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
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 明,许多高血压病人伴有脂质
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含量则较低。
另一方面,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高血压,两者呈因果关系,但何为因何为果, 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同属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并存时,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较一 项者高,因此,
两项并存时更应积极治疗。
那么,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并存时怎么办呢
?
(1 )
患者吃盐应适量。据报道,有学者发现高血压与盐敏感有关,部分盐敏感者有钠泵基因突
变, 这种突变呈显性遗传,由此揭示了世界上研究了
100
多年的关于吃盐多的地区高血压发病多, 而
有些人吃盐多却不发病的谜底,因此,对食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减盐非常重要,而非食盐敏感< br>性高血压患者,过度减盐可影响糖和脂肪代谢,一般每日食盐量掌握在
5g
以下,对二者都不致产生
明显影响。
(2)
要加强生活和饮食管理,控制热量摄入,适当增加活动量。进食热量过多,多余的热量就
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使血脂和血压升高,所以,应以限制脂肪为主,主食每天
200
~
250
克,
不吃甜食,可适当吃鱼,豆制品、禽类、蔬菜等,但每餐不可过多,不可暴 食,晚餐要少吃。多吃富
含钙、钾的食物,如香蕉、紫菜、海带、土豆、豆制品及菇类等,以促进体内钠 盐的排泄,调整细胞
内钠与钙的比值,降低血管的紧张性,维护动脉血管正常的舒缩反应,保护心脏。< br>
适度运动,
能有效地增加内源性热原质,
增加身体热度,
加速体内脂肪、
糖和蛋白质的分解,
有利于冲刷血管壁上的沉 积物,又可使血脂分解加速,从而防止高血压、高脂血症,延缓各脏器的衰
老,所以,应坚持锻炼,但老 年人应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为主,不宜剧烈运动。
(3)
烟酒对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均属促进因素,患者应断然戒烟,酒以不喝为好。
(4)
在使用降压药时,要考虑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临床研究证明,有 的降压药物对脂质代谢可
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成为动脉硬化的促进剂,如利尿降压药、
β
-
受体阻滞剂均有这种作用。血管紧张
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对脂质代谢也有影响。 对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并存的患者来说,最好的
药物是呱唑嗪、乌拉地尔等
a1
受体阻滞 剂,它们既可降压,又有利于脂质代谢。
随着天气转凉,
心脑血管疾病
又到 高发期。日前,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在卫生部新
闻办组织的防治血脂异常专家座谈会上,介绍 了该病在防治方面的常见误区,提醒患者关注。
吃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脑卒中
有些老年朋友说,我一直坚持吃阿司匹 林,怎么也会得卒中
?
实际上,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与脑
卒中密切相关的是胆固醇水平 ,其中
LDL-C(
俗称“坏”胆固醇
)
升高,卒中风险就会增加,而
LDL-C
每降低
10%
,脑血栓风险就降低
15.6%
。在抗血 小板治疗,降压等治疗基础上,降低
LDL-C
可以使患
者更多获益。他汀类药物对心 血管的保护作用十分出色,目前被认为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
目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 他汀预防缺血性卒中
/TIA(
短暂性脑缺血
)
中国专家建议》指出,对于< br>伴有
高血压
、
糖尿病
、冠心病或代谢综合征等脑血栓危险因素的动脉粥 样硬化人群,在低胆固醇膳食
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风险。临床研究显示 ,阿托伐他汀可使曾有过
卒中的患者再发风险降低
16%
。
定期输液不能预防脑卒中
每到秋冬季,就有不少老年人排着队到医院输液,有的还一 次输两瓶,觉得这样能降低血液黏
稠度。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首先,拿血黏 度作为脑卒中检测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其次,这种做法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没
有证据表明输液能防止脑 卒中发生。
化验单没有“箭头”不表明正常
不少遭遇过“小中风”的患者 常感到迷惑:我的体检化验单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显示异常的箭头,
为什么出现脑卒中、心梗了呢
?
