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Diagnostics
课程编码:
CLIM3003
学
时:
120
(课外学时
10
)
学分:
5.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陈 文彬,潘祥林主编,
《诊断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年
Mark H. Swartz
,
《物理诊断学》
(英文版)
,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2
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5.
能够分析正常心电图及常见的异常心电
图;
课程性质:诊断学 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
6.
结合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
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检查,
能够熟练地做出完整诊断,
并写出大病历;
是为医学生学完了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
7.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临床医学各门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它应用
对于管理人员及教师应该随时与学生沟通,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阐明疾病的症状、
临床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对大纲内容和计 划进行
并提出可能的诊断。诊断学可以说是一门连接基
检查与了解,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各种方 式促进
础和临床的桥梁课。
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目的:①学习 掌握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基
本功,并恰当地使用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
查,以揭示疾病的临床 征象。②建立和完善正确
的诊断思维方法。在学完了诊断方法,还要做出
正确的诊断,这需要有 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面
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伪存真,做出合理的
诊断,尤其是流行病学 和循证医学的兴起,更加
需要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
课程任务包括:①使学 生能够独立、正确而
详细地采集病史;②能够熟练地、有序地进行体
格检查(即视诊、触诊、叩 诊、听诊)
,仔细了解
患者的体征;③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常见的实验室
检查技术及其临 床意义,
能正确分析其检查结果;
④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正确地分析正常及
异常 心电图;⑤结合病史、查体资料,写出格式
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的完整病历;⑥利用
正确 的思维方式,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提出初步诊断。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
熟悉
《诊断学》
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3.了解诊断学的特点、学习方法和注意事
项。
教学内容
1.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2.诊断学的内容:常见症状、问诊、检体
诊断、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病历编写和诊断
思维方法。
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
1
)
诊断学 是将医学基础课引渡到临床课程
的一门桥梁课。
(
2
)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
4.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
5.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一篇
问
诊
第一、二、三章
问诊的方法、技巧和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问诊的重要性。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
“诊断学”
课程,
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熟练掌握病史的询问技巧及其内容;
2.
熟悉临床上常见症状及其特点;
3.
熟练掌握查体基本功以及规范的临床体
格检查;
4.
熟悉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
意义,并且能够分析相应的化验结果;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问诊的内容。
(
1
)一般病史
(
2
)主诉
(
3
)现病史
(
4
)
既往史、
个人史、
婚姻史、月经及生育
史、家族史。< br>
(
5
)系统回顾问诊要点。
第四章
常见症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出现原因、
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2.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3.了解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发热
(
1
)发热的定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
2
)发热的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内源性)
;
非致热源性发热。
(
3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
4
)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
5
)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包括:
稽留热、
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 不规则热。
(
6
)发热的伴随症状
(
7
)问诊要点
2.水肿
水肿的定义及其分类 ,水肿的发生机制,水
肿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3.呼吸困难
(
1
)呼吸困难的定义
(
2
)呼吸困难的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循
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性疾病,血液病。
(
3
)发病机制及各种临床表现:肺源性呼
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 中毒性呼吸困难;神
经精神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
(
4
)伴随症状
(
5
)问诊要点
4.咳嗽、咯痰和咯血
(1)发病原因
2
(2)临床表现:性质、出现的时间及伴随
症状;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5
.呕血
病因,临床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失血
性周围循环衰竭 ;血液学改变;不同出血部位和
出血量的特点)
,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6.便血
病因,临床表现(颜色,特点)
,伴随症状,
问诊要点。
7.黄疸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黄疸的分类、病因、发
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br>辅助检查;
伴随症状和体征;
问诊要点。
8.少尿,无尿与多尿
病因与发病机制,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9.头痛
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
诊要点。
10.意识障碍
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
诊要点。
第二篇
体格检查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项基本
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
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
,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
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
,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
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
第二章
一般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
能识别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2.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
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
生命征的内容、
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营养与体型(无力型、超力型与
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
临床意义。
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
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胸廓、肺部检查
第一节~第四节
胸廓与肺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胸部体表标志和胸壁、胸廓及乳房
的一般检查。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
检查方法在胸部及肺部检查中 的应用及其规范查
体手法。
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
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
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头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头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的临床
意义。
教学内容
1.
