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的性能和饮食作用
食物的性能和饮食作用
食物性能的概念
食物的性能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生 活与临床实践中对食物
的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经验总结。连同对药物应用的认识,逐
渐上升为理论 。古代医家把食物的多种多样的特性和作用加
以概括,建立了食物的性能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医
食疗理论。这一理论是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
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食性”、“ 食气”、“食味”等,和药物
性能一致,
也包括气
(性)
味归经、
升 浮沉降、
补泻等内容。
食物性能与药物性能的异同
食物的“性”
食
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或“四性”说相一致。< br>古人按寒、
凉、
(
平
)
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气质或 性质。历代中医
食疗书籍所载的食性很多,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
平、
凉、< br>微寒、
大寒等,
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
而无明显界限。
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
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 之,寒凉性更次之。从生活与临床
应用食物经验看,寒凉性质食物多属于阴性,具有滋阴、清
热 、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性质食物属于阳性,具有
温经、
助阳、
活血、
通络、
散寒等作用。
食物的“味”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为“五味”,即:酸
(
涩
)
、苦、甘
(
淡
)
、辛、咸。 五味的作用与药物“味”的作用
相一致。为酸收、苦降、甘补、辛散、咸软等。
以
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甘味(甘味食物具有补益
和 缓解疼痛、痉挛等作用,如蜂蜜、饴糖、桂圆肉、米面食
品等。
)食物最多,咸味(咸味食物具 有泻下、软坚散结和
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虾、海蟹、海蜇、
龟肉等。
)与酸味(酸(涩)味食物具有敛汗、涩精、止泻、
缩小便的作用,如乌梅、山楂、石榴、柿子等。< br>)次之,辛
味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
行气、
活血等作用,
如姜 、
葱、
蒜、
辣椒、胡椒等。
)更次之,苦味(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
解毒、
降气等作用,
如苦瓜、
苦杏仁、
橘皮、
百 合等。
)
较少。
此外,还有淡味,中医将 之归于甘味范围,
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黄花
菜、薏苡米等。< br>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
物的特殊嗅味, 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
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 br>胃、
行气化湿、
化浊辟秽、
爽神开窍、
走窜等作用。
不
同于药物“味”的作用方面,尚有:辛味食物
(< br>如辣椒、胡椒
)
,
苦味食物
(
如苦瓜
)
,< br>尚有健脾作用;
咸味食物
(
如鱼、
虾、
蟹
)
,
尚有补肾,养血分作用。各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
也可以兼有几种,这表明了食物作 用的多样性。至于五味的
阴阳属性,则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食物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
方面,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 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
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实际上这是古人对食
物作用选 择性的认识,
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
中医还认为,
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
[
例如
]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
论》所说:“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 喜……物化之常也。”
。
一般情况下:
辛味食物归肺经,用辛味发散性食物
(
如葱、
姜、
芫荽等
)
治疗表证、
肺气不宣咳嗽症状;
甘
味食物归脾经,
用甘味补虚性食物
(
如红枣、
蜂王浆、
山药等)
治疗贫血、体弱症状;
酸味食物归肝经,用 酸味食
物
(
如乌梅、山楂等
)
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苦
味食物归心经,用苦味食物
(
如苦瓜、绿 茶等
)
治疗心火上炎
或移热小肠证;
咸味食物归肾经,
用咸味食物
(
如甲
鱼、昆布、海藻等
)
治疗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
(
如甲亢、糖
尿病等疾患
)
。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升浮
沉降性能概念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关系。食物的气味性质
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作 用趋向。一般来说,质地轻薄、食
性温热、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属性为阳,多具有升浮的作
用 趋向
(
如姜、蒜、花椒等
)
,具有发散、宣通开窍等功效,
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疗感冒,菊花、绿茶能清利头目而
治疗头痛;
反之,质地沉实,食性寒凉,食味酸苦
咸的食物,
其属性为阴,
多 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
