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细胞的命名:
是根据血细胞的成熟过程和所属系列两个方面规定的。其命名如下:
1
、将各种
血细胞分为六个系统,即红系统、粒系统、巨核系统、单核系统、浆系统和 淋巴系统
(
也有人将
浆细胞合并在淋巴系统
)
;
2
、
又将每个系统划分为三大阶段,
即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3、
由于红系统和粒系统形态比较复杂,其幼稚阶段又分为早幼、
中幼和晚幼三个不同时期。
命
名六系三过程
,
粒红巨单浆和淋;
原始幼稚与成熟,
早幼中幼晚幼型。
10
、
血细胞成熟规 律:
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其形态演变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性。
一般都是由大到小
(少数例 外:
如成熟的
巨核细胞和早幼粒细胞都比原始的大);由核大浆少到核小浆多;核形由圆到凹或 分叶至消失;
染色质由细致、疏松、网状到粗糙、紧密、块状;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颗粒从无
到有;核仁
由清晰到模糊或消失。因此,在识别血细胞时,掌握和运用好这些规律性,是血液细 胞学检查的
基本功。
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二、红细< br>胞系统
1
、原红细胞:
又称初正常母红细胞。在正常成人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
0.5%
,在红白
血病与增生性贫血时增多。胞体较大,圆或椭圆形,直径约
18
微米,为成熟红细胞的
2-4
倍。
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浆缘常有 瘤状突起,近核周围着色较淡。核圆较大,居中或稍偏于一
旁,核染质呈颗粒状,核膜明显。核仁通常有
2-4
个,其界限不清,有时不易辨认。
原红圆或椭
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 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
、
副原红细胞:
是由病理造成
的不正常细胞,多见于红血病或红白血病。因核浆发育不同步,发生紊乱,核发育先于胞浆 (即
老核幼浆),出现形态显著异常的原红细胞,便称为副原红细胞。胞体大,伪足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畸形。胞浆丰富,着色变化不大,浆中可见较多的空泡。核形
呈不规则,呈凹陷褶叠或
切迹,核染色质疏松。核仁较明显。
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
浆
含空泡核畸形。
3
、
早幼红细胞:
又称嗜碱性 母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
1.5%
左右,在缺铁
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经特殊治疗 后数量增多。胞体较原红细胞小,约
16
微米,圆或椭圆形,
较规则,一般无伪足突 起。胞浆较丰富,核浆比较大,深蓝色,比原红细胞浆透明一点。胞核圆
形,位于中央,核膜清楚。核染 质较原红细胞粗糙紧密
,
呈粗颗粒状甚至浓集成块,核仁模糊或
消失。
早幼红 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
质变粗密核居心。
4
、
中幼红 细胞:
又称嗜多色性母红细胞,是骨髓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核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
11%< br>,增生性
贫血,
特别是缺铁性贫血明显增多。
胞体较早幼红细胞小,
圆 形或椭圆形,
较规则,
直径
8-14
微
米。
胞浆灰蓝色转 灰红色,
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胞核圆形,
随成熟而逐渐缩小。
核染质粗 ,
浓缩成块,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副染色质清楚,其中有明显空隙如碎墨感或龟背状,核仁
完全消失。
中幼红呈多色性,核渐缩小无核仁;浆色灰蓝转灰红,质似碎墨龟背形。
5
、晚幼
红细胞:
又称正色性正常母红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
7%
,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
(除再障外),其数量可明显增多。胞体较小与成熟红细胞相似, 圆形,直径
7-10
微米,稍大
于成熟红细胞。胞浆呈淡粉红色或橘红色,其颜色已 接近成熟红细胞。胞核较小,圆形,居中或
偏心,核染色质浓缩成块,副染色质消失,呈紫黑色团块,形 似炭核,脱核便是成熟红细胞。
晚
幼红小更好认,两大特点要记清;核质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 成熟型。
6
、巨幼红细胞:
是胚
胎早期红细胞,出生后仅见于叶酸及
B12
