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泌性中耳炎
疾病简介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 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
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粘液性中 耳炎、卡他性中耳炎、
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如果积液
及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听声遥
远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 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
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耳科专 科检查可见鼓膜呈
琥珀色或橘黄色,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分泌性中耳炎
儿 童多见。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
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 ,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
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大约
90%
的学龄前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25%
的学 龄儿童患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
6
月~
4
岁儿童。到
1< br>岁时患过分泌性中耳炎的儿
童超过
50%
,到
2
岁时增加到
60%
。许多发作在
3
个月自行消退,约
30%
~
40%
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会复发。
5%
~
10%
的患儿分泌性 中耳炎持续
1
年以
上。在美国,每年有两千二百万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每年造 成的直
接和间接损失估计达
4O
亿美元。
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咽鼓管功能障碍
对于 正常鼓膜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管道。咽鼓管
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
相等。
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 气体被黏膜吸收,
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
中 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
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又分为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两种。
1
.机械性阻塞: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
鼻咽癌、鼻咽 纤维血管瘤等),鼻腔和鼻窦疾病(如:慢性鼻窦炎、巨大鼻
息肉、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长期 的鼻咽腔填塞,咽鼓管咽口粘连,
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通等),以及很少见的鼻咽白喉、 结核、
梅毒和艾滋病等特殊感染均可因直接压迫、堵塞咽口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
咽鼓管管腔黏 膜肿胀等从而引起本病。
2
.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小儿的 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
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够成熟,弹性较差,当 咽鼓管处
于负压状态时,软骨段的管壁甚易发生塌陷,导致中耳负压。细菌病毒感染、
放射性损 伤、
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良、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原因,
引起咽鼓管表面活 性物质减少,从而致咽鼓管开放阻力加大,也被认为是分
泌性耳炎的原因之一。此外Ⅰ、Ⅲ型变态反应均 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可
能与过敏引起的咽鼓管黏膜水肿,管腔闭塞有关。
儿童易患特点
婴幼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婴幼儿特殊的解剖结 构有关。新生儿的咽鼓
管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分娩时难
产、臀位、室息时作过人工呼吸的新生儿,羊水常易进入中耳内。母体患妊
娠中毒症、先兆子痫或产前 出血者,羊水也易进入中耳发生感染引起中耳炎。
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 工哺养者,逆乳时乳
汁潴积于鼻咽腔,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疾病分类
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在 一个月之内者称之
为急性。病程超过三个月,并且经多次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仍反复中耳积液,
影响听力者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
分泌 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
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 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
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 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 婴儿对
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
降,家人则发 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
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 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
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 原
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诊断及辅助检查
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
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
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
鼓膜 穿刺或切开术等可以明确诊断。
鼓气耳镜检查或显微镜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方便易行,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也是社区检
查鼓膜的首选方法。它可 以改变外耳道的气压,观察鼓膜的活动情况。如发
现鼓膜动度减低,同时伴有鼓膜内陷、色泽由正常的灰 白色半透明状改变为
橘黄色或琥珀色,见到气液平面或气泡即可诊断。与普通耳镜相比较,鼓气
耳镜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据
Takata
等对八项分泌性中耳炎的传统诊断方法的比较显示,鼓气耳镜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
高,
其敏感度可 达到
93.8%
,特异度可达
80.5%
,被认为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有条件的三级甲等医院,配备有显微镜,可在显微镜下
清晰地观察鼓膜的透光度和 色泽,透过鼓膜常常可见到气液平面和气泡。
声导抗测试
声导抗测试是反映中耳功能的快速、有效的客观测听方法。由于鼓气耳
镜对于
2
岁以下儿童的鼓膜和中耳情况判断困难,声导抗则提供了方便的测
试。声导抗的鼓室压图可呈
B
型和
C
型。开始时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
耳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鼓膜 内陷,鼓室压峰压点向负压侧位移,以
C
型曲
线多见。当病变逐渐进展,鼓膜更加内陷 ,出现鼓室积液,传音结构质量增
加而使声导抗进一步增加,鼓室劲度加大,鼓膜和听骨链活动降低,峰 压点
就越偏向负值,当声顺减弱或无变化时则成为无峰的
B
型图。
一般认为,如鼓室导抗图为
B
型,结合临床可诊断为分泌性中耳 炎。但
是,新生儿和婴儿出生后外耳和中耳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如
1
岁以内婴儿外耳道大小和直径的增加,使其顺应性也发生变化,导致外耳道共振增
益和共振频率发生改变; 随着生后
6
个月内鼓膜到镫骨底板距离的增长,增
加了中耳含气腔,扩大了中耳腔的容 积,此时乳突气化也增加,中耳腔容积
增加使鼓膜的顺应性和控制低频传导方面受到重要影响;此外,中 耳腔中存
在的羊水和间叶细胞逐渐消失(可持续到生后
5
个月),也使得中耳总质量< br>减少;镫骨密度降低,质量减少;听骨链关节之间和镫骨底板附着到卵圆窗
上的紧密程度也在改变 ,这些都减少了抵抗成分。因此,常规的
226Hz
探测
音测试的鼓室图不能真实地反 映
6
个月以内婴幼儿中耳有无病变和中耳功
能。因此大于
4
个月患儿 使用
226HZ
的探测音,小于
4
个月的患儿使用高频
率的探测音< br>(1000Hz)
。这样可使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
在耳显微镜或内镜下,于鼓膜前下方进 行穿刺或切开,若有浆液样或粘
液样液体流出则可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存在。其为一种有创性诊断方式, 但
鼓膜穿刺术是临床诊断中的金指标,不但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达到治疗
目的。
鼻咽部检查
成人患者,用鼻内镜或多功能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 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
情况。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颞骨高分辨率薄层
CT
单侧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经过治疗无 效,应警惕黏膜下型鼻咽癌累及
咽旁间隙,压迫咽鼓管。如鉴别诊断需要,或需要排除鼻咽部和咽旁间隙 占
位者,颞骨高分辨率薄层
CT
可了解中耳情况,将
CT
片调到软组 织窗时可观
察咽旁间隙有无占位。必要时需进行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 。急性中耳炎治疗不
彻底或迁延不愈可转换为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
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
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
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 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耳部症状
先于上述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 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
对于单耳分泌性中耳炎,特殊地区患者(譬如两广福建地区),应高度警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松弛部穿孔被痂皮 覆盖,耳鼓膜紧张部显示鼓室积液,此类患者应仔细
检查松弛部,必要时行颞骨的高分辨率
CT
,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粘连性中耳炎
主诉为听力减退和闷胀感,检查鼓膜与鼓岬粘连以资鉴别。
鼓室硬化
属慢性中耳炎的后遗病变。主诉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一般病史较长,
有 中耳炎病史。鼓膜可以完整,鼓室内大量硬化症包裹听骨链,影响声能传
导。颞骨
CT
或手术探查可以明确诊断。
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 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科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
CT
提
示鼓窦入口狭窄,可 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
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
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
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
度差,可透过鼓膜见 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可主诉患侧反复发生脑膜炎,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年轻患者,根
据 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外淋巴漏
两窗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
积 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图提示感音神经性
耳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6: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518.html
-
上一篇:婴幼儿常见病及常见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
下一篇:婴儿的认知与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