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眉内容
按摩简介
【
打印此页
】
【
返回
】
发布日期:
[2007-05-07]
一、什么是按摩?按摩又称推拿 ,古代称为按跷、爪幕等,目前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如北方
称为
按摩
,南方称为
推拿
,中原一带则称为
推按
< br>。按摩,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手或肢
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上,施 以特定的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按摩是一种适应症十分广泛的物理疗法,它适用于伤科、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
属祖国医学的外治法范畴。
用于骨科疾病称为正骨按 摩,
用于软组织损伤称为伤科按摩,
又称小推拿。
正骨与伤科按摩相结合称为大推拿。 用于儿科疾病称为小儿按摩,也称小儿推拿。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的称为经络按摩,十四经按摩、经外奇穴 按摩、窍穴奇穴按摩、子午流注按摩。以脏腑理论为指导的
称为脏腑按摩,以急救为目的称为急救按摩、 抓扯刮痧按摩,以保健强身为目的称为保健按摩,以武
术内功为基础,
应用武术的技击技巧、< br>擒拿格斗手法、
点穴功法进行按摩的称为武术按摩、
点穴按摩。
以发放外气为主 ,辅以按摩手法的称为气功按摩。按,是单纯地向下用力,如《素问&
#183;
离邪真
合论》中说:
按而止之
。摩,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按。如《素问&
# 183;
至真要大论》中说:
摩之浴
之
。早期的按摩手法种 类很少,适应症也少,随着时代的推移,由按、摩等手法逐渐发展出推法、
拿法、摇法等。通过不断实践 ,人们发现用力方向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从而使手法的发展日趋合
理,适应症逐渐扩大,于是按摩这 一名称逐渐被
推拿
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代替,在逐渐认识按摩
作用 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按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形成了按摩治疗体系,这就是
推 拿学
或称
按摩学
。
二、按摩的发展简史 按摩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
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双手不仅是劳动的产物,而且 也是劳动的工具。远古时代,当人类在生产劳动和
生活中受到损伤或寒冷时,就会很自然地用手去抚摸和 摩擦。手的抚摸和摩擦使疼痛和寒冷减轻或消
失,这样人们逐渐认识到抚摸和摩擦的治疗作用,经过不断 实践与总结,逐渐形成了按摩疗法。远在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应用于医疗实践。我国现存最早 的医学经典,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公
元前
475
年
--
公元前
221
年)的《黄帝内经&
#183;
素问&
#183;
气血形态 篇》写道:
形数惊恐,经
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活之以按摩醪药
。由 此可知,此时按摩已作为专门技术,与醪药、汤液配合
支用于临床。隋唐时代(公元
581年
--
公元
907
年),随着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治疗实践的发展,按摩< br>疗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新唐书&
#183;
百官志》中记载,国家太医院有
按摩博士
1
人,按摩
师
4
人,并以九品以下,掌教导引 之法的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唐六典》载:
按摩可除八疾,
风、 寒、暑、湿、饥、饱、劳、逸
。宋、金、元时代(公元
908
年
--
公元
1368
年),按摩疗法的运
用更加广泛,《圣济总录》载:
< br>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
以手,摩或兼以药,日按日摩, 适所用也
。明清时代(公元
1368
年
--
公元
1 911
年),按摩又有了
新的发展,医政分十三科,其中就有按摩科,尤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 累了丰实的经验,形成了小儿
按摩的独特体系。此时的按医著约有二十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按摩疗法有了很大发展,
设立了按摩科、按摩诊所、按摩医院、按摩学校,中医学院设立了按摩、针炙学 和研究机构,按摩专
著、临床总结报告纷纷出版,如
50
年代按摩专著有黄厚璞的《按 摩术与体育治疗》、江静波的《推
拿疗法简述》、苏醒芝的《新推拿法疗效的原理和方法》、《中医推拿 学》等;
60
年代,按摩专著有
《胃病推拿法》、《外伤中医按摩疗法》、《伤科按摩 术》、《中医推拿学讲义》等,
70
年代的著作
有天津编写的《按摩》,上海编写的《 推拿学》,青岛编写的《实用小儿推拿学》等。各中医院校开
设了按摩课。
80
、90
年代按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内科疾病的方法和效果都有
