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地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14:59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合理的减肥方法)
实用标准文案


18
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主要讨论了,关于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 一个是
《葛根汤》
的适应证,
一个是
《大青龙汤》
的适应证,
一个是
《小
青龙汤》的适应证。

那么应当说《葛根汤》的适应证,我们把 我们以前所学过的
内容,归纳起来的话,《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有三种情况。

那么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仔细描述过
的,就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证。
我们引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中的一段歌诀,那就
是,“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 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
痛鼻干卧不宁”。那么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

那么《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二,那么就是“太阳病,项背强
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这是讲的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汗散寒,疏
通经脉,这是《葛根汤 》的第二个适应证。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那么可见《葛根汤》
这个方子,
即可以治疗,
阳明经表受邪,
也可以治疗,太阳经 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因此呢,它就也完
全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

那么太阳 和阳明合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葛根汤》治
疗呢?那就是“太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


《伤寒论》
中,
关于太阳和阳明合病,
有兼见喘而汗出的,< br>有兼见下利的。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疗。因
为《麻黄汤》本身,就有宣肺平喘 的作用。

如果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
疗。

一方面因为,下利是中焦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那么中焦里
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 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的,
这个症状比较突出。

所以,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 之邪为主。另一方面,
葛根这个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
的,我们 当然要选用《葛根汤》了。

当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出
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的。那我们就在《葛根汤》里头加半
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 半夏汤》。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那么以上我们所讲的,《葛根汤》的适应证,就是这么三个
方面。

其中第一种情况,治疗阳明经表受邪,是我们根据后世医家
的研究,给它补充的。
< br>关于《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我们讲得已经很清楚了,那就
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不汗出而烦 燥。这是第
38
条的内容。

至于第
39
条,我讲的是湿邪 郁表,阳郁化热,郁热挠心。
但是这两种证候,无论是寒邪郁表也罢、还是湿邪郁表也罢,那
么 都有阳郁化热,郁热挠心的心烦。

在外面呢都有不汗出而烦燥,都有不汗出这个症状,那么这
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
要用《大青龙汤》的话,它一定要有表证 ,没有表证,不能够用
《大青龙汤》。

所以在
《大青龙汤》
适应证 的第
38
条,

39
条,
都提到了,
和少阴病相鉴 别。

为什么?因为少阴病本身,当真阳衰弱的时候,弱阳勉强和
阴寒相争,
争而不胜的时候,
它可以有肢体躁动不宁的
“躁烦”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而《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呢,它是“烦躁”。
“烦躁”和“躁
烦”在临床上有时候症状容易混淆。

04.40
, 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一个,真阳衰微的“躁烦证”
误认为是,阳郁化热的“烦躁证”。如果误用《大青龙 汤》的话,
那么后果将是不甚设想的。

当然,对《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
3 9
条,“伤寒,脉浮缓,
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有人把它解释成,在表的寒邪,
有一种化热的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寒邪在表不是有身痛吗,
就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身重是热邪壅 塞气机的表现。

但是,这种在表的寒邪,有化热的倾向,由身痛而变成了身
重。但是 邪气仍然在表闭郁。所以,仍然是无汗的。

像我们的讲义,还有许多医家,就是这么解释的。 那么这个
观点呢,也是提供大家参考。

05.35
,关于《小青龙汤》的适 应证,大家也非常熟悉,它
是治疗寒邪闭表、里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
肺, 而见到的咳喘。

那么这种咳喘,我们上次课也提到了,以咳出大量的白色泡
沫痰为特 征。这才提示了是个水寒内盛,水饮犯肺。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由于水饮之邪内盛,水饮之邪又是变动不居的,所以它常常
可以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 处为患,因此呢,《小青龙
汤》的适应证中,就有许多或见的症状,就是有的人可以见到这
样的 症状,有的人可以见到那样的症状。像或渴,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满,或下利等等。这都属于水邪浸渍 不同的部位,所造
成的或见证。

