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经》梵文详解版
本文译自网站:
该网站的《瑜伽经》解释是众多翻译版本中比较详尽、较便于理解的一种。因此,我作为修
行和翻译的业余爱好者,
尝试将经文及注释译出。
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便于同修参考。
译文
并非
100%
逐句对译,在保证信息量的基础上略有精简(保证
90%
的内容已经翻译)。修行
与英文水平有
限,难免有错误之处。英文好的同修可以直接学习原网站内容。
第
1
章
三摩地品
/
专注(
Samadhi Pada
)
什么是瑜伽?
(
1.1-1.4
)
【准备好就开始】:真正开始认识自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步。
――瑜伽最高目标一一之时,已经准备好。
【瑜伽的定义】:前四句经文定义了“瑜伽”,而随后的其它经文又扩展了该定义。通过系统
的冥
想进程,你的注意力逐步转向内在,通过、掌控你所有的存在层面(
性 (超越所有层面)(
1.3
)。这一行为以及对核心觉知的认识,就是瑜伽。
【移除障碍以后,所剩何物】:在《瑜伽经》中,有一条非常简明的中心线串连整个瑜伽之
< br>道。而
这条主线,在阅读众多经文及注释时,可能会显得异常复杂。其核心主题是移除、超
越障碍、遮蔽或
虚假认同。经文的诸多建议均是这一主题的细化或精炼。
有助于在瑜伽之道上的系统进步。
一旦障碍暂时移除,自性之光即可透出(
1.3
)。而其它时候,我们陷于虚假认同,无法觉察
注意这一简明主线,
1.2
)。最终归于自
《瑜伽经》的第一个字是
atha
,意思是
现在” (
1.1
)。该词表明一个人投身“自我认知
/
自我实现(
self-realization
)”
1
-
-
人体组成的基本材质(
prakriti
),未显化的“原”物质。
、材料组成
2
、表现(软件程序和内存)
---
基本材质的外在显化。包括个体性(
感觉、地水火风,以及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
in dividuality
)、理智、
3
、觉知
(
电
)
-
----
纯粹、未沾染的、永恒的觉知
(
purusha
),
流经一切行为、言语和思想
,
像流经芯片的电流。
而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是“电流”
,而不是外在虚假的认同。
1.1
Now, after having done prior preparation through life and other practice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Yoga begi ns.
(
atha yoga anu shasa nam
)
现在,由生活及其它练习获得前期准备之后,开始瑜伽的学习与练习。
【纪律与学习】:练习瑜伽需要培养一种纪律,并遵循系统的学习方法
(
这更多指的 是练习的质量
(
信念
)
,而不是数量。该点在经文
anushasanam
)
。
1.21
和
1.22
中有详述。
【头脑的五种状态】:了 解头脑的五种状态,有助于认清自己
(
当下,或日常
)
所处的状态。
虽然瑜
伽冥想的一些部分适于每个人,但也需要留心最合适自己头脑状态的。
1.
状态,可能是严
混乱
(
Kshipta/disturbed
):
混乱、不安、焦 虑、恍惚。最不希望有的
Vikshipta
)
,而是附带有更强烈、负面和情绪化特 征。
重、中度或轻微。它不仅是散乱
(
2.
昏沉
(
Mudha/dull
):
昏沉、迟钝、沉闷、健忘。此状态下没有多少思维过程。是迟钝
或昏睡,就像抑郁,虽然这里并非指临床上的抑郁症。是头脑想滑入一种沉重模式,什么也
不想干,
只想没精打采地窝着。昏沉只比混乱
(
基础上可进一步练习。
3.
散乱
(
Vikshipta/distracted
)
:散乱是注意力不集中,只偶尔稳定聚焦。是冥想新手在
清醒、警觉时常遇的状态。其注意力容易因或迷恋或排斥的事物跑神,
散乱是开始瑜伽练习的一种状态。
4.
专一
(
Ekagra/on e-po in ted
):
专一、聚焦、全神贯注、专注
(
5.
掌控
(
Nirodhah/mastered
):
高度的主宰、控制、调节、节制
(
它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实际的冥想练习才能理解这一状态。
容易误解为压抑思想或情感。压抑并不健康,
1.32
)
。一旦达到专一,
1.2
)
。从字面很难理解
当译为掌控、控制或抑制,很
瑜伽冥想的练习就真正开始了。能够专注的人,其它内外活动都不再使其分心。
然后恢复平静,接着
再次跑神。散乱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专注于一些事物,虽然偶尔走神,或被外物引开。
Kshipta
)
好一点,那些纷乱平息了。在此
亦不是此处的意思。相反,它指的是头脑专一
以后,随着冥想的深入,一个逐渐宁静的自然过程。它不是说思想模式不在了,或被压抑,
而是说注意力转向内在,或超越内在意识流。在那种深静当中,有一种对头脑过程的掌控。
【后两种状态是希望达到的】:以上五种状态,后两种是深入的瑜伽冥想最需要的。对大部
分人来
说,头脑都在前三种状态。
先对治混乱和昏沉,达到散乱,然后才容易到达专一状态,
并进入掌控。
(
在精神病当中,前两种状态可能会很显著。
1.2
Yoga is the control
(
nirodhah, regulation,
channeling,
mastery,
integration,
coord in ati on, still ing, quiet ing, sett ing aside
)
of the modificati ons
(
gross and subtle
thought patter ns
)
of the mind field.
(
yogash chitta vritti n irodhah
)
瑜伽是对头脑波动
(
或粗或细的思想模式
整合、协调、停止、平静、旁置
)
。
/
念头
)< br>的控制
(
nirodhah
,抑制、疏导、掌控、
【
Nirodhah
是自我训练
self- training
】:这句经文是瑜伽(或自我认知)最简洁的定义。关
键词
nirodhah
难以翻译,容易误解为压抑,而这绝对不是瑜伽的做法。相反,它类似一个
协调、旁置那些
不重要或非我(
2.5
)事物的过程。它是指找到被头脑其它活动所遮蔽的珍
宝。这涉及到对关系、感
觉、身体、呼吸和头脑的自我训练。最终,
义在练习经验中自然显现。
n irodhah
及瑜伽的意
1.3
Then the Seer abides in Itself, resting in its own True Nature, which is called Self-realizati on.
(
tada drashtuh svarupe avastha nam
)
然后见者
(
drashtuh
)
驻于自身,归于其自性
(
True Nature
,即自我认知
)
。
【然后自性(
Self
)独存】:
(译注:
self与
ego
不同,
self
在本文中更多指见者
seer
、纯粹觉知、自性。)
达到
1.2
所述的
nirodhah
之后,自性单独存在,不被诸多虚假认同(
获得某个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去除浮云,看到原已存在的光。
【觉知永存】:在深度冥想中,思想变幻不定,像大海表面的波涛,而觉知本身永远不变。
这一真相在冥想中被一再认知,
揭开一层又一层的意识过程,像海洋更深处的波浪。不变的
觉知会越来越清晰,直到最终只有觉知单独存在,虽然他也存在于每一层中。
【见者
seer
]:
drashtuh
是见者或觉察。该词并未从字面上定义
你是谁”
自性。它不说自性是什么,而是让人们最终自己去体验结果。
见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见者一一理智一一感官感觉一一客观事物
当一层层向内移动:
1
、
感
官从客观事物撤回
2
、
理
智(头脑)从感官撤回
3
、
见
者(个体性)从理智撤回。终化入纯粹的觉知,于是见性。
【
Purusha
和
Prakriti
]:
瑜伽之道即发现纯粹觉知(
purusha
)独立于诸多虚假认同(原物
质
prakriti
的演变)。这一明辨过程贯穿整个瑜伽经。
。这是瑜伽经最
1.4
)所障碍。之所以
使用
自我实现
/
自我认知”
(
Self- realization
),而不使用
自我达成”
(
attainment
),因
为不是
美的品质之一。在“见者” 一词中,没有任何要相信或不信的。经文说见者会超越思想模式,
归于
从
E 1SS5
^prakriti
)
退回純觉知
(
ppuxusha)
Put
us
hi3
ir
■?■■■
■ ■■■ nthaii^ Prakriti
未现化的
,
原
物
底
觉知
I
Mahal ^uddhi
屋
初的个体性、
理智
〔智
戈
1
-
好辨
Ahai kara
自我
.
允许
皀我认同
/
光制
轻盈
(
sativic
;
三态
diiiasic
)
穗定,画体
Mind
y
岳种主动工具
L Nubile Elements
右神稽黴元采
?
arfiriatras)
百种认知專竟
[jnanendriyas)
听,视,
味』噢
(karmetiJrjyas)
「
-
讲话
'
持程,移功
'
繁殖,排泄
5 gross
.
'em^nts
岳种粗元秦
(bhJtVJ
地,水,
火,
风,
空
1
Chart ad^eclAriodifiecI from Yogei
Su
iras com m eriairy of
U .
Arye.
(上图中,黑箭头是原物质演化线路,
蓝箭头是从各演化物退回纯觉知的过程,
即瑜伽之道。)
1.4
At other times, when one is not in Self- realization, the Seer appears to take on the form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the mind field, taking on the identity of those thought patter ns.
(
vritti sarupyam itaratra
)
其它时候,当一个人未认识自己,见者表现为头脑的波动,认同于思想模式。
【当不 觉知自性时】:在超越所有层次的头脑活动时(
1.2
),我们体验到纯粹的觉知(
1 .3
)。
但
其余时间,头脑涉入许多感觉体验、记忆和幻想的意识流。问题 并非外部世界和记忆的存
在,而是觉
知认同了这些思想。这样,我们误以为“我”便 等于这些思想。办法是分离见者
与所见(
2.17
)
,
体
验者与被体验物,这就是瑜伽的主旨。
巧
克力与
I
H
M^I.2-1.4
巧
克力搪
倒人巧
克力
,
没有形状的融
化巧克力
模具
冷却
得到威形的
巧克九
虽境巧克力轲显示非常■!■性的持别形寅
但它仍只不过是巧克力而已
谢俳为无眾
,
椽热巧克力
记忆或感拥的对象
有慵往头脑中
谢砌漫(邑喲
往
这些对彖佃围
我们误以为这空
对
掠就是”我”
Mn^l-2-l. 3
瑜伽经
1.4
起初,
4W
与粗
对彖认同,却记忆◎髓后会
发
觉钱们认同
千
奚精微
〔细)的
工具
'
如认却工具
(感
觉)
*
或地水火 凤空’
或精微能
歸动。这些左后面
经文中有更探入描述
【觉知包裹意识对象】:要造一个雕塑,雕塑者可能会先作一个石膏塑像,然后用粘土包住
< br>塑像。然
后,粘土变成了模具,可以将熔化的金属倒进去。粘土采用原先石膏雕塑形状的过
程,就是见者(
self
自性)认同于头脑中思想模式的过程。觉知将自己充满任 何遇到的意识
对象,它便表现为那个对象。
其结果就是错误的认同。
【黄金与粘土】:将黄金融化、重塑成不同的首饰,它仍是黄金。粘土也被塑成各种器具,
而它仍是粘土。虽然觉知将它自己塑成许多头脑对象,觉知仍是纯粹的、独在的。
因为是无形的,所以经常描述为存在、觉知、极乐。
【总是意识对象(思想模式)】:觉知包裹的对象总是内在的、
精神的对象,虽然也会有一个
外在对象被感觉(
indriyas
)至薦如果你看到闻到最喜欢的食物(或最讨厌的东西)
的是那一体验的记忆,即意识对象。哪怕你从来没有经验过这一对象,
它也是通过眼睛鼻子
(和其它感官)呈现到头脑当中,就像屏幕上的电影,让见者观看。经验本身处于内在觉知
和呈现对
象之间,而所呈现的对象可能来自于感官感觉或记忆
感官感觉。
(或更精微的领域,内在觉察
inner awareness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处理与意识对象相关的内在觉察。也即,要训练我们
的头脑和
,触发
觉知本身
给思想去染色
(
1.5-1.11
)
【淡化遮蔽】:深入冥想的乐趣来自于给遮挡真我的障碍
“去染色
uncolor
”。经文
1.1-1.4
定
义
了瑜伽,而体验瑜伽“自我实现
/
认知”的目的,从此节开始。
【五种干扰思想】:有五种干扰印象(1.4
)障碍真我的认知(
1.3
):
1
)正确的认知(
knowing
correctly
),
2
)错误的认知,
3
)想象,
4
)深睡眠,
5
)记忆(
1.5, 1.6
)。瑜伽行者学习不
执著地
觉察这五种思想(
1.15-1 .16
),明辨它们的区别,并培养第一种思想,即正确认知(
1.7
)。
1.5
Those gross and subtle thought patter ns
(
vrittis
)
fall into five varieties, of which
some are colored
(
klishta
)
and others are uncolored
(
aklishta
)
.
(
vrittayah pan catayah klishta aklishta
)
这些或粗或细的思想模式
(
vrittis
)
有五种,它们或染色
(
klishta
)
,或未染色
(
aklishta
)
。
【染色或未染色】:这些思想模式或染色(
klishta
),或未染色(
aklishta
)
(
1.5
)。染色即不
觉知(无知
/
无明),自我(我执) ,迷恋(执著),排斥和恐惧(
2.3
)。未染色是中性。观察
思想
模式是否染色是净化、
平衡、稳定或平息头脑极有用的一步。
它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练
习,清除乌云密布的头脑,而在静坐冥想当中,这一练习可更加深入。
学习探索并觉察这五种思想,并通过不同的瑜伽冥想使其褪色(
1.16
),遮蔽自性(真我)
的面纱终将淡去(
1.2
),最终体验到真我(
1.3
)。这一去染色过程极其重要,并在后续章节
(
2.1-2.9, 2.10-2.11
)有更深入讨论。如果不理解它的话,基本不可能进行瑜伽练习。
【思想(念头)或粗或细】:这些思想并非只是我们日常体验的那些;思想模式(
“细”,亦有时译为“精微”,以便上下文通顺。)
【怎样觉察染色】:当一个想法及其情绪升起,你就说“这是染色的”或“这是未染色的”
与此相似,注意一些决定或行为是否有益,会有助于控制头脑习惯。就是简单地观照,
己说“这是有用的”或“这没有用” 。
【去染色过程】:瑜伽建立在两块基石之上,
Abhyasa
和
Vairagya
(练习与无欲
[
不执著
]
,
经文
1.1 2-1.16
)。此处,介绍了对治这些迷恋(执著)的更精微的方法,即观照五种思想模
< br>式是否染
色。而给更深层的印象(
impression
习惯
/
印迹
/
习气)去染色的过程会逐步展开。
<
对自
vrittis
)
的概念不但指粗的,也包括极精微的(思想)
。在练习中其意义会逐渐清晰。
(
subtle
通常译
为
1.6
The five varieties of thought patter ns to wit ness are: 1
)
knowing correctly
(
prama na
)
, 2
)
in correct knowing
(
viparyaya
)
, 3
)
fan tasy or imagi nati on
4
)
the object of void-ness that is deep sleep
(
smriti
)
.
(
prama na viparyaya vikalpa n idra smritayah
)
要觉察的五种思想模式是:
1
)
正确的认知
(
pramana
)
,
2
)
错误的认知
(
viparyaya
)
,
3
)
|
幻想或想象(
vikalpa
)
,
4
)
深睡眠(
nidra
)
即对象为空,
5
)
回忆或记忆(
smriti
)「
【五种类型】:头脑中有无数思想印象,却只有(有限的)五种类型。这有助于看清瑜伽之
道内在
的简洁性,不会在各种或粗或细的领域内迷失。
(
vikalpa
)
,
(
nidra
)
, and 5
)
recollection or memory
【觉察五种思想】:通过观照思想过程,区分意识对象的这五个类型,我们会逐渐掌握,并
找到一
种中性、不执著(
1.15, 3.38
)的觉察。我们便能观照整个头脑流动,同时保持平静、
不被打扰、不
受影响、不涉入。冥想因而系统地深入。
【要培养正确的认知(
pramana
)】:通过坚持清晰地看,便带来冥想上的进步。这一
清晰
地看”的过程,即以事物本来的样子看待,是其中一种描述内在旅程的方式,会最终揭示永
恒的真我
(
True Self
)
1.7
Of these five, there are three ways of gaining correct knowledge
(
pramana
)
: 1
)
percepti on,
2
)
inference, and 3
)
testim ony or verbal com muni cati on from others who have kno wledge.
(
pratyaksha anumana agamah prama nani
)
有三个途径得到正确的认知
(
pramana
):
1
)
感知,
2
)
推断,及
3
)
经典或其它知道者的
话。
【三种途径得到 正确认知】:
pramana
,指的是真实或有效的认知,正确的知识,有效的证
< br>明,清
晰的看见。此节的三种途径,每一种都有效,都可以提供正确认知,虽然你会希望三
者互相一致。
此处对正确认知的描述,既适用于平常的所知,
内在旅程的灵性领悟。
【寻求体验而非信仰】:在口耳相传的瑜伽传统中,说你不应该相信你听到的,而应寻求直
接体
验。此即第一个途径的意思。途径二是推断,
即你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所得的体验。途
径三是寻求权威或经典印证。可以是《瑜伽经》之类的文字记载,或是有一手知识的人。
【融合三者】:当你能融合三者,意味着体验、推断和威权印证互相一致,然后关于内在旅
< br>程的任
何方面,你知道了,而且你知道你是知道的。如此,此条经文是内在旅程上极其实用
的工具。
如果未能融合怎么办?通常,人们会有一些灵性体验,却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任何印
< br>证。这
会令人受挫和恐惧,会让人迷惑很久。如果体验能够理解并得到印证,就可以整合,
作为更上一层
楼的台阶。
如果只有理性推断而无体验和印证,
便会导向单纯理智化。
如果只
有威权知识,没有个人理解和体验,则导致死记硬背,就像学院派或盲信者。
对于真诚的探索者,直接体验、推断和印证都会寻求,如此才会有三者的融合。
如外在世界的事物,也适用于
1.8
In correct kno wledge or illusi on
(
viparyaya
)
is false kno wledge formed by perceiv ing
a thing as being other tha n what it really is.