王拥军教授介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一般人群和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者,
或者已经发生过脑卒中、心梗的患者,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与化验单上显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们
的 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
即“坏”胆固醇
LDL-C
需 低于
80mg/dL
或
者
2.1mmol/L
。
重点人群,即
40
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及有黄色瘤、血脂异常、
心脑血管病< br>家族史者的
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不高于
3mmol/L”这一指标。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此类人群应
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保健品或中药不能预防脑卒中
现在民间采用保健品和中药降胆固醇,预防
心 脑血管疾病
的做法非常普遍。王拥军教授说,保
健品的作用不明确,中药作为治疗高脂血症辅助 用药确有一定疗效,
但目前仍然缺乏明确临床研究依
据。因此,保健品或中药是无法取代药物治 疗的。
巨型高脂蛋白血症也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显性遗传性疾病。本型比较 多见,其主要临床
表现为:
1
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约
60
%以上的病例在
40
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2
黄色瘤,可发生于眼睑部,表现为眼周围的一种黄色斑,称为眼睑黄色瘤。也可发生于肌牌,
例如在手肘 、跟肌住处呈丘状隆起,称为肌腱黄色瘤。此外,还可见皮下给节状黄色瘤,好发于皮肤
易受压迫处,如 膝、肘关节的神侧和臂部。有时也见于手指和手掌的折皱处。
3
脂性角膜弓。
Ⅱa
型和Ⅱb
型的临床表现 基本相似,但其生化特点则有所不同。Ⅱa
型放置后血浆外观完全澄
清,
胆固醇含量增 高,
甘油三酯含量正常,
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
1.5
;
Ⅱb型放置后血浆外观多数
澄清,但也有少数轻度混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 比值不定。
临床表现主要为:肌胞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样黄色瘤及 眼睑黄色斑瘤;视网膜脂
血症;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伴胰腺炎、血尿酸增高;多数具有异常的糖 耐量。
IV
型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非常多见,常 于
20
岁以后发病,可为家族性,呈显性遗传。其特点是
内源性甘油三酯异常增高,可 能是由于肝脏合成增加,抑或由于周围组织清除减弱。
生化特点为:放置血浆外观澄清或混浊 ,但无乳糜微粒顶层;甘油三酯明显增高,而胆固醇多
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比值不定。
甘油三酯是血脂检查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增高有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肾病综合
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硬塞、急性胰腺炎、糖原积累病、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妊娠后期。
小编推荐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高血脂的发生更 加重要??[详情请看
>>>>
高血脂症的合
理膳食结构
]
常规的血脂检查包括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正常饮食吸收的脂肪
(
由脂肪酸甘油酯组成
)
在消化道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脂肪酸、甘油三酯,
经肠
道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故日常饮食 极易左右血脂水平。血脂长期处于高水平,通过一系列复杂作用
沉积与血管壁下,引起动脉血管粥样硬化 ,引起冠心病
(
导致心绞痛发作,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
危及生命
)
,同时营养过剩也是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的常见原因。老年人少运动,器官功能老化,
尤其应该注意 。如果甘油三酯高应该先控制饮食,少食用动物源性脂肪,平常煲汤去除表层油层,定
期复查血脂,如已 经有心脑血管疾病,应更加严格控制。
其中胆固醇帮助诊断高血脂症、 冠心病及继发性疾病。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
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 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
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确定一个人的血脂应维持在怎样的水平,不仅要对照医院的标准,还应结合本人的健康状况。
血脂高,对年轻人而言,意味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的可能
;
对中老 年人来说,是
心脑血管疾
病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于是,许多人忙于降血脂,成年人节食 减重,年轻人追求瘦身。当然,适当的
降血脂、减重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以为血脂降得愈低愈好,以致 于血脂水平已经低到影响生命的正
常生理过程,使得一些女青年出现了厌食和闭经,那就大错特错了。< br>
血脂有其生理功能
血脂,是指 人体内的中性脂肪
(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
和类脂
(
磷脂、糖 脂、固醇、类固醇等
)
,它
们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质。例如甘油三酯,主要参与能 量的产生和贮存,如果不能为人体提供能
量或能量过低,好比汽车没有燃料无法行驶,人的健康、生命也 将受到影响。又如胆固醇,它是合成
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激素的原料,人体缺少不得。所 有这些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只
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发挥其生理功用。超过生理范围,不论过高或过 低,都对身体有害。
那么,成人血脂的正常范围应该是多少呢
?