这个《小青龙汤》这张方子,以温化水饮为主;《大青龙汤》
这张方子,
以解表发汗为主,
那么
《大青龙汤》
用 到了石膏。
《小
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如果寒邪闭表,水饮内阻,阳气
郁遏, 兼有心烦的话,也可以在《小青龙汤》中加石膏。这就是
后世所说的,《小青龙加石膏汤》。

07.10
,《小青龙汤》这张方子呢,桂枝、麻黄、细辛,我
上次说过还有干姜等等 并用,
辛温燥烈有余,
尽管它用了五味子,
用了芍药这些养营,这些保护阴液的药物, 但是毕竟辛温燥烈有
余。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
那么用上三 付五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继续用了。

因为这些辛温燥烈的药,容易有伤阴动血的 弊病。其中的细
辛,我上次说,细辛作散剂不过钱,也见于《本草纲目》,也用
宋朝人的《本草 书》,那是作为散剂,可以不过钱,因为如果量
太大的话,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应。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08.05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 如果必要的时候,细辛也可
以适当的用量大一些,
10
克、
20
克, 你看临床报道,有用
10

的,
20
克的,也有用
30克的等等。

治疗寒饮射肺的咳喘,还有人治疗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西
医诊断为 “病窦综合证”的,这些都有报道。

但是我应当补充强调的一点是,细辛这个药里头,含有“ 黄
樟醚”,“黄樟醚”是一个已经公认的,一种致癌的成分。所以
用细辛的时候,必要的时候, 确实是寒邪闭表,疼痛等等,做汤
剂,量可以超过钱。但是还是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这是我们应
当补充的。

09.20
,以上我们就把“中风”、“伤寒”这两类证侯就谈
完了。我们涉及到许多经方,那么经方的药量呢,是用的汉代的
度量衡制,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 方的时候,就不知道临床
的用量,和汉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这些药量之间,怎
么能够 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在这里插一段小小的,
另外一个题目,
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 方药量的折算”。

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
是因为它在临床上,
有重要的意 义,
掌握药物剂量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比方说我们已经学过《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
的 剂量,
是各三两,
如果你把桂枝的量用多了,
它的方名就叫
《桂
枝加 桂汤》

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
调和营卫,
而是温补心阳、
降逆平 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

如果《桂枝汤》里头吧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 名就叫《桂
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
不和,而导致的“腹 满时痛”。

前次课还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这三个
药的剂量比例 应该是
3:2:1
,如果你把它调过来,麻黄、桂枝、
甘草、剂量的比例变成
1:2:3
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

所以掌握剂量,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
要的。

又比方说 《五苓散》,它是桂枝用量最少,泽泻用量最多,
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用这样的比例组成的 散剂,给
实验动物来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
散剂,给相同的动物来 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

因此,我们掌握汉代的剂量,掌握经方的药物剂量的比例,
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1.55
,第二个问题:张仲景是 汉代人,所以他写的书,他
所引用的方剂,应当是汉代的剂量,汉代的度量衡制。所以我们
就一 定要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

其实要考察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的,不太困难的一件事
情,首先我们可以查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千二
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 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
石(
shi
)。

班固《汉书·律历志》的 这段话,明确的提出了汉代的度量
衡制,它的计量单位和它们的进位关系。计量单位用了铢、两、
斤、钧、石,它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
12
铢是一两,
16
两是一
斤,
30
斤为钧。另外衡重单位还有个石,
4
钧为石,应当提醒大
家 的是,“石”字在后世,是作为一个容量单位念(
d
à
n
),但
是在 汉代,在这里,作为衡重单位念(
sh
í)。

