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血液成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4:02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治疗焦虑症最好的药)
血液

血液循环图

血液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
血管
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
主要成分为血浆、
血细胞。
属于
结缔组
,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
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
无机盐
、氧、 以及
细胞
代谢产
物、
激素
、酶和抗体等,有
营养组织
、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
有害物质
的作用。

简称


。人或
高等动物
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
,
暗赤或鲜红色< br>,
有腥气
,

血浆

血球

血小板
构成
,
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

人体各
器官
的生理和
病理
变化,往往会引起 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
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 内的
血液量
大约是体重的
7

8
%,
如体重
60
公斤,
则血液量约
4200

4800
毫升。各种原 因引起的
血管
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
10
%, 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
20

时,则出 现
脉搏
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
30%
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
红 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
55%

是水,< br>糖

脂肪

蛋白质

钾盐

钙盐< br>的混合物。
血细胞
组成血液的另外
45%




血液分
静脉血

动脉血
。动脉血在
体循环
(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
肺循环
(小循环)中从肺回到
左心房
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
二氧化

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血液中含较 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
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
肺动脉
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
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
循环系统
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 腥气,
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二回:

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 粗
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

《空山 灵雨
·
鬼赞》:

我们赞美你,因
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 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

郑士谦

《边城风雪》第八章:

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 br>细胞间质
,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
水分

外,还有无机 盐、
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
、球蛋白、酶、
激素
、各种营养物 质、
代谢产

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
血浆中含有
900

910g
水 (
90%

91%
)。
65

85g
蛋白 质(
6.5%

8.5%


20g
低分子物质
(2%).
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
电解质
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
如代谢产物
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
组织液
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 br>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 br>新陈代谢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0
天,颗
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 期限一般不超过
10
天。
淋巴细胞
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
个小时直 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
造血器官
红血细胞
、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


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

脾脏
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
、红细胞



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直径
7

8.5μm
,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
薄(
1.0 μm
),周缘较厚


血液


2.0μm
),故在
血涂片
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
下,可清楚地显示红
细胞
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
140μm2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
――

O2
和部分
CO2
。新鲜单个红细胞
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 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
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 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
态的保持需
ATP
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
线粒体

ATP
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
旦缺乏
ATP
供能,则导致
细胞膜
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 棘球状。
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
ATP
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
细胞核
,也无细胞器
,
胞质 内充满
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
)。血
红蛋白是含铁 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
重量

33
%。它具有结合与运输
O2

CO2

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
O2
分压高(
102mmHg
),
CO2
分压低
(40mmHg)

血红 蛋白
(
氧分压
40mmHg,
二氧化碳分压
46mmHg)
即放出
CO2
而与
O2
结合;当血
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 处的
CO2
分压高(
46mmHg
)而
O2
分压低

40mmHg
),于是红细胞即放出
O2
并结合
CO2
。 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
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
O2
,带走所产 生的部分
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 平均值,男性约
400
万~
500
万个,女性约
350
万~
450
万个。血液中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

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0

150g/L
,女性约105

135g/L
。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
计,
相当于人 体表面积的
2000
倍。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
生理
性 改变,

婴儿
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
平原< br>地区居民,红细
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 理
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
300
万/
μ1
为贫血,血红蛋白低 于
100g/L
则为
缺铁性
贫血
。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 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

>9μm

小红细胞
贫血的 红细胞平均直径
<6μm
。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
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 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
渗透压
与血浆相等, 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
血浆渗透压
降低
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
球形
,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
溶血

hemolysis< br>);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
血影

ghost
)。反之,若血浆 的渗透
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
水分析
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 素,
如脂
溶剂
、蛇毒、溶血性
细菌
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 br>有
ABO
血型
抗原。




外周 血
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
网织红细


reticulocyte
)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
0.5
%~
1.5
%,
新生儿
较多,可达
3
%~
6
%。网织红 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
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 ,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
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
核糖体
。核糖 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
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
,< br>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
如果
造血功能
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 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
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
血液病
的 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 0
天。
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
但其机能活动
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 ,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
表面电

改变等,因而细胞与 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
肝等处被
巨噬细胞
吞噬, 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
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
、白细胞



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为无色有核的< br>球形细胞
,体积比红细胞大,
能作
变形运动
,具有防


血液的组成

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
4000
10000

/μ1
。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
儿稍高于成人。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
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 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
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
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 粒的嗜色性,分为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
胞。无粒 白细胞有
单核细胞
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 ophil
)占白细胞总数

50
%-
70
%,是白细胞中 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
10

12μm
,核染
色质呈团 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
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 般为
2

5
叶,正常人以
2

3
叶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
况下,核
1

2
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 核
4

5
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
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 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
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
5
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
粒细胞总数的
5
%~
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 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
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 粒较少,呈

色,约占颗粒总数的
20%
,光
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 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0.6

0.7μm
,电子密度较
高,它是一种
溶酶体
,含有酸性磷酸酶和
过氧化物酶
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 br>异物
。特
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
80%
,颗粒较小, 直径
0.3

0.4μm
,呈哑
铃形或椭圆形,内含
碱性磷 酸酶
、吞噬素、
溶菌酶
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
能溶解细菌表面的< br>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
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
能以变形运动
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 后
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
用的蛋白 质、
多肽
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
防御作用。 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
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
中停留约6

7
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
1

3
天。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占白细胞
总数的
0.5
%-
3
% 。细


临床用血

胞呈球形,直径
10

15μm
,核常为
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
0.5

1.0μm
)、
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 包被,
内含颗粒状
基质
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
芳基硫酸 酯酶
、过氧化
物酶和
组胺
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
抗原
抗体复合物, 释放
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
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 面
结合,
释放颗粒内物质,
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 生虫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或
寄生虫病
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 停留数小
时,在组织中可存活
8

12
天。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basoophilic granulo cyte,basophil
)数量最少,
占白细胞总数的
0

15
。细胞呈球形,直径
10

12μm
。胞核分叶或呈
S形或不规则
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
微粒
, 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
肝素
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
存在于< br>细胞基质
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
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
12

15
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
肥大细胞
,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 ,均
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
肥大细 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monocyte
)占白细胞总数的
3
%~
8
%。它是白细胞中体 积
最大的细胞。直径
14

20μm
,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 样,呈卵圆形、肾形、
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 呈
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
过氧化物 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
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 鉴别点。电镜下,
细胞表面
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
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
粗面内质网
,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 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
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


血液透析图

流中停留
1

5
天后,穿出血管进入 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
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 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
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淋 巴细胞: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占白细胞总数的
20
% ~
30
%,圆形或椭圆
形,
大小不等。
直径
6
~< br>8μm
的为小淋巴细胞,
9

12μm
的为中淋巴细胞,
13

20μm
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 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
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 染成蔚蓝
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
色 较浅,
胞质较多,
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
少数大、
中淋巴细胞的核呈 肾形,
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
大颗粒淋巴细胞
、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 质内
主要是大量的
游离核糖体
,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
目前普遍认为, 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
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 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
表面特

、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 可分为
T
细胞、
B
细胞
、杀伤(
K
)细胞和自然杀伤(
NK
)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
T
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
75
%,它参与
细胞免疫
,如排斥异移体 移
植物、

肿瘤
等,
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B
细胞 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
10
%~
15
%。
B
细胞受抗原刺 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
体液免疫
(详见
免疫系统
)。



3
、血小板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627.html

血液成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