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进展
过敏性疾病是指由变态反应 机制引起的疾病。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
是免
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发生的反 应过渡剧烈而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
(
或
)
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研究表 明,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有
20-30%
以上的人群患过敏性疾病,涉及临床各科。 如内科:支气管哮喘、变异性
咳嗽、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结缔组织病、肾小球肾炎、偏头痛
;
外科:移植排
异反应
;
耳鼻喉科: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
渗出性中耳炎、
美尼尔病
;
妇产科:
新生儿容血症、某些习惯性流 产
;
眼科:过敏性结膜炎、交感性眼炎
;
口腔科:复
发性口疮
;
皮肤科:约
50%
以上的疾病为过敏性疾病。另外,输血反应、药物过
敏 、过敏性休克等是任何临床医务人员均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1]
。要想控制和预
防过敏 性疾病最明智的方法是不接触过敏原或减少过敏原与增加耐受性。
1
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
有些机理还 不十分清楚,
但任何一种过敏性
疾病的发生,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过 敏原存在
;
第二要有致敏机体
;
第三
要有上述两者密切接触,三者缺 一不可
[2]
。
1.1
过敏原的刺激
过敏原物质刺激是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的先决 条件,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称为变应原也叫过敏原。
变应原种类繁多,
它们可 以是完全抗原,
如异种动物血
清,
异体组织细胞、
各种微生物、
寄生 虫及其代谢产物、
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等,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以及染料、 生漆和多糖等低分子物质。
此外,
还包括那些由于受微生物感染、
电离幅射、
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
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和那些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隐蔽的 自
身抗原
[3]
。
1.2
机体的反应性
过敏原可以引起变态反应,但并非对人群中每一 位个体均能起过敏的作用。
实事上,接触相同的过敏原后,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说:
“发生过敏
反应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物质的刺激
(
外因
);
另一方面 又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
(
内因
)
。”如进食动物蛋白,吸入植物花粉或使用青 霉素进行治疗,通常不发生
过敏反应,但对少数人而言,情况完全不同,由于他们对上述物质高度敏感, 而
发生过敏反应。通常临床将这些人称为过敏体质的人
[4]
。家谱调查分析表明,< br>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所生子女遗传过敏体质约占
70-80%;
父母单方是过敏体质所生子女遗传过敏体质约占
50%
。
1.3
Ⅰ型变态反应是怎样发生的,可引起哪些疾病
过敏体质者首先接触过敏原
(
抗原
)
如药物、粉尘等后,体内产生大量的< br>IgE
抗体
(
反应素
)
,
这种亲细胞性抗体与体内的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
细胞相结合,
使机体致敏。
当再次接触过 敏原时,
则过敏原与细胞上的
IgE
抗体
相结合,并损伤该类细胞,使其释放 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血清素、
缓激肽及慢反应物质等,
引起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 加,
平滑肌痉挛及腺体分泌
增多。
按变态反应所发生的部位不同,
临床上可引 起不同的疾病。
若发生在皮肤
粘膜处,则引起荨麻疹和各种皮炎
;
在呼吸道则 引起咽喉部及声带充血水肿、过
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等
;
在消化道则引起过 敏性胃肠炎
;
在全身小血管则引起过
敏性休克
[5-7]
。
2
检出过敏原,避免使用或接触
有的过敏原,
如食品和药物等容易寻找确定,
也容易避免使用,
有些过敏原
如花粉、尘螨等也能检出,但难避免再次接触
[8]
。检测的方法有:
2.1
过敏原体内
/
体外检查法
皮内试验、点刺法、斑贴试验、激发试验
(
结膜试验、鼻粘膜试验、支气管
试 验、食物激发试验、药物激发试验
);
缺点损伤性、有一定的危险,不可能检测
到所有 过敏原。体外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缺点要抽血,检测价格昂贵。
2.2
生物共振过敏原检定
运用物质波 理论,
根据各种过敏原与人体多次接触,
会产生生物和物理印痕,
即有过敏原的生物共 振波,
从体外测得明确过敏原约
400
多种,
仪器投资几十万。
2.3
高通量平行检测芯片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5: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