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胃脘痛诊疗方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02:28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阑尾在哪边)
胃脘痛诊疗方案

4

3
胃脘痛
(
慢性胃炎
)
中医诊疗方案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胃脘痛
(
慢性胃炎
)
中医诊疗方案

2010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K 29

502)
就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
慢性炎症
,
属中医“胃痞病”
(BNP020)

“胃脘痛病
(BNP010)
”的范畴。

一、

诊断

(

)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 br>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中华中医药
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
深圳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br>中华中医
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
深圳
)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

制定。
(2)
西医诊断标准
:
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
中华医 学会消化病学分
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
(

)
证候诊断

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
,
其次为胃气壅滞证。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
到低为
:
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 、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
胃虚弱证。



中医治疗方案

(

)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
、胃气壅滞

症状
:
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
,
或疼痛较甚
,
走窜不定
,
嗳气频作
,
嗳气后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胀痛减轻
,
大便秘结
,
舌淡红
,
苔薄白或黄
,
脉弦。

治法
:
理气与胃

方药
:
调胃
1
号方

香附
20g
木香
6g
枳实
15g
川朴
12g
柴胡
12g
黄芩
6g 临证加减运用
:
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
;
疼痛明显者加元胡、 川
楝子理气止痛
;
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
,
清阳乃升
;
恶心欲吐者加
苏叶、黄连辛开苦降
,
宽中与胃
;
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
;
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 药
:
芍地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或气滞胃痛冲剂

中药注射液
:
2
、湿浊中阻

症状
:
胃脘堵闷
,
胸满
,
口中粘腻无味
,
恶心
,
纳呆
,
大便溏或粘腻不爽
,
肢体
困重
,
舌暗红,
苔黄腻
,
脉濡或滑。

治法
:
祛湿化浊

方药
:
调胃
2
号方

茯苓
15g
白术
12g
石菖蒲
20g
郁金
12g
茵陈
15g
白蔻仁
6g
临证加减运用
:
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
;
气逆不 降
,
嗳气
频者加苏梗、
枳实理气降逆
;
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
炒麦芽、
鸡内金化湿开胃
;
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 呕
;
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与中。

内镜下粘液湖混浊不清加蒲公英、 败酱草
;
伴有胆汁反流加冬凌草、白花蛇
胃脘痛诊疗方案

舌草。

中成药
:
茵连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砂连与胃胶囊

中药注射剂
:
本证型为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型,
除独立存在外
,
还往往与其她证型兼夹出

,
治疗中 往往根据实际情况随证加减
,
不可拘泥。

临床上气滞与湿阻常同时并见,
故本方多与调胃
1
号方加减运用
,
治疗湿浊
的同时加 用理气药
,
使气行湿运。

3
、浊毒内蕴

症状
:
胃脘灼热痞闷
,
或伴隐痛、嘈杂
,
或口干喜冷饮
,
口臭
,
或牙龈肿痛
,

舌生疮
,
或心烦 不寐
,
大便秘结
,
小便短赤
,
舌暗红苔黄厚腻
,< br>脉滑或滑数。

治法
:
化浊解毒

方药
:
调胃
3
号方

佩兰
12g
白蔻仁
6g
黄芩
6g
黄连
6g
白花蛇舌草
20g
蒲公英
20g
临证加减运用
:
口苦、纳呆者加茵陈
,
佩兰
,
鸡内金清热化湿与胃
;
心烦者加
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
;
大便秘结者加瓜蒌、生地、大黄清热润燥通便;
胃痛明
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活血定痛
;
热盛阴伤者加天花粉、百 合、沙参、生地
清热养阴。

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
,
但对热毒 治疗又常依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不同
:
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
;
毒中者用半边莲、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
;
毒重者用白英、全蝎、 栀子之属。

胃黏膜充血明显、伴糜烂者加地榆、仙鹤草、旱莲草
;
伴肠化者 加白英、败
胃脘痛诊疗方案

酱草、莪术、冬凌草
;
伴不典型增生者 加水红花子、山甲珠、全蝎、蜈蚣、水蛭、
藤梨根、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 br>:
口服茵连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六味能消胶囊。

中药注射液
:
蟾酥注射液、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之品。

4
、胃络瘀阻

症状
:
胃脘满闷或疼痛
,痛有定处
,
拒按
,
或低热
,
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 br>感、刀割感
,
舌质紫暗
,
或有瘀斑
,
脉涩或弦。
治法
:
活血通络

