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家庭教育与儿童少年心理健康
的关系
——孩子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的成因及防治
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
潘桂珍
213016
提纲: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而当 今社会,困扰着人们的最突出的问
题之一,便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存 在哪些不
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究竟是什么使孩子变得这么令人头痛?难道我们给孩子的爱
不够? 面对孩子的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究竟该怎么办?我们的教育究竟存在
什么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 我对此作了一些观察和研究。初步明白了:孩子
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多种多样。家庭教育是孩子不良情 绪和行为习惯形成的根
本原因。不是我们的爱不够深,而是爱得不够理智。家长是防治孩子不良情绪和< br>行为习惯的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健康心理的决定因素。教育必须重视
对家长的教育。< br>
关键词:孩子
青少年
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
成因
防治
家庭教育
心
理健康
家长教育
正文:孩子是 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而当今社会,困扰着人们的最突出的问
题之一,便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的抱怨“我女儿特别不
省事,爱扔东西,爱打人,你越是不让他动的东西,她偏要动, 真是气人!
”
“我
儿子特别任性,不听大人话,经常要这要那,不给买就发脾气,不哄 他就没个完,
真拿他没办法。
”
我作为一名学生的家长兼教师正经受着类似的困扰。< br>现状迫使我
不得不思考:难道我们给孩子的爱不够?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主要有哪些
呢?究竟是什么使孩子变得这么令人头痛?面对孩子的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
家长究竟该怎么办?我 们的教育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对此
作了观察和研究。下面是我观察到的现象和几点 看法:
一、
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多种多样
经 过我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孩子们的令人头痛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任性、爱发脾气、爱生气: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以自我为中心,不
听他人讲道理。稍不满足,就大吵大闹,非要大人满足他的要求不可。即使客人来家或出去做客时也不顾大人劝阻。
2
、人来 疯:家里来了客人,孩子表现得比平日活泼好动,惹得父母发火,忍
不住吆喝及处罚孩子,有时搞得主、 客尴尬异常。
3
、损坏物品:不爱惜财物,故意损坏家中的物品、别人的物品、自己的物品。
4
、不爱吃饭和挑食:不吃早餐;一边吃饭一边玩或看书;家 长不答应他的条
件就拒绝吃饭;因没有某种菜而不吃饭。
< br>5
、学习上依赖的习惯:不能独立学习,不能自觉地预习、自觉地完成家庭作
业。稍微有 点难的题目就问家长。甚至不愿做作业。
6
、懒惰 :该做的事不愿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贪图安逸。独立生活能力
差
。
7
、奢侈:花钱大手大脚。吃零食、买玩具、打游戏。
8
、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一点小事就可以使他们伤心落
泪,沮丧颓废。有的孩子,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的打骂就离校出走或自杀。
此外,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还有:占有欲强、气量小,霸道、颐指气使,不易
和别人 搞好团结等等。
二、家庭教育是孩子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
常言道:
“治病要治根”
,为 了探究孩子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的成因,我不得
不研究起家庭教育来。因为生理的成熟是儿童少年发展的 物质前提,环境与教育
是儿童少年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次,有位母亲拜访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显得很痛苦的样子,
说:
“我的孩
子过去很好,可现在变了,我没有什么办 法能对付他,他谁的话都不听,这该如
何办?”马卡连柯提了两个问题,不再问了。他对孩子的不听话全 然明白了,对
这位母亲说:
“你对孩子的爱是不容怀疑的,
可是你对孩子的爱是溺爱,
正是这种
‘爱’害了孩子。你得知道,这种溺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礼物
,孩子的 任
...............
性、娇惯都是由溺爱而起的,家长爱孩子,结果却害了孩子 ,这是为人父母者始
料未及的。
!