(
viparyayah mithya jnanam atad rupa pratistham
)
错误的知识或错觉(
viparyaya
)源于将事物感知为它不是的样子。
【例子】:如在昏灯下将绳子误以为蛇。
【觉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感知】:既然我们 未能体验自性(
1.3
)的原因是虚假认同(
1.4
)的
遮蔽,
我们会想要觉察到那些未能看清的方式,以便纠正错误感知。对大部分人来说,
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错误
【人际关系】:回想有多少次你以为某个人是这样或那样,随后的一些信息却改变了整个想
法。就
像你看到一个同事向你皱眉,
生气,与你完全无关。
【错误感知会导致染色】:问题就是这些错误感知会导致染色,
kleshas
(
1.5, 2.1-2.9
)。如果
或对你有其它负面态度,而那人实则因为家人或别的事
只是感知错误却没染色的话,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想象一下前面的例子。结果可能是增加
自我、迷
恋、排斥或恐惧。因此,我们希望错误感知
(
viparyaya
)成为正确感知(
pramana
,
1.7
)。
1.9
Fantasy or imagination
(
vikalpa
)
is a thought pattern that has verbal expression and
knowledge, but for which there is no such object or reality in existenee.
(
shabda jnana an upati vastu shunyah vikalpah
)
幻想或想象(
vikalpa
。是一种思想模式,它有
词语表达和知识,却没有真 实对象存在。
【没有可感知的现实】:我们的头脑总是思索和创造成串的文字、画面。通常,这一过程便
产生了
没有现实(真实对象)的想法或印象。
之前经文讨论的两种思想都是基于现实的,不
管是看得清楚的(
1.7)还是不清楚的(
1.8
。。然而,
vikalpa
没有对应的现实,不 管看得是
否清楚。
【例子】:瑜伽行者们使用的一个经典例子是兔子的角。兔子没有角,但却可以创造出这一
概念。
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形象,但没有对应现实。
【事物和人物】:人们的头脑似乎习惯于产生各种幻想的人或事。我会幻想拥有这个或那个
< br>东西,
和一些人做什么、说什么。例如,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我可以想象它们全属于
我。这些人或物
的意识印象可能是真实的(
的印象是完全的幻想(或
vikalpa
)。
【生活在将来】:我们经常讲到一种思维,即生活在将来。其实头脑不过拿现在的想法,这
样那样
重新排列,幻想一些新组合,就成了未来,虽然幻想其实发生在现在。
【
Vikalpa
和
avidya
】:思考这一幻想过程与
关系,是很有用的。
【创造性】:当我们谈论如何对治思想模式(
1.2< br>。以达到自我实现(
1.3
)的时候,要注意这
些意识
过程在生活世界中并不坏。遮蔽了真我的幻想
vikalpa
,同时也是在外部世界和个人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头脑。甚至是
vikalpa
创造了我们进行冥想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更精微的例子】:最终,随着冥想深入,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对整个外部和内部现实
< br>的感知是
vikalpa
,想象的产物。注意,想象(
imagination
)
—词的词根是
象”
;
无数画面产生、存储、升起。甚至于五元素(地水火风空)
(
image< br>)
2.5
描述的四种不觉知(
avidya
,无明)之间的
1.7
)或错误感知的(
1.8
。,但与“我拥有”相关
,认知感官(
indriyas
),以及头
脑的四种功能,都是
vikalpa
的产物。这就是后面经文讨论的精细明辨的过程。
1.10
Dreamless sleep
(
nidra
)
is the subtle thought pattern which has as its object an in ertia, bla
nkn ess, abse nee, or n egati on of the other thought patter ns
(
abhava pratyaya alamba na vritti nidra
失。
)
(
vrittis
)
.
无梦睡眠(
nidra
)是一种思想模式,
其对象停滞、空白、不在、或是其它思想模式
(
vrittis
)
的消
【头脑聚焦于“睡眠”这一对象】:睡眠就好像是一个过程,
其中头脑聚集于“自身的不在”,
就像那个“不存在”是它自己(聚焦)的对象。打个比方,就像头脑聚集于一个黑背景之上
的黑色模
糊的对象。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头脑聚焦必然有个对象,但在这里(睡眠)
个对象却不存在。
【头脑需要支撑】:头脑通常会依赖、或聚焦于一些对象之上。这就是
因此,
nidra
,或睡眠,是注意力聚焦、专注于空无本身。
【睡眠是其余四者的不在】:当其余四种思想模式存在时,头脑通常会涉入这些。当这四者
< br>退去,或
头脑未涉入其中时,即睡眠状态。或者,当一个人免于以上五种状态,却依然保持
意识,就是三摩
地。
【睡眠其实是一个对象】:乍一看,这一点似乎并不重要,但它其实相当重要。经文
节描述了我们无法体验真我,是因为意识纠缠于其它对象。
于一个对象的过程,
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在清醒时冥想,
象,体验一种无对象的状态。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睡眠是一种状态,而非对象】
:当将梵语译为英文时,我们会无意引
1.2-1.4
alambana
的意思。
,这
当我们看到,进入睡眠是仍聚焦
即学着放开所有干扰对象,
包括睡眠
(像黑色模糊的对象)。在冥想中,我们有意地聚集于一个对象,以便达到一定程度时,放
开所有对
入一些混淆。这里
nidra
译为
sleep< br>,睡眠。然而,考虑到意识的层次,粗、细范围,有一
更深的层次
叫作
prajna
(即“般若”),是一个最高(
pra
)知识(
jna
)的层次。这也认为是
一种深睡眠的层
次 。因此,我们用两个相异、又相容的方式使用“睡眠”一词。如果你知道
这一点,就不会有混淆。
【掌控与睡眠的虚假认同】:将我们谈到掌控与“涉入外物”或“幻想”有关的过程时,哪
怕是在一
个很表面的理解层面,
它也是有意义的。
有关睡眠,要注意,我们的目标是甚至不
与它(就像其它几个对象一样)相认同。然后,真我(的光芒)开始透出。
【不要将睡眠误以为三摩地】
:更高层次的三摩地是没有任何形式的对象,有时被描述为
“空”。将三摩地误以为是深睡眠(没有其它几个对象,即想象、回忆等)是个极大的错误。
这两者
是极其不同的体验。
1.11
Recollect ion or memory
(
smriti
)
is men tai modificati on caused by the inner reproducing of a
previous impression of an object, but without adding any other characteristics from other sources.
(
an ubhuta vishaya asampramoshah smritih
)
回忆或记忆
(
smriti
)
是一种思想模式,产生于事物以前印象的重现,但没有增加来自于源
头
(
该事物
)
的任何新特征。
【记忆会产生其它联系】:记忆是我们都熟悉的。
某些过去的印象苏醒了,
在无意识中扰动,
穿透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遮蔽,进入意识觉察当中。然而,一个记忆会连带许多其它记忆,
< br>因为连在
一起,所以无法看清最初的记忆纯粹形式。也就是说,记忆被扭曲了,它与其它思
想模式混在了一
起。
【单纯的记忆不是问题】:这里的记忆指的是纯粹的记忆,没有从其它记忆或头脑幻想中附
< br>加(或说
偷窃)东西。这些思维印象从头脑中升起,是很自然的。通过明辨思想的类型,我
们能看到哪些是简
单的记忆,哪些是扭曲的、变成幻想(
vikalpa,
经文
1.9
)的记忆。单纯
记忆并不会打扰头脑的平静,但与其它想法联系,则会阻止冥想的深入。
练习与无欲
(
1.12-1.16
)
【两个核心原则】:练习(
abhyasa
,
1.13
)与无欲(不执著
vairagya
,
1.15
)是瑜伽整个系
统的
两个核心原则(
1.12< br>)。正是经由培养这两方面,其它练习才得以进步,然后才能掌控
头脑(
1.2
),
认识真我(
1.3
)
o
1.
Abhyasa/
练习:
Abhyasa
意思是坚持不懈地保 持一种平静状态
(
1.13
)。要确保这一
点,
需要长久的、不间断的练习(
1.14
)
o
在此基础上,深入练习得以展开 ,朝向对我们永
恒核心的
直接体验。
2.
Vaira gya/
无欲:无欲(
1.15
)是学着放下执著、迷恋、恐惧和虚假认同。
【二者合作进行】:“练习”将你导向正确的方向,而“无欲”则使你继续内在旅程,不会贪
恋
(或苦或乐的)沿途风光。
【至高的无欲】:当“无欲”逐渐延伸至人类与宇宙之最精微的组块(
因,并导向最终的解脱(
1.12
These thought patter ns
(
vairagya
)
.
(
abhyasa vairagyabhyam tat n irodhah
)
这些思想模式
(
vrittis
)
通过练习
(
abhyasa
)
与无欲
(
vairagya
)
而得以掌控
(
nirodhah
,
抑制、协调、控
制、停止、平静
)
。
【两种练习】:Abhyasa
与
vairagya
这二者相结合,可以掌控
(
nirodhah
,
1.2
)
头脑并体验
真我
(
1.3
)
o
诸多其它练习都基于这二者。
【两个方向】:人们在生活中、个人行为、讲话和思想时,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一个朝向真
理、现
实、真我、灵性认识。另一个方向则远离更高的灵性体验。
Abhy asa
意味着培养一种生活、行为、讲话和思想方式,还有导向正面的灵性练习。
Vairagya
是一种逐渐释放头脑染色
(
1.5, 2.3
)的练习,正是这些染色使一个人远离灵性
验)。(有别于其反面,屈服于执著贪恋)。
【明辨是关键】:为了练习以及培养无欲的态度,有必要越来越明确分辨你采取的行为、语
言和思
想,哪些朝向正确的方向,哪些有所偏离(
的基础,也是内在旅程中的精微工具。
2.26-2.29, 3. 4-3. 6
)。这一明辨既是练习
(体
4. 13-4. 14, 4. 32-4. 34
)。
(
vrittis
)
are mastered
(
n irodhah, regulated, coord in ated,
gunas
)
,
就叫做
paravair agya
,至高的无欲(
1.16
)。最终,在深度冥想中,三态(
thre e gunas
)消退至它们
的起
con trolled,
stilled, quieted
)
through practice
(
abhyasa
)
and non-attachme nt
1.13
Practice
(
abhyasa
)
means choosing, applying the effort, and doing those actions that bring a
stable and tranquil state
(
sthitau
)
.
(
tatra sthitau yat nah abhyasa
)
练习(
abhyasa
)意味着选择与努力,采取那些带来稳定和平静状态(
sthitau
)的行动。
【练习的两个词】:有两个(梵文)词通常翻译为英文的练习(
practice
)。一个是
abhyasa
,
另
一个是
sadhana
,其中后者是《瑜伽经》第二章的标题(
sadhana Pada
)。了解这两个词
的不同之
处相当重要。
Abhyasa
是一种非常普遍、广泛意义上的练习。
更深入、更精微练习的准备。
Sadhana
是一种更具体的、与直接练习 相关的练习。包括与身体、呼吸和头脑相关的具体
方法技术,
以及应用于外部世界和与人相处中的具体原则。
yoga 2.29
)为
sadhana
的一部分。
【
sthitau
有两部分】:在此节,
Abhyasa
被定义为选择或培养那些导向
定。因此,
sthitau
意思是稳定的平静。也即,它是追求一种持续的 平静。
这种稳定不单是在头脑迷失时重拾平静,
就像工作之余休假或度个周末。
当一个人避免生活
sthitau
的意思。
sthitau
(的方式)
。
比如,瑜伽八支
(
eight rungs of
它意味着(有觉知地)选择更明智的行为方
式。意味着要以“怎样带来头脑平静”为基础做出决定,因为这些(头脑的平静)是通向自
< br>我认知的
为了理解
sthitau
的意思,有必要结合两个原则。首先是头脑的 平静、宁静、安定。其次是
稳固、坚
方式、态度和日常事务中的核心决定时,就有可 能得到短暂的平静。然而,要一直、或大部
分时间保
持稳定的平静,就要采取其它额外的步骤,以辅助冥想。这就是
1.14
When that practice is done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a break, and with sin cere devotion, then the
practice becomes a firmly rooted, stable and solid foundation.
(
sah tu dirgha kala n aira ntaira satkara asevitah dridha bhumih
)
当不中断的、虔诚地练习一长段时间后,这种练习才会打下根深地固、稳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练习】:瑜伽冥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不懈的练习。通常冥想者开始练了几周
或几个
月,然后就因为生活原因停一段时间。
择一个你能坚持下来的练习更为重要。
然后又重新开始。虽然重新开始很好,但是选
比如,如果你没有时间每天练习
。
1.21-1.22
)建议从九种
2-3
小时,就必然会
有练习的中断。与其如此,不如选择一种你能坚持的(合适的层次)
【选择自己的练习层次】:由于练习连续性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
练习层次中选择一种。
【培养态度】:态度
satkara
包括了 虔诚(献身投入)原则、真诚、慎重、敬意、积极(肯
定)以
及正确的选择。当你选 择了自己的层次,并决定每天练习,态度就容易得多了。就像
心中燃起渴望冥
想的一簇小火苗,
为一股导向灵性认识的迫切欲望。
【态度决定一切】:“注意(
atten tion
,觉察
/
留心)”是贯穿瑜伽冥想之道的一个关键原则。
如果
你要培养出长时间、不中断练习的信念,这一敏锐、清晰、专注“注意”
式对待自己(译注:即不要自责自苦)
。
然后开始慢慢体验到效果。小火苗缓慢但持续地燃烧,成
(
asevitah
)
的态度非常必要。“注意、注意、再注意!
”就是要遵循的公式,不过要以一种亲和友好的方
1.15
When the mind loses desire even for objects seen or described in a tradition or in scriptures, it
acquires a state of utter
(
vashikara
)
desirelessness that is called non- attachment
(
vairagya
)
.
(
drista anu shravika vishaya vitrish nasya vashikara sanj na vairagyam
当头脑对所见事物以及经典中的描述也失去了欲望,便达到了完全没有欲望
(
也即无欲
(
vairagya
)
。
【放开、不贪着】:描述“无欲”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开
(
lett ing go
)
。我们逐渐学会放开
我们的
迷恋和排斥,系统地向越来越精微的层次移动。然而,
放开,而是一开始就不抓住。
【当你放开一切所爱之物,爱会留下来。
】
【无欲并非压抑】:无欲并非只是一种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而训练的个性特点。人们很容易自
< br>欺欺人
地认为,“无欲”就是在发生什么事的时候装作不在意。就好像说你已经失去对某个
事物的欲望,而
实际上内心却仍极度渴望。无欲不是压抑、约束所想、所愿、欲望、思想或
情感。它是通过不断觉察
执著
(
kleshas
染色,< br>1.5
,
2.3
)
的存在,并逐渐使其衰减
(
2.4
)
。
【无欲是停止】:
如果执著产生
(
不管是迷恋还是排斥
)
,此时注意力纠缠于某个深层的意识印象,而
则是意识执著的停止,而非强行转移注意力。
我们很容易听说一些有关
习,系统释放其中的染色。
【无欲不是断欲】:无欲
(
non- attachme nt
)
与断欲
(
detachme nt
)
不光在字面上意思不同。
“断欲”意指先有执著,然后用某些方法、技巧 来切断执著。是要做些什么事来导致分离
(
断
开
)
的发生。无欲,则意味着那个连接
(
执著
)
一开始就没有发生。因而“无欲 ”并非去“做” 某些事,相
反,它是“不做”某些事。它意味着你的注意力一开始就不去抓住那个意识中的
印象。
【正如两个曾经的吸烟者】:由于这一原则对粗细阶段都适用,因此一个粗阶段的示例会帮
< br>助理
解。试想两个多年前戒烟的人。一个仍然对香烟有感觉,一但看到,渴望就会升起。当
他拒绝对那一
渴望做出反应,并让欲望走掉,这就是“断欲”
思。“执著”不是被释放了,而是根本不在。
【无欲深入穿过所有层次】:帕坦伽利解释说“无欲”可以逐渐应用于我们存在的更深入层
次。当
我们从最表层的执著开始,正如生活中的人和事,
超越它们。
【怎样对待执著】:当你阅读这一节有关无欲的经文时,需要记住整个瑜伽之道是掌控、整
合头脑
的波动,如经文
1.2
所述。这使得见者归于其自性,即自我认知,正如经文
述。通过留意经文的分类
(
如前目录中的分段
)
这一过程,可以查看章节目录,包括以下内容:
1.3
中所
练习会逐渐深入,直到心灵或更精
然后学会
微领域的事物和体验。
我们会逐渐发现,连这些也无非是自我认知旅程上的障碍,
。另一个也曾经吸烟,但当他
这就是无欲的意
看到香烟时没有任何反应;
这一欲望从他所有意识和无意识层次都消失了。
“无欲”的哲学理论,
然后自欺欺人地不断对自己说:
“我不执著,
然后学着应用瑜伽冥想的内外练
我不执著。”无欲并非如此。最好是看出头脑所执著之处,
“无欲”
无欲更甚于此;它不只是练习
)
vashikara
),
,逐渐平息头脑、减弱并放开执著是相对容
易的。与此同时,我们寻求“绝对真理”的直接体验,以便能够更有效的放开执著。为了更
好的理解
努力与投入
(
1.19-1.22
)
障碍与解决
(
1.30-1.32
)
稳定并清理头脑
(
1.33-1.39
)
减少粗染色
(
2.1-2.9
)
对治细微思想
(
2.10-2.11
)
打破业的连接
(
2.12-2.25
)
瑜伽八支与明辨
(
2.26-2.29
)
1.16
Indifferenee to the subtlest elements, constituent principles, or qualities themselves
(
gunas
)
, achieved through a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of pure consciousness
is called supreme non-attachment
(
paravairagya
)
.
