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鸭常见病
一
鸭瘟
鸭瘟(
Duck plape0
)又名鸭病毒性肠炎(
Duck virusenteritis, DVE
)
,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
性 、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
3
~
5d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
2
~
4d
。病初体温升高达
43
℃以 上,高热稽留。病鸭表现
精神萎顿,头颈缩起,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伏坐地上不愿移动 ,强行驱赶时常以双翅扑
地行走,走几步即行倒地,病鸭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病鸭食 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
渴欲增加。
病鸭的特征性症状:流泪和眼睑水肿。病初流出 浆液性分泌物,使眼睑周围羽毛粘湿,而后变成粘稠或脓
样,常造成眼睑粘连、水肿,甚至外翻,眼结膜 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
粘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并发生鼻塞音,叫声 嘶哑,部分鸭见有咳嗽。病鸭发生泻痢,排出绿色或灰白
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肛门肿 胀,严重者外翻,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充血、水肿、有出
血点,严重病鸭的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假膜,不易 剥离。部分病鸭在疾病明显时期,可见头和径部发生不同
程度的肿胀,触之有波动感,俗称
“< br>大头瘟
”
。
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急性败血症,全身小血管受损,导致组 织出血和体腔溢血,尤其消化道粘膜出血和形成
假膜或溃疡,淋巴组织和实质器官出血,坏死。食道与泄 殖腔的疹性病变具有特征性。食道粘膜有纵行排
列呈条纹状的黄色假膜覆盖或小点出血,假膜易剥离并留 下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病变与食道相似,即有
出血斑点和不易剥离的假膜与溃疡。食道膨大部分与腺胃 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
膜下层充血和出血。肠粘膜充血、出血,以直肠和十二指 肠最为严重。位于小肠上的
4
个淋巴出现环状病
变,呈深红色,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病 灶,后期转为深棕色,与粘膜分界明显。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黄色
病灶区,在其外表或切面均可见到。雏 鸭感染时法氏囊充血发红,有针尖样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
薄,囊腔中充满白色、凝固的渗出物。 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
中间有小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粘稠 的墨绿色胆汁。心外膜和心内膜上有出血斑点,心腔里充满凝固不
良的暗红色血液。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 增大,卵泡的形态不整齐,有的皱缩、充血、出血、有的发生破裂
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病鸭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在
“
大头瘟
”
典型的病例,头 和颈部皮肤肿胀,紧张,切开时流
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二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us hepatitis, DVH)
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的 潜伏期一般为
2-5
天,少数为
8-12
天。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几乎 全部雏鸭都在发病后
3-4
天
内死亡。开始时病鸭无精打采,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 或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脚呈痉挛性踢动,
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 几小时或几分钟内死亡。有些病例发病很急,病
雏鸭常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毙。发病后没有死亡的雏鸭 ,生长缓慢。
剖检可见病变主要在肝脏和胆囊。
肝脏肿大,
质地松软,极易撕裂,
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肝呈淡红色或外观呈斑驳状,死鸭日龄不 同,肝脏颜色也有差异。
2-5
日龄病雏的肝呈土黄色或红黄色,
10-30
日龄病雏的肝脏呈灰红色或黄红色。有些病例,肝脏实质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变淡。脾脏也
有不同 程度的肿大,呈斑点状,被膜下有细小的出血点。肾脏肿大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
呈熟 肉样,脑充血、水肿、软化。
三
传染性浆膜炎
鸭疫里默氏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
)病是一 种主要侵害鸭、火鸡和其他鸟类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