(
如杏仁、
梅
子、莲子、冬瓜等
)
,具 有清热、平喘、止咳、利尿、敛汗、
止泻、补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热而治热病烦渴,冬瓜利尿而
治小便不通,乌梅收敛而止泻痢等。根据三百多种常用食物
统计数字表明,具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 向的食物。
食物的补泻
食物性能的“补”与“泻”概念,
—般是泛指
食物的补虚与泻实两方面作用 ,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补
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生津、填精
等功效 ;
泻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解表、
散热、
开窍、
辟秽
(防
疫)
、清热、泻火、燥湿、利尿、祛痰、祛风湿、泻下、解
毒、行气、散风、活血化瘀、凉血等功效 。根据常用的三百
多种食物统计数字分析泻性食物多于补性食物,由此看来,
中医营养手段不仅 为补虚扶正,更大程度是为了泻实祛邪。
饮食的作用
概
述
饮食的作用是由它自身
固有偏性(性能)如“性”、“味”、 “归经”、“升降浮沉”以及“补
泻”等特性决定的。
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的
预防作用
身体早衰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人体自身;人体正气旺盛,而又能避免邪气的侵袭,就会 保
持健康状态,反之则发生疾病。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
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一切损 害正气、助长邪气的因素
都能引起疾病,从而导致早衰和死亡。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
体系中的重 要内容之一。
广义地说,所有关于饮食
的保健措施 都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对人
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 安
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
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 不可干。”现代研究证明,
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
[
例如
]
如缺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就会引起肝功能障碍;缺乏某 种
维生素就会引起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症
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钙 质会引起佝偻病,缺乏磷
质会引起神经衰弱,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乏铁质会引
起贫血,缺 少锌和钼则会引起身体发育不良等。而通过食物
的全面配合,或有针对性的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会预防和 治
疗这些疾病。
中医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 动
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
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 血病等记载。
除
了从整体观出发的饮食全面调理和 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营
养食物来预防疾病外,中医学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
直接用于某 些疾病的预防。
[
例如
]
如用葱 白、
生姜、
豆豉、芫荽等可预防感冒;用甜菜汁或樱桃汁可预防麻疹;
用鲜白萝卜、鲜 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用大蒜可预防癌症;
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 br>症状;用红萝卜粥可预防头晕等。
现代研究表明,< br>中医所述的某些食物的预防保健作用确有科学道理。除了食
物对人体整体的影响外,有的食物如大 蒜能杀菌和抑制病毒,
故可防治呼吸道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等。生山楂、红茶、燕麦
能够降低血脂 ,故可预防动脉硬化。
近年来,人们
还主张用玉米粉粥预防心血管病,用薏苡粥预防癌症等。
食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科学家们已经 发现有很多食物能够预防各种疾病。如发现苦
瓜、芦笋、马齿苋等有防癌抗癌作用。另外,对于饮食习惯
和饮食方法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
注。
饮食的滋养作用
《难经》中载:“人赖
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
(
滋养肌肤
)
,充身,泽毛。”说明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已十分重视饮食的营养作用。
饮 食的滋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人一生中摄入的食
物要超过自己体重的
1000
~
1500
倍,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素
(
中医称为“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 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
以
满足生命运动的需要。
< br>中医学认识饮食对人体的滋
养作用是从整体观出发的。它认为各种不同的食品分别可以
入 某脏某经,
从而滋养脏腑、
经脉、
气血,
乃至四肢、
骨骼、
皮毛等。饮食进入人体,通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
布全身,成为水谷精微,而滋养人体。这种后 天的水谷精微
和先天的真气结合,形成人体的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
活动和抗御邪气
(
致病因素
)
。此外还形成维持机体生命的基
本物质“精”。
“精”藏于五脏,
是脏腑功能活动和思维、
意识活动 ,即“神”的基础。“气、精、神”为人体之三宝,生命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3: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