(
purusha
)
,
(
tat param purusha khyateh guna vaitrsh nyam
)
由于认识纯粹觉知
(
purusha
)
,从而对最细微元素、构成原则或自身品质
(
兴趣,这就是至高的无欲
(
paravairagya
)
。
gunas
)
不再感
【对组块
(
building blocks
)
无欲】:经文
1.15
描述了无欲,它是一个随着练习而逐层深入
的过程。
最终,它通向至高的无欲,
的直接体验。
【无欲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三个层次上系统地发展无欲
(
vairagya
):
即此节经文所述。
Paravairagya
意味着即便是对于一切
purusha
(
3.56
)
显化的最基本组块,也没有任何执著。这一层次的无欲来自于对纯粹觉知
粗
(
重
)
世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它们的意识印象被各种程度的迷恋或< br>
排斥所染
色。这是追求解脱以及体验内在平静的最初阶段。
中间物:有很多事物介于粗重世界与精微组块之间。当头脑稳定下来
(
1.33-1.39
)
,便
通过无欲与明辨探索、旁置
(
set aside
)
这些更精微的层次。
(
译注:旁置即不被其影
响、超越。
)
这包括,例如,冥想并不执著于生命能
(
pranic energy
,
3.40
)
、五种元
素
(
3.45
)
、感官感觉
(
3.49
)
,以及头脑更精微的方面
(
3.50
)
。
最精微的组块:此节经文提到三种最初的元素
(
微的组块也不再执著
(
paravairagya
)
。
【从原子到解脱的类比】:以上三个层次的概念可能显得陌生,其实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已
经很熟
悉了。如果我们将这仅仅比作物质宇宙,则它正像不执著于质子、电子和中子,
子中的物质微粒。请注意物质宇宙是如何分层构成的:
粒子
(
质子,电子,中子
)
原子
分子
化合物
物体
想象你已经不再迷恋或排斥粒子(质子,电子和中心)
。那么(按我们的比喻),你就会免于
迷恋或排斥它的任何演变,包括分子、化合物以及世界上任何物质。
即原
gunas
)
。意思是瑜伽行者即使对最精
【至高的无欲】:类似的,这就是至高无欲(
paravairagya
)的建议,即不执著于
—三种最初元素,在瑜伽体系中,此三元素是显化与未显化物质(
升起的因果都不执著。
【
Paravairagya
来自于自我认 知】:实际上,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达到
无欲”最终会走向何处。
gunas
—
prakriti
)的最初的组成
< br>成分。对
gunas
无欲,不仅是对粗(重)世界,而且对整个精微的、心灵的、星光层 ,以
及从它们中
paravairagya
,才能体
验核心觉知(
purusha
)。而是说,当你已经拥有三摩地(
samadhi
)的工具以及直接体验之
后,
专注的类型(
1.17-1.18
)
【阶段】:基于练习(
abhyasa
)与无欲(
vairagya
)
(
1.12-1.16
)
,
冥想者系统向内移动,穿
过四层(或四个阶段)的有对象(一念)专注(
1.17
),然后进入无对象(无念)专注(
objectless
concen trati on
,
1.18
)。
【明辨】:从专注中建立一种敏锐的明辨,正是瑜伽八支(
内省(
introspection
)的更精微的工具(
3.4-3.6
)
。
【所有对象都处于这四个阶段之一】
:事实上所有冥想的类型、风格、方法或对象都属于这
四个阶段
/
层次
/
类别之一(
1.17
)。
Savitarka/< br>粗想:指的是专注于粗(重)的对象,同时伴随着头脑的其它活动,包括冥
想感觉知
觉、视觉对象、粗呼吸、态度(
attitude
)、咒音、或显意识流。
Savichara/
细想:指的是粗阶段过去以 后的细微(精微)对象;精微的物质、能量、感
觉、以及
头脑,它们是冥想、探究、和无欲的对象。
Sananda/
喜乐(
bliss
):强调的是冥想中更精微的喜乐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不再专
注于之
前阶段中的粗、细印象。
Sasmita/
我性(
l-ness
)
:
聚焦于更加精微的我性,它指的是背后的
我”
有体验的“觉察”。
【无对象专注:】在以上四个阶段,注意力都有一个对象(
samprajnata
)。超越这四者,注
意的对象已被释放(
asamprajnata
),即达到无对象专注(
1.18
)。
,即对其它所
2.26-2.29
)的目的,并形成用于
1.17
The deep absorptio n of atte nti on on an object is of four kin ds, 1
2
)
subtle
(
vichara
)
, 3
)
bliss accompanied
and is called sampraj nata samadhi.
(
vitarka vichara ananda asmita rupa anu gamat sampraj natah
)
)
gross
(
vitarka
)
,
(
ananda
)
, and 4
)
with l-ness
(
asmita
)
,
有对象专注的对象有四种,
1
)粗想(
vitarka
),
2
)细想(
vichara
),
3
)喜乐(
ananda
),
4
)我性(
asmita
),这即是有想(
samprajnat a
,有智
/
有心
/
有缘依)三摩地。
【注意力的阶段】:注意力按阶段发展
:
不管是通过感官观察外在,还是观察头脑内在,注意力总会跑来跑去。作为观察者,
似乎有无数对象可以观察(那个“我”实际上是虚假认同,需要系统地探索以揭示真我)
“我”
。
专注(
3.1
)来自于注意力,意思 是注意力聚焦于一个对象,虽然专注会被打断,但是短暂
的。仍然有观察者存在,它是“观察行为”的行使者,而对象则是被观察物。
冥想(
3.2
)是持续的注意力,其中专注不会被打断。也有一个观察者在观察着对象。
(在专
注与冥想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别。)
三摩地(
3.3
)也是专注,但却是观察者、观察、被观察对象
三者合一,似乎只有对象单独
存在。
【用“注意力”来考虑】:要将“三摩地”概念化很困难,因此在这节经文中,用“注意力、
专
注”这样的术语会比较有帮助。使用“注意力”这一术语,更容易抓到原则的实用性,而
深度体验可
随时间慢慢显现。
【所有对象都处于这四个阶段之一】
:事实上所有冥想的类型、风格、方法或对象都属于这
四个阶
段
/
层次
/
类别之一。因此《瑜伽经》此处,没有给出明确的(冥想)对象的建议。而
是介绍了所有冥
想对象可能属于的四种类型。
1.
2.
3.
4.
Savitarka/
粗想:指的是专注于一个粗(重)对象, 同时伴随头脑的其它活动。包括冥
想物质对
象、肉体、感官感觉、可视物体、粗呼吸、态度、咒音或(显)意识流。
< br>Savichara/
细想:指的是粗阶段过去以后的细微(精微)对象,包括物质精微层、十种
感官的精
微层、头脑精微层,它们是冥想、探究、和无欲的对象。
Sa nan da/
喜乐(
bliss
)
:
指的是冥想中 更精微的喜乐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不再专注
于之前
阶段中的粗、细印象。
Sasmita/
我性(
l -ness
)
:
更精微的“我性
l-ness
”指的是背后的“我”,即对其它所有
体验的
“觉察”。
【冥想精微】:思考冥想精微元素的原则非常重要。
这一阶段的冥想,是针对构成之前粗(重)
层次对象的组块。你不仅聚焦于外部对象(事物作为记忆存储在头脑中)
精细部分及头脑本身。
【像驾车穿过城市】:当你驱车经过乡村地区,四周非常平静。接近城市时,活跃性增加,
< br>人也越
来越多。在城市中心,一片声光喧嚣,人山人海。当远离城市中心以后,那些活动都
逐渐远离。在整
个路途当中,你接近了城市、经验、并驶离它们。
内在旅程也像这样,你接近某层次的内在活动、体验它、然后穿越,进入下一个(体验)
很少有直接认识到的,总要接近、体验、穿越各种层次沿途风光。也就是这一节经
文所描述的。
【整个过程用
18
节经文描述】:经文
1. 17
和
1.18
描述了三摩地,冥想的高阶工具。因此,
整个瑜
伽过程已经总结在前
知的精细工具。
【简洁,像圆珠笔】:《瑜伽经》有一种美妙的简洁性,包括经文
1.17
中的四个阶段。注意
18
节经文当中。其后的经文则给予扩展描述,包括稳定头脑的
过程
(
1.33-1.39
)
,到达三摩地更具体的方式
(
2.26- 2.29
)
,以及怎样应用三摩地
(
3.4-3.6
)
作为自我认
。
,同时聚焦于体验
这些对象的工具(如感觉和头脑)。以这种方式,才有可能逐渐无欲(不执著)于粗(重)
< br>物质、其
目标是认识、直接体验绝对实相、无物的意识中心,它是平静、喜乐、难以描述的。在内 在
旅程中,
力因而专注于粗对象和细对象。
就像按下圆珠笔,笔尖就出来了。当注意力向外时,精微层
次仍然在那,在底层或内 部,将粗
(
重
)
体验提供给意识自身。再按一次,笔尖就缩回去。
当注意力从
粗重层次撤回,则不再有粗体验。然后便能体验到精微层次。当注意力再撤回,
精微
(
细
)
体验也退
去。然后体验到喜乐,这时一切 活动、烦乱、迷恋或排斥
(
粗或细
)
都
已体验不到。但是,仍有“我
性”的一些体验。有一个体验者,在体验着“其它”
。再按一
次圆珠笔,注意力再次回撤,喜乐也退去,便只有“我性”本身。意识仍经由个体化而运作,
但那是
另一回事了。美丽的简洁。并非学术的,而是实际的。对一些人,这一简洁性是不完
整的体现。而对
另一些人,是言简意赅。对于后者,
气。
《瑜伽经》是浩卷繁秩中的一屡清新空
1.18
The other kind of samadhi is asamprajnata samadhi, and has no object in which atte nti on is
absorbed, wherein only late nt impressi ons remai n; atta inment of this state is preceded by the
constant practice of allowing all of the gross and subtle fluctuations of mind to recede back into the
field from which they arose.
(
virama pratyaya abhyasa purvah samskara shesha an yah
)
另一种三摩地是无想
(
asam prajnata
,无智
/
无心
/
无缘依
)
三摩地 ,专注而没有对象,并只
有潜在印象
存留;这一状态通过持续练习使头脑的粗、
细波动回退到它们升起的地方而达到。
【有对象和无对象】:专注的四个阶段已在经文
1.17
中描述,它们都是有对象专注,称为有
想三摩地
(
samprajnata samadhi
)
。本节经文则描述了无对象的专注,称为无想三摩地
(
asampraj nata samadhi
)
。在这一阶段,不但粗想和细想,连感官感觉和头脑工具都处于
潜在状
态。这是知晓的极高状态,而且通常被形容为“无法言喻”
。
【
Samskaras
处于潜在形式】:
Samska ras
是一种深层印象,是业
(
行为
)
的驱动力。在无
对象三摩
地中,所有的
samskaras
都处于潜在状态,而你是完全清醒的。这意味着,它们
通过思考无对象三摩地的性质,
就会
不仅在意识层,在睡眠和头脑无意识层次也不再活跃。
此重要。
【放开的意图】:在通往无对象专注的练习中,有一个矛盾。在放开所有印象的时候,即使
< br>这一
“放开”的意图也要放下。然而要做到这些,先要有意志力去放开深层印象。觉察到这
一矛盾,就会
较容易练习放开,而不会压抑
(
那些
)
印 象或过度运用意志力。然后,
开”
似乎在某一片刻到来。虽然无对象三摩地是一个很深的状态,
练习“意图”与“放开”之间的平衡。
【不只是平静】:要理解这里提到的“无对象”比简单的平静头脑噪声要深入的多。让喧闹
的头脑
平静下来是很重要的一步,
然而,它只是揭开无意识面纱的一块垫脚石。
然后以前隐
藏的许多印象会显现,伴随着对感觉、思考工具、精微能量、头脑和物质精细组块的觉察。
不只是表层思想,所有这些都是“无对象”的主题(
subject of objectlessness
)。
但在冥想的早期阶段,也可以
“放
较容易看到,为什么有关去除深层印象染色
(
1.5, 2.1-2.9, 2.10-2.11
)
的练习和无欲
(
1.12-1.16
)
是如
努力与投入(
1.19-1.22
)
经文
1.19
和
1.20
中描述了两种求道者,他们都能达到瑜伽的目标:
1
)
先进者:第一种是前世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的人,他们很容易达到三摩地(
1.19
)。
2
)
其
它人:大多数人是第二种,需要遵循五种努力与投入(
五种努力是(
1.20
):
1.
Shraddha
(信念):信任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2.
Virya
(努力):投入能量前行。
3.
Smriti
(记忆):培养记忆力与觉知
4.
Samadhi
(三摩地):寻求三摩地状态
5.
Prajna
(智慧
/
般若):追求更高的智慧
1.20
)。
【选择自己的练习层次】:在经文
1.21
和
1.2 2
中,描述了九个层次的练习和投入,
以及练习
密集者的额外三种划分。
你可以选择一个练习,投入练习。每个人都能进步,并拥有直接体
验,觉察自己位于练习过程中的哪个位置非常有用,
这一觉察会带来极大的自由
(
1.21-1.22
)
。
1.19
Some who have attained higher levels
(
videhas
)
or know unmanifest nature
(
prakritilayas
)
, are draw n into birth in this world by their rema ining late nt impressi ons of
ignorance, and more n aturally come to these states of samadhi.
(
bhava pratyayah videha prakriti laya nam
)
那些已经达到更高层次的人(
videhas
),或已经知晓未显化性质的人(
prakritilayas
),他们
再次投
胎是源于存留的无知(不觉知)的潜在印象,他们更容易到达三摩地。
Videhas
是达到较高层次,已经不认同于身体;
prakritilayas
是已有过意识体验,并融入
prakriti
其实是
prakriti
,即宇宙间最精微物质要素的人。虽然这是一种高级状态,但融入
走了弯路。并未体验到纯粹的觉知,只体验到了未显化的
伽的目的。
prakriti
。
而融入
prakriti
并非瑜
< br>经文
1.17-1.18
简要列出了有对象专注(有想三摩地)的四个层次,以及无对象 专注(无想
三摩
地)。而本节经文则描述了两种到达这些三摩地的常规方法之一。
本节经文只适用于少数人。大多数必须走第二条路,即下节经文所述。
人未能以
videha
或
prakritilaya
投胎来到世上的话,就需要遵循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
1.20
列出的五项原则。
1.20
Others follow a five-fold systematic path of 1
)
faithful certainty in the path, 2
)
direct ing en
ergy towards the practices, 3
)
repeated memory of the path and the process
of stilling the mind, 4
)
training in deep concentration, and 5
)
the pursuit of real knowledge, by
which the higher samadhi
(
asamprajnata samadhi
)
is attained.
(
shraddha virya smriti samadhi prajna purvakah itaresham
)
其它人则遵循五条原则:
1< br>)对(修行)方向的确信(信念),
2
)能量投入,
3
)持续记得前< br>
进方向
与停止头脑,
4
)深度冥想的训练,
5
)追求真正的知识,即从更高层三摩地(无想
三摩地)中获得的知识。
【要点简洁易懂】:本节经文的五条原则和练习形成了一个简洁易懂的大纲,可遵循这条道
路到达自我认知。经常记得并思考它们非常有用。这“五项原则”与瑜伽八支(
协作。
Shraddha
是一种信念,确定自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它并非 盲信某个组织、机构或老师。
相反,它
2.28
)共同
是一种内在确信自己走在正确方向的感觉。
你可能不会精确知道自己的旅程将如何
展开,但内在直觉则带领你坚定地走向目标。这里的“信念”不是有些宗教中的“盲信(迷
< br>信)”。
求道者不会简单的“相信”任何事。相反,一个人要在内在实验室中检验那些观念,
瑜伽“信念”是
基于直接体验的。如果一个人练习过腹式呼吸,并发现它能令头脑平静, 这
一直接体验就是“继续这
样呼吸,将来就会产生类似的平静体验”这个“信念”的 基础。
Virya
是自我积极的能量,支撑着信念走在正确方向上。
不确定,并很少行动,那就是一种缺乏
做!我必须做!”