现在我们拿
1200
个黍米称重,说这就是半两,可以不可以
啊,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拿什么地方出产的黍米啊, 是拿新生
产的黍米呢,还是放了一年,陈的比较干燥的黍米呢,你把它作
为一个标准的衡重单位 来计量的话,
是不是能够大家公认这就是
准确的计量呢。
你是拿河南产的黍米呢,还是拿北京产的黍米呢,
所以这些都存在问题。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我们从出土文物的考察来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历史
博 物馆藏着东汉司农铜权,
这是国家的一个农业管理的最高的行
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 ,按照当时的衡重器具系列来
看,这是个
12
斤的权,那么实际称下来,汉代的一斤等 于
250
克,
汉代的一两
(除以
16
的话)
等于< br>15.625
克。
为了计算方便,
说成
15
克,差一点点没有 关系。

好,关于衡重我们就谈怎么多了。

16.25
,下面我们 谈容量:班固《汉书·律历志》还说:
“千
二百黍实其龠(
yu
è),合(< br>h
é)龠为合(
g
ě),十合为升,十
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就是汉代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容量的五个记量
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龠到合是二 进制,合到升,升到斗,斗
到斛之间,都是十进制。

从实际文物考察来看,
1
合等于
20
毫升,
1
升等于
200
毫升,
1
斗等于
2000
毫升,
1
斛等于
20000
毫 升。

你像《麻黄汤》,每次吃
8
合(
g
ě),就是
160
毫升,《桂
枝汤》一次吃
1
升,就是
200
毫升, 和我们今天的人喝的药量差
不多。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麻杏石甘汤》
方后有一段话说,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后世有的医家就说,这个话可能是衍文,说什么叫黄耳杯呀,不
知道怎么回事。
实际上是怎 么回事呢,
就是整理
《伤寒论》
的人,
也许不是王叔和,还有人在整理和抄, 他抄的时候,照着另外一
个本子抄,那个本子原来不是写的“温服一升”,而是“温服一
黄耳杯 ”,校勘的人他改成“温服一升”,都是他把原本上是什
么,“本云”嘛,原本上说的是什么呢,原本是 说“温服一黄耳
杯”,把那个“黄耳杯”他自己改成升,这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
说“温服一升” ,实际上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杯”。

【一“黄耳杯”就是一升。】

那么 “黄耳杯”是什么呢,历史博物馆有好多“黄耳杯”,
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常常是木制雕漆的,常常有两 个耳朵,贵族
都在耳朵上鎏金,所以就成了黄耳杯,黄耳杯是椭圆形的,黄耳
杯整整盛
200
毫升,就是一升。


22.10
,关于度量:《伤寒论》中 在药物的剂量上,涉及到
没有涉及到度量呢,涉及到了。比方说,《五苓散》用“白饮和
服方寸 匕”,所谓“方寸匕”,是边长
1
寸的正方形的药勺,就
叫“方寸匕”。“取散以不落 为度”。那么“方寸匕”,边长
1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寸 到底是多少,就涉及到了度量。《麻子仁丸》这张方子里头,
用了厚朴
1
尺,那么1
尺到底是多长,也用到了度量。

还是班固《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这样的话 ,
(一黍为分)
原书没这个话,
下面是原书的,
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 ,
十尺为丈,
十丈为引。

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长度的,也 就是度量

5
个计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非常规律,都是十进制。那么
1< br>分是多少,
1
个黍米的直径,所以
1
寸就是
10
个黍 米的直径。
可见度量衡制在古代,就是以人们最常用的,离不开的粮食,作
为计量的基本单位, 所以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是千真万确
的。

现在到底
1
寸是多 少呢,也是从出土文物考察,中国计量科
学研究院,收集了全国博物院保存的
14
把出 土的汉代的或者是
铜尺,或者是铁尺,或者是木头尺,或者是竹子的尺子。有的是
残片,一寸两 寸,但是通过测量发现,一寸等于
2.3
厘米,一尺
等于
23
厘米。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出土的这
14
把尺子,都没有刻分,
可见 在汉代量长度的时候,
不用特别精确,
因此在班固
《汉书·

