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热镇痛抗炎药
特点:
一、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2.
镇痛作用
3.
解热作用
4.
其它
1.
为非麻醉性
(
非成瘾性
)
镇痛药
,
无欣快感、耐受性、呼 吸抑制。
2.
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
,
对慢性钝痛有效
,< br>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
3.
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
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
PG
合成
,
减轻
PG
致痛作用,
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特点:
1.
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
,
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
2.
仅影响散热过程
,
不影响产热过程
.
3.
解 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酶
(
前列腺素合成酶
)
活性
,
从而抑制前列腺素
(PG)
的合成
NSAIDs
可抑制
PG
合成酶
,
减少血栓烷
< br>A2(TXA2)
形成
,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对肿瘤的发
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二、作用机制
NSAIDS
的抗炎作用主要与其抑制
COX
的活性,抑制
PGs
的生成有关。< br>
三、常见不良反应
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肝肾损害、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等。
对
COX-1
的抑制作用越强,导致的不良反应就越大;而对
COX-2的抑制作用越强,其抗炎、镇痛效果就
越显著。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吲哚类
芳基乙酸类
芳基丙酸类
烯醇酸类
吡唑酮类
烷酮类
异丁芬酸类
水杨酸类
体内过程
被酯酶水解为水
杨酸;氧化代谢
结合后从尿排出
口服小剂量阿司
作用及应用
1.
解热镇痛和抗风
湿作用< br>2.
抑制血小
板聚集、防止血栓
形成。
3.
儿科用于皮
征(川崎病)的治
疗。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
痛性出血
.
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
2.
凝血障碍
延
长出血时间
,
对严重肝损害
,
凝血酶原过低
,
维
生素
K
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
3.
过敏反
应(肾上腺素对
“
阿斯匹林哮喘
”
无效,可用抗组
胺药和糖皮质激 素治疗)
4.
水杨酸反应(处理:
停药
,
并静滴碳酸氢钠
,
以促进药物排泄)
5.
瑞
夷综合征
6.
肾损害
对乙酰氨基酚
吲哚美辛
布洛芬
塞来昔布
尼美舒利
抗炎作用极弱,胃肠反应常见
。
最强的
PG
合 成酶抑制药之一,不良反应多,对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常能见效
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也可用于痛经的治疗。
选择性环氧酶
-2
抑制药
对
COX-2
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较强。因而其抗炎作用强,副作用较小。
< br>匹林,
一级消除;
肤黏膜淋巴结综合
1g
以上时零级消
除。< br>
钙通道阻滞药
分类:
选择性作用于
L-
型钙通道的药物:
1.
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
2.
苯并噻氮卓类、
:地尔硫卓
3.
苯烷胺类:维拉帕米、加洛帕米、噻帕米
非选择性钙通道调节药:1.
二苯哌嗪类:氟桂嗪
2.
其他类:普尼拉明、苄普地尔
药理作用
1
.对心肌的作用
(
1
)负 性肌力作用(
2
)负性频率作用(
3
)负性传导作用
2
.对平滑肌的作用
(
1
)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主要 舒张动脉,对静脉影响较小。动脉中又以冠状血管较为敏感。
脑血管也较敏感,尼莫地平舒张脑血管作用 较强
,
能增加脑血流量。
(
2
)其他平滑肌:对支气管平 滑肌的松弛作用较为明显,较大剂量也能松弛胃肠道、输尿管及
子宫平滑肌。
3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
.维拉帕米可减缓肿瘤细胞对肿瘤药物的耐药性,用做肿瘤耐药逆转剂。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首关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低(氨氯地平为最高)
,血浆 蛋白结合率高。在肝脏被氧化
代谢为无活性物质,肾排出。
临床应用:
< br>1
.高血压
2
.心绞痛
3
.心律失常
4
.脑 血管疾病(尼莫地平、氟桂嗪等可预防由蛛网膜下腔出血
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脑栓塞)
5
.其他
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支气管哮
喘
偏头痛
肿瘤耐药性逆转剂。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颜面潮红、头痛、眩晕、恶心、便秘等
严重不良反应: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功能抑制
维拉帕米
作用方式
与激活状态的通道相结
合,具有频率依赖性
硝苯地平
与失活状态的通道相结
合,具有电压依赖性
地尔硫卓
药理作用
抑制心肌收缩力,
减慢房
室结传导
对心脏影响小,
但对血管
舒张作用强
对心脏的作用与维拉帕
米相似,
对血管的作用与
硝苯地平相似
.
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药理作用:
1.
阻止
AngII
的生成
2.
保存缓激肽的活性
3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4
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
,
对抗自
由基作用
5
增敏胰岛素受体
临床应用:
1.
高血压(降压,增加心脑肾血流量;抗心血管重构;降低病死率)
2.
充血性心衰
3.
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
心律失常、
心绞痛、
高血
压
临床应用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绞
痛、高血压
心绞痛、高血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3: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237.html
-
上一篇:第26章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下一篇:【临床诊断学】第四章 心脏及血管检查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