”俗话说:
“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司马光曾告诫人们“为人母者
不患不慈,患知爱而不知教也。
”
孩子上述情绪与行为的形成,主要是教育家庭教育失误的结果。
1
、孩子任 性、倔强,爱发脾气、爱生气,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不该
拿大人给他拿了;不该得到的大人 给了。如分蛋糕本来每人一块,但孩子爱吃,
说还要吃妈妈那一块,妈妈马上给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 ,大人不答应他的要
求,孩子就哭闹、发脾气。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孩子一不称心就打,也易造成孩子的脾气急躁、个性倔强。也有的父母教育不一致,如爸爸严、妈妈迁就等。当
然,也有孩子是因为 作息时间不正常、身体不适导致发脾气。长辈的溺爱即过分
宠爱、娇惯、迁就孩子,使孩子产生以下不良 的心理效应:第一,蛮不讲理。有
些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只要一哭闹,就马 上给予满
足,这样养成了孩子把哭闹当成制胜的法宝。第二,自私心理。由于长辈事事围
绕着孩 子转,容易使孩子形成“我最重要”的自私心理,一不听他的,便会吵闹。
第三,依赖心理。由于长辈的 溺爱,本来只要稍微付出一点努力便能办到的事,
孩子既不愿也不会做,事事依赖别人,这样孩子一有需 要,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
自己,而是依靠长辈,一旦得不到满足,势必采取撒娇、吵闹等手段。
2
、孩子
“人来疯”原因多种多样。父母忙于待客,减少对孩子的注意, 孩子以
打岔唤起关注。对客人来访,孩子相当好奇,也乐于参与,想在客人面前表现自
己,但社 交技巧较差,不知道如何表现得恰到好处,常表现出大声说话、狂笑等
不受欢迎的行为。客人来访改变家 中既定的步调,有时孩子会打岔表示抗议。
3
、
孩子损坏物品的行为分为无 意损坏和故意损坏两种类型。
第一类主要是由以下
原因引起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盲目模仿心 理,显示自我能力,感到有趣,注
意分配和转移的能力差。第二类行为的主要起因是赌气心理、满足个人 需求、嫉
妒心理、报复心理。
4
、孩子为什么不爱吃饭和挑食?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饮食不当,膳食营养不平衡,造成孩子饮食营养不足或缺乏。例 如,
有的家长给孩子吃的动物性食物过少,引起孩子缺锌和缺铁,缺锌就会造成味觉
不好,食不 知味;缺铁则会使孩子消化功能不良,形成厌食,出现贫血,面黄肌
瘦。相反,另一些家长给孩子吃的蔬 菜太少,引起孩子体内缺少维生素
C
、胡萝
卜素、叶酸等,也会造成食欲减退。
其次,饮食环境不当,生活没有规律,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光顾街边不卫生的
小吃摊,导致肠 胃病、肝炎;有的家长允许孩子看电视、打游戏机至深夜迟睡、
早晨起床迟,饮食不定时,主餐吃不好, 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第三,平时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当。家长的溺爱、迁就养成了孩子不良的饮 食
习惯。例如,你要孩子吃饭,他不买你的帐,偏要玩;你要孩子吃饭,他要讲条
件,不满足他 的条件他就不吃;你要孩子吃饭,他说今天桌上没有他要吃的菜,
就是不吃,等等。
第四,受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有的家长有偏食习惯,常在饭桌上挑
挑拣拣,孩子受其影响,在心 理上得到一个暗示:某些菜和某些肉就是不好吃,
以后每逢吃这些菜或肉就干脆不吃。有的家长在孩子面 前乱许愿,以买玩具或衣
服等来刺激孩子吃饭,
这就养成了孩子以拒绝吃饭来要挟父母买这买那 的坏习惯。
第五,平时家长让孩子吃零食过多。孩子平时喜欢吃甜食、零食。有的家长
以为零食吃得多有利于孩子健康,于是零食不断,如糖果、果冻、话梅、薯条、
干脆面,以及某些口服 液等。甜食、零食多了体内血糖就会升高,血糖达到一定
的程度,就会抑制摄食中枢,影响食欲。零食倒 掉了主食,甜食倒掉了孩子的胃
口,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的食量。
第六,家长缺乏 基本的医学卫生常识。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生病,发现孩子稍
有咳嗽,就乱给孩子消炎药;稍有热度就乱让 孩子吃退热药,结果吃坏了孩子的
肠胃,影响了孩子的食欲。
5
、学习上依赖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该让孩子独立学习的不让孩子独立学,
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家长怕孩子寂寞,
自己‘陪读’
,或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孩子作业不会做,家长甚至包办代替。
6< br>、
孩子懒惰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
大部分孩子小时候是爱劳动的,
一刻也安静
不下来。
但大部分家长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如孩子扫地,
父母说:
“你扫了我
还要扫,不如不扫。
”久而久之,孩子爱劳动的兴趣泯灭了。中国有句古话:“习
惯成自然。
”
长此以往,
孩子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家人为他的服务 ,
偶尔让他自
己做,他即使会做的事也不愿意做。
7
、为什么有的孩子花钱如流水?