头颅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
(小颅、
尖颅、
方颅、巨颅、变形颅)。
2.头部器官
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
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鼻:
鼻的外形、鼻翼扇动、
鼻中隔 、
鼻出血、
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牙龈;舌与
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
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第四章
颈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颈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
改变的临床意义。
3.掌握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
4.掌握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外形与分区。
2.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3.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
颈部血管:
血管搏动与怒张,
血管杂音。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
义。
3
3.掌握肺部的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
义。
4.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
征。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
义。
2.正常胸廓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
3.肺部检查
(1)
视诊:
正常 和异常呼吸运动、
呼吸频率、
节律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2)
触诊:胸廓扩张度、
语音震颤、胸膜摩
擦感的检查方法、产 生机制,正常和异常胸部语
音震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叩诊:
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分布范围;
肺上界、肺下界及移动范围的叩诊方法、
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
4
)听诊:
正常呼吸音
(
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
支气管肺泡呼吸 音
)
的听诊特点和分
布;
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
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
的临床意义;
啰音:干、湿性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
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语音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
意义。
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
1
)大叶性肺炎
(
2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
3
)胸腔积液
(
4
)气胸
第五节
心脏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脏视、触、叩、听诊检查顺序、
内容和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 br>2.熟悉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
要点,了解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音
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
3.掌握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掌握其听 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熟悉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4.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
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教学内容
1.视诊
胸廓畸形:心前区隆起;扁平胸;鸡胸、
漏斗胸及脊柱畸形。
心尖搏动:正 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心尖搏
动移位、强度范围及其改变及负性心尖搏动的临
床意义。
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
改变的临床意义。
震颤发生机制及 各种震颤
(
出现的部位和
时相
)
的临床意义。
心包摩擦感发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3.叩诊
心浊音界叩诊方法;
叩诊顺序;
正常心浊音界;
心浊音界各部分的组成;
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心脏以外因素及
心脏本身病变)
。
4.听诊
(1)
心脏瓣膜听诊区
(2)
听诊顺序;
(3)
听诊内容:
心率: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心律: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心音:四种心音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
的区别;
心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音强度、性质
改变和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额外心音
(
奔马律、
开瓣音及心包叩击音、
收
缩早期喷射音、< br>收缩中、
晚期喀喇音
)
的原因、
听
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心脏杂音:①杂音的产生机制;②杂音的特
性和听诊要点,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心动周期
4
中的时期、性质、强度,与形态、体位、呼吸和
运动的影响;③杂音的临床意义。
< br>心包摩擦音:
产生的原因、
特点和临床意义,
以及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
第六节
血管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血管视、触、听诊检查方法。
2.
血压测定方法,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
脉搏
脉率、脉律、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强弱、
脉波
(
水冲脉、交替脉、奇脉
)
检查方法及临床意
义。
2.
血压
(1)
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法的操作规程及注意
事项。
(2)
血压标准: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3)
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低血压、
双侧上肢血压差别 显著、上下肢血压异常及脉压
改变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4)
动态血压监测
3.
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静脉杂音、动脉杂音、周围血管征及其检查
方法
(
水冲脉、枪击音、
Dur oziez
双重杂音、毛
细血管搏动征
)
;周围血管征阳性的临床意义。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
体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1.二尖瓣狭窄,
2.二尖瓣关闭不全
3
.主动脉瓣狭窄,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心包积液,
第六章
腹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
的对应关系。
2.掌握腹部视、 触、叩、听诊规范的检查
方法
(
以肝、脾触诊为重点
)
。
3.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分区及其临床意义;
2.腹部检查:内容、方法、临床意义;
(
1
)视诊:
腹部外形;
呼吸运动;
腹壁静脉曲张;
胃肠型与蠕动波;
腹部其他情况:皮肤、脐部、体毛、搏动
等
(
2
)触诊:重点掌握肝、脾的触诊。
腹壁紧张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
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
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
射的临床意义:
压痛和反跳痛及其临床意义;
脏器触诊,包括:肝脏触诊、脾脏触诊、脾
肿 大测量法、胆囊触诊、肾脏触诊的方法及压痛
点、膀胱触诊、胰腺触诊、腹部包块、液波震颤
的 检查方法及意义、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
3
)叩诊:叩诊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腹部叩诊音、肝脏及 胆囊叩诊、肝浊音界、
胆囊叩击痛、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移动性浊
音、脊肋角叩痛、膀胱叩 诊。
(
4
)听诊:听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
3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消化性溃疡、
急性腹膜炎、
肝硬化、
腹部包
块。
第七章
外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方法及临床意
义,了解生殖器检查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男性生殖器
2.女性生殖器
3.肛门与直肠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熟悉其病理改变的意义。
教学内容
1.脊柱检查
(
1
)脊柱弯曲度,有无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
2
)脊柱活动度;
(
3
)脊柱压痛和叩击痛及临床意义;
(
4
)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
2.四肢与关节检查
(
1
)
形态;
(
2
)运动功能。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5
(
1
)
浅反射:< br>角膜反射、
腹壁反射、提睾反
射、跖反射和肛门反射;
(
2
)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 、跟腱反射,
Hoffmann
征,阵挛(踝阵挛、髌阵挛)
。
(
3
)病理反射
(
锥体束征
)
:
Babinski
征;
Oppenheim
征;
Gordon
征。
(
4
)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
Kernig
征
Brudzinski
征。
(
5
)
Lasegue
征。
第三篇
病历书写
第一章
病历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第二章
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历书写在临床诊治疾病、教学、
科研、法律中的重要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进行系统
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教学内容
1.病历的主要意义;
2.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与要求;
3.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要求(重点要
求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
第四篇
实验诊断学
第一章
概论
实验诊断课应强调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为教
学中心。
1
、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选择实验室检查的
原则,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证。
2
、
重点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能联系临床,
正确解释检验结果,并能正确分析判断, 以指导
临床诊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0: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293.html
-
上一篇:诊断学复习重点总结(1)
下一篇:肺气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