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心脏的传导系统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03:45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大连大学附属医院)

























心律失常

心脏的传导系统:
:
由正常心电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组成;

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是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后壁交界处,长
10

20mm,

2

3m
,由起搏细胞(
P
细胞)< br>、移行细胞(
T
细胞)组成;由窦房结动脉供血,
60
%起
源 于右冠状动脉,
40
%起源于左冠状动脉。

主要有两种神经支配:

1
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与传导性,延长窦房结与周围组织的不应期,减慢房室结的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心率减慢,传导减慢

2
交感神经:作用与迷走神经相反→心率增快,传导加速


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按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



、冲动形成异常






















































(

)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

)
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
逸搏
(
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2)
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
(
早搏
):

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
:

房性、房室交界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
动、心室颤动

二、冲动传导异常

⑴窦房传导阻滞






⑵房内传导阻滞












⑶房室传导阻滞





⑷束支或分支阻滞或室内阻滞






5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
冲动形成异常
:
1.
自律性增强

2.
触发活动


.
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
:
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窦性心动过速:

一、心电图特点:
1. P
波在
I

II

aVF
导联直立,在
aVR
导联倒置;

















2. PR
间期
0.12

0.20s

















































3. P
波频率大于
100

/
分。

二、临床意义:可 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多种病理状态,主要处理原发病,可用
β
受体阻滞
剂减慢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


一、心电图特点:

1. P
波在
I

II

aVF
导联直立,在
aVR
导联倒置;















2. PR
间期
0.12

0.20s





3. P
波频率小于
60

/
分。

二、临床意义
:
可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多种病理状态,无症状者无需处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一、病因
:
纤维化、退行性改变,冠心病等

二、临床表现


与心动过缓相关的心脑供血不足症状。如头晕、黑蒙、晕厥。

三、心电图特点
: 1.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

2.
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

3.
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4.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症

5.
在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房颤动 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
窦缓和
/
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6.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

四、治疗: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射频消融手术或者心脏安装起博器。


房性早搏


二、心电图特点:
1.
提前发生的
P
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2. QRS
形态与窦性时相同;

3.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临床意义:多半发生于病理状态,但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三、房性早搏的分类

1
、房性早搏正常下传:房性早搏后继有与窦性心搏形 态相同的
QRS
波群

2
、房性早搏未下传:发生过早时,如房室交 界区尚未脱离不应期而处于绝对不应期,该房
性早搏不能下传到心室。

3
、 房性早搏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提前的房性激动传至心室,心室传导组织尚有部分处于相
对不应期,则可推 迟除极,是心室除极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引起
QRS
波群形态增宽变形。


房性心动过速


一、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1.
心电图特点:①心房率
150

200bpm



P
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③常伴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P
波之间等电位线仍然存在;

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

⑥发作开始心率逐渐加速。

2. < br>治疗:①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停用洋地黄,补钾,可选利多卡因、苯妥因钠及普奈洛
尔等。

②非洋地黄引起者:减慢心室率;可用
IC
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律;< br>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射频消融。

二、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较为少见,治疗同阵发性室上速。

三、

三、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慢阻肺或心衰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3: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209.html

心脏的传导系统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