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9:24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西安无痛人流医院)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著,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

发展心理学
: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 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

发展
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
(年龄范围出生到
17-18
岁左右)
: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 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三、

儿童发展心理 学研究的内容

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③解释和测量
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

遗传决定论
以优生学创始者
高尔顿
为代表 ,
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
发展只是内
在因素的自然 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

环境决定论
以行为主义创始人
华生
为代表。

六、

相互作用论
的代表人物是
皮尔杰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 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
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 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

关键期
: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 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
2

8
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 到不良刺激影
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

最佳学习期
——
劳伦兹

九、
< br>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
普莱尔

1882

出版了第一部科 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儿童心理》
。它
标志
着科
学儿童心理 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
奠基人


十、
< br>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他用
日记法进行了
3
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
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



——时间短、取样大。



缺点
— —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十二、< br>纵向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 律。







——通过对个别或若 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
变到质变 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
——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
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
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
展的共同 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

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著的时期:①从出生到
2
岁,发展十分迅速;

2
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
平缓;③
青春发 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15

16
岁到成熟,发展 又趋缓慢

三、

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①发射行为; 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

定向反射: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

习惯化: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

去习惯化:
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 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
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

新生儿

(颜色视觉)


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
形状知觉:
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 像;
③婴儿还
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 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

深度知觉
: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
9
个月
的时候。

八、

视崖实验
: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


描述:
P70
第四章

一、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
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

格式: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指动作的结 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
移或概括。

三、

同化: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 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四、

顺应:
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 应现实。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五、

思维即为认知。

六、

感知运动期(0

2
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 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
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在儿童认识上的
两大成就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五、

前运算时期(
2

7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
征性格式在头 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前运算时期 分
①前概念或象征思维(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②直觉思维阶 段(这
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实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六、

自我中心:
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 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
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七、

具体运算阶段(
7

8

11
12


两个特点:
①获得了守恒性

②群集结构的形成

运算:
①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 的思维活动;②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
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③运算具有一种 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

八、

形式 运算阶段: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 可
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第六章

一、

语言:
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 ,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二、

儿童使用形 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②从单一特征到复 杂特征;
③从方
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三、

句子的理解: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四、

环境论:
①模仿说;②强化说

五、

先天决定论:①
先天语言能力说;②自然成熟说

第七章

一、

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①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里能力;②智力 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
能力

二、

智力测量编 制的基本原则:
①测验项目的选择;②标准化;③常模的制定;④测验的信度;⑤测验的效度

三、

维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

130
以上



极优秀;

120

129

优秀;

110

119
中上
(聪颖)

90

109
中等
(一
般)
;⑤
80

89
中下(迟钝)


70

79
低能边缘;⑦
69
以下

智力缺陷

四、

我国最权威的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五、

影响婴儿 怯生:
①父母是否在场。
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
或由母亲抱着,
那么陌生 人进来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母亲与婴儿有一定距离,就更可能产生害怕。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生 人的特点。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

人都感到
害怕,实验显示陌生人在场不一定引起婴幼 儿的怕,这要看儿童与陌生人的距离。④抚养者的多少。婴儿熟悉成人的多
少的影响其怯生程度,如果一 个婴儿由少数几个成人抚养,他所怯生程度可能比由许多人抚养的婴儿来得高。⑤婴儿与
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越密切,见到生人就越易产生害怕。⑥婴儿接受的刺激。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
视 觉刺激越多。怯生程度越小,因为这样的儿童已习惯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刺激。

六、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①对抗性条件作用;②系统脱敏法;③模特塑造法;④认识疗法


——实践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193.html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