该节省的钱不教育孩子省,
养成奢侈的习惯。
孩子除父母每月给的零花钱外,
还有 压岁钱、生日钱、亲友给的钱、学习奖、听话奖等款项,平均每人每年几百
元零花钱。一个孩子有这么多 钱,父母又不指导孩子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钱,孩
子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孩子用起钱来能不大手大脚?打 出租、请客送礼,一花几
十元、几百元。
8
、孩子为什么如此脆弱?
孩 子遇到一点困难父母就出面解围,该让孩子经受的挫折不让孩子经受,养
成孩子意志脆弱的习惯。家长在 培养孩子意志力的过程中,没有设置适度高于孩
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障碍”
,孩子缺少磨练, 因而心理承受能力差。
孩子每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都有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必须找到原因,才能
对症下药。
三、家长是防治孩子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力量
俗话说
“解铃还需系铃人”
。既然孩子不 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的成因在家庭,
在于家庭教育的失误。那么家长就有责任防治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习 惯。做父
母的对子女要有坚定不移的指导和始终如一的约束,防治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
培养积 极情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子女要进行某种理想与信仰的教育训练,使
孩子们的生活有精神寄托;让孩 子们懂得自身价值,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
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学告诉我们,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态
度的体验。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喜悦、愉快等 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悲哀、惊
怕、恐惧等则称为消极情绪或负面情绪或不良情绪。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积极情绪,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呢?
首先,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 情绪环境。以家长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感
染孩子。孩子的情绪好坏基本上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所致。同 时布置一个健康的、
富于积极意义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
积极的情绪环境有利于培养孩 子的积极情绪。
其次,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 br>要进行说服教育。孩子的有些需求是羞于说出口的,或一时表达不清的。需要家
长细心体察了解, 并给予妥善解决。既给孩子以欢乐,又坚持原则,使孩子明白:
买东西要视实际需要而定,该买则买,一 时不该买的则缓一缓。
第三,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些家长总 认为
孩子小,怀疑他们的能力,或出于爱子之心,不让孩子做粗重的活。更有不妥者,
为了不让 孩子去干似乎力不能及的事,又要使他们高兴,就给他们买好吃的、好
玩的,让他们从“吃”和“玩”中 感到高兴。很显然,家长如此做法对孩子的成
长是不利的。
理智的家长应从小就鼓励孩子做力所 能及的事,
并帮助他们在学习、
劳动与其他活动中取得成功,让他们从成功上品偿那“别具滋味 ”的喜悦,获得
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从中形成了,他们
的经验就丰富了,他们在困难面前就不胆怯,而敢于“战而胜之”
。这种积极的情
绪一旦形成、 巩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无异于获得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孩子从
中的受益是终生的。相反,若只从物质 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使他们从中获得
快乐,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足以毁灭孩子!家长当以此为戒!< br>
第四,让孩子有个情绪转变的过程。家长教育孩子多习惯于命令,并要求孩
子立刻服从 ,倘有所“延迟”
,轻则训斥,重则施以打骂。家长这种简单化的教育
方式,易于引起孩子的逆 反心理,使孩子与家长处于情绪上对立的状态。这非但
培养不了孩子的积极情绪,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消极 情绪。家长要尊重孩子,先给
孩子一个情绪准备的过程,让孩子有个情绪转变的余地。例如,孩子看电视 正得
劲时家长立时要他去做作业,孩子在情绪上一时难以接受。因此,家长在提出要
求时,先得 跟孩子打个招呼:
“再看一会得做作业了。
”这个“一会”就是让孩子
在情绪上有个准 备的过程。
第五,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通过训练让孩子学会善于把握情绪。例如,孩子
要吃糖果,
马上就吃只给一颗,
过一段时间再吃就给两颗;
胡搅蛮缠的孩子不给,< br>懂情讲理的孩子才给。
第六,帮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绪。孩子一旦产生不良情绪若要其强 行压抑而不
使之外露,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绪。排解
的方 法主要有:
(
1
)分析法。孩子受到挫折会感到苦恼与忧伤,家长要帮助孩子
分析受挫的原因,并告诉孩子:苦恼是没有用的,只有从中吸取教训,才能从挫
折中奋起,并走上成功之 路。当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产生不良情绪,家长应极
力维护教师的威信,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批评,并鼓 励孩子纠正错误,切不可为了
让孩子高兴而指责老师。
(
2
)转移法。用唱歌 、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来转移注
意力,
排解不良情绪。
(
3
)自我激励法。
让孩子自己调动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来排解不良情绪。例如,孩子在比赛 中未取得好成绩,闷闷不乐,家长就让其朗
读
“失败是成功之母。
”
“有志者 事竟成。
”
等格言,
从中受到鼓励,
增强信心。
(
4
)
以身示教法。家长以自身经历坎坷、锐意进取的事迹与精神教育孩子,让孩子走
出情绪的低 谷。
(
5
)发泄法。允许孩子有节制地发泄,把闷在心理的一些苦恼倒
出来。 作为家长要给以抚慰、鼓励、与教育。
(
6
)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情绪
有 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改变环境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当孩子受到不良情
绪的压抑时,家长可带孩子 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借以调节孩子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是通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行为。良好的
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 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需要持之以恒。家长必须对孩子进
行经常的、反复的强化训练,直至良好的行为习惯 的形成。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行
为习惯,则要有更多的耐心,需要家长做长期的不间断的,超过
不 良习惯形成所
..
