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生理选择题含答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2:25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菜花病)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C
)。

A.
全身性体液调节

B.
自身调节

C.
神经调节

D.
局部性体液调节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负反馈

3.
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D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负反馈调节

4.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C
)。

A.
参考信息

B.
偏差信息

C.
反馈信息

D.
控制信息

5.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C
)。

A.
人体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B.
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增强,从而发挥最大效应

D.
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及神经、肌肉

二、单项选择题

1. Na
+
移出膜外的转运方式属于(
D
)。

A.
单纯扩散

B.
载体扩散

C.
经通道扩散

D.
主动转运

2.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
A
)。

A.
膜内外电位差

B.
膜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电位差

C.
膜表面的电位

D.
膜内的电位

3.
白细胞吞噬细菌的方式属于(
D
)。

A.
易化扩散

B.
主动转运

C.
单纯扩散

D.
胞纳

4.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B
)。


+
平衡电位

B.K
+
平衡电位


-
平衡电位


+

K
+
平衡电位

5.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是(
B
)。

A.
细胞内
K
+
浓度低于细胞外

B.
细胞内
K
+
浓度高于细胞外

C.
细胞内
Na
+
浓度高于细胞外

D.
细胞内外
Na
+
浓度相同

6.
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主要是由于(
A
)。


+
内流

B.K
+
内流


+
外流

D.K
+
外流

7. Na
+
-K
+
泵的作用是(
C
)。

A.

Na
+

K
+
运出细胞外

B.

Na
+

K
+
运入细胞内

C.

Na
+
运出细胞外,
K
+
运入细胞 内

D.

Na
+
运入细胞内,
K
+运出细胞外

8.
膜电位减小称为(
A
)。

A.
去极化

B.
复极化

C.
反极化

D.
超极化

9.
葡萄糖跨膜转运主要依靠膜上(
B
)进行。

A.
通道

B.
载体

C.


D.
受体

10.
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时
K
+
外流的转运方式属(
D
)。

A.
溶解扩散

B.
载体扩散

C.
主动转运

D.
经通道扩散

11.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C
)。

A.
细胞接受刺激的标志

B.
细胞收缩的标志

C.
细胞兴奋的标志

D.
腺体分泌的标志

12.
增加细胞外液的
K
+
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B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13.
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是(
A





2+

+
C.K
+

2+
14.
增加细胞外液的
Na
+
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大

15.
阈电位是指(
D
)。

A.
造成膜对
K
+
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
造成膜对
K
+
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
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

D.
造成膜对
Na
+
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16.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是(
C
)。

A.
粗肌丝缩短

B.
细肌丝缩短

C.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

D.
粗肌丝向细肌丝之间滑行

第二章

血液生理

二、单项选择题

1.
机体内环境是指(
B
)。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组织液

D.
血液

2. 0.9%NaCl
溶液相当于血浆的(
D
)。

A.
胶体渗透压

B.K
+
浓度


+
浓度

D.
总渗透压

3.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D
)。

A.
血红蛋白

B.
纤维蛋白原

C.
球蛋白

D.
白蛋白

4.
红细胞在哪种溶液中不会出现溶血(
C
)。

A.180 mmol/L
葡萄糖

B.59.5 mmol/L NaCl
C.153 mmol/L NaCl D.76.5 mmol/L NaCl
5.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小将发生(
A
)。

A.
叠连加速

B.
脆性增加

C.
溶血

D.
血栓形成

6.
血浆
pH
值的相对恒定主要取决于哪种缓冲对(
B
)。


3
/H
2
CO
3

3
/H
2
CO
3

2
HPO
4
/NaH
2
PO
4
-
蛋白质
/H-
蛋白质

7.
柠檬酸钠抗凝血的机理是(
D
)。

A.
使血浆中凝血酶原破坏

B.
与血浆中
Ca
2+
结合成沉淀物

C.
增强肝素的作用

D.
与血浆中
Ca
2+
结合成络合物

8.
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C
)。

A.
淋巴结

B.
肝和肾

C.
肝和脾

D.
脾和骨髓

9.
缺乏哪种物质可造成小细胞性贫血(
A
)。

A.