缺乏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又叫恶性贫血)或某些其他
血液病。它是正常幼红细胞发育异常的结果 ,原、早、中、晚四个阶段胞体都巨大,核浆发育不
同步,核发育落后于浆(即幼核老浆),染色质呈粗 粒状,并聚集成条网状,排列疏松,犹如蚕
蚀后之桑叶浓缩块,副染色质
明显,核仁 早期可见,大小不等。
巨幼红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
巨型;浆多丰满核晚熟,巨幼贫血常增生。
7
、小幼红细胞:
又称侏儒型幼红细胞,或发育不
全的幼红细胞。 其形成与铁代谢密切有关,
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幼红细胞发育障碍,
引起缺铁
性贫血。原、早、中、晚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变小,中、晚幼红细胞更明显,形态不规则,胞浆
边缘残 缺不全,呈毛剌状。核浆发育不同步,与巨
幼红细胞相反(即老核幼浆)。核小圆或分
叶如梅花状,核染色质致密结块,一般无核仁。
小幼红称侏儒型,老核幼浆是特征;核圆或呈
梅花状,
缺铁贫血所造成。
8
、
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
过 渡型细胞。直径约
7-9
微米,正常血液中约占
0.5-1.5%
,大于2%
显示造血活跃,在溶血性
贫血时可达
60-80%
,如减少表示骨髓 再生功能不良,故可反映骨髓造血状态。用煌焦油蓝作活
体染色,可见红细胞基质中有蓝色网状物质。< br>Heilmyer
氏按成熟程度将它分成五型,但实际上
对临床诊断并无意义。
网织红属过渡型,
浆含线粒嗜碱性;
活体染色呈网状,
通常将它分五型。
9
、
成熟红细胞:
又称正常 红细胞或无核红细胞,简称红细胞或红血球,为红细胞系统的成熟
阶段。胞体呈圆形的双凹平盘状,形似 圆饼,直径约
7.2
微米左右,厚
2
微米。无核,浆染淡红
色或桔红 色,
中央部分较淡染,
边缘较厚故着色较深,
中心较薄色较淡或无色。
成熟红 为正常型,
中凹边厚似圆饼;无核浆呈淡红色,周围略比中央深。
10
、
小红细胞:
凡直径小于
6
微米者
称小红细胞,
正常人偶见 。
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
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可能由于缺铁 引起,
也可能为球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所造成。
它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多 症的小红细胞不同,淡染区不消失,着色较浅。而球形红细淡染区消
失,着色较深。
小红
体小见增贫,合成障碍所造成;缺铁贫血常出现,或见血红蛋白病。
11
、
大红细胞:
大红细胞
形态较正常为大,
直径大于
10
微米。
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偶见于失血性贫血。
为骨髓极度增生时释 放较多新生红细胞;
或加速增殖时幼红细胞提前脱核所致。
大红体大见溶贫,
或见巨幼 贫血人;胞体常比正常大,提前脱核所形成。
12
、
巨红细胞:
是 巨晚幼红脱核后所形
成的红细胞。直径大于
15
微米,中央淡染区常不明显,最常见于 缺乏维生素
B12
及叶酸所致的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其胞体增大是因为缺 乏上述因子时,幼红细胞内
DNA
合成不
足,引起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当这种幼红细胞 脱核之后,便成为巨红细胞。
巨红巨大是特征,
巨幼脱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显,恶性贫血常 增生。
13
、
超巨红细胞:
是超巨幼红脱核所
形成,胞体巨大,直径大于
20
微米,为病态造血所产生的异常红细胞。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
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MDS
)及因用某些抗癌药治疗后均可出现。
超巨 红呈超巨型,病态
造血所造成;红白血病常出现,抗癌化疗也增生。
14
、
红细胞大小不均:
是骨髓极度增生时释
放较多新生红细胞,
或加速增殖时幼红 细胞提前脱核所致。
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
而大小不
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 上。
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
而在巨幼红细胞
性贫血时却特别明显 ,这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大小不均见增贫,巨幼贫血也增生;直
径相差一倍多,粗制滥造所形成。
15
、
红细胞形态不整:
又称畸型红细胞或异形红细胞。是
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形态改变的情况而言。
红细胞形态畸形怪状,
