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伤寒论》原文(洁本)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14:59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成都多动症医院)
伤寒论》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者,名为
伤寒。

[3]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

急者,为
传也。

[4]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风温
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若被下者,小便
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

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
日,再逆促命期。

[6]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

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

8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
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

10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

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

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

主之。

方一。

[1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
(擘)

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

升。服已须
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漐漐



似有汗者益佳,不可
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
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

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
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

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
面、五辛、酒酪、臭恶

等物。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一方。

[13]
方二。用前第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方三。

[14]
《桂枝加葛根汤》

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
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及禁忌。

臣亿等谨
按,

仲景本论,

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

伤寒无汗用麻黄,

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
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

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
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

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

不上冲者,
不得与之。

四。

[15]

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

病,桂枝不
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
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7]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六。

[18]

19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七。

[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
(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

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21
、太阳病

,
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方八。

促(一
作纵)。

[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

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方九。

[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
(炮,去皮

,
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

今去芍药加
附子。将息如前法。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
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

阳俱虚,不可更发
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十。

[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

(去节)


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
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

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
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

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
桂枝、芍药、生姜

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
二两,

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


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

之一,收之得
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

半汤》。

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

桂枝汤》则愈。

十一。

[24]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

似疟,一日再
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十二。

[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

两六铢
(切)

杏仁十六个

(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

(炙)

大枣五枚

(擘)

右七味,以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

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

《桂枝汤》方,

桂枝、
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

三两,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

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


药、

生姜各一两六铢,

甘草二十铢,

大枣五枚。

《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
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

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
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

之得十六个。

二汤所取相合,

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
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

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
个,合方。

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方十三

[26]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
二越婢一汤》。

方十四。

[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

一两二铢
(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

滓。温服一
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

合为一方,《桂枝汤》
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

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
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

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石膏半
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

《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
十八铢,甘草十二铢,

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
铢,甘草六

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

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

枚,合方。
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

方,见仲景杂方中,
《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

微痛,小便不
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方十五。

[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

《桂枝
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

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

与之,以复其阳;若
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

少与
《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

《四

逆汤》主之。

方十六。

[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
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

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
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

一枚、干姜三两。

30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

谵语。师
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
答曰: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

因加附
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

躁,阳明内结,谵
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
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

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合六十六法,方三十九首,并见太阳阳明合病法。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方一。

[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

汤皆仿此。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方二。

[32]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三。

[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

皮)

生姜
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

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四。

[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
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再服。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黄汤》主之。

方五。

[35]

《麻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甘草一两

(炙)

杏仁七十个

(去


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六。用

前第五
方。

[36]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

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七。用前第五方。

[37]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
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
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瞤,此为逆也。《大青
龙汤》方。

八。

[38]

麻黄六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甘草二两

(炙)

杏仁四十枚

(去


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
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
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发
之。

九。用前第八方。

[39]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方十。

[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味子半升


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
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

花,如一鸡子,熬令
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

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
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

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
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

按《小青龙汤》

,
大要治水

.
又按《本草》,荛花下十
二水,若水去,利则

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
发其阳故

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十一。用前第十方。

[41]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二。

[42]
方十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

之。

方十
三。

[43]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

十二枚
(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

汤》。


四。用前第十二方。

[44]

45
、太阳病

,
先发汗不解

,
而复下之

,
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

,
而反下之,

故令
不愈;今脉浮

,
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

,
宜《桂枝汤》。

十五。用前第

十二方。

[45]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
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

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十六。用前第五方。

[46]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7]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续自微汗
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

发汗。设面色缘缘正
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

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
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

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
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

以知汗出不彻

?
以脉涩故知也。

[48]

49
、脉浮数者

,
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

,
身重、心悸者

,
不可发汗

,
当自

汗出乃
解。所以然者

,
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

出愈。

[49]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0]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用《桂枝汤》。

[51]

十七。用前第五方

,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十八。用前第五方。

[52]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

气谐和故
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

汤》。

十九。用前
第十二方。

[53]

5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

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54]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用前第五方。

[55]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
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二十

二。用前第十二
方。

[56]

57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

汤》。

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57]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

[58]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

利,必自
愈。

[59]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0]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

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方二十四。

[61]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主之。

方二十五。

[6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


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

今加芍
药、生姜、人参。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
石膏汤》。

方二十六。

[63]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

(碎,绵
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去滓。温服
一升。本云,黄耳

柸。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主之。

方二十七。

[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

之。

方二
十八。

[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
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
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九。

[66]
方二十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
经,

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主之。方三十。

[67]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
升,去滓。分温三服。

68
、发汗

,
病不解

,
反恶寒者,虚故也

,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方三


一。

[68]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
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十二。

[69]
方三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
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
气汤》。

方三十三。

[70]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两沸。顿服。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
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

,
消渴者《五苓散》

主之。

方三十四。

[71]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

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
息。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十四方。

[72]

三十五。用前第三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主之。


三十六。

[73]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
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方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7 4]
75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

耳聋无闻
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

水灌之亦喘。

[75]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

下后,虚烦
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
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十八。

[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为二
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两(绵裹)

右三味

,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
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
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用上初方。

[77]

三十九。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子豉汤》主之。

四十。用上初方。

[78]

《栀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9]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方四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

者,止后
服。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

之。

方四
十二。

[80]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
服,温进一服,得吐

者,止后服。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1]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方四十三。

[82]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3]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4]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5]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

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86]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7]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十四。方
本阙。

[88]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作逆)。

[89]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

而反汗
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疼痛,清
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四十五。用前第十二
方。

[91]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

方。

[92]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

一枚、干姜
三两。

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

冒家汗出自
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3]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