需的,艰苦的强化训练工作。总的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要理智对待,耐心帮助。训斥、讽刺挖苦、体罚都是失去理智的表现,
反之,若能保持理 智就能理智地分析孩子坏习惯的成因,并从中找到帮助孩子纠
正坏习惯的方法。家长是否保持理智,直接 影响到对孩子的态度。一个有理智的
家长,面对形成坏习惯的孩子,仿佛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他 非但不嫌弃
孩子,反而同情、关心、信任、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爱子之心去拨动孩子的心弦,
启 发孩子的觉悟,消除孩子的疑惧与对立情绪,从而使他们痛下决心与坏习惯决
裂。
第 二,提高认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孩子坏习惯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认识
问题。孩子是非观念差,往往做 错了事还不知道错在哪里,更谈不上改正错误。
家长要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从根本上说,关键要致力于 提高孩子的认识,让他
明辨是非,提高他的识别能力。家长的帮助是外因,孩子自身的努力才是内因。< br>提高孩子的认识就是增强孩子纠正坏习惯的内因。
第三,尊重孩子,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与家长:
“在
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们心灵最敏 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
家
长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使批评孩子,也 要小心谨慎地保护孩子的自尊
心,就象对待玫瑰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孩子有了进步,家长要给予真诚的、 发自
内心的表扬、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产生荣誉感,并进而
看到自己光 明的前途。
第四,抓住机会,促成转变。孩子纠正自己的坏习惯要经历一个醒悟、悔改、巩固的过程,醒悟是悔改的前提,家长要善于抓住孩子醒悟的机会,给予鼓励,
使其见于“悔改”的 行动;当孩子有悔改的表现时,要想方设法使这种悔改的表
现得以强化,并在强化中使其由量的积累达于 质的变化即巩固。家长在这个过程
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要不怕“ 反复”
,要
抓“反复”
,孩子一旦克服了“反复”
,其悔改的表现就会“定型 ”
,就会由不稳定
而达于稳定,坏习惯彻底改变之日,也就是好习惯形成这时。
第五,锤炼意志,让孩子重新塑造自我。家长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的过程也
就是锤炬孩子意志的过程 。无论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还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都要加强对孩子的意志教育,要持之以恒,要锲而 不舍,要有顽强的毅力与坚定
的意志。要求家长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既要有耐心又要有决心。作 为家
长的父母双方,要求要一致,切不可一个管一个护,在教育方法上要配合默契,
借以形成合 力。
第六,
家长要以身作则,
从
“我”
做起。
俗 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有
其父必有其子。
”
“孩 子是父母的镜子。
”
与孩子共同生活,
朝夕相处的父母对孩子
的影响是最深的 。孩子的某些坏习惯是受家长的影响而形成的。有些家长不注意
自己的修养,想怎么就怎么,毫不考虑自 己的行为将给孩子以什么样的影响。如
此久而久之,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沾染上家长的坏习惯。对于这种 情况家长欲纠
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首先当从自身做起,从而为孩子做出一个纠正不良习惯的榜
样 。榜样的教育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更何况作为榜样的就是家长。
下面是针对每种具体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1
、
面对任性、爱发脾气、爱生气的孩子家长该咋办?
当孩子因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针锋相对,这样只 能火
上浇油,孩子的脾气会更大。此时,家长应态度冷静、方法灵活。
首先,重在预防,把孩子的任性克服在萌芽前。从小培养孩子讲道理、懂道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123.html
-
上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百科
下一篇:红斑狼疮疾病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