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概述:
内分泌性眼外肌肌病
(endocrinic
external
myopathy),
又称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
病
(thyroid- related
immune
orbitopathy)
、甲状腺毒性眼病
(thyrotoxic
ophthalmic
disease)
、突眼性眼外肌麻痹
(exophthalmic ophthal moplegia)
等为由于甲状腺功能
异常所致上睑退缩、
眼睑迟落眼球突出、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
同时伴有全身浸
润性皮肤病变和甲状腺肿的一种综合征。
1 835
年
Graves
首先以内科观点认识了
本病的眼症状,称之为
Graves
病鶒。
1840
年
Basedow
以眼科观点详加讨论 故又
称
Basedow
病。
本病患者多有明显鶒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肿 大以及眼征,
有人把它命名为甲状腺眼病或甲状腺毒性眼病、
内分泌突眼、
内分泌性眼 病、
浸
润性眼病突眼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相关眼眶病,
此外还有促甲状腺性眼 病或促甲
状腺性突眼等。
大约
10%
的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没有甲 状腺功能亢进
病史和表现者则称为眼型
Graves
病。一般多采用
Grav es
病作为总名称,而在眼
科学上常用“
Graves
眼病”一词。
1991
年
Weetman
提出以甲状腺相关眼病取代
Graves
眼病及眼型
Graves
病,
表明了甲状腺内分泌轴与眼部病变的关系。
19 92
~
1993
年美国《眼科基础与临床教程》一书中将该病称为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 眶
病。
传统上,
临床医生描述本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
本病健康搜索是眼科和 内科
常见疾病,在成年人眼眶病中其发病率居首位,约占
20%
。此病不仅影响患者容
貌,而且可因突眼、复视、角膜暴露视神经受压、视力损害甚至失明而严重影响
患者的工作和生 活,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有关本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诊断和治
疗研究虽有较 大进展,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和
深入研究。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病年龄 组范围较大,青年至老年均可发病,好发于
30
~
50
岁女性鶒,
甲 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眼征者多为中青年女性,男∶女为
1
∶
4
,单纯有眼征者男
略多于女或性别无差异在甲状腺亢进的患者中
40%
~
75%
患者眼 球前突;甲状腺
功能正常而眼球突出者占
25%
;
鶒在
Graves
眼病中浸润性突眼占
3%
~
5%
。
单眼
发病者80%
~
90%
,双眼发病者
10%
~
20%
在成人眼眶疾病中,在国内外均为第
1
位,约为
20%
。发病时间为
10
天~
12
年不等就诊原因依次为眼球突出、眼睑
肿胀、复视和视力下降。
2
病因:
关于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 清楚,
过去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下丘脑功能
紊乱使腺垂体促甲状腺素
(TSH)
分泌过多,刺激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
奋,
而使上睑及眶内平滑肌痉挛性收缩 。
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
甲状腺素不
能同正常一样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反馈性 抑制因而
TSH
和甲状腺激素的增
加引起甲亢的症状和体征。
但以后又发现切 除垂体后仍可发生甲亢,
因而
Megirr
认为单纯垂体过度兴奋或促甲状腺激素产生 过多均不是引起甲亢健康搜索的原
因。
发病机制:
近年来,
由于免疫学和遗传学健康搜索的 发展以及一些新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
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逐步认识到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鶒。Trokel
认为
Graves
病人发生双眼眶内炎症可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器官 特异性自身免疫紊乱,
淋巴细
胞或免疫球蛋白攻击自身抗原即眼外肌上的某些抗原,
不 论是成纤维细胞或横纹
肌本身的表面膜抗原,也有可能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眶内软组织健康搜索,< br>并引起淋巴细胞浸润。
严重的
Graves
病病人的循环
T
淋 巴细胞下降、
B
淋巴细胞
增生失控,
而有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可以攻击眼外肌,
但自身抗原的性质不明,
在
病人血清中尚未找到眶抗原。
Sergott和
Robert
认为
Graves
病眼部病变可能与免
疫复合物 有关健康搜索。按照
Konishi
等的观点甲状球蛋白、抗甲状球蛋白免疫
复合物,
对眼外肌肌膜的亲和力比对骨骼肌心肌肝、
肾和脾脏的亲和力强。
Kohn
在 实验中发现有些病人的免疫球蛋白
IgG
具有刺激成纤维细胞形成胶原纤维的作
用健康 搜索,
而且这种作用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眼病程度成正比可能此种
IgG
是引
起 病人球后软组织增生和眼球突出的原因之一。国内有人对
Graves
眼病眼眶组
织病 理与
IgA
和
IgE
表达的研究发现,
IgA
和
I gE
在
Graves
眼病自身免疫反应中起
重要作用,
免疫反应引起 组织间黏多糖的堆积和眼外肌的破坏。
临床上应用皮质
类固醇治疗获得良好效果,也可以说明< br>Graves
病眼部病变的发病机制。
Graves
病引 起眼外肌运动障碍,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动眼神经及其神经核中毒,
引起上转肌组尤其是上直肌麻痹所致 ,
然而大量组织学和肌电图结果以及牵拉试
验证明,这些患者眼球不能上转是由于受累的下直肌 肌病所引起。组织学证实,
在有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肌肉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健康搜索 。