可呈棒状、
梨形、
梭形、
球拍形、腊肠形、纺缍形或哑铃形等。可能因贫血严重但又缺乏原料粗制滥造而成 。
常见于各种
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形态不整称异形,常见骨纤和增 贫;如梨似拍呈棒状,或呈纺缍
和哑铃。
16
、
球形红细胞:又称高色素性小红细胞,为直径小于
6
微米,厚度大于
2.6
微米的< br>红细胞。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比周围多,中央淡染区消失,呈小圆球状,故名球形红细胞。此类
红 细胞气体交换差,
渗透脆性高。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
生儿溶血病以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球形红小圆球形,淡染消失 厚度增;色深体
比正常小,常见遗传和溶贫。
17
、
椭圆形红细胞 :
是由遗传所造成,分三型:轻型呈卵圆形,
中型呈椭椭圆形红细胞是由遗传所造成,分三型: 轻型呈卵圆形,中型呈椭圆形,重型呈棒状。
此类细胞早期时也是圆形,变形机理不明。胞体较长似桶状 ,横径缩短,长径增大,一般长径大
横径三倍。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
圆形红细 胞增多症,但要高于
25-50%
才有诊断价值。
在严重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 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也可见到此种细胞,
但均较少,
正常人约
占
1%< br>。
椭红遗传所造成,偶见缺铁和巨贫;胞体较长呈桶状,长径三倍于横径。
18
、
镰形
红细胞
:
又称镰刀状细胞,有种族性 ,
多见于西非国家黑色人种。
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
红蛋白
S
(
HbS
)所致。需在缺氧环境下(即镰变试验)才能形成。这种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或似柳叶。遗传性镰形红细胞贫血(
HbS
)多为阳性,在我国这种病并不多见。
镰形红
有种族性,多见西非黑种人;镰变试验呈镰状,两端尖锐柳叶形。
19
、
新月形红细胞:
又称半
月形红细胞或月牙形红细胞。胞体巨大,形如弯月 ,染色淡,呈粉红色或近乎无色,为溶血衰老
所造成。明显增多可见于疟疾或某些 增生性贫血。
新月红见疟疾病,溶血衰老所造成;体大形
似弯月状,明显增多示增贫。
20
、
靶形红细胞:
又称扁平红细胞,系低色素性双凹红细胞。< br>中间很薄,中央色深如靶心,外周呈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染,如射击之靶而得名。
如 苍白圈为半环形,
中央深染与边缘深染处相连接者为半岛形红细胞。
这类红细胞见于地中海贫< br>血(亦称海洋性贫血),偶见某些缺铁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肝脏病。
靶红增多为地贫,多
见海洋贫血症;形圆双凹扁而薄,中央色深似靶形。
21
、< br>
口形红细胞:
是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似
口而得名。
其中心苍白区呈扁平 长孔状,
周围深染形似微张开的嘴巴或鱼口,
但从侧面看呈穹窿
形(碗状)。正常人小 于
4%
,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及肝脏病,少量见
于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
DIC
)及酒精中毒等。
口红似口而得名,中央苍白呈扁平;溶贫 肝病偶
可见,多见口红增多症。
22
、
泪滴形红细胞:
或 称尾形红细胞,为红细胞的一端渐成尖状,形
似泪滴,亦可呈卵圆形或尾形,但不象椭圆形红细胞那样长 。通常是正色素性的,不象缺铁性贫
血为低色素性。多见于骨髓纤维化的血片中。
泪 滴似泪形如名,髓外造血所形成;多呈卵圆尖
尾状,可在骨纤血片寻。
23
、
裂片红细胞:
又称碎片红细胞,是红细胞破碎后之碎片和不完整
的红细胞。大小不一, 外形不规则多呈碎片状,有的可呈半圆盘状,似帽形、盔形、三角形、扭
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 胞小于
2%
。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重型
地中海贫血、烧伤引起 的溶血性贫血和晚期肿瘤等出现较多。
裂红破碎所形成,体不规则多样
形;如帽似盔半盘状,常 见溶血和内凝。
24
、
麻面红细胞:
是红细胞中有数目不等的空泡 ,形
似麻点,故称麻面红细胞。多见于传染性肝炎、贫血,亦见于正常人。其诊断意义不大,有时涂片受潮也可出现。
麻面红见传肝病,亦见贫血正常人;浆中出现小空泡,形似麻点好区分。
25
、
棘形红细胞:
是红细胞边缘有较大的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 起的长度与宽度不一。
常见
于肝病,溶血性贫血或遗传性及获得性
β
-
脂蛋白缺乏症。
棘红有刺是特征,常见肝病和溶贫;
刺的间踞不规则,长度宽度不等称。26
、
刺形红细胞:
又称钻细胞、钝锯齿形红细胞或叶缘< br>细胞等,其名称较多而杂。为红细胞边缘有刺但刺比棘形红细胞钝,间踞较规则,形似齿轮。多
见 于胃癌和尿毒症,偶见溃疡病出血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及个别早产儿等。
刺红有刺比棘钝,
多见胃癌尿毒症;溃疡出血偶出现,要和棘红细区分。
27
、
皱缩红细胞:
又称人工造成的皱
缩红细胞,为人为 因素而造成。如涂片过厚,天气潮湿,气温过冷,干燥太慢等多种原因所致红
细胞。其周边呈锯齿状,排 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呈剌毛状。涂片上分布不均,为操作不
慎所致,无病理性诊断意义。
皱缩人为所造成,体缩边缘剌毛生;诊断学上无意义,增多并非
病理性。
28、
星形红细胞:
胞是指红细胞有星芒状突起,与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有关,常见 于
葡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
)。这种酶缺乏可导致急性 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新生儿黄
疸及抗疟药反应等。
星形红为遗传性,
因酶缺陷而造 成;
胞体常呈星芒状,
此红增多为溶贫。
29
、
成红缗钱状形成:
又称红细胞钱串形成,是指多个红细胞重叠成钱串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病和
γ
-
球蛋白增高的其他疾病,如高球蛋白血症(异蛋白血症)或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
成红缗
钱状形成
,多个重叠成串形;骨髓瘤病常出现,或见异蛋白血症。
30
、
低 色素性红细胞:
又
称染色过浅红细胞或环形红细胞,
是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而形成。细胞中央淡染区大于细胞直径的
三分之一,
或呈无色透明的圆环状,
有的形似宫托 状。
红细胞外缘清楚,
内缘模糊,
细胞膜很薄。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 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也常见到
。如胞体巨大,
常见于营养不良性大细胞性贫血。
低色素红似环形,淡染扩 大呈透明;膜薄或呈宫托状,缺铁
贫血常增生。
31
、
高色素性红细胞:
又称染色过深红细胞或高铁红细胞。
其直径一般大于
12
微
米,中央淡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厚度增加故呈圆球形。
其平均红细胞 血红蛋白的
含量增高,但就其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仍
属正常。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各种大细胞性贫血
病人。
高色素红着色 深,厚度增加呈球形;淡染消失体积大,常见巨幼贫血人。
32
、
嗜硷性< br>红细胞:
细是一种深蓝色或灰蓝色的成熟红细胞,但浆的颜色仍属幼稚型,
蓝色或灰蓝色 。胞体
较大,系早幼红细胞过早脱核而形成。多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病人。
嗜硷浆蓝好辨认,过早
脱核所形成;
胞体略比成熟大,
多见严重贫血人。
33
、
嗜多染性红细胞:
又称嗜多色性红细胞,
是指红细胞浆中混有蓝色和红色的多色浆,< br>为中幼红细胞失核而成。
胞体较正常红细胞稍大,
染
灰红色或浅灰色。
增多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在各种增生性贫血时多见,
以溶血性贫更为多见。
嗜多染红多色性
,红蓝相混色不匀;各种增贫均可见,明显增多为溶贫。
34
、
嗜 硷性点彩:
是指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硷性黑色颗粒而言。此颗粒大小及多少不一,形似砂粒。正常极少见 ,
约占
0.01%
,在铅汞中毒病人的血片中明显增多,地中海贫血、增生性贫血及白 血病也可出现。
嗜硷点彩砂粒形,色蓝带黑嗜硷性;铅汞中毒常出现,或见地贫与增贫。35
、
嗜苯胺蓝颗粒:
嗜硷性点彩红细胞是指红细胞浆中存在着嗜硷性 黑色颗粒而言。
此颗粒大小及多少不一,
形似砂
粒。正常极少见,约占
0.0 1%
,在铅汞中毒病人的血片中明显增多,地中海贫血、增生性贫血
及白血病也可出现。
嗜苯胺蓝称天青,颗粒紫红居中心;数多略比点彩大,多见增贫白血病。
36
、< br>
豪惠
-
胶莱小体:
又称染色微粒,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余的 残核部分。呈圆形,
大小约
1-2
微米,为紫红色粗粒。多存在于嗜多色性或成熟红 细胞浆中,可见一个或多个。常
见于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偶见于脾切除后、严重贫血、新生儿 、白血病等。
豪胶小
体粗粒形,
核溶不全所造成;
体圆色呈紫红色 ,
多见溶贫与巨贫。
37
、
卡波氏环:
又称环状体,
为红细胞中一个细线状环,呈圆圈形或呈
8
字状,染紫红色。此种物质可能是纺缍体的痕迹;
