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病性病护理学
一、导论
1
、皮肤的来源:表皮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2
、皮肤的基本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3
、表皮的结构成分: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
树枝状细胞: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默克尔(
M
e
r
k
e
l
)细胞、未定型细胞。
4
、表皮通过时间:基底层细胞由基 底层移行至颗粒层上部需
1
4
天,再由颗粒层移行至角质层上部而脱落又
需< br>1
4
天,两者总和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表皮更替时间。
5
、 真皮含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基质和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6
、毛发的生长分为生长期、退化期和休止期。
7
、皮肤的功能:屏障、吸收、分泌和排泄、免疫、感觉、体温调节、代谢。
8
、皮肤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部分,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9
、皮肤的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
、甲。
1
0
、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 水疱一侧,水疱沿
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 即脱离④牵扯已破
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的表皮一同剥离。
11
、表皮划痕试验(
d
e
r
m
a
t
o
g
r
a
p
h
i
c
t
e
s
t
)三联征反应:①划后
3
~
1
5
秒, 在划过
处出现红色线条②
1
5
~
4
5
秒后,红色线 条两边出现红晕③划后
1
~
3
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
风团状 线条。
1
2
、客观体征:
①斑疹
(
m
a
c
u
l
e
)
:
局限性颜色改 变,
皮损与周围皮肤平齐,
直径大于
2
c
m
时称斑片
(
p
a
t
c
h
)
。
②斑块
(
p
l
a
q
u
e
)
:< br>稍微隆起皮肤表面
,皮损表面较为扁平,皮损直径大于
1
厘米。
③丘疹
(
p
a
p
u
l
e
)
:
局限实质
皮肤损害,触诊可以感知隆起,皮损直径小于
1
厘米 。
④风团
(
w
h
e
a
l)
:
触诊可以感知隆起,真皮浅层水肿引起,暂时发生,此起彼伏,皮损消退全无痕
迹。
⑤结节
(
n
o
d
u
l
e
)
:
局限实性
皮肤损害,位置可深达皮下组织,外观圆形或椭圆形。
⑥水疱
(
v
e
s
i
c
l
e
)
和大疱
(
b
u
l
l
a
)< br>:限局隆起
腔隙损害
,内含浆液
,
透明外观。大疱
(
>
1
c
m
)
。
⑦脓疱
(
p
u
s
t
u
l
e
)
:触诊可以感 知存在,
腔隙损害
结构明显,内含脓液坏死组织
。
< br>⑧囊肿
(
c
y
s
t
)
:囊性皮损性质独特, 内含液休或粘稠物,位置
真皮或更深处
,触诊可有囊性感觉。
1
3
、客观体征之继发性损害
①鳞屑
(s
c
a
l
e
)
:
为已经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 层细胞,大小厚薄形态不一,糠秕状、蛎壳状或大片
状。
②浸渍
(
m
a
c
e
r
a
t
i
o
n
)
:
皱褶部位角层病变,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软白易脱落,继发感染
机会增多。
③糜烂
(
e
r
o
s
i
o
n
)
:
局限发生皮肤表面,上皮组织因故缺损,损害表浅未超基底,愈合较快不留
瘢痕。
④溃疡
(
u
l
c
e
r
):
局限发生病变部位,深度达到真皮皮下,破坏基底细胞结构,愈合较慢遗留瘢痕。
⑤裂隙
(
f
i
s
s
u
re
)
:
皲裂,条状皮肤组织缺损,皮肤弹性脆性变化,多见角层增厚部位,病变位
置深达真皮
⑥表皮抓破
(
e
x
c
o
r
i
a
t
i
o
n
)
:即抓痕
(
sc
r
a
t
c
h
m
a
r
k
)
外力搔抓过度形成,线
状点状剥脱缺损,累及表皮或达真
1
皮,损伤较浅不留瘢痕。
⑦痂
(
c
r
u
s
t
)
:
常附着于有渗液的创面上,由渗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后凝结而成。
⑧瘢痕
(
s
c
a
r
)
:
组织损伤病变导致,新生组织修复而成,光滑,无弹性,无皮纹、无毛发。
⑨苔藓样变
(
l
i
c
h
e
n
i
f
i
c
a
t
i
o
n
)
:
反复搔抓磨擦,
皮肤局限粗糙进厚,
常伴剧痒影响睡眠,
易引起恶性循环。
⑩萎缩
(
a
t
r
o
p
hy
)
:典型皮肤退行性变,见于老化或者病变,累及深度可不相同,临床表现各有差
异。表皮萎
缩、真皮萎缩、皮下组织萎缩。
13
、视诊内容:性质、大小和数目、颜色、界限及边缘、形状、表面、基底、内容、排列、部位和分 布。
二、皮肤病的预防治疗
(一)内用药物:
1、抗组胺药:
H
1
受体拮抗药(第一代:扑尔敏,分子量小,副作用大;第二代: 分子量大,副作用小)
H
2
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
2
、糖皮质激素:抗炎、抗休克、抗增生、抗过敏、免疫抑制
不良反应:溃疡加重穿孔、低钾血症、骨质疏松
与补钾
+
补钙
+
保胃药物合用
(二)外用药物:
1
、药物浓度不同,治疗目的不同。
2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
1
)正确选用外用药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 因及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
2
)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 斑,丘疹而无渗液时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
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是渗出不多时 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
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 软膏,
5
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
(
3
)
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方法,生理特点(性别、年龄、部位)
,低浓度至高浓度,不良反 应。
3
、光动力学治疗(
P
D
T
)
:光 敏物质
-
选择性聚集
-
吸收光子能量
-
产生大量单态氧损失 细胞结构
三、病毒性皮肤病
1
、带状疱疹
1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V
Z
V
即人疱疹病毒
3
型
H
H
V
-
3
) 引起的两种不
同疾病。水痘多见于儿童,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2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在即将发疹部位有局部感觉异常或疼痛;沿神经支配区域的成簇小水泡,呈单侧 分
布;神经痛,年纪越大越严重;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
3
、特殊类型:眼、耳、内脏带状疱疹。
4
、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
(
R
a
m
s
e
y
-
H
u
n
t
综合征)
:
V
Z
V
病毒侵犯膝状神经 节、
面神经的运动和
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5
、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皮损消退后四周疼痛持续存在,多发于老年人。
6
、单纯疱疹: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
四、细菌性皮肤病
1
、脓疱疮
1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2< br>、大疱型脓疱疮:噬菌体
I
I
组
7
1
型金黄色葡萄球 菌所致。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
3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
S
S
S
S
)
:
由凝固性阳性的噬菌体
I
I
组
7
1
型金葡菌引起,
尼氏征阳
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168.html
-
上一篇:皮肤性病学总复习(必考)
下一篇: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