术中可见肌肉失去弹性、
纤维化。
有作者在内分泌肌炎术中发现下直肌与下斜肌及
Lockwood
韧带在交叉处粘连,牵制眼球不能上转,而上直肌本身丰满并无萎缩及纤维化。
术中分离下直肌后,
上转即刻健康搜索不受限。
肌电图进一步证实< br>在明显上转受限的患者,
上直肌的肌电图基本正常。
因此,
排除了下直肌挛缩是
继发于上直肌麻痹的可能性。
通过对眼 型
Graves
病眼外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
Graves
眼病患者的提 上睑
肌纤维的最大、
最小直径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大,
病变组肌纤维最大直径较正常增< br>大
4
倍,
最小直径增大
1
倍,
且病变组的肌鞘显著增 厚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组
织学改变为肌纤维肥大、
变性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这可能是眼睑退缩和上睑下
落迟缓的主要原因。
眼睑肿胀及瞬目减少与眼轮匝肌的肌纤维之间 的黏多糖类物
质增多,
导致水分潴留、
肿胀以及肌纤维肥大变性,
而胶原结缔 组织增生相对较
轻有关。
在受累眼外肌的病理切片中血管扩张充血。
以下直肌的病理改 变最为严
重,
肌纤维变性萎缩和假性肥大,
特别是肌纤维间和肌束间的胶原结缔组织增 生
显著以致纤维化。
临床表现为眼球向下移位,
上转困难。
复像图检查表现为 上直
肌麻痹。内直肌纤维间黏多糖类物质沉积较明显,其临床表现内直肌功能不全、
集合差阅读 困难、
眼眶胀痛及内斜视和眼球内转困难眶内软组织增加,
眼外肌肥
大致使眶内容物增 加,
以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纤维变性和眼外肌健康搜索的功能
减弱而表现麻痹,导致眼球突出< br>Graves
病引起上睑退缩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早期
Graves
病血循环中甲 状腺素水平增高,
肝单胺氧化酶合成受抑制,
交感神经兴奋,
M
ü
l ler
肌受到过度刺激;或是由于提上睑肌受浸润使其功能受限。
200
多年
来,
很多学者对本病进行了研究,
对发病机制的探讨积累了大量资料。< br>特别是近
10
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
更新和一些新技术的采用,
对本病有了新的认识。
目前研究认为它是一种与丘脑
下部
-
垂体
-
甲状腺轴相关的眼部病变。本病与遗传有关,也是一种极其复 杂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即
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致使
B
淋 巴细胞增多,
免疫球蛋白水
平升高。
淋巴因子增多成纤维细胞激活,
产生过多 细胞外物质和胺原纤维。
综上
所述,本病发病的特点有以下
4
点:
1.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甲状腺病的一部分。
2.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搜索,
不是由甲 状腺病
引起,
而是免疫系统自身稳定机制紊乱引起异常
T
细胞对甲状腺和眼外 肌的反应。
3.
促甲状腺激素和局限在眼外肌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相互作用,造成眼球前突。
4.
眼外肌膜上结合的甲状球蛋白与眼、甲状腺的共同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本病
3
临床表现:
眼病的分类由
Rundle
和< br>Wilson
提出,并由
Hall
加以修改后分为如下
2
类:
(1)Graves
病眼型: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有眼部病变者。
(2)
眼型
Graves
病:为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只有眼部病变 者。
目前对于
Graves
病眼型与眼型
Graves
病的关系,究竟两者属于
1
种疾病或是
2
种独 立的疾病,意见尚不一致。有人认为先有眼征,而后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二
者可相差数年之久健康搜索,
以此来解释眼型
Grayes
病。
但目前多倾向于
Graves眼病与眼型
Graves
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
(3)
国内孙丰源等提出将本病分为
3
种类型。
①Ⅰ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有眼部病变者。
②Ⅱ型:甲状腺功能正常而有眼部病变者
③Ⅲ型: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眼部病变者。
病的分级
Werner
在美国甲状腺协会提 出将
Graves
病眼症状分为
7
级,
1977
年再次修改
van
Dyke
将每一级的第
1
个英文字母缩写成
NOS PECS
,第
12
级
(0
级和
1
级
)眼部改
变轻微
(NO)
,非浸润性改变;第
3
~
7级
specs
眼部浸润性改变,病变比较重,
故每级又分为轻度
(1)< br>、中度
(2)
、重度
(3)
和无症状
(0)4
度,称
NO-specs(
等级的第
1
个字母
)
分级法。
0
级:无症状或体征
(Nno signs or symptoms)
。
Ⅰ级:只有体征
(O
,
only signs)
上睑退缩,凝视,有或无上睑滞后及眼球突出。
Ⅱ级:波及软组织
(S
,
soft-tissue involvement )
,表现为眼眶组织及结膜水肿、眶
脂肪前突在下睑深部可摸到下直肌,泪腺也可摸到。
Ⅲ级:眼球突出
(P
,
proptosis)Ⅱ级到Ⅵ级也都有眼球突出,
21.0
~
22.0 mm
为轻
度 ;
24.0
~
27.0mm
为中度;大于
28.0mm
为明 显。
20.0mm
为正常值上界,此数
字高于国内标准。
Ⅳ级:
波及眼外肌
(E
,
extraocular muscle involvement)
只在向周边注视时才有复视
者为轻度;能见运动受限 者为中度;眼球固定不动为明显。
Ⅴ级:波及角膜
(C
,
corneal involvement)
点状混浊为轻度;溃疡为中度;坏死或
穿孔为明显。
Ⅵ级:视力丧失
(S
,
sight loss)
即波及视 神经轻度者为视乳头水
肿或苍白,视野缺损,视力为
1.0
~
0.3
;中度者视力为
0.1
~
0.3
;明显者为视力
低于
0.1
或盲。
3.
临床分级
国内陈莉等提出了临床分级标准。
Ⅰ级:稳定型。眼病半年以上无变化。无水肿,无充血突眼小于
4 mm
,可有眼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7: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