脉微者,先
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

宜《调胃承气汤》。

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

[94]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
汤》。

四十七。方用前法。

[95]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胸
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
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方四十八。

[96]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

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
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
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

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
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

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

争,往来寒
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

下,故使呕也。(一云
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

主之。服《柴胡汤》

已,渴者,

属阳明,

以法治之。

四十九。

用前方。

[97]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

而胁下满
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
《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

柴胡汤》主之。

五十。用前方。

[99]

100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

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五十一。用前方。

[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姜三两
(切)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

升,日三
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

汤》病证
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

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第五十一方。

[102]

五十二。用前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

者,先与
《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与《大柴
胡汤》,下之则愈。

方五十三。

[103]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

四枚
(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
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

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
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五十四。

[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
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不解更
作。

105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


,
脉当微
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五十五。

用前第三十三方。

[105]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

者,尚未
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

核承气汤》。

方五
十六。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106]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消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
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07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

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五十七。

[107]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

两半

半夏
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
黄,切如

碁子,更煮一两沸,

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108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五十
八。

[108]

109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

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五十九。

[109]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

烧瓦熨
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

栗自下利者,此为
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

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
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

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0]

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
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

枯燥,但头汗出,剂
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

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
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1]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

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方六十。

[11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
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
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13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

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3]

114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

为火邪。

[114]

115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

血。

[115]

116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

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用

火灸之,邪
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

者,必当先烦,烦乃有
汗而解。何以知之

?
脉浮,故知汗出解。

[116]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

心者,灸
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方六十一。

[117]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
(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

加桂满五
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18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六十二。

[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
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9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19]
120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

反不恶寒发热,

关上脉细数者,

以医
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

糜粥,欲食冷
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0]

121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

之内烦
也。

[121]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

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

以胃中虚冷,

故吐也。

[122]

123
、太阳病

,
过经十余日

,
心下温温欲吐,

而胸中痛

,
大便反溏

,
腹微满,

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

,
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

,
不可与。但

欲呕,胸
中痛

,
微溏者

,
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

汤》。

六十三。
用前第三十三方。

[123]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
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

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方六十四。

[124]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黄三两
(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

自利,其
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抵当汤》主之。

六十五。用前方。

[125]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

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方六十六。

[126]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

尖)

大黄
三两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

若不下者,更服。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

也。

[1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128]

129
、何为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

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29]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

滑者,不
可攻也。

[130]

131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一


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

如柔痓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方一。

[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消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右四味,捣
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

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
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
如药法。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2]

133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3]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

虚,头痛
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

膈内拒痛(一云头
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
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

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大陷胸汤》。

方二。

[134]

大黄六两(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

内甘遂末。
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

陷胸汤》
主之。

三。用前第二方。

[135]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

胸,无大
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四。用前第二方

[136]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

半升
(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
升,日三

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

小有潮热
(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者,《大陷胸汤》主
之。

五。用前第二方。

[137]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

,
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

[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
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

去滓。分温三服。

139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

有寒分
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

利也。

[139]

140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

浮者,必
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

未止。脉沉紧者,必
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0]

141
、病在阳

,
应以汗解之

,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弥更益
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

,
与《五苓散》。寒
实结胸,无热证者

,
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

《白散》亦可服。

七。
(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141]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
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

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
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

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

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劫

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
两如上法。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当刺大椎
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

语不止,当刺期门。

八。

[142]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

凉,胸胁
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

而取之。

九。

[143]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

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

方十。

[144]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切)

大枣
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

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十一。

[145]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

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方十二。

[146]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

作如“桂枝
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

剂。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

呕,但头
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

之。

方十三。

[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

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4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 食,大

便硬,脉
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

为阳微,假令纯阴
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
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

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十四。用前第十方

[148]

149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

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柴


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

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149]

15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

下,其人
心烦。

[150]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

作有时,
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

解里未和也,《十枣
汤》主之。

方十六。

[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

合,去滓,
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

少,病不除者,明日更
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
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
者,易愈。

[153]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十七。

[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

看详《大黄
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

黄连、黄芩、附子,恐
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

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主之。

方十八。

[155]
大黄二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
《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

分温再服。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便不
利者,《五苓散》主之。

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

证方。

[156]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

气,腹中
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

[157]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

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附子
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同体别名耳。《生姜泻
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

加黄连,并“泻肝法”。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

心下痞
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

益甚。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

之。

方二十一。

[15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擘)

黄连一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臣亿等
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

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
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

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

《外台秘
要》,治伤寒#(

ni
匿虫)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

下之,利
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
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二十二。

[159]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16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

气上冲咽
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0]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

代赭汤》主之。

方二十三。

[161]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

(洗)


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两。温服一升,日三

服。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方二十四。

[162]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

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
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

硬,表里
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方二十五。

[163]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
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

当先解
表,

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二十六。
《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164]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

主之。

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165]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

咽不得息
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方二十八。

[166]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

汤七合煮作
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

乃止。诸亡血虚家,不
可与《瓜蒂散》。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二十
九。

[167]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

风,大
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三

十。

[168]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右五味,以水一
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

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
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

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
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

可温之,当愈。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三十
一。用前方。

[169]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十二。

用前方。

[170]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
之。

三十三。

[171]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主之。

三十四。

[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
两半

,
一方三两(切)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主之。


三十五。

[173]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夏半升
(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
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三十六。

[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
(擘)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
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

痹,半日许
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

皮内,逐水气未得除,
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

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

也,虚弱家
及产妇,宜减服之。

175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

小便不
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方三十七。

[17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

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

汗则解。能
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方三十八。

[17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4: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298.html

《伤寒论》原文(洁本)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