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五脏生血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4:03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健康医生)
在祖国古籍医学文献中,
没有
“血液”一词的

记载,
《内 经》最早记载了
“血”与
“液”
两种不同概念,
《灵枢·决气》篇云:谷入气 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邪客》篇云:
“营气者,
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阐述“营”即血,营气通过泌津液化血,说明血与液之
间有着内在联系,用“血”概指“血液”。中医认为,血液是在心气的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中
的的红色液体,
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有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它内注于五脏六腑,
外滋于四
肢百骸,
是构成人 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学认为精是生命的本原物质,
血液从根本上来说是 由精所化生的。
人出生以后,
其血液的生成则与五脏密切相关,
是五脏
协同作 用的结果。
肝藏血,
能调节循环血量,
脾主运化,
为后天之本,
上奉 造血的水谷精微,
并且脾主统血,
与心脉协同共同完成血液正常运行,
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
精能化生血液,
肺朝百脉,主宗气,布血于周身
[1]
。以下就中医五脏生血理论作一探讨。


1
心主血


祖国医学认为“心”在血液生成上起着主导作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曰:
“心
生血”
。心之所以生血,是于它能取中焦之精汁变化而赤为血,如《灵枢·决气》篇曰:
“中
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

赤是谓血”

心在生血 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化赤功能,
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辨》中云
:“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

为血”
,具
体地明确了
“心生血”
是参与了
“化赤”
的过程;
二是协调他脏生血,
古人认为
“心”

“君
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大主”除本身具有生血功能以 外,还能协调、激发其它脏腑的生血
功能,故有“心

主血”

“诸 血者,皆属于心”之说。张燕青等认为,归脾汤中“人参、白
术、黄芪、茯苓、甘草大补脾胃之气”。但“参、苓、芪、草又有补益心气之功,故能振奋
‘心生血’之功……”
,可见其中不乏 “补心生血”之法,这正是运用了心能协调他脏生血
的理论。


2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主纳运水谷,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所化

生的水谷精微。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 成,
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所摄入的饮食,
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
所以,
中医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景岳全书·传忠录·脏象别论》曰:“血者水谷之精也。
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脾能生血,也能统血。血液的运行,除依 赖于心脏的推动、肝
脏的调节外,还须有脾脏的统摄。沈目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说:
“五脏 六腑之血,全赖
脾气统摄。
”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如《济阴纲目· 调经门》中
云:
“血生于脾,
故云脾统血。

至于营气化血及津液化 血之说,
与脾胃水谷精微化血的观点
是一致的,因为“脾藏营”
,营气、津液均来源于 水谷精微,所以有“营血并称”

“津血同
源”的说法。这些均说明血的生成与脾胃的 关系密切。
《灵枢·决气》篇中云:
“中焦受气取
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br>《名医指掌·诸血证二》中云:
“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而
《景岳全 书》云:
“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这里的脾胃同属中焦,共为气血生化之源,是说
它 们共同参与把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
认为通过脾胃的运化,
首先为 造
血提供了原材料。
只有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
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
造血原
料才能供应丰盈,
为化生精、
气、
血、
津液提供足够 的养料,
从而使脏腑、
经络、
四肢百骸,
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
为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保证。
如果脾胃运
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
则必然出现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差,
造血原料供应缺乏,
从而出现机体
消瘦和气血津液不 足等各种病变。所以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0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629.html

五脏生血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