Smr iti
是要一直不忘沿道路前进,而且要记住沿途的步骤。这一记忆不是一种负面的着迷,
而是温
和、持续地觉察(记住)自己的目标、信念、以及投入能量前进的决定。
一个在生活和冥想中觉察内在过程的练习。
Samadhi
是致力于
1.17-1.18
已描述的种种三摩地。
它意味着系统地经过多个层次的三摩地,
并将
这些注意力技巧用于明辨(
地移向存在更精微的层次。
Prajna
是来自于明辨的更高智慧,它是在精勤内省(
慧)都经由“无欲
/
不执著”而放下。
1.21
Those who pursue their practices with intensity of feeling, vigor, and firm conviction achieve
concen trati on and the fruits thereof more quickly, compared to those of medium or lesser inten sity.
(
tivra samvega asa nnah
)
以强烈的感情、精力和坚定信念进行练习的人,
成果。
【强度与练习的频率】:对于在练习中快速前进、并密集练习的人,练习的成果近在眼前。
此处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前进的速度,另一个是努力的强度。
总共有九个层次。
【选九个层次之一进行练习】:这九个层次的练习是非常实用的。知道这一点很重要。你可
< br>能感觉
自己训练得少,也没有时间,所以难以进步。然而,这有点像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
兔子更快,乌龟
却因坚持而赢得比赛。如果你觉得在“慢轨”而不是“快轨”上,那么你的
温和、深挚的坚持会带来
巨大的回报。
这里有一个表,列出这九种练习
:
Virya
的能量在你“知道做什么”
virya
。当你感觉虚弱或
我会去
的感觉背后注入力量。当你能强有力的奉行所认为的正途,那就是
virya
。
Virya
就是坚定地说:“我能做到!
Smriti
也是
2.26-2.29
)各种不觉知(
2.5
),还要记得这个过程是系统
2.26-2.29
)中,使用三摩地(
3.4-3.6
)
而所有这些(智
这一
“利刃”获得的。通过第
2
、
3
章的练习,可以体验到诸多层次的智慧,
会比中等或更少强度的人较快达到专注及其
每一个都另有三个层次,
也即,
轻微
练习
中等
练习
2
中等
练习
轻微
强烈
练习
3
强烈
练习
轻微
轻微
信念
1
轻微
练习
轻微
信念
信念
5
中等
练习
中等
信念
8
中等
练习
强烈
信念
信念
6
强烈
练习
中等
信念
9
强烈
练习
强烈
信念
4
轻微
中等
信念
练习
中等
信念
7
强烈
信念
轻微
练习
强烈
信念
【最佳】:对于大部分人,由于工作生活繁忙,
“
轻
微
”
和
“
中
等
”
练
习
最
为
重
要
。
【练得多,信念却少】:很容易认为只有出家才能进步,就像喜马拉雅山上的和尚。这并不
< br>是真
的。就像一个人可能有大把时间,却并不怎么了解练习。然而,只有轻微的信念,进步
也不会快。
【练得多,但信念强烈】:相反,时间少的人可能只能做少量(轻微)练习,但却有强烈的
< br>信念。
在朝向开悟的路上,这是一种更好的方式。练习时的信念与积极真诚的冥想可以弥补
时间的不足。
1.22
For those with intense practices and intense conviction
(
1.21
)
, there are three more
subdivisi ons of practice, those of mild inten sity, medium inten sity, and intense inten sity.
(
mridu madhya adhimatra tatah api visheshah
)
对于那些练习和信念都强烈的人(
1.21
)
,
还有另外三个层次划分。
【另外三个划分】:对于那些练习和信念都强烈的人(上表第
9
格),还有三种划分。经文
1.21
指
出,这种强度可以更快取得成就。于是有额外三种划分:
信念轻微,成就较近。
信念中等,成就更近。
信念强烈,成就最近。
【每个人都能练习】:对于大部分练习瑜加冥想的人,这些层次划分可让人认识到,每个人
都能练
习。并不是说只有住在山洞里的苦行僧才能达成。
伐进步。
而是,每个人都能以自己合适的步
冥想
AUM
(
或
OM
) (
1.23-1.29
)
【
OM
是直通车】:记住
AUM
(或
OM
)的声音震动,同时深知它的意义(
1.28
),可以移
除障碍并带来自我认知(
1.29
)。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练习像是快捷方式,直击中心。
【系统突破各层次】:这一练习使人直入内在,
系统穿越意识层次。要带着真诚与奉献(
1.23
),
朝向无染的创造之源、纯粹觉知(
1.24
),也即
AUM
所代表的意义(
1.27
)。那一意识包含
了全知的种子(
1.25
),是所有先圣们教导的源泉(
1.26
)。
【记住其含义】:要有效果,必须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记住
AUM
的声音。
(
1.28
)
1.23
From a special process of devotion and letting go into the creative source from which we
emerged
(
ishvara pranidhana
)
, the coming of samadhi is imminent.
(
ishvara prani dha na va
)
通过虔诚与放开的特殊过程,进入孕育我们的创造之源(
近在眼前。
通过虔诚、专注、献身的练习,朝向
式,可直入意识中心。
【< br>Ishvara
的含义】:在《奥义书》中,它表示一种集体意识状态,因而神不是高高在上,< br>
而是一种
终级实相。
由于缺乏直接体验,
各宗教赋予他不同的名称和形象。
宙意识,也即自我认知,便体验到了万物合一、全我。
当一个人到达宇
AUM
所象征的纯粹觉知(
purusha
,神,古鲁)前进,
AUM
穿越各个意识与实相层次,是一个快捷方
则三摩地会很快到来。换句话说,通过练习
ishvara pranidhana
),三摩地就
1.24
That creative source
(
ishvara
)
is a particular consciousness
(
purusha
)
that is
unaffected by colorings
(
kleshas
)
, actions
(
karmas
)
, or results of those actions that happe n
whe n late nt impressi ons stir and cause those actions.
(
klesha karma vipaka ashayaih aparamristah purusha-vishesha ishvara
创造之源
(
ishvara
)
是一个特殊意识
(
purusha
)
,它不受以下三者的影响:
行为
(
业
/
因果
)
、和潜在印象激活时所导致的行为。
AUM
所代表的纯粹觉知,
不会像
samskaras
(
潜在印象
)
那样被染色
(
klishta, 2.3, 2.1-2.9, 2.10-
2.11
)
。它不受业报影响,也不会造成新的潜在印象
samskaras
(
2.12-2.25
)
。
)
染色
(
kleshas
)
、
1.25
In that pure consciousness
(
tatra n iratishayam sarvaj na bijam
)
(
ishvara
)
the seed of omniscienee has reached its
highest developme nt and cannot be exceeded.
在那一纯粹觉知
(
ishvara
)
中,全知 的种子发展到顶点,无可超越。
由
AUM
标识的纯粹觉知,也是纯粹的知识、即全知的种子。知道的层次将在
AUM
练习中
探索。
1.26
From that consciousness
(
ishvara
)
the ancient-most teachers were taught, since it is not
limited by the constraint of time.
(
purvesham api guruh kale na an avachchhedat
)
最古老的师父们从那一意识(
ishvara
)中得到教导,因为它不受时间限制。
这一纯粹觉知是永恒的,是所有古代、甚至人类最早的师父们的老师。
的师父直接从这一觉知学习,而不是从一种教师
换句话说,人类最早
/
学生关系中,只得到信息的传递。这种从
源头的直接学习,不限于任何时间、地点,所以人类的老师很有帮助,但并不必然需要。
1.27
The sacred word designating this creative source is the sound OM, called pranava.
(
tasya vachakah pran avah
)
指示这一创造之源的神圣声音是
OM
,叫做
pranava
。
Pran avah
从字
AUM
有一种震动的品质以及多种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指示纯粹的觉知。
面上翻译是“嗡”。
Prajna
深睡
眠
潜在无童
识
因杲层
Bindu
(芥子)
Turiya^
四状态
纯对实相
纯粹觉知
At wan /Br ahman
梵我
Taijasa
梦态
活跃的无意返
细(精微)
Vai shvanara
淸
暑状态
(显)
竜识
粗世界
F
面的曲线代表粗、(显)意识和清醒状态,叫做
Vaishva nara.
中间的曲线代表细(精微)、无意识和梦态,叫做
Taijasa
(做梦)。
上面的曲线代表因果、潜意识
和深睡眠,叫做
Prajna
(智慧
/
般若)。
那一点,或说
bindu
( 明点
/
精滴
/
芥子)代表第四状态,遍及的、周遍的绝对意识,超越上
述三种状
态,叫作
Turiya
。
点下面的“弓形”象征这第四状态是分离的,高高在上的,虽然仍然是其它三者的一部分。
1.28
This sound is remembered with deep feeli ng for the meaning of what it represe nts.
(
tat japah
tat artha bhava nam
须在深深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记住
)
AUM
的声音。
重要的是,不但要记住声音震动(
japa
)
,
也要记住咒语的深层意义,不要只是鹦鹉学舌似
的在头脑
里重复。
OM/AUM
及七个意识层次
1.
清醒
/
显意识
/Vaishvanara/
粗
/AUM
中的
A
2.
转换过渡
/Unmani
3.
做梦
/
无意识
/Taijasa/
细
/AUM
中的
U
4.
转换过渡
/Aladani
5.
深睡眠
/
潜意识
/Prajna/
因果
/AUM
中的
M
6.
三摩地
7.
Turiya/
觉知
/
绝对
/AUM
之后的寂静
1.29
From that rememberi ng comes the realizati on of the in dividual Self and the removal of
obstacles.
(
tatah pratyak cheta na adhigamah api an taraya abhavash cha
)
从那一(对
AUM
的)记忆会移
除障碍,并产生对自性的认识。
正确的
OM
咒语练习产生两个效果:
1.
2.
移除障碍(
1.30-1.32
)
直接导向自我实现
/
自我认知
AUM
(在铭记其意义的基础上),它自己就是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诚、投入、强烈地练习
个完整的练习。(译注:即无需额外练习。)
三座城
(Tripura)
障碍及解决(
1.30-1.32
)
【障碍可预测】:内在旅途上,会出现一系列可预计的障碍
(
1.30
),并伴随一些后果(
1.31
)。
虽然这些都是挑战,
不过了解它们是整个过程自然的、可预测的一部分,会比较安慰。
这样
就会稳定信念,而信念是非常关键的(
1.20
)。
【可预测障碍(
1.30
)】
疾病
迟钝
疏忽
错误感知
懒惰
失败
疑虑
欲望
不稳定
【伴随这些障碍出现的(
1.31
)
1
精神和肉体痛苦
肉体不稳(颤抖)
悲伤和挫败
呼吸不匀
【专一
on e-po in ted ness
即是解决】:有一个根本原则可以对治这些障碍及其后果,即头脑
的
“专一” (
1.32
)。虽然有很多方法练习专一,但原则是一致的。当头脑聚焦,它就不会纠
缠、迷
失在障碍所导致的幻觉里(
1.4
)
o
【记住一个真相或对象】:不断记住真相的一个方面,
或一个对象(
1.32
)可以是任一对象,
包括经文
1. 33-1.39
建议的那些。它(这一对象)可以与你的宗教相关,或你存在的一方面,
一个原
则,或其它喜爱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咒语,一小段祷文或肯定用语。这一对象有很多
选择,真诚的求
道者会明智选择专注对象,很可能会在其它熟悉此练习人的指导下选择。
1.30
Nine kinds of distractions come that are obstacles naturally encountered on the path, and are
physical ill ness, tendency of the mind to not work efficie ntly, doubt or in decisi on, lack of atte nti on
to purs uing the means of samadhi, laz in ess in mind and body, failure to regulate the desire for
worldly objects, in correct assumpti ons or thinking, faili ng to atta in stages of the practice, and in
stability in maintaining a level of practice once atta in ed.
(
vyadhi stya na samshaya pramada alasya avirati bhra nti-darsha na alabdha- bhumikatva an
avasthitatva chitta vikshepa te an tarayah
)
、疑虑
/
迟疑、缺乏追求三摩地的注
有九种障碍产生干扰:肉体疾病、头脑工作低效(迟钝)
不能稳定维持所到达的练习层次。
意力(疏忽)、心身懒惰、不能掌控世俗欲望、
错误假设或想法、未能到达练习阶段(失败)、
【这些是可预测的】:如果这些沿途障碍可以预测,遇到的时候就会感觉更轻松。我们就能
看清灵
性道路上会有哪些崎岖,
而不是总着“我好像出错了” 。如果我知道哪些障碍会到来,
而前人是如何对治的,我们就能按他们的经验指导来行动。
【干扰(
chitta-vikshepa
)首先到来】:这两个原则(
chitta-vikshepa
和
antarayah
)不仅仅
结合
为一个概念。它们 是单独的,但共同发生作用。区分看清这二者揭示了瑜伽之道的一个
重要诀窍。第
一 ,当这九种意识印象之一升起,注意力涉入其中。它们分散了注意力,干扰
了(头脑)当时的聚焦
状态。即,干扰首先到来。
然后,他们成为障碍
(
antarayah
)
:
然而,过程的第二部分是,
一旦将注意力吸引住,就成为障碍(
题。
【关键是不被干扰】:怎样打破干扰与其后果(障碍)之间的连接,是到达解脱的关键。在
< br>经文
1.32
中给出了方法,即令头脑以某种方式专一、聚焦,于是干扰不再到来。然后 ,障
这一干扰
(
chitta-vikshepa
)
antarayah
),会引起较强的烦乱。因此,这个过程有两
步,先产生干扰,随后发展为障碍。如果第一步(干扰)没有发生,第二步(障碍)也不会
< br>成为问
碍不再露面。这是一个美妙的简单原则;如此简单,令人难以相信和实践。不过,头脑专注
的能力非
常关键,并值得努力练习。
1.31
From these obstacles, there are four other consequences that also arise, and these are: 1
)
men tal or physical pain, 2
)
sad ness or deject ion, 3
)
restless ness, shak in ess, or
anxiety, and 4
)
irregularities in the exhalation and inhalation of breath.
(
duhkha daurma nasya an gam-ejayatva shvasa prashvasah vikshepa sahabhuva
从这些障碍中产生四个后果:
焦虑,
4
)呼吸不规律。
【九种障碍导致了四个后果】: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这
13
个(
9
障碍
+4
后果)应该被描述
在一节
经文中。然而,看到这四者由前九者产生,
会更有实用价值。如果你仔细审视这四项,
你会发现它
们比起其它九个更易觉察。
题发生。然后就更容易看清和调整。
【这四者是更精微障碍的标志】:你会发现,当别人正体验痛苦、沮丧、坐立不安或呼吸不
< br>匀(此
节经文的四个现象),你会很容易发现。你可能不知道其潜在原因,但能认出表面现
象。类似,我们
可能不知道自己内部、即精微层次发生了什么。然而,当我们观察自己的姿
态、身体语言、常规层面
上的痛苦和情绪,就能轻易发觉精微层次的问题。
【看清这一点会带来转变】:一旦这四个表面现象使你觉察到精微层次的障碍,就会很容易
< br>采取正
确行动,回到正轨。首先,这似乎意味着要有很多理性分析,但实际上相当简单,而
且极其有用。你
会发现只要重新专注于练习、
你所选的人生哲学、或有益的态度,就会削弱
。
这些障碍。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你暂时失去了焦点,要返回专一(专注一点)
当你发现这四个现象之一,
就表明在更精微层次有问
)
1
)精神或肉体痛苦,
2
)悲伤或沮丧,
3
)心神不安、颤抖或
1.32
To prevent or deal with these nine obstacles and their four consequences, the recomme ndati
on is to make the mi nd on e-po in ted, trai ning it how to focus on a sin gle prin ciple or object.