也可能是脱核过程中核膜的列留物,常与豪胶小体同 时存在。多见于铅中毒和巨幼红细
胞性贫
血等。
卡波氏环圆圈形,核膜残留所形成;色红偶呈
8
字状,
常见中毒与巨
贫。
三、粒细胞系统
1
、
原粒细胞:
又称髓母细胞。在正常情 况下,只有骨髓中方能见到,但最多
不超过
2%
,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增多。圆形或微带 椭圆形,直径
18
微米左右。浆量少,天蓝色,
均匀一致,纯净无颗粒。核圆较大,占 细胞
2/3
以上,染色质呈细沙粒状或粉末状,分布均匀,
宛如一片薄纱。核膜甚薄, 不易观察。核仁明显,通常
2-6
个,较小,染淡蓝色。
原粒圆或椭
圆形,浆纯天蓝呈透明;质细均匀细沙状,核膜甚薄有核仁。
2
、
副原粒细胞:
正常人不见,
只有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或绿色瘤时常见。胞体大小不等,形态奇特,浆色灰紫,多有伪足。胞
核早熟呈多种畸形,易见扭曲折迭 呈肾形,或呈双核,但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数目较多。浆
中一般没有颗粒,晚期可见细小、数少的嗜 天青红色颗粒。其形态易
与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
相混淆。
副原粒见急粒病,核先成熟呈畸型;绿色瘤时可出现,浆灰无粒核有仁。
3
、
晚期
原粒细胞:
又称浆早熟型副原粒细胞或原粒细胞Ⅱ
型,也属副 原粒细胞的一种。与前不同的是
核成熟较迟,浆先成熟出现颗粒,而核仍有核仁,还处于原始阶段。这类 细胞的胞体较大形态较
规则,核圆或类圆形,核染质细致,有大而明显的核仁。
晚期原粒属Ⅱ型
,核未成熟浆先行;
浆中颗粒已出现,细致核内有核仁。
4
、
双核型原粒细胞:
又称孪生型原粒细胞,是副原粒细
胞的一种,
或称核早熟型副原 粒细胞,
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分裂所造成的。
这种细胞核浆发育失去
平衡,
浆染 灰蓝色,
无颗粒。
核呈分叶状、
双核或多核型,
染色质细致,
一般无 核仁或偶见核仁。
双核又称孪生型,异常分裂所造成;浆色灰蓝无粒体,核分为二似对影。
5
、
小原粒细胞:
又
称小髓母细胞,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是
M1
型)。胞体小,圆形,直径只有
8-12
微
米。胞浆少,仅在核凹陷处可见微量淡蓝 透明胞浆,
偶可见奥尔小体和伪足突起。胞核小圆或凹
陷,多呈桃形。核染质疏松细致,有1-3
个明暗不等的小核仁。形似小原淋巴细胞,但过氧化酶
染色为阳性。
小原粒小似原淋,核小如桃有核仁;浆少或无伪足状,过氧化酶呈阳性。
6
、
大
原粒细胞:
又称大髓母细胞,这类细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类白血病反应。胞 体大,圆或
椭圆形,直径一般大于
20
微米。胞浆多,蓝色或灰紫色,一般无颗粒,可 见空泡。胞核大,圆
或分叶或畸形。染色质较粗,可见明暗不等的核仁。
大原粒大好 区分,核呈分叶或畸形;浆含
空泡无粒体,常见慢粒白血病。
7
、
早幼粒细胞:
又称前髓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约占
1-8%
,如
超过
1 0%
,应考虑为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胞体比原粒大,直径
12-25
微米,多为椭 圆形。胞
浆量较多,
染淡蓝色,
浆内含大小不等到的非特异性颗粒,
偶可见含 嗜酸性或嗜碱性的特异性颗
粒。核圆或椭圆,常偏于一侧。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 失。
早幼粒大椭
圆形
,浆多颗粒已形成;核圆质粗偏一侧,仁有或无难看清。
8
、
副早 幼粒细胞:
为不典型早
幼粒细胞的总称。
胞体大小不一,
小的为小副早幼粒细 胞,
体大而形不规则的为大副早幼粒细胞。
核浆发育不平衡,核落后于浆,或浆落后于核的畸型 早幼粒,都称为副早幼粒细胞,
常见于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型)。< br>
副早畸变不典型,多见急早白血病;颗粒粗大形多变,核浆异
步不平衡。
9< br>、
柴捆细胞:
是早幼粒细胞浆中,含束柴样棒状小体所组成的细胞。在早幼粒 胞
浆中可见十几根至数十根红色棒状小体呈束状交叉排列,
酷似柴捆,
故称柴捆细胞。
常见于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型)。
柴捆早幼粒中 存,棒状小体所组成;色红酷似束柴样,常见急
早白血病。
10
、
浆质体:
又称浆逸出体或胞浆球,是早幼粒细胞极度增生时,其胞浆逸出而形
成。为圆球形,大 小同成熟红细胞,一般直径在
8-10
微米左右。浆染淡蓝色,无细胞核,有类
似早幼 粒细胞的颗粒。
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较易见,
偶见感染或正常人。
浆质 体为圆球形,
胞浆逸出所造成;色蓝无核有粒体,多见粒系白血病。
11
、
中幼粒细胞:
又称髓细胞,正常骨
髓不超过
10%
。胞体圆形,直径 约
15
微米左右。浆量多,特异性颗粒已形成(酸性颗粒为桔
红色,有闪光,等大颗 粒;中性颗粒为淡紫红色,细小而圆;碱性颗粒为深紫黑色,大而粗)。