方药
:
调胃
4
号方

当归
12g
川芎
9g
蒲黄
6g
(

)

五灵脂
15g
三七粉
2g
(

)

元胡
20g
临证加减运用
:
瘀血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健脾益气
;
瘀血兼血虚者
加鸡血藤、女贞子、熟地、山萸肉养血活血
;
疼痛较甚者加九香虫、徐长卿、仙
鹤草通络定痛。

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 、白英、蒲公英
;
伴异型增生者加莪术、薏
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

中成药
:
口服茵连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血府逐瘀胶囊。

中药注射液
:
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血栓通等活血化瘀之品。

5
、胃阴亏虚

症状
:
胃脘满闷不舒或伴隐痛
,
似饥而不欲食
,
口燥咽干
,
五心烦热
,
消瘦乏
,
大便干结
,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
苔少或花剥
,
脉细或数。

治法
:
养阴与胃

胃脘痛诊疗方案

方药
:
调胃
5
号方

百合
20g
乌药
12g
沙参
15g
麦冬
20g
女贞子
20g
旱莲草
20g
临证加减运用
:
兼气滞者加香橼、佛手、 八月札理气消痞
;
兼郁热者加蒲公
英、芦根清热生津
;
大便干结者加 瓜蒌、玄参、生地养阴润燥通便。

胃酸缺乏者加石斛、
山萸肉、
乌梅酸甘化 阴
;
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
木香、
白英、蒲公英
;
伴不典 型增生者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
蜈蚣。

中成药
:
胃炎康颗粒

中药注射液
:
参麦注射液。

6


脾胃虚弱

症状
:
胃脘胀满
,
餐后明显
,
或隐隐作痛
,
喜温喜按
,
纳呆
,
便溏
,< br>疲倦乏力
,


,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
,
苔薄 白
,
脉弱无力。

治法
:
健脾益胃

方药
:
调胃
6
号方

党参
20g
白术
12g
山药
20g
茯苓
12g
陈皮
9g
炙甘草
6g
临证加减运用
:
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加高良姜、桂枝以温阳通络
;
满闷较
重者加木香、枳实、川朴 行气除满
;
气血两亏、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
红景天益气养血
;大便不成形
,1
日多次
,
舌苔腻者为兼湿
,
加苍术、炒 薏苡仁
,

口苦
,
舌苔转黄
,
属湿邪化热
,
寒热夹杂
,
宜佐黄连、凤尾草。

中成药
:
参苓白术胶囊

胃脘痛诊疗方案

中药注射液
:
参麦注射液、益气复脉粉针。

(

)
中医特色疗法

1
、穴位敷贴

[
取穴
]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
药物
]
大黄、丁香各
1


[
功能
]
化浊解毒与胃

[
主治
]
浊毒犯胃所致的痞满、胃痛、腹痛、呕吐、嗳气等。

[
用法
] < br>研末醋调
,
敷于上述穴位
,12
小时后去除
,
每日< br>1

,5
次为
1
个疗程。

[
禁忌
]
孕妇及对本药过敏者

2
、水针疗法

[
取穴
]
足三里

内关

[
药物
]
甲氧氯普胺

维生素
B6
[
功能
]
降逆止呕
,
调畅气机

[
主治
]
慢性胃炎症见痞满、嗳气、恶心、呕吐等

[
用法
]
甲氧氯普胺
10mg
或维生素
B6
0

1
单侧足三里或内关封闭
,
每日
1-2
次。

[
禁忌
]
孕妇、对本药过敏及肝性脑病等危重患者禁用。

三、难点分析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就是治疗的难点。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病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
、心藏神
,睡眠主要与心神相关。心脾有母子关系
,
且心的功能活动亦赖气
血濡养
,
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
脾虚则化源不足
,
心神失养
,
故失眠不寐。
《景岳全
胃脘痛诊疗方案

书、不寐》中说
;
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
,
血虚则无以养心
,
心虚
则 不守舍。胃脘痛日久
,
脾胃失调
,
气血生化不足
,
导致气血 两虚
,
心神失养而不
寐。