(
tat pratisedha artham eka tattva abhyasah
)
阻止或对治这九个障碍和四个后果,做法是使头脑专一,训练它聚焦于一个原则或对象。
【专一
on e-po in ted ness
导致的幻觉里。
的虚假认同(
1.4
)。
经文
1.33-1.40
给出了聚焦头脑以削减障碍的建议。
【记住一个真相或对象】:不断记住真相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对象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
< br>包括经
文
1.33-1.39
建议的那些。它(这一事物)可以与你的宗教相关 ,或你存在的一方面,
一个原则,或
其它喜爱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咒语,一小段祷文 或肯定用语。在本节经文中,
给出了专一的原则,以
对治
1.30-1.31
中提到的障碍。这一对象有很多选择,真诚的求道者
会明智选择专注的对象,很可能
会在其它熟悉此练习之人的指导下选择。
即是解决】:有一个根本原则可以对治这些障碍及其后果,即头脑
要记住,我们无法开悟的根本原因就是,觉知跟诸多头脑波动
的专一。虽然有很多方法练习专一,其原则却是一致的。当头脑聚焦,它就不会纠缠、迷失
< br>在障碍所
【这是冥想的准备】:有时,冥想似乎就是我们学着对治这些干扰的方法。实际上不是。 我
们学习
了对治干扰的基本原则,
以便能继续冥想并体验超越头脑的真我。
然而,首先要稳定
头脑和对治干扰。经文
1.30-1.32
所讲的是一些准备,而经文
1.33-1.40
则给出了纯化头脑
的具体建议。在衰减了粗障碍以后,后面的第
2
章则教导了更精微的冥想方法。
【专一适用于所有层次】:作为对治障碍的方法,头脑专一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直到最精
< br>微的层
次。虽然它(专一)用于开始时减少粗阶段的障碍,但它在所有随后的阶段当中,依
然是一项关键工
具。障碍会变得越来越精微,但它们干扰、分散(注意力)的性质是相似的 。
【专一、练习和无欲(不执著)】:回顾经文
1.12-1.16
给出的 两项原则
abhyasa
(练习)和
无欲
(
vairagya
),它们是瑜伽冥想的基础。在此,经文又给出了“专一”的原则,以移除
障碍。思考这
三者在练习中是如何共同作用,
专一,并培养对任何精神障碍的无欲(不执著)
是极其重要的。练习的投入性,伴随着头脑的
,此三者协同合作,共同带来冥想的成果。
【并非对思想和情绪的压抑】: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和障碍时,大部分人不自觉地错误使用了
“专一”原则。专注于某种爱好、体育活动、电视或其它形式的爱好会有一些舒解的感觉,
但却会
造成思想和情绪的压抑。
不是抑制和封闭头脑。
【聚焦于正面】:有一个普遍原则就是聚焦于正面态度、行为或生活情形,而让负面情况逐
< br>渐消
失。这就是“专一”原则的一个实际应用。如此,我们发现了专注是一个健康、治愈、
全体的普遍过
程,并超越我们存在中的外在层次,体验内在的真相(
1.3
)。
这种“专一”会导致逃避手头的问题。这并非瑜伽冥想所指
的专一。相反,瑜伽的“专一”有一种对内在世界觉察的扩展,并伴随着无欲。它导向解脱
< br>和敞开,
【聚焦的生活方式】:专一的精神并非只是一种冥想技巧或方法。它是一种意图、世界观 、
存在方
式。需要培养一种生活方式,
去注意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
同时更要注意我们存在的
,不
精微层面。不管我们做什么、说什么或想什么,温和不懈地觉察我们要聚焦的(对象)
面)。
【专一的诸多方式】:在随后的经文
1.33-1.39
中 ,给出了几个专一的明确方法。
聚焦于任何喜爱或有用的对象。
包括培养或
被干扰。瑜伽行者不断培养这一注意、聚焦或专一的生活方式,并保持觉察其它的,更扩展
< br>的(方
冥想四种态度(
1.33
),觉察呼吸、感觉,聚焦于内在光明,冥想一 个清晰的头脑,静观意
识流,或
稳定并清理头脑(
1.33-1.39
)
【准备好更精微的练习】:稳定和纯化头脑,是体验更精微冥想或三摩地之前的必要条件
(
1.40-1.51,2.12-2.25, 3.4-3.6
)。
【专一为冥想提供了条件】:对一个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要建立在坚实全面的体能训练之上。
类
似,“专一”的常规训练对于更高级的冥想练习来说,也非常必要。本段经文中给出的具
体方法,是通过专一(专注一点)移除障碍,正如经文
建议如下:
1.30-1.32
的建议。经文
1.33-1.39
对待人们的四种态度:包括友好或爱,同情或支持,快乐或善意,中立或接受(
。
聚焦的五个建议:包括觉察呼吸、感觉、内在光明,冥想一个稳定的头脑,及聚焦于意
识流
(
1.34-1.38
)。
不管选择什么:最终,你可以在任何喜欢或有用的对象上练习专一(
使冥想成为一场与头脑的战争。
【很少有超越者】:很多冥想学校只强调一个方法,比如冥想友善(
习。大部分人对这些准备练习的平静效果就满足了,不会再追求通往
更精微冥想。
【(头脑)稳定
VS
明辨的知识】:要注意,这些冥想是用于稳定和清理头脑。而随后练习则
用于
明辨的知识(
2.26-2.29
,
343.6
)。例如,当你冥想友好(
1.33
),并不能分辨出它是
avi dya/
不觉知
(
2.5
)的一部分,并因此超越它。在后面练习中,你会明 辨和超越
(
3.4-3.6
)
avidya
不觉知。
1.33
In relati on ships, the mind becomes purified by cultivat ing
are virtuous, and indifferenee
wicked or evil.
(
maitri karuna mudita upekshanam
bhava natah chitta prasada nam
)
在人际关系中,头脑可通过培养以下态度而纯化:对快乐者报以友好,对痛苦者报以同情,
对有德者
报以亲善,对我们认为邪恶者报以中立或冷漠。
【每个态度是一种冥想】:这四种态度的每一个,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自身的冥想。虽然
它是准
备练习,但“冥想”一词的使用很广泛,而不仅指
的人,这些只是旅途中的重要步骤,但不是全部。
【免于负面态度】:在经文
2.33-2.34
中,提出一个问题,即若以有悖瑜伽之道(如非暴力)
的态度
行事或思考时,即有负面情绪时,要怎么办。当有这类强烈的负面思想时,要怎么办?
答案就是这些
经文中,即培养相反的态度,持续提醒自己(通过内在对话)
度除了带来无尽痛苦和悲惨之外毫无益处
以下三种行为其实没有区别:
:执著于负面态
(
2.34
)。它同时也指出,以内在反应和效果而言,
dhyana
禅定(
3.2
)有一些冥想
1.3
)
学校的练习全部建立在上述四个态度中的一种,或几种上。然而,对于追求绝对实相(
sukha duhka punya apunya vishayanam
feeli ngs of frien dli ness
towards those who are happy, compassi on for those who are sufferi ng, goodwill towards those who
or neutrality towards those we perceive as
1.33
),呼吸(
1.34
),
“自我认知”的
1.39
)。
1.33
)
【不要跳过基础】:人们倾向于跳过这些头脑的基础训练,这是新手常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 br>可能会
或其它对象(
1.39
),而没有提到更重要的一点,即这些仅仅是通向 更精微冥想和三摩地的
准备练
1.
2.
3.
我们自己行使负面行为
唆使他人代行
纵容这类行为发生,但自己并未出力
yamas
持戒(
2.30
)”及“变得负面时,培养相反的
培养这四种(正面)态度,我们会在“
态度(
2.34
)”这些练习中进步得更快。
【要培养对其它人的四种感知】:在这个练习中,提到四种人(快乐、痛苦、有德、无德)
,
以及我们怎样感知他们,我们又要培养何种态度以稳定、
种态度)。
纯化、平息头脑(即本节经文的四
【这四种情况涵盖大多人际关系】:通过记住这四者,并在生活中观察他们,
会很容易看清、
调整
头脑的幻想。列一张表会使进步更快。大部分、即使不 是全部的人际关系受到挑战,是
当涉及到这四
者之一或更多的人的时候。
【对每种有一个明确的解决】:对这四者的每种都培养一个明确的态度,
会进步得容易一些。
它并
不是说你要将所有细微思想都用
“怎样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想法来取代,但这四项确
实是有用的
练习。
对快乐者
我们会感觉:
最好培养
:
抗拒
/
冷淡:想想当你心情不佳时,如何抗拒
与快
友好
/
亲切:如果你觉察这一头脑的正常倾向,
你
乐的人在一起。那时很容易无意间对快
乐者抱以
就能在处快乐者相处、或想起他们时,不断
培养
负面态度,哪怕他们是亲戚朋友。
友好的态度。这一有意识觉察头脑负面倾
向、并
这并不是说你的头脑是
100%
负面的,而是指
一
积极促进正面
/
有用态度的行为,能稳
定头脑,带
种趋势,不管有多小,还是需要注意。这
并不是
来内在平静。要注意,头脑总是执
著于两端,迷
过度期待自己成为完人,而是逐渐清
理乌云密布
恋与排斥、正面和负面。在此,
我们要觉察两
的头脑,以便冥想可以深入。
者,但培养正面和有用的(态
度)。
对痛苦者
我们会感觉:
受迫
/
挫败:你很可能觉得自己是可爱、
贴、
体
最好培养
:
同情
/
支持:观察头脑的倾向,不管它有多小。
这
意味着要注意它,同时持续培养对痛苦者抱
以同
有同情心的人。然而,留意当周围有人生病
时,
情和支持。它不是压抑相反的思想感情。
它意味
你有多容易陷入相反的态度。你有其它
计划,但
着觉察,并选择从爱出发来行为。
再次
的,我
突然某个家人病了,或者这病在家
人间传染。当
们要留意头脑的习惯。不觉察会使干扰
位于无意
然你会照顾他们,但头脑习惯
性有一种受迫感。
识当中,并干扰冥想。觉察(觉知)
则带来解脱
再次的,我们不是在谈论
100%
的负面或病态。
这些是头脑的正常行为,
我们可以系统地尝试以
和头脑的平静。
对有德
/
仁善者
我们会感觉:
自卑
/
嫉妒:我们都想变得有用,能为家人、
朋友和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其它人服务。通
常我们会隐隐觉得我们能做更多,但我们只
是没有做。嫉妒和其它负面情绪,在某些人
真诚行使美德和仁善时,会很容易出现。我
们可能无意识地推开这些人,不管我们认识
他们,或者他们只是公共人物。
对所谓坏人或邪恶者
我们会感觉:
最好培养
:
快乐
/
善意:对这样的人,最好能培养快乐和
善
意。当我们内在感觉负面时,很难轻易培养
正面
的态度。但是当我们中性、不涉入地观照
内在过
程时,有趣的事就会发生。
那就是幽默
之处;
头脑似乎很乐于观察自己的滑稽表演。
然后快乐
和善意就会自然到来。
最好培养
:
愤怒
/
厌恶: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可接受行为的
中性
/
接受:为了平衡对所谓邪恶(坏
/
无德)
底线。我们可能真诚相信所有人在内心最深
处是纯粹的。然而,不是有一些你认为是不
有一些行为你认为无法接受,以至于令人愤
怒和沮丧的吗?
甚至如果你真的对别人有
这种感觉,难道你自己不也携带了这一沉重
的负担吗?
怎样解脱正是问题所在。
者的负面感觉,你需要培养中立、冷漠、接受
或平和的态度。很难培养这种态度,因为这会
衡和平和,并不是说纵容人们的行为。事实上,
培养中立的态度将有可能产生很多改变。
它确
实
帮助平衡和清理头脑,利于冥想。
诚实、残酷、刻薄、甚至邪恶的人吗?
不是
使我们以为自己在纵容恶行。
我们追求内在平
【有意识冥想这四种态度】:在日常冥想时,花一些时间沉思这四种态度将会很有帮助。你
可以全
都冥想,或额外增加时间,冥想其中之一。
起。你要观察自己的反应,即之前提到的染色(
选择一种态度,并允许某些人从头脑中升
1.5
)。注意力停留在那个人的内在印象之上
时,培养正面
/< br>有用的态度。负面
/
染色开始逐渐衰减(
2.4
)。这是冥想准备的一部分。
【对自己说】:当你觉察到上述负面态度,提醒自己的“这没有用”会很有帮助(
可以对自己说:“头脑,这是没用的。这种态度只会带来痛苦。你必须放开这些。
己:“我需要对这个人友好(同情
/
善意
/
中立)”也是很好的。
【怎样对待真正的“坏”人】:当遇到真正的“坏”人,比如当前或历史上的某些政治宗教
人物,
冥想者常常会对这四种态度产生质疑。我怎么能对“他”这样的人友好
的,其实不是。赞同行为和处理内在状态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有时,我发现,浅显理解是通向深入理解的好工具。不要使用你知道的公众人物,相反,问
自己对童
年伤害自己的伙伴保持恨意有什么用。
那一排斥的染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决定,
和
2.1-2.9
。)
【怎样掌控这些态度】:虽然这四个练习是在开始阶段,用以稳定和清理乌云密布的头脑,
但练习会在后面冥想中变得越来越精微。一旦有能力修行
么所有这四者都将成为三摩地这一“利刃”的冥想对象。
一态度的完美。确这个过程会在经文
3.24
中描述。
samyama
(三夜摩
3.4-3.6
),那
这一更精微的后期练习,
会带来那
那个人存在于过去,而你的头脑却至今坚持
是执著于这些印象,
还是放下染色,使记忆成为中
(更多有关去染色的内容,请见经文
1.5
/
同情
/
善意
/
接受?
这里不提人名,但你们每个人都会想到一些吧。这听起来就像瑜伽建议我们赞同那
些人似
2.33
)。你
”提醒自
性。决定权在于你。去染色的过程是瑜伽的一部分。
1.34
The mind is also calmed by regulating the breath, particularly
exhalation and the natural stilling of breath that comes from such practice.
(
prachchharda na vidhara nabhyam va pran ayama
)
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来平静头脑,尤其是注意呼气和呼吸中的自然停止。
attending to
【觉察呼吸】:最好的稳定、平静头脑的办法之一,就是觉察呼吸。首先,觉察呼吸之间的
< br>转换,
使转换平滑、不突然,呼吸间无停顿。有意识的练习,观察你能令呼吸转换到精细、
平滑的程度。使
呼吸平静、没有任何急促。
【延长呼气】:其次,在建立稳定的呼吸觉察之后,逐渐延长呼气,使其时间长过吸气。气
息呼出
比吸进时更慢。
逐渐使比例成为
2
比
1
,
呼气约是吸气的两倍长。
Pranayama
通常翻
译为呼吸控制。词根
ayama
实际意思是延长。所以
pranayama
更精确地意思是延长生命力。
【不是
rechaka
、
puraka
和
kumbhaka
】:有其它呼吸练习,包括
rechaka
(呼气)、
puraka
(吸气)和
kumbhaka
(有意屏息)。本节经文指的不是这些练习,尤其不是屏息。虽然这
些练习
在某些阶段可能很有用,但它们不是本节经文用以稳定、平息头脑的方法。
1.35
The inner concentration on the process of sensory experiencing, done in a way that leads
towards higher, subtle sense perception; this also leads to stability and tranquility of the mind.
(
vishayavati va pravritti utpa nna man asah sthiti n iba ndha ni
)
向内专注于感官体验过程,会产生更高、更精微的感官感知;这也会带来头脑的稳定平静。
【冥想感官感觉】:这个练习是觉察内在感觉过程
(不仅仅是感知的对象),通过使用五种认
/
粗重的层次。最终,
知感官:嗅、味、视、触、听。不是说追求你感觉体验的对象,比如你正在听的声音或看到
的画面。
相反,它意味着尽力觉察感觉本身。最初,感觉位于相当表面
练习的目的是观照到更高
/
更精微的内在感觉。
1.36
Or concentration on a painless inner state of lucidness and luminosity also brings stability and
tranq uility.
(
vishoka va jyotishmati
)
或者,专注于超越痛苦的内在状态清明和光明状态,也会带来稳定平静。
【专注于超越痛苦的内在光明】:这一练习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注意力置于两胸之间,心脏
中心
(
heart center
)。想象那里有一个发光体,约手掌大小。是否能内视到它并不重要;练
习都会奏< br>效。坚持意念,不管任何想法、画面、印象或记忆从脑海中升起,你都保持不被打
扰。持续观照那个
心中的内在光芒。
1.37
Or con templati ng on havi ng a mind that is free from desires, the mind gets stabilized and
tranq uil.
(
vita raga vishayam va chittam
)
或者,冥想一个无欲的头脑,头脑变得稳定、平静。
【想象一个无欲的头脑】:此练习的一个方法,是想着某个圣人、瑜伽行者、或你敬佩的灵
性人
士。想象当他们在静坐冥想时,头脑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想象你的头脑像他
平静。这是一个头脑的把戏,但用于稳定头脑却极其有用。
【想象你自己的头脑成为无欲】:另一方法是想象你自己的头脑暂时没有欲望、
奇的效果。
1.38
Or by focus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stream in the dream state or the nature of the
state of dreamless sleep, the mind becomes stabilized and tranq uil.
(
svap na n idra jnana alamba nam va
)
或者,专注于梦态流的性质、或无梦睡眠状态的性质,头脑也会稳定、平静。
【冥想无意识状态】:聚焦于梦态流或无梦睡眠的性质,会稳定头脑。注意,这不是指做梦
< br>或析
梦。学着允许“(深层意识)流”流动,并观照那一流动。观照流动会有平稳(头脑)
的效果,并非
深度冥想、或超越头脑的三摩地(状态)
。
1.39
Or by contemplating or concentrating on whatever object or principle one may like, or towards
which one has a predispositi on, the mind becomes stable and tranq uil.
/
她一样
渴望、愿望、
迷恋、排斥或期待。就像和自己玩游戏,看是否能假装头脑处于平静状态。只要一点练习,
就会有惊
(
yatha abhimata dhya nat va
)
或者,冥想任何喜欢、或有倾向的对象或原则,头脑也会稳定、平静。
【冥想你倾向的对象】:这节经文清楚地说明,稳定头脑和移除障碍的关键原则是专一(专
< br>注一
点)。很显然,所谓“可以专注于任何有倾向的对象或原则”是一个大概的说法。需要
智慧的指导来
选择冥想对象。
【我们已经知道】: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要专注于喜欢的事物以平息头脑。然而,选择相对
< br>有用的
冥想对象,是一件难事。看电视、玩游戏、听音乐、谈话、或其它活动都能让头脑专
注,放开源自日
常活动的嘈杂思想。
虽然上述活动都体现了
“专一”的原则,也会有些效果,
并非
但冥想者要学会选择更精纯的对象以平静头脑。
记住,此处谈及的是稳定和清理头脑,
深度冥想自身。这一层次的“专一”为更精微冥想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念咒】:念咒是最好的专注、稳定头脑的方法之一。
【在线练习】:有一些在线的专一练习。尤其有用的是
习。详见网站
In teractive-> On li ne Practice
Soham Mantra
和
Gazing
(凝视)练
路径下的内容。
头脑稳定之后(
1.40-1.51
)
【头脑变成透明的水晶】:一旦头脑稳定清晰(
1.33-1.39
),瑜伽更深入的过程就开始了。
范围,从最小到最大(
1.40
)。
【冥想一个对象的四个阶段】:冥想一个对象只有四个阶段。这些会被系统地经验,直到未
显化物
质的层次(
1.45
):
1.