历志》 里头,没有直接说“一黍为分”这个话,这个话是从别的
话中有这个意思。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汉朝以后,就是晋朝,晋朝在衡重 的“两”和“铢”之间加
了“分”,
6
铢等于
1
分,
4分等于
1
两。

在《伤寒论》中,以“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只有一个方 子,
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张仲景那个时代,不会用“分”来作
衡重单位,因此《麻黄升麻 汤》肯定是晋朝以后的人在抄写的时
候,把药量给改了。

在《金匮要略》里,由于不 少方子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
单位来计量的,肯定是经过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给折
算的。所以就使我们明确知道,这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27.20
,有的方剂, 比方说《三物白散》,它说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贝母三分,那个“分”不是指的实际的衡重单位,而< br>是指的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

还有《四逆散》中,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各十分,那 个
“分”也是指的剂量比例是个十份,也就是各等分。所以我们在
读《伤寒论》的时候,要注意 ,计量中的“分”字,除了《麻黄
升麻汤》是具体的衡重单位之外,其他的“分”都是剂量比例。

可是在《金匮要略》里就不同了,《金匮要略》里有好几个
方子,用“分”作衡重单位,那 我们肯定知道,这个《金匮要略》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基本是晋唐 以后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把计量给改了。这是我们
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

接着我 们还要说的一个问题,从晋朝到宋朝,中国的度量衡
制发生了特别明显的剧烈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呢 ,
1
斤由
2
50
克一直上升到
600
克左右,1
升由
200
毫升上升到
1000
毫升。
1
尺 由
23
厘米上升到
33
厘米。

这就是从晋朝到宋朝,也就 是七八百年,不到一千年时间,
为什么度量衡制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
根据中国计量
科学研究院,他们的理解认为,这主要是当时社会地主收租都想
多收一些,国家征税也想多收一 些,所以常常把这个斗,给偷偷
地扩大了,那么张家地主看李家地主把斗扩大了,所以,张家地
主也扩大了,那么王家地主看他们两家都扩大了,所以,王家地
主也扩大了,最后国家一看,你们的斗都 那么大,我重新制定个
标准吧,然后国家的重新制定的标准又大了,当这个已经成了固
定的形式 之后,其他的地主还想,哦,原来这个斗可以偷偷地扩
大,那么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重新扩大。所以 也就是
600

不到
800
年之间,度量衡制度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 的变化。随着
容器的扩大,那么衡重能不扩大吗,吧说长度能不扩大吗。可是
到了宋朝以后,一 直到了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
稳定下来了,没有那么再随意扩大,为什么后来这
1000
年就没
有随意的扩大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而靠货币的流通,你
看过去的小说,都是拿银子来支付,拿支票来支付,那时候叫银
票,
拿银票来支付。< br>这样的话,
还有粮食收进来,
你还要卖出去,
你总不能收进来是大斗,卖出去是 小斗吧,你没有信誉的话还怎
么继续做买卖,所以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
通 ,度量衡制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了,
因此度量衡制度就稳定下来了。

31.20
,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
度量衡制发生了剧烈 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
的。到晋朝、到唐朝、到宋朝,这一段时间,国家是怎么规定的
呢,你看从《晋书》就有说明,唐代的史书上也有说明,说医药
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天文是涉及 到天象,天文是涉及到国家安危
的问题,古代很重视天象,它认为天象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征兆。
所以,天文和医药一定要保留古制,而社会上一般的商业就用新
制。
所以到了唐代,
孙 思邈的
《千金要方》

王焘的
《外台秘要》

它的药物计量 仍然是保留的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它的计量
保留的都是汉制。

宋朝国家在多方 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
中药的剂量,
宋朝改用了煮散,
就是把药物 做成粗散,
然后煮散,
连药渣滓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滓一
块吃的话,药量绝对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小。
文档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4: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297.html

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地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的相关文章

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地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