2

《黄帝内经》:
“胃不与则卧不安”,也就就是说如果饮食不当
,
起居失常、
忧思郁怒
,
致脾胃健运失职
,
致食积、
气滞、
寒凝、
血瘀壅 滞中焦
,
邪郁日久化热
,
热扰心神
,
故造成心神不安而失眠 。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不寐
,
治疗应从脾胃着手。对于气血不足
,< br>心失所养而致
不寐者
,
治疗以健脾益胃
,
养血安神为主
,
可以健脾方中
,
加入养血安神药物
,

酸枣仁
,
龙眼肉等。对于邪滞日久
,
热扰心神而致不寐者
,
需区别邪气性质
,
以理
气、活血、消食、解毒方药中
,
加入适量镇潜安神类药物,
如牡蛎、龙骨。

四、疗效评价

(

)
评价标准

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
(
胃脘痛及痞满)
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
=(
治疗前总积

-
治疗后总积分
)/
治疗前总积分×
100%,
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br>
(1)
痊愈
:
症状消失。

(2)
显效
:
症状改善百分率≥
80%


(3)
进步
:50%
≤症状改善百分率
<80%


(4)
无效
:
症状改善百分率
<50%


(5)
恶化
:
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与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胃脘痛诊疗方案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100%


(1)
临床痊愈
: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
疗效指数≥
95%


(2)
显效
:
症状、体征明 显改善
,70%
≤疗效指数
<95%


(3)
有 效
:
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30%
≤疗效指数
<70%
。< br>
(4)
无效
:
症状
,
体征无明显改善
,< br>甚或加重
,
疗效指数
<30%


3
、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
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
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
,
计算各单个镜下表 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
痊愈
:
胃粘膜恢复正常。

(2)
显效
: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
2
级以上。

(3)
有效
: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
1
级。

(4)
无效
:
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
、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 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
统计
,
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br>
(1)
痊愈
:
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
显效
: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
2
级。

(3)
有效
: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
1
级。

(4)
无效
:
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
、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
(

SF-36

PRO
量表
)
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
胃脘 痛诊疗方案

接比较判定。

(

)
评价方法

1
、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
:
在入院
1

7
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
内容 。

2
、治疗过程中的评价
:
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
每周进行一次。

3
、出院时的评价
:
对所有患者进行 “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与“生
活质量进行评价
,
根据需要与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胃脘痛
(
慢性胃炎
)
中医诊疗方案

2011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K 29

502)
就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
慢性炎症
,
属中医“胃痞病”
(BNP020)

“胃脘痛病
(BNP010)
”的范畴。

一、

诊断

(

)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
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
深圳
)
、< br>“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中华中医
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 2009,
深圳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

制定。

2

西医诊断标准
:< br>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
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 共识会议
,2006)
(

)
证候诊断

胃脘痛 证候中以浊毒内蕴证最多
,
其次为肝胃不与证。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
到低为
:
浊毒内蕴证、肝胃不与证、胃气壅滞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
胃虚弱证。

胃脘痛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案

(

)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
、浊毒内蕴

症状
:
胃脘灼热痞闷
,
或伴隐痛、嘈杂
,
或口干喜冷饮
,
口臭
,
或牙龈肿痛
,

舌生疮
,
或心烦不寐
,
大便秘结
,
小便短赤
,
舌暗红苔黄厚腻
,
脉滑或滑数。

治法
:
化浊解毒

方药
:
化浊解毒方

连翘
20 g
蜈蚣
2


佩兰
12g
白蔻仁
6g
黄芩
6g
黄连
6g
白花蛇舌草
20g
蒲公英
20g
临证加减运用
:
口苦、纳呆者加茵陈
,
佩兰
,
鸡内 金清热化湿与胃
;
心烦者加
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
;
大便秘结者加瓜 蒌、生地、大黄清热润燥通便
;
胃痛明
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活血定痛
;
热盛阴伤者加天花粉、百合、沙参、生地
清热养阴。

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 为主
,
但对热毒治疗又常依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不同
:
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 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
;
毒中者用半边莲、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
;
毒重者用白英、全蝎、栀子之属。

胃黏膜充血明显、伴糜烂者加地榆、仙鹤草、旱 莲草
;
伴肠化者加白英、败
酱草、莪术、冬凌草
;
伴不典型增生者加 水红花子、山甲珠、全蝎、蜈蚣、水蛭、
藤梨根、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
口服茵连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六味能消胶囊。