2.
3.
4.
有粗想,
savitarka samapattih
(
1.42
)
无粗想,
n irvitarka samapattih
(
1.43
)
有细想,
savichara sam apattih
(
1.44
)
无纟田想,
ni rvichara samapattih
(
1.44
)
1.47
)、更高的智慧(
1.48
)、减
头
脑最终变得像一块透明水晶(
1.41
),成为探索粗细层次的纯净工具。这样的头脑 可以探索
全部对象
【冥想成果】:冥想粗、细对象能带来纯粹、内在的光明(
少造业 的印象(
1.50
),以及体验到无对象三摩地(
1.51
)。
【伴随练习】:伴随这些练习的,是第
2-4
章的全部冥想练习,包括减少粗染色(
2.9
)
,
对治细微思想(
2.10-2.11
)
,
瑜伽八支(
2.26-2.29
)
,
及运用三夜摩的更精微探索
。
2.1-
(
343.6
)
1.40
When, through such practices
(
as previously described in 1.33-1.39
)
, the mind develops the
power of becoming stable on the smallest size object as well as on the largest, the n the mind truly
comes un der con trol.
(
parma-a nu parama-mahattva an tah asya vashikarah
控。
)
头脑真正
通过这些练习(如前
1.33-1.39
所述)
,
头脑有能力稳定于 从最小到最大的对象上
,
被掌
【头脑被掌控,便成为一件工具】:当头脑被掌控(
vashikara
)
,
它就可作为一件工具,探
索更精
微的意识组成,包括
samskaras
本身,即驱动业(行为)的深层印象。这一掌控的
并不是说你拥有了一些能力,
就
当头脑成为工具,其应用是以
目的,并不是指能聚焦于从最小到最大之对象的这种能力。
到达了最终目标。相反,
它是驯服头脑成为一件工具的证明。
前无法想像的。
Vyasa
(瑜伽行者)说:
进入精微 层面,它能稳定于小中之小,直到原子。进入大的层面,
头脑稳
定于大中之大。
它的强大能力不限于所有这些层次。
脑不再依靠习惯性练习所产生的精神装饰。
练习所产生的效果只能算装饰品。)
拥有强大的能力,瑜伽行者的头
”(译注:与头脑成为工具后的强力相比,
习惯性
1.41 When the modificati ons
of mi nd have become weake ned, the mi nd becomes like a
tran spare nt crystal, and thus can easily take on the qualities of whatever object observed, whether
that object be the observer, the means of observ ing, or an object observed, in a process of en
grossme nt called samapattih.
(
ksh inn a-vritti abhijatasya iva maneh grahitri graha na grahyeshu tat-stha tat-anja nata
samapattih
)
当头脑波动已经减弱,头脑成为透明水晶,就能在称为
samapattih
的专注过程中,轻易呈
现任何所观察对象的性质,无论这一对象作为观察者、观察方法或是被观察物。
【什么是
samapattih
或专注
(
engrossment
)
?
】
在经文
1.17
中提到四种冥想
(
savitarka,
savichara, sananda,
和
sasmita
)。当头脑变得专注,无关(外在)思想就开始减少(坚持
专一冥想
的结果 ),头脑就能更专心于冥想中的对象。那是一种对冥想对象的内在注意力的
扩展,那一专注叫
作
samapattih
。
【水晶般的头脑是一项工具】:正如上一节经文,这项工具是头脑驯服的迹象。当头脑成为
水晶,
它自身没有染色。这意味着,当你将注意力置于某种内在对象上,如一个
(深层印象)或深层习惯,你的头脑就会充满对那一对象的觉察。
目标,但它使头脑成为一项精微工具。
当头脑水晶聚焦于一个对象,就会有深刻洞见,对事物真性的觉察也不过是
质)的另一种显化(形式)而已。当染色(
移开遮蔽真我的障碍,并使自性独存(
prakriti
(原物
samskara
头脑成为水晶并不是最终
klishta,
1.5
,
2.3
)褪去,就开启了对那一对象
< br>的真正无欲(不执著)
(
1.15-1.16
)。拥有水晶般清透的头脑,它便 可以作为精微工具
(
343.6
),
1.4
)。
当头脑被遮蔽,它无袪看
清胆海中和
外部世界中的
对象。獴一块浑浊的水
晶,或一块
不透明的
石头。
为头脑在瑜伽冥想中娈得越未越清透, 它成
为一块遥明
晶
&
透明的水晶
合呈
现所靠近事
物的染色
(经文
1.41-L+3
)
°
当清晰的头餉寺注于海脑中的对象,它完全贯
注于那一对象,使你能看出那
一事物的真性。
你
系统地採索、遇见、检查、并逐渐无飲放下
诸多虚假认
同、迷恋
.
排斥和
Sffio
这一內省不但在头脑的粗层孤
也在细微层次
(
f?
层印
象阴
m
曲肛朋)的仓库 进行。(见经文
1.4-1.43^2.1-2. 2S
)
那一水
晶般的
头脑最终会超
越所有对象的
专注,
甚至超越育对象的三摩地。头脑向内转,并
臣嚴
于頤
越头脑的直接
W.
1.42
One type of such an engrossment
(
samapattih
)
is one in which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ree thin
gs, a word or n ame going with the object, the meaning or ide ntity of that object, and the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that object; this engrossment is known as savitarka samapattih
(
associated with
gross objects
)
.
(
tatra shabda artha jnana vikalpah san kir na savitarka samapattih
相关的知识。这种专注被称为
关
)
。
【专注于粗对象】
专注的四个层次之一
(
1.41
)是
savitarka samapattih
地),
意思是
vitarkas/
粗想(粗重念头)仍然存在于专注中。一旦头脑稳定,并成为水晶(
,
头脑会完全专注(
samapattih
)于冥想对象。有粗想三摩地是有对象的四种专注(专注于一
个对象)
之一。
【无欲(不执著)】:在沿途中,会遇到、检查、理解并无欲地放下每个粗对象(
因
为它(这些对象)是非我(
1.4, 2.5
)。通过移除障碍,求道者逐渐接近自我认知(
【所有专注于一个对象的冥想,都是以下四类之一】
(
1.46
)。它们是
:
1.15
),
1.3
1.41
)
(有粗想三摩
)
这种类型的专注
(
samapattih
)
是以下三者的混合:对象的名称词语、对象的意义或身份、
与那一对象
savitarka sam apattih
有粗想三摩地
(
与粗对象相
:
专注于粗对象的冥想只有四种类型
1.
有粗
无粗
2.
想,
3.
想,
有细
想,
无细
4.
想,
savitarka samapattih
nirvitarka samapattih
(
1.42
)
(
1.43
savichara samapattih
)
(
1.44
)
(
1.44
ni rvichara samapattih
)
有关粗对象
Savitarka
(
1.42
)
上面提到四种冥想(
savitarka, savichara,
Samapattih
有粗想
三摩地
Nirvitarka
(
1.43
)
Nirvitarka
是专注于粗对象,但头脑中没有外
部无
Samapattih
无粗想三摩地
sananda,
禾口
sasmita
)。当头脑变得专注,无
关粗重活动,因为记忆已经纯化。
注意在
有粗想
时,不但冥想一个对象,同时还存在其
它思想意
关思想就开始减少(坚持专一冥想的结果)
,
vairagya
(无欲
/
不
头脑就能更专心于冥想中的对象。
那是一种对
识流,虽然由于
冥想对象的内在注意力的扩展,
那一专注叫作
执著),这些(思想)已经不再干扰冥想。而
在
samapattih
。专注的四个层次之一是
savitarka
samapattih
中。
(有粗想三摩地),意思
是
vitarkas
,即粗想(粗重念头)仍然存在于
专注
nirvitarka
无粗想中,这些思想已经消退。
有关细对象
Savichara
(
1.44
)
在有粗想和无粗想之上是
经消退,但仍有细微思想(
Savitarka
Samapattih
Samapattih
有细想三摩地
Nirvichara
(
1.44
)
Savichara
Nirvichara
是一种专注类型,头脑中没有外部
无关
vichara
)
。
(不执著)。在无细想三摩中,专注中
的头脑完
禾口
Savichara
全呈现所冥想之细对象的染色,
像一
Samapattih
无细
想三摩地
有细想。在
savichara
阶段,粗想(
vitarkas
)
已
粗、细活动。这一纯化的头脑来自于冥想
和无欲
Samapattih
是相似的,虽然一种与粗想相关,
另
块纯净的水晶,呈现任何附近事物的颜色。
当
逐渐掌握了
nirvichara
,永恒自性开始闪耀。
一种是与细想相关。
这四种有对象的冥想一路扩展,直至直接体验到未显化的物质(
超越。
【辨识对象的各方面】:当一个人有能力让喋喋不休的头脑安静下来,
那时就能分辨出构成意识对象的不同方面。这些是:
就会有一个时刻到来,
prakriti
,
1.45
)。因此,当
一个人在冥想中进步时,不但要觉察和(无欲地)放下所有对象,连整个有对象冥想的各个
层次都要
1
)
代表对象事物的词语或名称
2
)
所
观察到的具体对象
3
)
那
一类对象的知识或性质
冥想者会逐渐看清,我们所有的迷恋、排斥和恐惧,以及概念、感知和观点都是意识构建。
这一明辨的过程逐次精微,直到能将意识过程的最精微方面与纯粹觉知(
purusha
,经文
3.56
)分辨开。
记住上面描述的一个对象的三“方面”
,要注意
:
1
)
以下三个对象都可称为“苹果”。
1
)以下三个对象都可称为“苹果”。
2
)
每
个“苹果”都与其它的不同。
3
)
然
而,它们都拥有“苹果”的本质或性质。
2
)
假
设这是同一
“苹果”的三个不同阶
段。
3
)
同样,精微的“苹果”本质存在于每个阶
描述瑜伽冥想的一个方式,就是系统地识别名称、
微的层次本身,也会发现不过是另一层虚假认同。
终,我们发现自己是纯粹的觉知,
的明辨来自于放下最精微的意识层面,即
对象本身,并揭示其深层本质。
以这种方
即使是下一个更精
在苹果的例子中,就好像在冥想中先发现
式,我们逐渐检视存在的更精微层面,
并发现任何虚假认同都不是我们。
了苹果的本质,然后发现甚至“苹果本质”也只是更精微事物(比如地水火风空五元素)的
< br>显化。最
purusha
。如经文
1.2-1.3
所述,真我独存。最 终
sattvic buddhi
(经文
3.56
)。
1.43
When the memory or storehouse of modifications of mind is purified, then the mind appears to
be devoid of its own nature and only the object on which it is contemplating appears to shine forward;
this type of en grossme nt is known as ni rvitarka samapattih.
(
smriti pari-shuddhau svarupa- sh unya iva artha-matra n irbhasa ni rvitarka
性质,这种专注称为
nirvitarka samapattih
(
无粗想三摩地
)
。
)
当记忆、或头脑波动的仓库已被纯化,
头脑不再有自己的性质,
只会呈现它所冥想的对象的
【当粗想退去】:
Nirvitarka
是专注于粗对象,但头脑中没有外部无关粗重活动,因为记忆
已经纯
化。这是集中于一个粗对象的四种专注的第二种。
对象,同时还存在其它思想意识流,虽然由于
注意,在有粗想时,不但冥想一个
vairagya
(无欲
/
不执著),这些(思想)已经
不再干扰冥想。而在
nirvitarka
无粗想中,这些思想已经消退。
【无欲(不执著)】:在沿途中,会遇到、检查、理解并无欲地放下每个粗对象(
因
为它(这些对象)是非我(
1.4, 2.5
)。通过移除障碍,求道者逐渐接近自我认知(
1.15
),
1.3
)。
1.44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se engrossments operate with gross objects in savitarka samapattih,
the en grossme nt with subtle objects also operates, and is known as savichara and ni rvichara
samapattih.
(
etaya eva savichara ni rvichara cha sukshma-vishaya vyakhyata
)
与有粗想三摩地中相同,可同样专注于细微对象,称为
(
有细想和无细想三摩地
)
。
savichara
和
nirvichara samapattih
【专注于细想】:这是集中于一个对象的四种专注的第三种。
所有的粗想已被放下,或超越。
冥想的对象是细微思想,并伴随着其它细微印象的意识流。
【当细微意识流退去】:这是有对象冥想的第四种,当细微意识流也放下,专注于细微对象
的冥想
就完全了。
【精微物质和无对象专注】:这些精微冥想一直延伸至最精微的物质,或
最终到达无对象冥想和三摩地(
1.51
)。
【无欲(不执著)】:在沿途中,会遇到、检查、理解并无欲地放下每个细对象(
为它(这些对象)是非我(
1.4, 2.5
)。通过移除障碍,求道者逐渐接近自我认知(
1.15
),因
1.3
)。
prakriti
(
1.45
),
1.45
Having such subtle objects extends all the way up to unmanifest prakriti.
(
sukshma vishayatvam cha ali nga paryavasa nam
)
这些精微对象一直延伸到未显化的物质
prakriti
。
【精微对象延伸至未显化】:四种专注
/三摩地自粗层次始,经过细层次,直到细物质(精微
物质)
未显化的最底层,即
prakriti
。那之后,无对象冥想才会到来(
1.51
)。
【无欲(不执著)】:在沿途中,会遇到、检查、理解并无欲地放下每个粗、细对象(
,
因为它(这些对象)是非我(
1.4, 2.5
)。通过移除障碍,求道者逐渐接近自我认知(
1.3
)。
1.15
)
1.46
These four varieties of engrossment are the only kinds of concentrations
(
samadhi
)
which are objective, and have a seed of an object.
(
tah eva sabijah samadhih
)
这四种专注是有对象的冥想(三摩地)
,还有对象的种子。
【所有专注于一个对象的冥想,都是以下四类之一】
它们是:
:专注于粗对象的冥想只有四种类型。
(
1.42
)
(
1.43
savichara samapattih
)
(
1.44
想,
)
(
1.44
4.
无细
ni rvichara samapattih
想,
)
这四种有对象的冥想一路扩展,直至直接体验到未显化的物质(
1.
有粗
无粗
2.
想,
3.
想,
有细
超越。
savitarka samapattih
nirvitarka samapattih
prakriti
,
1.45
)。因此,当
一个人在冥想中进步时,不但要觉察和(无欲地)放下所有对象,连整个有对象冥想的各个
< br>层次都要
【无欲(不执著)】:在沿途中,会遇到、检查、理解并无欲地放下每个粗、细对象(< br>
,
因为它(这些对象)是非我(
1.4, 2.5
)。通过移除障碍,求道者逐渐接近自我认知(
1.15
)
1.3
)。
【无对象三摩地】:然后是无对象专注,叫作
nirbija samadhi
,无种子三摩地(
1.51
)。
1.47
As one gains proficiency
in the undisturbed
sity of the inner in strume nt of mind is developed.
(
ni rvichara vaisharadye adhyatma prasadah
)
flow in nirvichara, a purity and lumino
当获得不间断的无细想流动,就发展出头脑内在工具的纯粹和光明。
【更高纯粹与光明】:当头脑波动减少,头脑便被纯化,成为通透的水晶,如经文
1.41
所述 。
然
而,此节经文讲的是,在掌握了
的纯粹和光明。
nirvichara
(无细想)专注(
1.44
)之后,还有更高层次
1.48
The experiential
and is filled with truth.
knowledge that is gained in that state is one of essential wisdom
(
ritambhara tatra prajna
)
在那一状态获得的经验知识是最精粹的智慧,充满着真相。
【更高的知识】:沿途中有许多洞见和领悟,但都还不够。回顾一下,五种努力之一就是追
求更高
的知识
prajna
(般若
/
智慧)
(< br>1.20
)。与经文
1.47
提到的纯粹和光明一起,经由掌握
无细想三摩地
(细微冥想,
1.44
),会带来充满更高真相的智慧。
1.49
That knowled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knowledge that is commingled with testimony or through
inferen ce, because it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specifics of the object, rather tha n to those words or
other con cepts.
(
shruta anumana prajn abhyam any a-vishaya vishesha-arthatvat
那一知识,有别于和经典和推理相混的知识,
其它概念相关。
)
因为它直接与对象相关,
而不是与对象名称或
【知识通常是混杂的】:大部分知识与名称或其它概念相混杂,因而关于对象事物的知识,
通常不是真正纯粹的知识。
我们的体验就是如此。
而有了瑜伽,我们想要看得更清楚
(
1.2
),
看
到事物的真性,以便能够从头脑的虚假认同中解脱(
1.4
)。
【无障碍的知识】:在本节经文中,描述了经由高阶冥想的能力,我们能够体验到知识的真
形,不被外在名词和概念所障碍。通过更清晰的看待事物,我们会更明了这些遮蔽了真我
(
1.3
)的事物。
【无欲(不执著)】:在沿途中,也会遇到、检查、理解并无欲地放下这些无障碍的知识,因
为它(这些对象)也是非我(
1.4, 2.5
)。通过移除障碍,求道者逐渐接近自我认知(
1.3
)。
1.50
This type of kno wledge that is filled with truth creates late nt impressi ons
habitual late nt impressi ons.