B.
维生素
B
12
C.
叶酸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10.
可使血液凝固过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
)。

A.
血小板破裂

B.
血管紧张素增加

C.
肾素分泌增加

D.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1.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B
)。

A.
释放肝素

B.
吞噬作用

C.
产生抗体

D.
止血作用

12.
患某些寄生虫疾病时,在血液中数目增加的血细胞是(
B
)。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13.
血小板数减少导致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主要原因是血小板(
D
)。

A.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减少

B.
不易聚集成团

C.
血管回缩障碍

D.
不能保持血管壁内皮细胞完整

14.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D
)。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
红细胞沉降率变大主要是由于(
C
)。

A.
红细胞比容增大

B.
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C.
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D.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16.
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的物质是(
D
)。


3
B.
维生素
K C.
磷脂表面


2+
17.
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的区别在于(
A
)。

A.
凝血酶原激活形式的始动因子不同

B.
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

Ca
2+
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18.
外源性凝血开始于(
A
)。

A.
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

B.
因子Ⅻ接触激活

C.
血小板粘附聚集

D.
因子Ⅹ激活

19.
肝功能严重损害的病人出现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B
)。

A.
维生素
K
合成减少

B.
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C.
血小板生成减少

D.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20.
甲状腺或肺手术后易渗血,主要是由于这些组织(
D
)。

A.
血流速度快

B.
肝素含量多

C.
凝血酶原激活物质含量少

D.
纤溶酶原组织激活物质含量多

21.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B
)。

A.
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
红细胞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
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类型

D.
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2.
正常成人血量约占体重的(
A
)。

A.7~8% B.18~20% C.9% D.5%
23.
输血时主要应考虑供血者的(
B
)。

A.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

B.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
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
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固

24.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C
)。


阳性母亲所生
Rh
阳性婴儿


阳性母亲所生
Rh
阴性婴儿


阴性母亲所生
Rh
阳性婴儿


阴性母亲所生
Rh
阴性婴儿

25.
交叉配血的主侧是指受血者(
B
)。

A.
红细胞与给血者血清相混合

B.
血清与给血者红细胞相混合

C.
红细胞与给血者红细胞相混合

D.
血清与给血者血清相混合

第三章

循环生理

二、单项选择题

1.
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有关的离子活动(
C
)。


+
内流和
Cl
-
外流


+
内流和
K
+
外流


2+
内流和
K
+
外流


2+
外流和
K
+
内流

2.
与神经细胞相比,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C
)。

A.0
期去极化速度快

B.
动作电位幅度大

C.

2
期缓慢复极期

D.
复极初期速度快

3.
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A
)。

A.
窦房结

B.
结区

C.
浦肯野氏纤维

D.
心房肌和心室肌

4.
心肌传导细胞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区别是(
D
)。

A.0
期去极速度快

B.
复极
1
期形成机制不同

C.3
期复极速度快

D.4
期可自动去极化

5.
心肌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区别的主要依据(
B
)。

A.
阈电位水平高低

B.0
期去极速度快慢

C.
舒张电位大小

D.
钠钾泵活动强弱

6.
下列心肌细胞中属慢反应的细胞的是(
A
)。

A.
窦房结

B.
心房肌

C.
心室肌

D.
传导细胞

7.
心肌细胞兴奋后恢复离子分布主要靠(
A
)。

A.
钠钾泵活动加强

B.
膜对
Na
+
的通透性增加

C.
膜对
K
+
的通透性增加

D.
膜对
Ca
2+
的通透性增加

8.
额外刺激落在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哪一期可产生前期收缩(
D
)。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9.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C
)。

A.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

B.
心肌的
Ca
2+
贮存少

C.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
心肌兴奋性高

10.
影响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短的原因主要是(
C
)。

A.
动作电位的幅度

B.
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
动作电位
2
期的长短

D.
静息电位水平的高低

11.
正常心脏起搏点在(
A
)。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C.
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

D.
心肌传导细胞

12.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B
)。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C.
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

D.
心肌传导细胞

13.
有关心动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
心房收缩时间长于心室

B.
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

C.
房室共同舒张时间占心动周期的
1/2 D.
心率快心动周期短

14.
心脏房室传导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D
)。

A.
增强心肌收缩力

B.
使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C.
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
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步收缩

15.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脉瓣开放,房室瓣关闭的时期是(
B
)。

A.
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B.
心室射血期

C.
心室充盈期

D.
房缩期

16.
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在(
B
)。

A.
房缩期

B.
等容收缩期

C.
快速射血期

D.
快速充盈期

17.
心室内压升高达到最高值的时期是(
C
)。

A.
房缩期

B.
等容收缩期

C.
快速射血末期

D.
减慢射血期

18.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大部分是由于(
C
)。

A.
骨骼肌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D.
胸内负压的作用

19.
心电图
QRS
波群代表(
C
)。

A.
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变化

B.
两心室兴奋过程的电变化

C.
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变化

D.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变化

20.
心电图主要反映(
D
)。

A.
心室兴奋过程的电变化

B.
心脏收缩舒张过程的变化

C.
心脏内外的电位差

D.
心脏兴奋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的电变化

21.
可使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
)。

A.
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B.
大动脉压力增高

C.
心迷走神经兴奋性高

D.
心率加快

22.
心指数等于(
D
)。

A.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C.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D.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23.
外周阻力主要取决于(
B
)。