中药注射液
:
蟾酥注射液、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之品。

2
、肝胃不与

胃脘痛诊疗方案

症状
:
胃脘堵闷胀痛
,
胸胁满闷
,
嗳气
,
喜太息
,
口苦
,
胃脘不适症状随情绪波
动。舌暗红
,
苔黄腻
,脉弦滑。

治法
:
疏肝与胃

方药
:
疏肝与胃方

陈皮
15g
白术
12g
柴胡
20g
郁金
12g
香附
15g
白芍
30 g
川楝子
12 g
临证加减运用
:
肝胃不与有化热征象者,
加栀子
,
丹皮。气逆不降
,
嗳气频者
加苏梗、枳实理 气降逆
;
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
;
中成药
:
舒肝快胃丸

四磨汤口服液

中药注射剂
:
舒肝宁注射液。

3
、胃气壅滞
< br>症状
:
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
,
或疼痛较甚
,
走窜 不定
,
嗳气频作
,
嗳气后
胀痛减轻
,
大便秘结,
舌淡红
,
苔薄白或黄
,
脉弦。

治法
:
理气与胃

方药
:
理气与胃方

香附
20g
木香
6g
枳实
15g
川朴
12g
柴胡
12g
黄芩
6g
临证加减运用
:
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
;
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
楝子理气止痛
;
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 得降
,
清阳乃升
;
恶心欲吐者加
苏叶、黄连辛开苦降
,宽中与胃
;
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
;
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 药
:
芍地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或气滞胃痛冲剂

胃脘痛诊疗方案

中药注射液
:
4
、胃络瘀阻

症状
:
胃脘满闷或疼痛
,
痛有定处
,
拒按
,
或低热
,
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
感、刀割感
,
舌质紫 暗
,
或有瘀斑
,
脉涩或弦。

治法
:
活血通络

方药
:
活血通络方

当归
12g
川芎
9g
蒲黄
6g
(

)

五灵脂
15g
三七粉
2g
(

)

元胡
20g
临证加减运用
:
瘀血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
;
瘀血兼 血虚者
加鸡血藤、女贞子、熟地、山萸肉养血活血
;
疼痛较甚者加九香虫、徐长卿、仙
鹤草通络定痛。

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木香、白英、蒲公英
;
伴异型增生者加莪术、薏
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蜈蚣。

中成药:
口服茵连与胃颗粒
(
本院制剂
),
血府逐瘀胶囊。

中药注射液
:
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血栓通等活血化瘀之品。

5
、胃阴亏虚

症状
:
胃脘满闷不舒或伴隐痛
,
似饥而不欲食
,
口燥咽干
,
五心烦热
,
消瘦乏
,
大便干结
,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
苔少或花剥
,
脉细或数。

治法
:
养阴与胃

方药
:
养阴与胃方

百合
20g
乌药
12g
沙参
15g
麦冬
20g
女贞子
20g
旱莲草
20g
胃脘痛诊疗方案

临证加减运用
:
兼气滞者加香橼、佛手、八月札理 气消痞
;
兼郁热者加蒲公
英、芦根清热生津
;
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玄 参、生地养阴润燥通便。

胃酸缺乏者加石斛、
山萸肉、
乌梅酸甘化阴
;
肠上皮化生者加败酱草、
木香、
白英、蒲公英
;
伴不典型增生者 加莪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水红花子、全蝎、
蜈蚣。

中成药
:
胃炎康颗粒

中药注射液
:
参麦注射液。

6


脾胃虚弱

症状
:
胃脘胀满
,
餐后明显
,
或隐隐作痛
,
喜温喜按
,
纳呆
,
便溏
,< br>疲倦乏力
,


,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
,
苔薄 白
,
脉弱无力。

治法
:
健脾益胃

方药
:
健脾益胃方

党参
20g
白术
12g
山药
20g
茯苓
12g
陈皮
9g
炙甘草
6g
临证加减运用
:
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加高良姜、桂枝以温阳通络
;
满闷较
重者加木香、枳实、川朴 行气除满
;
气血两亏、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
红景天益气养血
;大便不成形
,1
日多次
,
舌苔腻者为兼湿
,
加苍术、炒 薏苡仁
,