(
tajjah samskarah anya samskara pariba ndhi
象的形成。
in the
mind-field, and those new impressions tend to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other less useful forms of
)
这一充满真相的知识,
在脑海中创造了潜在印象,
而这些新印象会减少其它较无用的习惯印
【三摩地在脑海中留下印记】:像其它经验一样,三摩地、或深度冥想,会在脑海中留下自
己的印
象。像其它印象一样,这些印象也会产生自己的影响。
【抵消其它印象】:这些来自三摩地(
1.44
)和更高知识(
1.48
,
1.49
)的印记的效果,就是
抵
消、阻止、减少、或防止其它深层印象的形成。
【从业中解脱】:此节经文描述的,是从业中解脱(
2.12-2.25
)之机制的主要部分。头脑稳
(
2.10-2.22
)。而现在
,
定(
1.33-1.39
),粗想减少(
2 .1-2.9
),并通过冥想对治更细微的思想
三摩地留下的印象成为障碍真我(< br>1.3
)的深层印象(
1.4
)的解毒剂。
1.51 When eve n these late nt impressi ons from truth filled
the other impressi ons, the n there is objectless concen trati on.
(
tasya api n irodhe sarva n irodhat n irbijah samadhih
)
kno wledge recede along with
当这些充满真知的潜在印象也和其它印象一同退去,无对象专注才会到来。
【三摩地的印象也退去】:在自我认知的路上,你会系统地发现,注意力穿越你存在的所有
层次:退去(
recede
)
一词(是
nirodah
的一种翻译,
1.2
)描述了这一体验的感觉:
当你成功地通过冥想向内走,
放下外部环境,虽然只是你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在,
像世界从你生活中“退去”。
当你经过身体,再向内走,就好像对身体的觉察退去了。
同样,当你超越呼吸,就好像呼吸消失退去。
而嘈杂的头脑,也终会退去。
一层又一层的无意识,也将逐渐退去。
【它们只是“看起来”退去】:然而,这些不曾真的退去,而只是这个过程所体验到的感觉。
因
此,在走向无对象、无形三摩地之前,
的喜乐也会退去。
【无对象三摩地到来】:当这些充满真知的潜在印象(
1.50
)和其它印象一同退去,无对象
专注才
会到来。它是专注于一个对象(
1.17
)的四个冥想阶段之后的一个状态。
当注意力进一步向内走,即便是低层三摩地中所得
但就好
【至高的无欲】:一路上,会系统经验到无欲(不执著)的各个阶段,以及这一过程如何深
< br>入内在
(
1.15
),直到至高的无欲(
1.16
)。
第
2
章
修行品
/
练习(
Sadhana Pada
)
减少遮蔽自性的粗染色(
2.1-2.9
)
【通过
Kr iya
瑜伽减少染色】:第
2
章开始的几节经文,介绍了特定的方法以减少头脑障碍< br>
的粗染色
(
kleshas
,烦恼),正是这些障碍遮蔽了真我。
的细染色)。
【
Kriya
瑜伽的三个练习】:减少粗染色的第一部分叫
(
samadhi
)的方向。
Kriya
瑜伽包括三部分(
2.1-2.2
)
:
(此章其后的经文则对治头脑障碍
Kriya
瑜伽,给人指明了三摩地
1.
训练感官
2.
在教导下研究你自己(内省)
3.
放开染色(
klishta
)的思维印象
【减少染色】:五种染色(
2.3
)涉及到不觉知(灵性上的无知)
(
2.5
),自我
/
我性(
2.6
),
active
,
迷恋(
2.7
),排斥(
2.8
)和恐惧(
2.9
)。对治这些染色要经过四个阶段:活跃(
隔离(
separated
),衰减(
attenuated
)和种子(
seed
,休眠)< br>(
2.4
)
。
(染色的过程于经文
1.5
中第一次提及。)
【超越四种不觉知】:不觉知(无知,
avidya
)是导致其它染色的根本原因。它呈阶段性发
展并消
融(
2.4
),有四个类型(
2.5
):
1
)视短暂为永恒,
2
)视不纯为纯粹,
3
)视痛苦为
愉快,
4
)
视非我为真我。
2.1
Yoga in the form of action (kriya yoga) has three parts:
1) training and purifying the
sen ses (tapas), 2) self-study in the con text of teach ings (svadhyaya), and 3) devoti on and lett ing
go into the creative source from which we emerged (ishvara prani dha na).
(
tapah svadhyaya ishvara-pra ni dha na kriya-yogah
)
行瑜伽(
kriya yoga
)有三部分:
1
)训练并纯化感官(
tapas
),
2
)在教导下研究自已(内
省,
svadhyaya
),以及
3
)献身于神(
ishvara pranidhana
)。
【结合三项练习】:这些原则我们都很熟悉,但视它们为一体则更加有益。他们作为一个练
习会更
容易记住,并成为日常生活的好伙伴。
【提醒自己进行
kriya
瑜伽】:你可以设定一句简洁的话,时常提醒自己,如“我要训练感
官,探索
内在,并放下执著。”然后瑜伽经中的其它练习,也可依此进行。要记住这只是消
除思想染色的粗浅
阶段,是为更精微的部分(
2.10-2.11
)做准备。
【
Ishvara pranidhana
】:此练习的重点在于,要在真诚、献身或虔诚的态度中去放下。人
们很容易
陷入有关神、古鲁(精神导师)
、万物之源的争论。瑜伽则是宽泛、不分宗派的,
tapas
)的影像、欲
/
放下”的态度,其它两项练习将没
让每个人自己去觉知这些真相。更重要的是放开、而不是执着于感官(
望,不执著于内省中显现的个人特征。没有这一
“放开
有
(
或少有
)
价值,你会得到知识,但得不到自由。
【
Ishvara
的意思】:在《奥义书》中,该词表示一种集体意识的状态。因此,神并 非高高在
上,位
于日月星晨之外;神实则为一终极实相的状态。但由于缺乏直接体验 ,长久以来,宗
教将神人格化,
并赋予不同的名字和形象。当一个人扩展个人意识, 到达“宇宙意识”的程
度,即达到自我认知
/
自我
实现,此人已认 识到“万物一体”的最终原则,即,已认识到位
于一切形式、名称之下的“全我”
学生自己探求。
【现代
kriya
瑜伽】:虽然帕坦伽利只提到这三个基础练习是
kriya
瑜伽,但一些现代老师认
sushumna
)
,
这些辅助
(
universal self
)
。导师们通常绕过与神相关的概念,鼓励
为整个《瑜伽经》都是
kriya
瑜伽。而且通常包括呼吸练习,同时关注中脉
(
练习很有用,不管是作为
kriya
瑜伽的一部分,或者从调息练习
并有其它身体练习。
要注意这些不同的方法,
以免被市面上花样繁多的瑜伽迷惑。
(pranayama
,
2.49-2.53)
、
哈达瑜伽、亢达里尼瑜伽或谭崔中分离出来的单独练习。
2.2
That Yoga of action (kriya yoga) is practiced to bring about samadhi and to minimize the colored
thought patter ns (kleshas).
(samadhi bhava na arthah klesha tanu kara narthah cha)
练习行瑜伽
(
kriya yoga
)
可到达三摩地,
并最小化
(
minimize
)
思想模式的染色
(
kleshas
)
。
kriya
瑜伽的原因和背景:
【
Kriya
瑜伽的原因】:此节经文给出了练习
1.
Kriya
瑜伽纯化头脑,减小粗染色
(
2.3, 2.4
)
。
2.
Kriya
瑜伽是初期旅程,能直接通向三摩地。
【看清这一系统过程】:当你刚进入平息头脑的粗
(
重
)
阶段,如第
1
章
(
1.30-1.32, 1.33-1.39
)
中
的那些练习时,最好看清楚这些练习中的系统性。然后,粗染色
(
kleshas
)
通过
kriya
瑜伽减弱,也即此节 经文所述。再然后,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更细
(
更精微
)
的“衰减”
(
2.10-2.11
)
阶段,以及打破业的连接
(
2.12-2.15
)
。
(
译注:“衰减”即
2.4
中四阶段之一
)
此节经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它给出了消除烦恼
遇到许多对
klesha
一词的解释、定义、讨论和争论,但从
(kleshas)
的方法。我们可能会
2.3
节经文中很清楚地看出,它
与迷恋和排斥一类的意识习惯
(
mental habits
)
有关。有人会说
klesha
的意义极其精微,
然而,对于
冥想新手来说它同样实用。再者,我们都知道一切问题来源于迷恋或排斥。
在此,经文指出了衰减
(
虽然还不是消除
)
头脑负面习惯的方法,即
当冥想学生在看似复杂的原则中挣扎时,
2.1
节中的三项练习。
最有用
这里却给出了包括这三项练习的简洁建议。
的就是:“训练感官、内省和献身于神”这三原则简单易懂,而且消除头脑混乱的效率非常
2.3
There are five kinds of colori ng (kleshas): 1) forgett ing, or ignorance about the true
nature of things (avidya), 2) l-ness, individuality, or egoism (asmita), 3) attachment or addict ion to
men tal impressi ons or objects (raga), 4) avers ion to thought patter ns or objects (dvesha), and 5)
love of these as being life itself, as well as fear of their loss as being death.
(
avidya asmita raga dvesha abh ini vesha pan cha klesha
)
有五种染色(kleshas
,烦恼):
1
)健忘,或对事物真性的不觉知(
avid ya
,无知
/
无明)
,
2
)
我性、
个体性、或自我(
们就是死亡。
asmita
,
I-ness/individuality/egoism
),
3
)执著或迷恋意识印象
/
对象(
raga< br>),
4
)排斥思想模式或对象(
dvesha
),
5
)爱这些(以上)事物如性命,以为
失去它
【瑜伽中最重要的练习之一】:让自己觉察这五种染色(
kleshas
)是整个瑜伽科学最基础、
最重要
的练习之一。注意《瑜伽经》的第
扩展了上述概念,描述了五种染色的性质。
后的经文则描述了对治更细微染色的过程(
先减少粗染色,然后才是细的。
1
章前四节经文定义了瑜伽,而
1.5
节介绍了思想
Kriya
瑜伽对治粗
(
重
)
染色(
2.1
),而随
2.12-2.11,2.12-2.25
)。这一工作分阶段展开,
模式的不同层次,它们要么是染色的(
klishta
),要么是未染色的(
aklishta
)。现在,此节
经文中
【五种染色(
kleshas
):】每种染色都在后面的经文中描述:
Avidya
(
2.4, 2.5
)
=
灵性上的愚昧、健忘、遮蔽、无知。
Asmita
(
2.6
)
=
与
我性(
I-ness
)” 相关
Raga
(
2.7
)
=
迷恋,上瘾
Dvesha
(
2.8
)
=
排斥或推开,憎恨
Abh in ivesha
(
2.9
)
=
拒绝失去,害怕个体死亡,欲望生存,执著生命
【染色的四个阶段】:五种染色的思想模式,都会处于四个阶段之一。这些在
2.4
节中描述。
【让思想流动】:觉察染色(
kleshas
)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静静坐着,有意识允许思想念
头升
起。这不是说要思考或焦虑。它是一种实验,
在不重要的印象上进行实验。
例如,想象一个水果,并观察头脑中出现什么。一个苹果来到脑海中,如果你喜欢它,被它
< br>吸引,就
说“迷恋”。也许不会太强,但你会注意到一些染色。你也许会想到梨,但会注意
到有一点点
排
斥”,因为你不喜欢梨。
【对染色的实验】:允许各种形象到来。
我经常拿十几粒小石子,
让人们挑自己喜欢的一个。
然
后再让他们挑一个不怎么被吸引的(有些人会说他们“不喜欢”某一个石子)
很简单的实验,显示迷恋和排斥的产生。
或排斥很少。
从无意识进入到脑海中的诸多对象上,
都可以进行这一实验。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世界。观
最好先在染色较轻的想法上实验,
。这是一个
因为其中的迷恋
其中你有意识地让一个形象到来。最好先
察你的注意力被某个事物
/
人吸引,或避开某个事物
/
人。
更难一点的是,观察你经过时毫无反应的事物。这些就是给头脑留下中性印象的例子。
【逐步觉察强染色】:通过这样的观察,很容易逐渐注意到更强的迷恋或排斥。当我们能够
觉察染
色的类型,我们就可以开始减弱染色,见下一节经文。
2.4
The root forgetting or ignorance of the nature of things (avidya) is the breeding ground for the
other of the five colorings (kleshas), and each of these is in one of four states: 1) dorma nt or in
active, 2) atte nu ated or weake ned, 3) in terrupted or separated from temporarily, or 4) active and
producing thoughts or actions to varying degrees.
(avidya kshetram uttaresham prasupta tanu vicch inna udara nam)
健忘,或对事物真性的不觉知
(
avidya
),
是其它五种染色
(
kleshas
)
的温床,且每种染色
都处于以下四
种状态
(
阶段
)
之一:
1
)
休眠或停滞,
2
)
衰弱或衰减,
3
)
阻 隔或暂时隔离,
4
)
活跃,并产生各种思想
和行动。
【系统地减少染色】:这些染色(
kleshas
)为以下状态之一:
1< br>)活跃,
2
)暂时阻断,
3
)
衰弱或
衰减 ,
4
)休眠。我们需要觉察这些阶段,以便系统地减少染色。然后思想模式就不
再成为深入冥想
的障碍,这就是目标。
【染色的四个阶段】:第一步是观察某个思想模式的染色目前处于哪个阶段。这一自我觉察
(
self-awareness
)的练习是一项冥想和日常生活中的好伙伴:
1.
活跃,唤起的(
udaram
):是头脑表层活跃的思想模式,或那些通过身体行为(通过行
为工具,
karmendriyas
,包括移动、持握和讲话)展现自己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可以是轻微、
极端或
二者之间。但无论如何,它们是活跃的。
2.
阻隔的,隔离的,中断的(
vicchinna
)
:
是由于一些距离或隔离,目前不太活跃的思想模
式。在欲望对象不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常常体验到这一点。比如,诱惑或迷恋虽然存在,但
不如事物
在眼前时那么活跃(强烈)
活(但也不是真的衰减了)。
3.
衰减、衰弱(
tanu
):这一思想模式不但隔离,而且衰减了吗?有时候,我们以为某个习
惯模式已经衰减,但其实没有。但我们没见到所执著的事物时,
减”,其实不然,不过是在那一刻,它没有显现而已。
这是改变头脑习惯当中最大的陷阱之一(译注:新手会误以为隔离就
确实需要从“活跃状态”中拉开距离,以到达“隔离状态”
是关键。
4.
休眠,潜在,种子(
prasupta
):是休眠或潜在状态的思想模式,就像没有发芽的种子,
然而,
仍会在合适的环境中生长。
思想模式会暂时处于休眠,
就像在睡眠中,或当头脑注意力被转移时候。
或一些视听感受到来,这一思想模式就带着它所有的染色,再次苏醒(激活)
最终,染色思想的种子可在冥想之火中烧掉,而一颗烧掉的种子就不会再发芽。
【这些通向哪里?】通过瑜伽冥想,思想逐渐弱化,然后大部分处于休眠。随后,在深入冥
< br>想中,
休眠的“种子”最终被烧掉,不再萌芽。于是,一个人便从过去的染色思想中解脱。
【示例】:一个例子能帮助理解这四个阶段。以四个吸烟者为例。而原则不仅适用于香烟,
同样适
用于人、观点、概念、信仰、思想或情感。这一原则也不仅适用于粗想(
thoughts
),也适用于细想(
subtlest of men tai impressio ns
精微意识印象)。
gross level
然而,当其它思绪、
。
0K
了)。首先,我们
那一
“隔离”看起来就像“衰
。就好像我们暂时忘了那个事物。它仍有染色,但未激
,但随后着手减少思想的染色才
A
:
从未抽烟,亦没有任何抽烟的欲望。当
A
看到香烟时,他能认出来。头脑中存在这
一记忆,但完全是中性的一一它只是一个事物,或一种对事物的识别。它是未染色的,
即
aklishta
。(香烟也可能会染色为“排斥”,如果他因别人抽烟而不快的话,但那 是另
一种情
况。)
B
:
抽烟多年,几年前戒烟。偶尔她还会说自己很想再抽一支,但由于健康原因并不真
的去抽。
她对香烟的深层印象仍是染色的,
而且同时显现在无意识与有意识(清醒)状态下。有时,
对香烟的印象并不活跃,
比如在她睡着,或被其它事分散注意力的时候。
该印象仍俱有潜在的浓重染色。
不过在潜在层面,
C
:
抽烟多年,几年前戒烟。他经常说:
“噢,不,我不想抽烟;我连想都不会想它。
”
/
迷恋”染色,但
与此同时他的手势和姿态则表示不同的意思。他可能有很重的“执著
是显意识不允许它们现身。虽然与这一思想模式有所隔离,
它会在人睡着或被其它事转移注意时变为潜在形式)
伽的作法。
D
:
抽烟多年,几年前戒烟。经过在“隔离(
但染色并未真正衰减(虽然
。这种对染色的屏蔽阻隔并不是瑜
Vicchinna
)”阶段的挣扎,她学会了在冥
静观它慢慢褪色。在
想中与抽烟欲望同在,允许对香烟的迷恋升起,逐渐不涉入其中,
这段时间,这一思想模式有时活跃、有时隔离、有时暂时休眠。不过,她看起来就像一
个从不抽
烟的人。不但在睡觉和注意力转移时、即便在真的看到香烟时,抽烟的欲望都
已经退回种子形
式、或已完全消失。
【注意每个思想所处的阶段】: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思想,以一种温和、不评判的方式,
注意思
想模式所处的染色阶段。
它可以变得很有趣,而不是一项艰苦工作。头脑相当喜欢天
马行空、想东想西,或在自身之内、或通过感官,搜寻并对欲望对象做出反应。
有很多思维在头脑中通过,其中许多是染色的。这就是头脑工作的方式;它并非好或坏。通
过注意染
色思想,识别并了解它们的性质,我们能逐渐变成这一过程的观照,
脱。然后在生活、冥想中,灵性领悟才更容易来到注意力的前台。
【关于染色的头脑训练】:关于衰减、减少染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头脑认识到这些染色
只能带
来麻烦,别无它用(在经文
2.33
中描述)。
”这一简单训练是衰减染色的起始(过程
。注意这
并从染色中解
它意味着要训练头脑,让它知道“这是没有用的。
始于观察,然后进入衰减)。类似于教育小孩子;方法就是说这“有用”或“没用”
并非“好”或“坏”的道德评判。更像是在路途中,是走左还是走右更有用的问题。
【我们通常卡在一个死循环中】:生活中,我们通常发现染色思想从“活跃”到“隔离”
假。
【打破循环】:然而,当卷入这一循环,我们很可能从来没有真正衰减它们(的染色)
其进入休眠状态。意识到这一可能性很重要,然后我们能有意识地展开衰减染色的过程。
,然
后再恢复“活跃”。就这样来回循环。它们要么活跃地产生各种问题,要么隔离一段距离,
就像去度
,或使
【冥想以衰减染色】:这就是为何在从这些深层印象(
2.11
)的解脱中,冥想有极大的价值。
静静
坐着,聚焦头脑,有意识允许这一循 环开始,就在注意力的前台。它会逐渐弱下去,于
是体验到更深
的宁静,此时才能与灵性有更深入的接触。
2.5
Ignorance
(
avidya
)
is of four types: 1
)
regard ing that which is tran sie nt as eter nal, 2
)
mistak ing the impure for pure, 3
)
thinking that which brings misery to bring happ in ess, and 4
)
tak
ing that which is no t-self to be self.