A.
大动脉管壁弹性

B.
小动脉口径

C.
心肌收缩力

D.
循环血量

24.
血流速度最慢的部位是在(
C
)。

A.
小动脉

B.
微动脉

C.
真毛细血管

D.
微静脉

25.
使脉搏压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C
)。

A.
心率加快

B.
外周阻力增大

C.
大动脉管壁弹性降低

D.
循环血量减小

26.
影响收缩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
)。

A.
心搏出量

B.
心率

C.
外周阻力

D.
循环血量

27.
动脉脉搏波升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B
)。

A.
心室收缩射血,动脉内压升高,管壁扩张

B.
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内压升高,管壁扩张

C.
心室射血末期,动脉内压升高,管壁扩张

D.
心室收缩初期,动脉内压升高,管壁扩张

28.
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B
)。

A.
心输出量

B.
外周阻力

C.
循环血量

D.
大动脉管壁弹性

29.
动脉脉搏波降支形成于(
B
)。

A.
心室快速射血期开始

B.
心室减慢射血期开始

C.
心室收缩开始

D.
心室舒张开始

30.
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D
)。

A.
交感缩血管神经

B.
肾上腺素

C.
迷走神经

D.
组织的局部代谢产物

31.
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微循环通路是(
C
)。

A.
直捷通路

B.
动静脉通路

C.
迂回通路

D.
迂回通路和直捷通路

32.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B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血管紧张素

33.
心肌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是(
B
)。

A.N
受体

B.M
受体

C.α
受体

D.β
受体

34.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C
)。

A.
大脑皮质

B.
下丘脑

C.
延髓

D.
脊髓

35.
动物实验过程中,切断两侧缓冲神经后,动脉血压将会(
D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出现大幅度波动

36.
动物实验刺激一侧颈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时,心率将会(
B
)。

A.
加快

B.
减慢

C.
不变

D.
先快后慢

37.
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C
)。

A.
升高血压

B.
降低血压

C.
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D.
使动脉血压维持较低水平

38.
下列体液因素,可使动脉血压降低的是(
D
)。

A.
血管紧张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肾上腺素

D.
心房钠尿肽

39.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心脏的正性(兴奋)作用,主要是因为(
B
)。


+
通透性增加,促
Na
+
外流


2+
通透性增加,促
Ca
2+
内流

C.K
+
通透性增加,促
K
+
外流


-
通透性增加,促
Cl
-
内流

40.
心肌缺
O
2
引起冠脉舒张主要通过的因素是(
B
)。

A.H
+
B.
腺苷

C.
前列腺素

D.
乳酸

41.
同时切断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时,心率比正常时(
B
)。

A.


B.


C.
不变

D.
不稳定

42.
引起冠脉舒张的主要因素是(
B
)。

A.H
+
B.
腺苷

C.
前列腺素

D.
乳酸

第四章

呼吸生理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因素中,使呼吸道阻力增大的是(
B
)。

A.
交感神经兴奋

B.
迷走神经兴奋

C.
肾上腺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2.
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细胞是(
C
)。

A.
肺泡上皮细胞

B.
Ⅰ型细胞

C.
Ⅱ型细胞

D.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
C
)。

A.
增大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易扩张

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促进肺萎缩

C.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D.
增大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4.
平静呼吸时,使胸廓上、下径扩大的呼吸肌是(
A
)。

A.
膈肌

B.
肋间外肌

C.
肋间内肌

D.
腹壁肌

5. CO
2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C
)。

A.
物理溶解

B.
形成碳酸血红蛋白

C.
形成碳酸氢盐

D.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6.
吸气末肺内压(
A
)。

A.
等于大气压

B.
大于大气压

C.
等于胸内压

D.
小于大气压

7.
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C
)。

A.
吸气肌收缩

B.
呼气肌收缩

C.
胸膜腔密闭

D.
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8.
每分钟肺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之差是(
B
)。

A.
潮气量×呼吸频率

B.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C.
气量×呼吸频率

D.
功能残气量×呼吸频率

9.
肺活量是指(
D
)。

A.
每分钟吸入的气量

B.
用力呼出的气量

C.
用力吸入的气量

D.
最大吸气之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10.
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C
)。

