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心肌梗塞
一、概述
概念: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 剧减少或中
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特征:< br>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
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 。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发病原因:
急性
心梗
为
冠心病< br>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
管腔严重狭窄和
心肌供血不足
, 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
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
1
小时以上,即可发生
心肌
梗死
。这些情况是:
1
、管腔内
血栓形成
,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
血或
血管
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2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
严重
心律失常
,
致心排血量降低,
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3
、
重
体力活动
,
情绪过分激动、
用力
排便或
血压剧升,致
左心室
负荷明显加重,
儿茶酚胺
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 br>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4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
6
时至
12
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
这与餐后血脂增高,
血粘度增高,
易于发生血栓,
上
午冠状动脉
张力
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 ,用力大便时
心脏
负荷增加等有关。心梗后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
心衰< br>,进一步使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二、护理评估
(
一
)
健康史
1
、危险因素:
询问病人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
2
、既往 史: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及严重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作史等。
3
、诱因:
有无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饱餐及用力排便等。
(
二
)
身心状况
先兆
:
1
、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
状;以 新发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2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 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
素不明显。
症状
1
、疼痛:
为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与清晨。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
数日,休息和含服 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2
、
全身症状:
发病
1
~
2
天后可有发热、心动过速、
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等,
体温一般在
38
℃左右,很少超过
39
℃,持续
1
周左右。
3
、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
心浊音 界增大。
心率增快或减慢;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
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部分 病人出现心包摩擦音。血压下降。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时有相应的
体征。
并发症
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②心脏破裂;③栓塞;④心室壁瘤;⑤心肌梗死后
综合征
(三)心理-社会状况
恐惧或濒死感。焦虑和悲观情绪。
家属、亲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及对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预后。
(四)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
有定性和定位诊断价值。特征性改变为:
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深而宽的
Q
波(病理性
Q
波)
;面向坏
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出现
ST
断抬高呈弓 背向上型;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
缺血区的导联,出现
T
波倒置。心电图演变过程呈动态 改变
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
、心律失常:
见于
75~95%
的病人,
24h
内最 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室
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 室性心律
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
5< br>、休克:
见于
20%
病人,起病后数小时至
1
周内发生,表现 为收缩压低于
80mmHg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 甚至
昏厥。
6
、心力衰竭:
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 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
克好转阶段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及烦躁等,重者出现肺水肿。< br>
体征
实验室检查:
(
1
)一般检查:
起病
24~48h
后,白细胞可增至(
10~20
)×
10
9
/L
,血沉增快,
均可持续
1~3
周。起病数小时至2
日内血中游离脂肪酸增高。
(
2
)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肌钙蛋白(
cTn
)
I
或
T
的出现和增高
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肌酸激酶
CK
在起病
6h
内增高,
24h
达高峰,
3~4
日恢
复正常。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
:在起病
6h~12h
内增高,
1~2
日达高峰
3~6
日恢
复正常。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3: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