检测血脂,至少应包括四项:总胆固醇< br>(TC)
、甘油
三酯
(TG)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血脂异常是指
TC
、
TG
、
LDL-C
超过正常上限或同时
HDL- C
低下。这四项数值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很不一样。严格地说,
高脂血症主要是指< br>TC
增高或
LDL-C
增高,
或者两者均增高。
医学家对< br>TC
和
LDL-C
与冠心病关系的研
究最多,结论也最肯定,即
TC
和
LDL-C
是四项血脂指标中最重要的两项,这两项数值愈高,冠心病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愈高,反之亦然
;
采取降脂措施使
TC
和
LD L-C
下降,可明显降低患冠心病、心肌
梗死、猝死和脑卒中的风险。至于成人血脂的正常范围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规定不尽相同,即使我国
各地医院,由于采用的仪器和试剂不同,提供的正常对照值 也不统一,所以最终判断应根据各地各医
院的标准。下面提供的成人血脂的正常范围,仅供参考。
控制血脂的“三把尺子”
其实,确 定一个人的血脂应维持在怎样的水平,不仅要对照医院的标准,还应结合本人的健康
状况。个人的健康状 况又要根据两个方面:一是有无冠心病或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
;
二是有
无冠心 病危险因素存在,它又分为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
(
见下表
)
。如果具有的危 险因素愈多,发生
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就愈大。
结 合上述两种情况和已患冠心病的人群,国内外专家拟定了在三种情况下血脂控制的尺度,我
们把它们称作 三把尺子。
1.
第一把尺子,
用于既无冠心病和全 身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
又不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
包
括上述可变和不可 变因素
)
,其血脂值应控制在:
TC
小于
5.72
毫摩/
升,
LDL-C
小于
3.64
毫摩
/
升。< br>
2.
第二把尺子,用于无冠心病史和动脉粥样硬化,但存在冠 心病危险因素者,其
TC
应控制在
小于
5.2
毫摩
/
升,
LDL-C
应小于
3.12
毫摩
/
升。
3.
第三把尺子,
用于已患冠心病者,
其
T C
应当小于
4.68
毫摩
/
升,
LDL-C
应小于
2.6
毫摩
/
升。
近年,美国医学 界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
糖尿病
列为与冠心病同等危险的疾病,称为等
危症或等 危病变。
因为糖尿病患者极易发生冠心病和全身动脉硬化,
而且在引起糖尿病的死亡原因中,< br>有
70%
~
80%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 猝死、脑卒中、下肢坏疽、肾功能衰
竭等。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指标应与冠心病患者等同,应当用第 三把尺子。
至于
TG
和
HDL-C
的控制标准,
由于研究还不深入,
国内暂时统一为:
TG
小于
1.7
毫摩
/
升,
HDL-C
大于
1.04
毫摩
/
升。
读了上述介绍,你应该明白自己的血脂应控制在怎样的水平。
北京 同仁医院心脏中心申办,
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主管,我国知名
心血 管病学家胡大一教授认为,目前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存在不少误区,
最常见的就是患者与社区
医生提及血脂异常时,
大多指的是甘油三酯异常,
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的
水平。
经历一个世纪的历程,流行病学和前瞻干预临床试验均 证明了胆固醇升高冠心病危险增高,胆固
醇下降冠心病危险降低的明确相关性。而且,降胆固醇有明确的 措施和安全有效药物,降至什么水平
也有指南性明确目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引 人关注的研究领域,
临床试验的证据尚有
待积累
>>>>
高血脂症
成 因与危险性
此外,什么是胆固醇升高的标准,应把胆固醇降到什么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界线 含混。胡大
一说,根据临床试验证据和指南,不同人群的情况不同。如已患过心肌梗死或做过介入支架、 冠状动
脉搭桥手术或
糖尿病
和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应把低密度胆固醇降至
100mg/dL
以下,而
其他危险性较低的人群的目标水平为
130mg/ dL
或更高。但现在我们医院的血化验单报告,只把总胆
固醇高于
230-240mg /dL
标示为血胆固醇升高,一些医疗保险机构也仅对胆固醇达到如此水平的患者
报销降脂药物 的费用,结果使最需要降脂治疗的患者误认为自己无需降脂,或者用药受到医保限制。
有一种 说法,降胆固醇虽然可以减少冠心病,但同时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病。胡大一否定了这种
解释。他说,大量 临床试验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不仅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
也不会增加出血性脑卒 中,反而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
专家称血脂千万要重视
糖尿病 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异常多表现为甘油三酯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特征,那
么,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就不重要吗
?
胡大一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其未来
10年
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大于
20%
,等同于已患过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发作心肌梗死 的风险。临床试验的证
据提示在这些病人,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达标,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 为首要干预目标。
其中,
LDL-C
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 为密切,它每升高
1%
,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
2%
;反过
来,如使< br>LDL-C
降低
1%
,冠心病死亡的风险也减少
2%
。有数万 例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以令人信服
的证据表明,降
LDL-C
最有效的药物——他汀 类(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
伐他汀等)可使初发或复发的心肌梗死都减少1/3
,同时减少脑卒中,降低总死亡率。
因此,降血脂首先应降
LD L-C
,并使之达标,首选药物当属他汀类药物。已患有冠心病,如患过
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已 接受过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的患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