A.
潮气量

B.
肺活量

C.
时间肺活量

D.
补吸气量

11.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D
)。

A.
肺内压的升降

B.
胸内压的升降

C.
肺的收缩舒张

D.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

12.
肺换气是指(
C
)。

A.
肺内气体与外界空气交换

B.
肺内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
肺泡内气体与其周围静脉血之间的气体交换

D.
肺泡内气体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13.
呼吸基本中枢位于(
B
)。

A.
脊髓

B.
延髓

C.
下丘脑

D.
脑桥

14.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A
)。

A.
使吸气向呼气转化,调整呼吸节律

B.
作为肺牵张反射的中枢

C.
使吸气时间延长

D.
使呼气时间延长

15.
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
C
)。

A.
直接刺激吸气神经元

B.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D.
刺激压力感受器

16.
当氧解离曲线左移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
B
)。

A.
增多

B.
减少

C.
先增加后减少

D.
不变

17.
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是(
B
)。

A.
肺总容量

B.
肺活量

C.
深吸气量

D.
功能残气量

18.
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C
)。

A.
一定程度的缺
O
2
B.
血中
[H
+
]
升高

C.
一定浓度的
CO
2
D.
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19. CO
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
D
)。

A.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
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D.
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

20.
动物实验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主要变化是(
D
)。

A.
呼吸加深加快

B.
呼吸减慢减弱

C.
吸气时相缩短

D.
呼吸变慢变深

21.
将动物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切除后,将发生(
C
)。

A.
动脉血中
H
+
浓度升高,能使呼吸明显加强

B.
动脉血中
CO
2
分压升高不能使呼吸加强

C.
该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

D.
肌肉运动时呼吸不会加强

22.
正常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是(
A
)。

A.
等于
0.84 B.
等于
0.94 C.
大于
0.84 D.
小于
0.84
23.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反射中枢在脊髓

B.
感受器位于肺泡内

C.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D.
意义是使呼气向吸气转化

24.
实验过程增大无效腔后,动物的呼吸加强,其机理是(
D
)。

A.
呼吸道阻力增大

B.
肺通气量减小

C.
肺泡通气量增大

D.
肺泡通气量减小

第五章

消化生理

二、单项选择题

1.
消化道平滑肌对下列哪项刺激不敏感(
A
)。

A.
电刺激

B.
机械牵拉

C.
化学物质

D.
温度改变

2.
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来源于(
D
)。

A.
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B.
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C.
食物的刺激作用

D.
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3.
胃液分泌的胃期,是由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引起,通过下述哪条途径完成


D
)。

A.
迷走神经

B.
促胃液素

C.
内在神经丛

D.
所有上述因素

4.
消化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B
)。

A.
容受性舒张

B.
蠕动

C.
分节运动

D.
集团蠕动

5.
下列哪一项不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B
)。

A.
盐酸

B.
蛋白质

C.
脂肪

D.
高渗溶液

6.
唾液分泌的调节是(
A
)。

A.
神经反射

B.
神经反射和体液因素

C.
条件反射

D.
非条件反射

7.
以下哪一项不是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C
)。

A.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活动

B.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C.
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D.
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粘膜生长

8.
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

A.
胃肠运动抑制

B.
胆囊收缩

C.
奥迪氏括约肌舒张

D.
各种消化液分泌

9.
盐酸进入小肠后可(
B
)。

A.
促进促胃液素分泌

B.
促进胰液分泌

C.
抑制肠液分泌

D.
抑制胆汁分泌

10.
胃容受性舒张反射的传出神经是(
B
)。

A.
交感神经

B.
迷走神经

C.
内在神经丛

D.
膈神经

11.
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D
)。


-
B.K
+

+

12.
胃排空的动力是(
B
)。

A.
胃内容物性质

B.
胃运动

C.
幽门括约肌舒张

D.
十二指肠食物消化产物吸收

13.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C
)。

A.
是纯神经反射性的

B.
持续时间较短

C.
胃蛋白酶含量很高

D.
酸度不高

14.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A
)。

A.
乳化脂肪

B.
激活胰蛋白酶原

C.
分解脂肪

D.
促进蛋白消化

15.
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D
)。

A.
肠激酶

B.
盐酸

C.
组织液

D.
胰蛋白酶

16.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C
)。

A.
水分多,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多

B.
水分和碳酸氢盐多,酶含量少

C.
水分和碳酸氢盐少,酶含量多

D.
水分少,碳酸氢盐和酶含量多

17.
在下述消化液中,那一种不含消化酶(
C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2: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604.html

生理选择题含答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