又称为新鸭病、鸭疫综合征、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 巴氏杆菌病等。该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
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干酪样输卵管炎等,发 病率高,病死率也高,耐过鸭多成僵鸭,生长迟缓,造
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 病之一。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缩颈、嘴 拱地、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不食或少食,下痢、粪便白色、
黄白色或绿色,眼和鼻有分泌物。病鸭死前 颈震颤、角弓反张。病程一般
1
—
2
天。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病
程在一 周以上,除少动、少食、消瘦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斜颈、转圈、倒退等,
但仍 能存活。
病变最具特征性的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以及脾 脏的花斑样变。可见心包及心外
膜表面有大量黄白色纤维素渗出,病程长者可干酪化;肝脏肿大,表面有 大量纤维素膜覆盖,呈纤维素性
肝周炎;气囊增厚,不透明,有纤维素覆盖;脾脏肿大,呈红灰斑驳状; 有神经症状的,脑膜充血、出血、
水肿。慢性病例可有跗关节肿胀,内有乳白色粘稠关节液;还可出现输 卵管炎和皮肤蜂窝质炎。
四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生
殖道感染、脐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蜂窝质炎等。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卵黄囊炎及脐炎型发生在新出壳鸭,
主要表现为脐部肿 大发炎,
卵黄不吸收,
腹部膨大,
多在几日内死亡;
眼炎型多见于
1
—
2
周龄雏鸭,结膜发炎,流泪,有的有角膜混浊,眼有脓性分泌物,可粘合上下眼睑 ;
败血型多见于
1
—
2
周龄幼鸭,常突然死亡,病鸭可见精神食欲下 降,渴欲增加,羽毛蓬松,缩颈闭眼,
腹泻,喜卧,有的出现呼吸道症状,眼鼻常有分泌物,病程一般< br>1
—
2
天;浆膜炎型,常见于
2
—
6
周龄肉
鸭雏,精神食欲均不佳,气喘,甩头,眼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缩颈闭眼,嗜睡,部分有腹部膨
大下垂症状,病程
2
—
7
天;关节炎型,多见于
7
—
10
日龄雏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跛行,食
欲下降,常
3
—
5
天内死亡。此外还有脑炎型
—
呈现神经症状;肉芽肿型
—逐渐消瘦、腹泻;生殖器皮炎
型等等。
病变随各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比较典 型的病变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肝脏可见肿大,青铜色或
土黄色,浆膜上有一层纤维素膜覆盖,有 时有散在的坏死灶或出血点;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纤维素
性渗出;
心包粘连,
心 包囊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
其余还有:
卵黄囊水肿增厚,
卵黄的吸收不良与变质,< br>喙、脚蹼常干燥;关节的肿胀发炎,内有纤维素性关节液;眼结膜炎病变;脑膜充血、出血;实质脏器粘< br>膜及浆膜上的菜花样肉芽肿;生殖器官炎症、变形、变性等病变。
五
鸭霍乱
鸭霍乱又称鸭出败,俗称
“
摇头瘟< br>”
,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等对本病都有易感
性,病鸭和其他 病禽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的流行有不明显的季节性,从发病的年龄看,各种日龄的鸭均
可感染,尤以< br>1
月龄以上的鸭较多发生。本病极易出现地方性流行,一旦发病,传染快,死亡多,对养殖
业危害很大,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
5%灰石乳、
1%
~
2%
漂白粉、
3%
~
5%煤酚皂液溶中,经数分钟即被杀
灭;在
60
℃时
10
分钟即可灭 活;在直射日光下很快死亡;在干燥空气中可存活
2
~
3
天;在血液、分泌物
和排泄物中能存活
6
~
10
天;在腐败尸体中则能存活
3< br>个月。
本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痢菌净等多种药物均很敏感。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
2
—
9
天,可分 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类型。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本病流行的初期,病鸭常
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表现为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
42.3
—
43
℃;口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常摇摆头,欲将粘液甩出,俗称之为“
摇
头瘟
”
;病鸭剧烈腹泻,排绿色或白色粪便,有时血痢,具有腥臭味 ;病鸭往往发生瘫痪,不能行走,喙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9: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697.html
-
上一篇:新生命的诞生的过程教学设计
下一篇:猪的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