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病和高血脂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 、颈神经根综合
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
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
或椎动脉 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
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 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
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 、脊髓、椎动
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
本病 属中医学
“
痹证
”
范畴。临床辨证主要分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痹两种类
型。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
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 较大的节段,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
所以极易发生退变。大约
30
岁之 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
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 织退变。生物力学
角度来看,第
5
—
6
、第
6< br>—
7
颈椎受力最大,因此,颈椎病的发生部位在这些节段较为多
见。有统计表明 ,
50
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
25
%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
60岁左
右则达
50
%,
70
岁左右几乎为
100
%,可见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
【病理改变】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位于头颅
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 的细微
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
早期为颈椎间盘 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
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 ,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
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
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
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
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 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
1
/
12
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
骨化和 骨化等改变。
【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 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
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
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暨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
病,所以说症状是非 常丰富,多样而复杂的。
它的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颈
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
吐,卧床不起, 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
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 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
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 如踏棉
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
胀、发干、二 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
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有少 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
碍,甚至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 程度,
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 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
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 久治不
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发病机
制:
主要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钩椎关节失
稳、钩椎骨质增生等原因 ,致使颈椎动脉血流受阻,从而引起椎
-
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1
、颈椎血管退行性变及硬化,使血管腔变窄,使血流受阻;
2
、椎间隙变窄:
2
/
12
由于颈椎的退变,使颈椎间隙变窄,引起颈椎动脉相对过 长,而出现曲
折、弯曲、以致血流受阻。
【临床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压痛点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置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
(
2
)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神经根型
颈椎病者颈 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颈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
现眩晕。
(
3
)椎间
xx
挤压试验:
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 ,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
左手臂背侧,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在神经 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
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
(
4
)椎间
xx
分离试验:
对疑有根性症状者, 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
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
(5
)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
者一手抵住耳后部 ,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
即为阳性
(
6< br>)霍夫曼民征检查右手轻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夹住其中指,用拇
指叩击中指指甲部,若出现 阳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则说明预部脊髓、神经损
伤。
(
7
)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
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 活动,反复几次。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
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3
/
12
(
8
)感觉障碍检查对颈椎病人做皮肤感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程度。不
同部位出现的感觉障碍可确定病 变颈椎的节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现,出现麻
木时已进入中期,感觉完全消失已处在病变的后期。
(
9
)肌力的检查颈椎病损伤神经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经支
配则肌力可为零。根据各肌肉支配的神经不同可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节段。
【颈椎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根据受损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如
下五类。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
“
混合型
”
。
一、颈肌型病变:
颈肩肌群软组织损伤、气血郁滞;高发年龄段:
30-
40
岁主要症状:
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
;
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也
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二、神经根型病变:
椎间孔变窄致颈脊神经受压、多见于
4-7
颈 椎;高发年龄段:
30-50
岁主要
症状:
早期症状为颈痛和颈部 发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
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 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
姿势有明显关系;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三、椎动脉型病变:
由于骨刺、血管变异或病变导致供血不足;高发年龄段:
30
-
40
岁主要症
状: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 部位置改变有关;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
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偶有肢体麻木、感 觉异常。
4
/
12
四、交感神经型病变:
各种颈部病变激惹了神经根、关节囊或项韧带上的交感神经末 梢;高发年
龄段:
30
-
45
岁主要症状:
头晕、头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
集中;眼胀、视物不清;耳鸣、耳堵 、听力下降;鼻塞、
“
过敏性鼻炎
”
,
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 等;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
气等;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
汗、无汗、畏寒或发热。
五、脊髓型病变:
颈 部病变导致脊髓受压、炎症、水肿等;高发年龄段:
40-60
岁主要症状:
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难,双脚有踩棉感;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
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 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躯干部出现
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 的捆绑感;
【颈椎病的预防】
(1)
不可以在颈部过于劳累的状 态下工作、看书、上网等,如果长期在颈部
劳累的状态下工作只会导致颈部劳损更重严。
(2)
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颈部疲劳。
(3)
如果您的眼睛也累的话,建议多做些眼保健操等等的眼部按摩,因为眼
睛劳累也会导致颈部劳累 的。
(4)
如果您是必须长期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做颈部运动的话,也可以借助一< br>些在网上的颈椎病预防和治疗的功能来减轻你颈部的劳累程度,避免长期颈部
做重复的动作。
(5)
防止颈椎的损伤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它
部 位的损伤
5
/
12
(6)
保证良好的坐姿
(7)
纠正不适当的睡势调整合理的睡眠姿势,选用合适的枕头高低。
(8 )
防止颈部受风受寒,积极治疗颈部的外伤、感染、结核、淋巴结炎和椎
间盘炎等疾病,也是预 防颈椎病的重要一环。
(9)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我国古代有
“
流水不腐,户枢不矗
”
的成语,《内经》有
“
导引按跃< br>”
,华伯有
“
五禽戏
”
,均说明全身性锻炼,可以强身防病。
(10)
合理用膳
【治疗措施】颈、腰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内服药物通过肠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后通过血液循环,才可将药物输
入送给局部,整个过程需要通 过层层屏障才能到达病灶部位,然药效已所剩无
几,因此效果极为缓慢且低效,且临床应用这些方法只能 缓解疼痛症状,功能
康复是无法逆转的,骨质修复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口服药对肝、肾、胃肠损伤
极大。因此选择外用的中药贴剂,效果会更好,从外皮渗透,药物渗入骨质,
也没有副作用。
2
、牵引法:
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 生理曲线状
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患者;
且在急 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3
、理疗法:
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 因子,如
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4
、推拿法:
6
/
1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948.html
-
上一篇:中药降血脂原理
下一篇:三高患者生活生活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