核卵圆形,轻微凹陷。染色质粗 糙呈索快状,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中幼粒呈特异性,酸中碱
粒已分清;核膜变厚仁消失,质粗核呈微凹形。
12
、
晚幼粒细胞:
又称后髓细胞,分中性、
酸性和碱性 三种,在慢粒白血病时可增多。胞体略小于中幼粒细胞,圆形,直径
12
微米左右。
胞浆量多,占整个细胞的一半,内含嗜中、嗜酸、及嗜硷颗粒。胞核开始出现凹陷,呈肾形或半
月形,但 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染色质粗糙深染,没有核仁。
晚幼粒小为圆
形,浆核比例两平分;核凹不过核一半,内含颗粒特异性。
13
、
杆状核粒细胞:
又称带状核
粒细胞,是骨髓中最常 见的细胞。胞核弯曲呈带状,
形似黄瓜,
其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
半。胞体大小 近似晚幼粒细胞,直径
10-15
微米,圆形。胞浆量多,浆中充满特异性颗粒。染
色质粗糙,不均匀排列,紧密成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这类细胞增加时多为炎症感染,慢粒细胞
白血病明 显增多。
杆核又称带状名,
核凹过半是区分;
质粗常呈小块状,
核 呈弯曲黄瓜形。
14
、
巨大中性粒细胞:
是指巨中幼粒 、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三种粒细胞的总称。通常与巨幼红细胞
同时出现在一张骨髓片内。胞体巨大,直径 可达
30
微米。胞核亦增大,有肿胀感,着色不匀,
核染质疏松。浆中颗粒较少,核 浆发育不平衡,核成熟落后于浆。
多见于遗传性或巨幼细胞性贫
血的标本中。
巨大中性见巨贫,
中晚杆核呈巨型;
质粗疏松颗粒少,
核大肿胀色不匀。
1 5
、
分
叶核粒细胞:
又称成熟型粒细胞,
是骨髓和血片中 最常见的细胞。
胞体大小及染色质结构与杆状
核粒细胞相似。核可分为两叶或三叶,
最 多可分五叶,叶间有核丝或核桥相连。
在放射病等病理
情况下,分叶间可无核丝相连,或不呈链 状而呈树枝状排列,核染质粗糙呈块状。
分叶核已更
好认,它是粒系成熟型;胞体大小同杆状,核丝相连是区分。
16
、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
又分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
正常人中性粒细胞的核平均为
2-4
叶,
而巨多分叶核粒细胞,
则 分叶
过多,可达
6-10
叶。如属遗传性则细胞大小正常,可伴有核棘突增多。如粒细 胞分叶过多伴巨
变,是维生素
B12
及叶酸缺乏,在粒细胞中的反应。细胞直径可达< br>16-35
微米,多见于巨幼细
胞性贫血,
也可见于慢粒及红白血病及抗代谢药 物治疗时。
巨多分叶为中性,
体大形特好区分;
核多能分十几叶,多见遗传 和巨贫。
17
、
匹杰
-
赫托畸型:又
称中性粒细 胞分叶不能,为遗传
所致的杂合子中性粒细胞。其特点是胞浆已成熟,而胞核仍不分叶,或分叶过少,最 多两叶,一
般不超过
3
叶。核染质粗糙,核形短粗,形似眼镜状、哑铃形和落花生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
如骨髓因感染等原因而受到剌激时,
也可出现类似的改变。
匹杰赫托为畸型,
分叶过少或不能;
核质粗糙呈块状,形似哑铃落花生。
18
、乔第克畸型:
又称膜结构缺陷性白细胞异常。具有先
天遗传性,
同时有眼和 皮肤色素异常,
可出现部分白化病,
常反复感染,
全血减少,
出血和贫血。< br>白细胞有形态的异常,
多在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许多粗大的灰紫色包涵体,直
径
2-5
微米的嗜天青颗粒。有时在单核和小淋巴细胞浆中亦偶可见到单个的红 色包涵体。
乔第
克见白化病,先天异常所造成;形圆色染灰紫色,多见酸粒和中性。
19
、阿德畸型:
又称阿德
小体,或粘多糖病性白细胞 异常,也属遗传性疾病。常见于一部分粘多糖病人的骨髓片中。
是细
胞内溶酶体不能分解粘多糖 时,
粘多糖储于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中。
其特点是在
粒细胞胞 浆中出现较多较大的暗紫色颗粒,淋巴和单核细胞浆中亦有类似
颗粒。在脂肪软骨营
养不良引起的关节畸型病人较易见。
阿德也属遗传性, 粘多糖病常发生;颗粒粗大色暗紫,常
见关节畸型人。
20
、杜勒小体:
又称 蓝斑或球形包涵体,是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
留的嗜天青区域。呈圆球形、梨形或云雾状的天 蓝色或灰蓝色,直径
1-2
微米。常见猩红热、
肺炎、败血病、妊娠中毒及肝硬化等 。有时和中毒性颗粒伴随出现。还有一种叫粒细胞异常蓝斑
形成,体积较大,为遗传所致。可于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般
无临床症状,应加以区分。
杜勒小 体蓝斑形,或呈云雾嗜天青;猩红热病常出现,偶见麻疹和
炎症。
21
、奥尔氏小体:
又称棒状小体或杆状小体,是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染红色,呈细
杆状,很象抗酸染色后的结 核杆菌。一条或数条,多的偶有
20
