫卵
C
、
B
超
D
、逆行胰胆管造影
E
、胃镜
12
、引起手足口病,临床有两大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瘫痪 的病原体
可能是
(D)
A
、肠道病毒
68
型
B
、肠道病毒
69
型
C
、肠道病毒
70
型
D
、肠道病毒
71
型
E
、埃可病毒
13
、下列哪项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的指标
(C)
A
、
HBSAg B
、抗
HBS C
、
HbeAg D
、抗
HBe E
、抗
HBc
14
、脊髓灰质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
(E)
A
、脑神经瘫痪
B
、中枢性呼吸衰竭
C
、外周性呼吸衰竭
D
、循环衰竭
E
、中枢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
15
、肠外阿米巴病中最常见的是
(B)
A
、阿米巴肺脓肿
B
、阿米巴肝脓肿
C
、阿米巴脑脓肿
D
、阿米巴腹膜炎
E
、阿米巴胸膜炎
16
、下列哪种不属于抗菌药物的应用严加控制的情况
(D)
A
、病毒性疾病
B
、不明原因发热
C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D
、严重烧伤的患者
E
、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17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B)
2
A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
、血管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C
、心机损伤
D
、肾功能不全
E
、腔道出血、继发感染
18
、黑热病不通过哪种途径传播
(E)
A
、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B
、可经破损皮肤和粘膜传播
C
、胎盘传播
D
、输血传播
E
、经污染的食物传播
19
、回归热病原治疗首选抗生素是
(D)
A
、青霉素
B
、红霉素
C
、氯霉素
D
、四环素或多西环素
E
、链霉素
20
、有关白喉下面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E)
A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
B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C
、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
D
、锡克实验阳性,对白喉无免疫力
E
、锡克实验阴性,对白喉无免疫力
21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是
(C)
A
、只出现腮腺病变
B
、仅一侧腮腺受累
C
、一生极少再次发病
D
、多无发热
E
、腮腺管口有脓性分泌物
22
、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
(D)
A
、伤寒
B
、百日咳
C
、疟疾
D
、炭疽
E
、霍乱
23
、乙型肝炎感染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D)
A
、慢性重型肝炎
B
、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C
、急性黄疸性肝炎
D
、隐性感染
E
、慢性肝炎
24
、钩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
A
、流感伤寒型(或感染中毒型)
B
、黄疸出血型
C
、肺出血型
D
、肾衰竭型
E
、脑膜炎型
25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
(A)
A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
、肝性脑病
C
、消化道大出血
D
、肝肾综合征
E
、肝胆系统感染
3
27
、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重点是积极处理
(B)
A
、高热、惊厥、循环衰竭
B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C
、高热、惊厥
D
、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E
、高热、昏迷、休克
28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为
(B)
A
、恙螨
B
、虱子
C
、跳蚤
D
、蚊子
E
、蠓
29
、血吸虫病发病机制中免疫复合物病变的主要由下列哪项引起
(C)
A
、幼虫表面的
C3
激活剂
B
、幼虫表面抗原激活淋巴细胞
C
、成虫释放的循环抗原
D
、虫卵释放的可溶性抗原
E
、尾蚴激活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30
、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
A
、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
、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
、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
、血清肥达反应阳性
E
、发热、表情淡漠、耳鸣以及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31
、以下哪种药物可用于治疗弓形虫病
(A)
A
、乙胺嘧啶
B
、青霉素
C
、链霉素
D
、利福霉素
E
、头孢霉素
32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C)
A
、呼吸道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
、输血传播
D
、母婴传播
E
、虫媒传播
33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B)
A
、炭疽
-
血液传播
B
、布氏杆菌
-
消化道传播
C
、伤寒杆菌
-
呼吸道传播
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
-
消化道传播
E
、脑膜炎球菌
-
接触传播
34
、主要用于防止疟疾复发的药物是
(C)
A
、青蒿素
B
、甲氟喹
C
、伯氨喹
D
、磷酸咯萘啶
E
、乙胺嘧啶
35
、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是指
(B)
A
、发热、第二日出现皮疹
B
、发热、咽峡炎、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
C
、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
D
、发热、咽峡炎、口周苍白圈
4
E
、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口周苍白圈
36
、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
(C)
A
、谷丙转氨酶
B
、谷草转氨酶
C
、凝血酶原活动度
D
、血清胆碱酯酶
E
、γ
-
谷酰转肽酶
37
、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是常见的表现
(C)
A
、流感样症状
B
、尿黄及黄疸
C
、持续发热
D
、恶心、呕吐
E
、肝大
38
、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直接侵犯下列的哪一种非神经组织
(C)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肌肉
D
、心
E
、肾
39
、下面哪个不是白喉假膜的特点
(C)
A
、大量纤维蛋白渗出,与坏死组织细胞等凝固成纤维蛋白膜形成假膜
B
、可取假膜周缘分泌物涂片,检查白喉杆菌
C
、渗出物仅限于扁桃体,且常为点状黄白色渗出物,拭之极易脱落。
D
、根据假膜部位不同分类,最常见的是咽白喉
E
、假膜脱落可引起气管、支气管梗阻
40
、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E)
A
、急性乙型肝炎
B
、慢性丙型肝炎
C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
、慢性乙型肝炎
E
、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41
、对怀疑为黑热病的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C)
A
、免疫学检查
B
、球蛋白试验
C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D
、脾穿刺涂片检查
E
、血常规检查
42
、关于流行性腮腺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惟一宿主
B
、疫苗接种是本病主要的预防措施
C
、本病抗病毒治疗为主
D
、重者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
、腮腺炎病人无脑膜炎症状或体征者,也可有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
43
、下列人群感染
SARS
冠状病毒后,哪个死亡率高
(C)
5
A
、儿童
B
、青壮年
C
、老年人
D
、男性
E
、女性
44
、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
(C)
A
、乙型肝炎
B
、丙型肝炎
C
、艾滋病
D
、结核病
E
、疟疾
45
、治疗霍乱最重要的措施是(
D
)
A
、抗菌治疗
B
、使用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
C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E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46
、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
(D)
A
、艾滋病
B
、疟疾
C
、伤寒
D
、恙虫病
E
、乙型肝炎
47
、以下哪种病毒,不属于新型肠道病毒
(A)
A
、柯萨奇病毒
B
、肠道病毒
68
型
C
、肠道病毒
69
型
D
、肠道病毒
70
型
E
、肠道病毒
71
型
48
、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D)
A
、频繁呕吐
B
、黄疸进行性加深
C
、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
40
%
E
、发热
49
、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C)
A
、发热
B
、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C
、口腔粘膜科普利克斑
D
、耳后,发际,头面部,胸腹部顺序出现的皮疹
E
、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等结合膜炎表现
50
、确诊猩红热的检查是
(B)
A
、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
B
组溶血性链球菌
B
、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
A
组溶血性链球菌
C
、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D
、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
E
、锡克试验阳性
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809.html
-
上一篇:神经系统疾病-3
下一篇:幼儿常见疾病预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