口苦
,
舌苔转黄
,
属湿邪化热
,
寒热夹杂
,
宜佐黄连、凤尾草。

中成药
:
参苓白术胶囊

中药注射液
:
参麦注射液、益气复脉粉针。

(

)
中医特色疗法

1


常 规针灸疗法
,
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实证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
胃脘痛诊疗方案< br>
穴位为主
,
以毫针刺
,
采用泻法
常取足三里、天枢 、中脘、内关、期门、阳陵
泉等。虚证常取背腧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 br>毫针刺采用补

,
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
,< br>并配合灸法。根据临床具
体情况与临床症状
,
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 治疗仪等治疗。

2
、穴位敷贴

[
取穴
]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
药物
]
大黄、丁香各
1


[
功能
]
化浊解毒与胃

[
主治
]
浊毒犯胃所致的痞满、胃痛、腹痛、呕吐、嗳气等。

[
用法
] < br>研末醋调
,
敷于上述穴位
,12
小时后去除
,
每日< br>1

,5
次为
1
个疗程。

[
禁忌
]
孕妇及对本药过敏者

3
、水针疗法

[
取穴
]
足三里

内关

[
药物
]
甲氧氯普胺

维生素
B6
[
功能
]
降逆止呕
,
调畅气机

[
主治
]
慢性胃炎症见痞满、嗳气、恶心、呕吐等

[
用法
]
甲氧氯普胺
10mg
或维生素
B6
0

1
单侧足三里或内关封闭
,
每日
1-2
次。

[
禁忌
]
孕妇、对本药过敏及肝性脑病等危重患者禁用。

三、难点分析

胃脘痛伴见顽固性畏寒肢冷就是本病治疗难点。

胃 脘痛患者多伴见畏寒肢冷
,
腹部怕凉
,
甚至有的患者即使在炎热的夏季
,
胃脘痛诊疗方案

也要穿厚厚的棉衣
,
不敢进食常温下放置的食 物
,
一旦食用常温下食物
,
或就是
腹部受凉
,
胃脘 疼痛则加重。

本病的发病主要因气滞、湿浊、瘀血、浊毒、郁热阻滞中焦
,
脾胃气机失

,
不通则痛。邪郁日久化浊生毒
,
浊毒内蕴
,
脾阳被遏
,
不能输布于四肢肌肤
,

很多患者除胃脘痛主症 外
,
多伴见畏寒肢冷
,
腹部喜温喜按。此证并非阳虚寒凝
,
乃真热假寒证
,
故临床辩证用药时
,
容易造成辩证不清
,
用 药不准。

临床辨证时
,
容易将畏寒肢冷、喜温怕凉归于阳虚寒凝而误用温中 之法
,

使热者更热
,
加重病情。所以临证用药时
,
必须四诊合参
,
辩明寒热真假
,
热者寒

,
寒者 热之。

但就是
,
本病治疗中虽辨证为热证
,
但患者表现一 派寒象
,
这时
,
也不可过
用寒药
,
否则使脾胃气机 因寒阻滞
,
更加升降不能。需以少量温药为引
,
因势利导
,
再投以清凉之品
,
达到邪去正安
,
脾升胃降。

四、疗效评价

(

)
评价标准

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
4

(0

I

lI
、Ⅲ
),
积分分别为
0< br>分、
1
分、
2
分、
3
分。

主要症 状
(
胃脘痛及痞满
)
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
=(
治疗前总积
分一治疗后总积分
)
/治疗前总积分×
100

,
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
痊愈
:
症状消失。

(2)
显效
:
症状改善百分率≥
80
%。

(3)
有效
:50
%≤症状改善百分率
<80
%。

(4)
无效
:
症状改善百分率
<50
%。

胃脘痛诊疗方案

痊愈与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
疗效指数< br>=(
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
100
%。

临床痊愈
: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
疗效指数 ≥
95
%。

显效
: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70< br>%≤疗效指数
<95
%。

有效
:
症状、体征明显好 转
,30
%≤疗效指数
<70
%。

无效
:
症状
,
体征无明显改善
,
甚或加重
,
疗效指数
< 30
%。

痊愈与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3.
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
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
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
,
计算各单个镜下表 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
痊愈
:
胃粘膜恢复正常。

(2)
显效
: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
2
级以上。

(3)
有效
;
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
1
级。

(4)
无效
:
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痊愈与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4.
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 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
统计
,
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
痊愈
:
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
显效
:
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
2
级。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2: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963.html

胃脘痛诊疗方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