多条,一般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的细胞浆内 出现(如急粒、急单),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可资区别。
奥尔小体
棒状形,色红酷似结核菌;急粒急单可出现,区分急淋是指针。
2 2
、中毒颗粒:
是中性粒细胞
浆中出现比嗜中性颗粒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蓝 黑色异常颗粒。它和空泡常伴随出现,
它是生成特异性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颗粒发生变性所致。常见于 粟粒型结核合并类白血病反
应,和较严重的感染。
中毒颗粒病理性,色深大小不均匀 ;胞体增大核肿胀,
多见严重感染人。
23
、空泡:
是嗜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 出现一个或数个小圆形的空白区,亦可在胞核中出现。它
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 见于严重感染和炎症,
有时与中毒颗粒同时出在一个中性
粒细胞浆中。还有一种叫家族性空泡形 成,
则无任何感染情况下出现,
除中性粒细胞外,还可累
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空泡本属退变型,细胞受损所形成;胞浆胞核均可见,常见感染和
炎症。
2 4
、鼓槌状小体:
又称锤状赘生物,是在中性分叶核边缘上小圆球样的突出物,一般可
呈鼓槌或球拍状。可能与性染色质和
X
染色体有关,最早有人把它作为性别之鉴别。女性鼓槌< br>状小体较多见,约占
1-17%
,男性少于
1%
,故在血片中发现此物 增多,一般都是女性。
鼓槌
似槌而得名,可在分叶核上寻;诊断性别有意义,此物增 多是女性。
25
、核棘突:
又称柄状小
芽或芽状突出,
是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的核边缘上的小突起物,
形似猫爪。
它是核鼓槌状小体的又
一类型,即有柄无头 的小棒。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似有增高趋势,
少量发现表示身体有感染
现象,如大量出现甚 至于超过
50%
以上,表示有癌细胞浸润所致。在放射病、白血病、内分泌
疾病和恶性 肿瘤时增多。是否与癌前变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核棘突似猫爪形,有柄无槌是
区 分;少量出现示感染,数过半百有癌情。
26
、红斑狼疮细胞:
又称
LE < br>细胞,并不属粒系统
细胞,
是一种被中性粒细胞吞噬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暗红色的均匀体。
一般把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
分为前、中、后三期。均匀体被一个正常中性粒细胞所吞噬,吞噬后 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核被均匀
体挤到一边,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如嗜中性粒细胞从四
面八方群聚于均匀体周围,便形
成了花簇型。这种吞噬型的嗜中性粒细胞,随同被吞噬的均体,合称 为红斑狼疮细胞。
红斑狼
疮称均匀,嗜中性粒把它吞;单吞体内花蕾状,多呈包围花簇型。
四、
巨核细胞系统
1
、
原巨核细胞:
又称巨核母细胞,
在骨髓中较为罕见,
占巨核细胞的
0-5%
。
急性 巨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可增高。胞体巨大,其直径在
15-45
微
米,类圆形。胞浆量少,染深蓝色,边缘模糊,呈云雾状,浆外缘有岛屿状伪足突起,无颗粒。
核圆或呈不规则肾形,核染质较粗,染暗深紫色,排列紧密。可见形态模糊的淡蓝色核仁
1-3
个,但不清晰,难以看清。
原巨体大类圆形,核大质粗着色深;浆有突起似岛屿,仁有淡蓝难
看清。
2
、
幼巨核细胞:
又称前巨核细胞或嗜硷性巨核细 胞。占巨核细胞的
0-10%
。在急性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白 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进时增多。
胞体比原巨
明显增大,直径
3 0-50
微米。外形常不规则,浆量增多,染淡蓝色,常有伪足突起,偶见少许
非特异性颗粒 。胞核大,不规则,一侧有凹陷,呈肾形或分叶。染色质粗呈条纹状。核仁可有可
无,一般无核仁。
幼巨浆蓝核似肾,无仁质粗似条纹;胞体要比原巨大,浆有斑点色不匀。
3
、
小幼巨核细胞:
又称侏儒型巨核细胞,病态造血时可出现。
常见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全髓白血
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DS
)。胞体小 ,直径小于
15
微米,其大小近似原红细胞,又似异
型淋巴细胞。浆少不规则,形态 异常畸变,有单核、双核或分节过多的细胞核等特征。核仁小而
明显。
小幼巨核侏儒型,病态造血所形成;体小形似原红样,常见巨核白血病。
4
、
颗粒型巨
核细胞:
又称中间型巨核细胞或过渡型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的
