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脂中的维生素
E
成分的提取
1.
维生素
E
的性质和应用
1.1
维生素
E
的性质
维生素
E
(
Vitamin
E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 称生育酚醋酸酯,是最主要的抗
氧化剂之一。
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不溶于水 ,
对热、
酸稳定,
对碱不稳定,
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
活性明显降低。
1.2
维生素
E
的用途
天然生育酚含有八种异构体
(
仅、
13
、
^y
、
8)
生育酚和
(< br>仅、
B
、
1
、
8)
生育三烯酚。
天然生育酚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具有保护生物膜、延缓人体衰老、增强机体
免疫及抗癌、维持心血管及神经 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生殖能力等生理功能。
2.
分析方法
比色法
维生素
E
与
FeCl3
反应
, Fe3 +
被还原成
Fe2 + ,Fe2 +
可与
α
、
α
′
-
联
氮苯
(
α
、
α
′
- bipyridy e)
发生颜色反应
,
呈红色
,
在波长
520 nm
处测定吸光度
,
可定量
测定试样中维生素
E
的含量。此法操作简单
,
灵敏度较高。但由于维生素
E
没有特异< br>反应
,
需要采用一些方法除去干扰
,
现已不常用。
荧光法
维生素
E
中的
α
- E
的分 子结构中具有苯环
,
因此具有荧光
,
且其荧光强
度与样品中维生素< br>E
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根据荧光的强弱计算出维生素
E
的含量。
试样经皂化
,
把不可皂化物溶解在正己烷中
,
测定其荧光强度
,并与
α
-
维生素
E
比较
,
定
量地求 出试样中的维生素
E
。荧光法特异性强、干扰少、灵敏、快速、简单
,
但分析 结
果实际上只是
α
- E
的值
,
而以
α
- E
值代表总
E
值会出现误差。在植物油、葵花籽以
及蛋类等以
α
- E
为主的食物中
,
α
- E
值与总
E
值相近,
此时本法的灵敏度要比比色法
高得多。相反地
,
在
α
- E
的含量不多
,
而其他同系物的含量较多的食物中
,
例如豆类
,
由
于同系物的含量比例不同
,
每一种同系物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的荧光强度也不相同
,
用固定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所测定的值会与总
E
的 真实值有误差
,
并且这个误差要
比比色法大。因此荧光法更适于以
α
- E
为主的食物测定。
薄层层析法
此法同荧光法类似
,
也只适用于
α
- E
的测定。
试样经皂化
,
使维生素
E
游离
,
用乙醚抽提出不可皂化物
,
用薄层层析法分离出
α
- E ,
使其 与三氯化铁溶液反
应
,
三价铁被还原为二价铁
,
二价铁与
α
、
α
’
-
联氮苯反应生成铬盐
,
测定其显色深度
,
求出
α
-
维生素
E
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法
)
在我国现行的《食品中维生素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
中维生素
E
的分析方法为
HPLC
法。该法现已成为各国的维生素
E
的首选分析方法
,
可
以对不同型的维生素
E
进行测定。有 的试样如蔬菜水果类等低脂肪样品可免去皂化
,
直接提取后进行测定。而其它试样经皂化后,
将其不可皂化的部分提取到有机溶剂中
,
用
HPLC
法测 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简便地分离和定量
α
、
β
、
γ
、< br>δ
型维生素
E ,
具有准确、分辨率高、被测物损失少的优点。但当食物中的< br>β
型或
γ
型维生素
E
含量
较少时
,
β
型和
γ
型维生素
E
的两峰重叠
,
该重叠峰用
γ
-
维生素
E
进行定量计算
,
在这
种情况下会低估有效维生素
E
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
(GC
法
)
GC
法可对维生素
E
进行正确的定量
,
于
1990
年正式被接
受为
AOAC
法。
维生素
E
与甾类 均存在于不可皂化物中
,
而且分子中均具有羟基。
因此
在同样的条件下
,
利用
GC
法可以分离测定维生素
E
与甾醇。
此法虽能正确定量维生素
E ,
但是对不同型分离困难
,
为了使
α
-
维生素
E
与
β
-
、
γ
-
维生素
E
分 离
,
预先要将试
样进行三甲基硅烷化或酯化
,
同时胆固醇等硬脂类对 测定有干扰。
3.
维生素
E
的提取纯化方法
3.1
分子蒸馏工艺
蒸馏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
运用不同物 质分子运动自由程的差别来实现物
质的分离。
它是将
DOD
中的游离脂肪酸、
甘油酯转化成脂肪酸甲酯或脂肪酸多元醇酯,
通过蒸馏浓缩天然
Ve
。目前蒸 馏法主要有真空蒸馏法、分子蒸馏法等。
工艺流程:
首先,通过化学处理 把植物油脱臭馏出物中的游离脂肪酸、甘油酯转化为沸点及
分子量与天然
VE
的沸点和 分子量相差较大的脂肪酸酯。然后,将馏出物中的甾醇冷析
分离。然后,通过蒸馏的方法将脂肪酸多元醇 酯或脂肪酸甲酯与
VE
进行分离,获取一
定纯度的天然
VE
浓缩物。
蒸馏后浓缩物中还含有较多的非
VE
成分。
为此在温度为
220~
240
℃、压力为
10-3 lO-SmmHg
的高真空条件下。再进 行分子蒸馏.将沸点与
VE
的沸点
接近的组分分离,进一步提高浓缩物
VE< br>的含量。经过上述浓缩和精制后.可得到浓度
为
50
~
70
的 天然
VE
。
3.2
超临界萃取法
在
15MPa
、
萃取温度
60
℃、
分离温度
60
℃,
流量
15kg/h
下萃取脂肪酸甲酯等物质,
再升压至< br>20MPa
、萃取温度
40
℃、分离温度场
40-55
℃一< br>70-80
℃、流量
25
.
0kg/h
的条
件下直接 从菜籽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浓度达到
17
%以上的
VE
。
方涛等确定超 临界萃取生
育酚的最佳控制参数为:
程序升压采用
16-20MPa
,
温度为
40-85
℃,
流量控制在
20kg/h
,
在该条 件下进行萃取操作可得到
61
.
30
%纯度的
Ve
浓缩物,
Ve
得率为
63
.
04
%。
G
.
K
.
Nagesha
等利用酶技术进行
DOD
预处理后,再用超临界
CO2
萃取
VE
得率
>88
%
.
3.3
溶剂萃取法
溶剂浸出法是从压扁的大豆中提取油脂的一种方法.通常用的溶剂是疏水性很强
的有机溶剂一正已烷,它的特点是低沸点
(68
—70
℃
)
。高纯度。一般浸出的过程为:
将经过一定预处理的大豆经正已 烷浸泡或喷淋,把其中包含的油脂提取出来,再经蒸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0: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727.html
-
上一篇:最新营养师题目
下一篇:(整理)常用肠内营养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