(
an tiya ashuchi duhkha an atmasu n itya shuchi sukha atma n khyatih avidya
)
不觉知(
avidya
,无知)有四种类型:
1
)视短暂为永恒,
2
)不纯为纯粹,
3
)痛苦为快乐,
4
)非我
为真我。
【
Vidya< br>是有知识:】
Vidya
意思是知识,尤其是对真相的了解。它不仅是头脑了解,也是< br>
超越头脑
的灵性认知。当把“
A
”放在
Vidya
一词之前,“
A
”的意思是“没有”。
【
Avidya
是没有知识:】
因此,
Avidya
意思是没有真知,或无知。它是忘却灵性实相的第
一种形
式。它不光是常规意义上的一种思想模式。
相的连接。
< br>【不觉知(无知)的意思】:
Avidya
通常译为不觉知(
ignoranc e
无知、无明)。它并不是获
得更
多知识,像上学那样,学这学那以得到文凭。
其实,不觉知(无知)是需要移除的东西,
Vidya
。
就像移开遮挡视线的云团。然后,当不觉知(无知的云)消失,我们就见到了真知
它是失去了与万物合一、纯粹觉知这一真
【
Avidya
(不觉 知
/
无知)是其它染色的温床】:
Avidya
像一块布,像一块屏幕,电影 就投映
在上
面。它为后面四种染色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相混淆。
【有四种主要形式:】
?
视短暂为永恒:比如,认为地球和月亮是永恒的,
所有一切都会消失,我们所谓的“拥有”不过是相对的。
?
视不纯为纯粹:例如,以为我们自己的、某些人
/
事
/
情景相关的思想、情感、意见或动
机是纯粹的好、健康和灵性的,而实际上它们是一大堆取向、爱好的混合。
?
视痛苦为快乐:例如,在我们社会、家庭或文化环境中,有许多行为当时充满了快乐,
后来却发现
完全是痛苦。
?
视非我为真我:例如,我们会认为自己的国家、名字、肉体、职业或个性等同于“我是
谁”,在最
深的、永恒真我的层次,将这些东西误认为就是自己。
【宏观微 观都适用】:当你思考
Avidya
的这些形式时,会发现它们既适用于宏观,也适用于
微观,
正像巨大的地球和一个微小物体一样,都不是永恒的。
【我是西红柿】:想象我告诉你:“我是一个西红柿。”你会怎么想?
一开始,你会微笑,等
着听笑话的后半截。而如果我一再重复:“我是一个西红柿。”如果你开始认识到,我真的相
信自己
是一个西红柿呢?你会认为我疯了,
我们跟这些东西认同,然后误以为:
想把我锁起来。是的,这就是生活中我们的方式。
“这就是我。”这就是
avidya
,是不觉知(无知)的面
“我是
便会说:“我是佛教徒、
或者以为财产永远是自己的,忘记了
Avidya
(不觉知)就像误将一件事与另一件
纱阻挡我们看清。我们来自某个国家,于是便以为我们就“是”那个国家。我们说:
美国人”,或“我是印度”人,诸如此类。我们跟随某个老师或宗教,
基督教徒”等等。我们还说:
“我是一个女儿、儿子、父母、姐妹或兄弟;我是这个那个行
为的‘做者’;我是好
/
坏的,我快乐
/
悲伤。”其实上,这些都与最终的“我是谁”无关。当
一个人
觉知到“我是谁”超越以上这些,就开始了穿透无知、看见真相的旅程,也即认识 真
我一一不管你以
什么名字称呼它:
无上觉知、真我、灵魂或其它的。这就是瑜伽冥想的旅程,
带领一个人穿越非我的无知(
avidya
),了解自己真正是谁。
【
Avidya
(不觉知)使我们陷入麻烦】:一开始,正是
Avidya
(灵性上的健忘
/
不觉知
/
无知)
使我
们陷入思想的纠缠当中。如果在思维升起的刹那,同时伴随有对真相的觉察(
vidya
),
则不会有自我、迷恋、排斥或恐惧涉入的空间。就只会有觉知存在,而其静观下的意识流则
无法使注
意力偏移。觉察这一对思想的不觉知(健忘)正是练习所在。
【错误的方向】:
Avidya
(不觉知)是一种方向上的错误(并不是说人与世界是个错误)
。一
个方向带你到痛苦之中,而另一个则通往永恒喜乐。
2.6
The coloring
(
klesha
)
of I-ness or egoism
(
asmita
)
, which arises from the ignorance, occurs
due to the mistake of tak ing the in tellect
(
buddhi, which kno ws, decides, judges, and discrim in
ates
)
to itself be pure con scious ness
(
purusha/drig
)
.
(
drig darsha na shaktyoh ekatmata iva asmita
)
从不觉知(无知)中升起的“我性”或“自我”
(
asmita
)染色(
klesha
),产生于误以为智
purusha/drig
)。
(
l-am- ness
),
性(
buddhi
,用于知道、决定、判断和明辨)就是纯粹的觉知(
【个体性最精细的形式】:
Asmita
是个体性最精细的形式。它并非“我是”
“我性” (
I-ness
)。
正如我们说:“我是一个男人< br>/
女人”或“我是这个
/
那个国家的人。”它是一个去除所有这些
身份的
【误以为是我】:然而,当我们视“我性”
(
asmita
)为一种染色(
klesha
)时,会看出其中
发
生了某种错误。错误就是:对象事物的思想模式错误地与“我性(
asmita
)”相联系,因
。
此才会说这是一个染色的思想。我们错误认为这个那个思想就是“我是谁”
【头脑中的画面并非中性的】:想象一个没有“我性”染色的思想。这种未染色的思想无法
< br>打扰你
的冥想,也不会控制你的行为。实际上,有相当多中性思想。比如,我们会在生活中
遇到不少知道、
却从未见过的人,关于这些人的记忆就既非迷恋,也非排斥。它意味着,画
面只是存储在头脑当中,
中性的、未染色的。
【去除思想染色】:想象一下,当你能控制这一染色过程该多好。
我们就去除染色,于是从它的控制中解脱(起码也要衰减它)
不仅有利于外部世界里的生活,同时纯化了头脑,以体验深层冥想。
【我性是其它几项的必要条件】:思想被“我性”染色,是迷恋、排斥和恐惧产生作用的必
< br>要条
件。因此,“我性”被视为思想的一个染色过程。练习就是要觉察这一染色,以及它怎
样与其它思想
关联起来。
【像灯丝误以为自己就是电流】:我性染色就好像一只灯泡误以为自己就是电流。灯丝是灯
< br>泡中最
精细、最核心的部分,但它与灯泡发光的真正来源“电流”相比,仍然是虚假的。相
似的,
buddhi
(智性)在其最精微的层次,与其它头脑、能量和肉体层次相比,是一种非常
高级的(认知)工具。
然而,
buddhi
与纯粹觉知、或
shakti
(智性及其它粗重层次背后的
驱动力)相比,仍然是渺小的。
这一我性染色 认为它就是意识,忘记了真相,而这一错误障
碍了自我认知。当波浪忘记
/
不觉知
(
avidya
)自己同时也是大海的时候,我性便升起了。
2.7
Attachment
(
raga
)
is a separate modification of mind, which follows the rising of the memory
of pleasure, where the three modifications
(
sukha anu shayi ragah
)
迷恋(
raga
)是一种头脑波动(模式),它伴随着快乐的记忆而来,但迷恋、快乐、和对象
的记忆这
三者却互相连在一起。
of attachment, pleasure, and the
memory of the object are the n associated with one ano ther.
然后,如果迷恋
/
排斥出现,
。这将是冥想的一个作用。它
【迷恋随后升起】:一旦有了最初的健忘
/< br>不觉知
avidya
(
2.5
),于是升起了个体性
俄性
asmita
(
2.6
),接着就有了迷恋
raga
的可能性。
【迷恋是障碍,但不“坏”】:迷恋并非一个道德问题;它并非是“坏”的。它似乎是内置于
宇宙
和一切生物的本性当中。
【染色程度】:迷恋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其染色程度。如果染色强到足够控制我们,使我
们无法
反抗,则称为上瘾或强迫症。
【取得主动权】:在灵性练习中,我们想要掌控迷恋。冥想时,我们想要放下迷恋,以便体
验深层
真相。
【头脑天生爱迷恋】:然而,在觉察当中,我们要觉知头脑习惯性被吸引的各种方式。如果
你将这一(迷恋)行为看作头脑的天生习惯,
就容易接受一些,而不会感觉是头脑有了问题。
当你逐渐从迷恋中解脱,这一习惯也会带来快乐、引发微笑。
【在冥想中,觉察是必要的】:迷恋和排斥是最容易觉察的两种染色。在冥想中,觉察这二
者是一
项必要技能。静观(而不涉入)思想的能力就是建立在“看清并分辨思想的迷恋染色” 的基础之上。
【留心快乐过后的片刻】:想一下你刚体验到某种快乐的时刻。比如,你吃了一些喜爱的食
< br>品,比
如一块糖。注意当你把糖放在嘴里时,发生了什么。有一股香甜的味道,带来情感上
的愉悦。然后,
记住一两秒后发生的。
在愉快之后,马上有另一股情感,
要求重复这一体验。
这就是迷 恋
raga
的
意思。在经文的定义中
anushayi
被解释为相续 的、随后的。它就是第二
股情绪体验,或欲望,它就
是迷恋。它与品尝糖果时第一时间的愉快是不同的。
【迷恋与记忆】:正像上述糖果例子中的,那一体验的记忆可能在某一时间突然升起。在那
一瞬间,记忆给人的体验是快乐的。
如果那一欢乐记忆只是升起然后退去,
望就从中生长。这第二次波动就是迷恋。
回到它出现前的
地方,不会有任何问题。然而,它不会就此干休。于是产生了第二股情绪波,紧接着升起的
记忆,欲
同样,糖果产生的最初快乐不是问题所在。
哪怕是记忆的升起也不是问题。问题是第二次波动,也就是迷恋。
在日常生活以及冥想中觉察这“第二波”过程是一项极有用的练习。它使你领悟
察思想过程,染色逐渐衰减。
【打破连接】:本节经文提到三种头脑波动:迷恋、记忆以及记忆的后续。打破它们之间的
连接,
以及见者与所见之间的连接,
在后面经文(
2.12-2.25
)中讨论。
2.8
Avers ion
(
dvesha
)
is a modificati on that results from misery associated with some memory,
whereby the three modificati ons of avers ion, pain, and the memory of the object or experie nee are
the n associated with one ano ther.
(
dukha anu shayi dvesha
)
排斥(
dvesha
)是一种头脑波动,它源于将痛苦与某些记忆联系起来,其中排斥、痛苦和
对象的记
忆
/
体验这三者互相连在一起。
【排斥是另一种迷恋】:排斥实则是迷恋的另一形式。就是从心理上推开,但推开也是一种
联系,
正如迷恋是一种“拉近” 一样。
【排斥也是头脑本性】:排斥实际是一个自然现象,因为我们试图在诸多吸引与排斥之间建
立心理
平衡。
【排斥即是表面的,也是细微的】:要注意排斥可能非常细微,而深入冥想会揭示这些细微
排拆。
raga
迷恋
的更精微特性。同时它也有助于“无欲
/
不执著
vairagya
”(
1.12-1.16
)的深入。通过这样觉
就是解脱与迷恋有关的因果束缚的关键。
打破这一连接
然而,它在表层也同样容易发觉。因而我们可以观照它。
【排斥比迷恋更易觉察】:迷恋和排斥是最容易觉察的两种染色。其实上,排斥比迷恋更易
< br>觉察,
因为通常伴随有情绪反应,比如愤怒和焦虑。这一情绪反应可能温和,也可能强烈。
由于这些情绪反
应影响身体和感官,因而很容易在生活和冥想中觉察。
【减少染色】:注意下一节经文中减少染色的过程。要遵循这一过程,首先要觉察染色,例
如迷恋
和排斥。通过衰减过程,我们逐渐可以静观整个思想过程。
台。
【打破连接】:本节经文提到三种头脑波动:排斥、记忆、以及记忆的后续。打破它们之间
的连
接,以及见者与所见之间的连接,就是解脱与迷恋有关的因果束缚的关键。
接在后面经文(
2.12-2.25
)中讨论。
2.9
Even for those people who are learned, there is an ever-flowing, firmly established love for
continuation and a fear of cessation, or death, of these various colored modifications
(
kleshas
)
.
(
sva-rasa-vahi vidushah api tatha rudhah abh ini veshah
)
即使是饱学之士,也有恒常而牢固的“恋生惧死”之情,喜欢延续,害怕各种染色(
klesh as
烦恼)的
中止、死亡。
【保护虚假认同】:一旦有了不觉知(无知)或对自性的遮蔽(
去保护在这些虚假认同中建立起来的平衡。
【两种倾向】:在个人虚假认同建立之后,有两种自然倾向:
1.
喜欢延续:强烈执著于虚假认同,哪怕只是幻相。它(虚假认同)被认为是“我”
,虽
avidya
,
2.4, 2.5
),然后个
体性(我性
2.6
)升起,随之而来的是无数 迷恋(
2.7
)和排斥(
2.8
),于是就会有一种自然
的欲望
打破这一连
这就为深入冥想让出了舞
然它只是一些迷恋和排斥。甚至是排斥也要紧抓不放,以便维持虚假认同中的平衡。
2.
害怕中止:任何对虚假认同的威胁,
都被认为是死亡的威胁。
不光是对肉体死亡的恐惧
(虽然这可能是最强烈的),也是对终止任何虚假认同的恐惧。
【无人免俗】:许多求道者都落入一个陷阱,即认为灵性修行中,理智上的学习和理解就足
< br>够了。
对《瑜伽经》尤其如此,一个人可以无休止的分析和争论其梵文经文。不管是对治染
色,还是对死亡
的天然恐惧,理智理解都毫无帮助。
【了解去染色的必要性】:我们如此彻底地纠缠在迷恋和排斥之中,只是阅读相关文本是没
有帮助
的。我们会持续说:“我是这个,我是那个;我要这个,我要那个。
看到,即使在快乐迷恋当中,也包含着痛苦的种子(
然后他
/
她才能真正归于自性(
1.3
)
【想要事物保持原样】:在不觉知(无知)和我性(自我)的基础上,一旦诸多迷恋和排斥
之间达
到某种平衡,便有一种天生的欲望想保持原样。
也就是对终止虚假认同的恐惧。
【害怕改变】:人们抗拒
/
恐惧失 去现有的一切。就像恐惧死亡,虽然它不仅是指肉体中止。
”有多少次你曾说
“当我完全从迷恋和排斥中脱解的话……” 我们倾向于放开痛苦,
但却紧抓着快乐。
瑜伽行
者则
2.15
)
,
因而同样要放开(
2.16
)
,
抗拒失去虚假认同中精心维持的平衡,
通常,这一恐惧未能有意识的体验到。冥想新手常常会说:
当他对内在过程更加觉察,会升起细微的恐惧。
“我无所畏惧!
”一段时间以后,
【恐惧是自然的】:这与在人群中制造恐惧无关。而是指,在减少染色的过程中,它(恐惧)
是很
自然的一部分。要知道,这是在放开我们诸多无意识的深深迷恋和排斥。当冥想逐次、
系统地进行,
这一恐惧即不成为障碍。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20: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362.html
-
上一篇:全套瑜伽半月式(图文详解)
下一篇:瑜伽英文常用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