10 -50%
,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进时,可显著增多。胞体 巨大,直径
40-70
微米,有时
可达
100
微米。形态不规则, 胞浆量多,染粉红色,内含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血小板形成。核
形不规则,呈半环状或分叶,染色质粗而 致密,成条索状,无核仁。
5
、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又称成熟型 巨核细胞或晚期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
20-70%
,
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前
显著减少,可降到
10%
以下,脾摘除后可增至
80%
以下。胞体 大小同颗粒型巨核细胞,多呈伪
足状无定形,浆缘有血小板形成。胞核分叶,染色质粗糙。
产板巨属成熟型,体与颗巨无区分;
浆缘附有血小板,常呈伪足无定形。
6
、
裸核型巨核细胞:
又称血栓母细胞或无胞浆的巨核细
胞。是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后,胞浆解体形成血小板,仅剩一个胞核,故称裸核。占巨核细胞的
0-3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时均可增多。胞浆已全部脱落,
其核为无 定形染深紫红色,染色质为粗糙固缩的块状,形似猪肝。
裸巨无浆是区分,体大深染
无定形;色染紫红呈块状,详细结构分不清。
7
、
退化变性型巨核细胞:< br>为异常巨核细胞,胞
体很大,
边缘很不整齐,
浆丰富呈毛玻璃样变化,
带灰蓝或灰红色,
无特殊结构,
无或少有颗粒,
但可见空泡。核形不规则,染色质致密 ,肿胀浓染,核内也可有空泡。不能形成血小板,多见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退变巨核无定形,浆含空泡不透明;核呈肿胀分叶状,不能产板为
畸型。
8
、
多分叶核型巨核细胞:
很象骨髓中的破骨细胞,体大核多,核分叶可达
15-20叶或
多至
50
叶以上,互不相连或有核丝连接。而破骨细胞则无核丝相连,彼此 孤立。浆多,根据成
熟程度不同,浆可呈深蓝、淡蓝或淡红色,浆内颗粒多少不一,有的边缘有血小板形 成。核染质
较正常巨核细致,
呈疏松网状排列。多见于恶性贫血病人。
多核 巨似破骨形,
质细浆多好辨认;
核多能分几十叶,多见恶性贫血人。
9
、
正常血小板:
简称血小板,又称凝血细胞,是巨核细
胞的胞浆裂解生成。圆或椭 圆形,很小,直径只有
2-4
微米,约为成熟红细胞的
1/4-3/4
。胞浆
呈淡蓝色或淡红色,透明,无细胞核,中心部有一些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正常小板椭圆形,凝
血细胞是别名;浆染淡蓝或淡红,无核有粒较透明。
10
、
小血小板:
一般小于是正常型血小
板,直径不足< br>2
微米,约为成熟红细胞的
1/4
。形态较不规则,常呈小圆形或星形。多见于 各种
贫血病人,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
小板小于正常型, 多见各种贫血
人;直径不足两微米,常呈类圆或星形。
11
、
大血 小板:
大于正常血小板,圆或类圆形,直径
约
5-7.5
微米,为成熟红细胞 的
3/4-4/4
,其大小已接近成熟红细胞。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及巨幼细胞性 贫血。
大板大于正常型,
体与成红已接近;
血小板病可出现,
偶见 巨幼贫血症。
12
、
巨血小板:
又称病理刺激型血小板 ,直径大于
7.5
微米,甚至可达
20-50
微米。形态不一,可
呈圆形、椭圆形、哑铃形、香肠形、蛇形等。浆呈蓝色或紫红色,颗粒增多,大小相似。常见于
巨核细胞 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DS
)。
巨板巨大是特征,又叫病理刺激 型;直径超
过红细胞,体长如蛇似蚯蚓。
13
、
幼稚血小板
:又称模糊型血小板、病理幼稚型血小板或蓝色
血小板,是幼巨核细胞在病态造血时所生成。体大形圆 ,似嗜碱性红细胞,深蓝色,不透明。颗
粒小而少,模糊不清。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病人及巨核细胞白血病 。
幼板又称模糊型,体大深蓝
不透明;
颗粒模糊或消失,
幼巨病态 所生成。
14
、
衰老血小板:
又称老年血小板或退化血小板。多为圆形,大小不一,浆少色淡,呈不均匀的灰红色,界限不清,含有空泡,颗粒数量减少或缩
小或 密集。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老年人群。
衰老板属退化型,色染灰红不均匀;浆含空泡颗粒少,多见再障与老人。
15
、
畸型血小板:
又称异型血小 板或不规则型血小板,是未成熟的
幼巨核细胞所生成的。胞体小或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如蝌蚪、线形等 。颗粒较少,无空泡,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0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