了新的突破。此时的著作有骆竞洪的《实用中医推拿学》、马秀棠的《点穴疗法》、葛长海的《捏筋
拍 打疗法》、金义成的《小儿推拿法》、林惠珍的《按摩与刮痧》、骆竞洪的《中华推拿医学志
--
手
1
页眉内容
法源流》等著作。目前,世界不少国家派人前来学习中医 保健按摩。这门古老的医学,已逐渐在为人
类防治疾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医疗方法。
三、按摩治疗作用原理
(
一
)
基本原理按摩是一种外治法范
畴的物理 疗法,
它是通过按摩手法产生的物理效应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
以调节机体内的生理、< br>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按摩的手法,主要是依靠手法的力和力的方向变换实施的。手
法所施的力有静止、运动和动静结合三种。所谓静止的力,指的是施力时固定在某一部位和穴位上的
力 ;
运动的力,
指的是在一定的部位或范围内往返运动的力,
这种力受运动的方向和运动 范围的影响,
运动方向有直行、横行、斜行、环行等,运动范围有局部和全身的不同;动静结合的力,指 的是在某
个部位上施以静止的力,而在另一部位上施的运动的力。以上三种力由于用力轻重不同,其渗透 于内
的力度也有所差别,基本上分为浅、中、深三种。但是,由于手法作用于皮毛、经脉、经筋、肌肉、
骨髓等不同部位,实行上又分为浅(皮毛)、略浅(经脉)、中(肌肉)、略深(经筋)、深(骨髓)< br>五种。物理学认为,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作功,那么后一物体就获得一定的
能量< br>
,简称为
能
。
能
,分为动 能、势能、化学能、热能、电能、磁能、核能等。按摩所施的
静止的力
,产生
的势能;
运动的力
,产生的是动能;由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形成的是 热能。这些
能
传入机体后转
成机体内有关系统所需的内能,从而调整 了系统内的脏腑组织的功能。
(
二
)
阴阳五行阴阳创自伏羲,
五行 始于《洪范》,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
观点,< br>也是道家的
道法自然
的核心。
阴阳是划分和说明两种既相互统 一、
又相互对立,
即相互依赖、
又相互制约的矛盾着的事物的性质和相互间关系的理论 ,它适用于任何领域。祖国医学引进这个理论
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在人体内反映着自然界各 种变化的结果。人体是一个阴阳相互维系
的整体,在阴平阳秘的情况下,保持着与自然界的协和,维持着 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阴阳的某一方面
或盛或衰,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发生病变。按摩因手 法动作上力度和方向的变换而有
轻重、大小、深浅、长短等不同。这样就使手法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性质,其中轻、浅、短、小
的手法柔和舒展,有补其不足的作用;重、深、长、大的手法属阳。阴阳不同 属性的手法相互配合,
刚柔相济,轻重适当,使机体内失去平衡的阴阳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手法中得到调整 ,恢复平衡,从而
达到治疗的目的。五行,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来划 分和说明宇宙
万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它比阴阳对万物的分析和认识更为精细、深入。从某个角度来说 ,阴阳是
宏观地认识宇宙、利用宇宙的工具,而五行则是微观地分析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五行是以相 生、
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在不断运动状态中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就其功能作用而言,具有与五行相类似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例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其性向上,与火相类;肝主筋,藏魂,主条达,其性升发,与木相似;脾主
肌肉,主意,宣五谷味,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性敦厚,与土相同;肺主气,主魄,主宣发,
主皮 毛,其性肃降,与金相仿,肾主藏精,主骨,主二便,主志,其性润下,与水一般。按摩的手法
依其操作 的部位深浅、力的渗透程度、运动的方向大体上可分为推、拿、按、揉、摩,操作的部位在
皮毛,力度轻 浅,多作环行,影响于肺,故共性属金。推、抖操作的部位在经脉,力度略浅,多作直
行和散闪,影响于 心,故其性属火。拿、捏操作的部位在肌肉,力度在中,多为横向相对用力或兼以
向上提拉,对脾起作用 ,故其性属土。弹、拨操作在筋,力度略深,多为左右拨动,影响于肝,故其
性属木。点、按操作在骨, 力度很深,多是垂直向下,影响于肾,故其性属水。凡与此手法相类的演
化手法皆可依此划分之。
临床按摩时并非使用单一的手法,
而是几种手法配合使用,
在其相互配合时,
往往是 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配伍。相生关系的配伍规律是:摩、揉之后施以点、按者为金生水。
因为摩、揉 活跃了皮部的气血,再以点、按可引皮部气血深入于骨,温补骨髓,补阳、活血、散瘀,
故为金生水。点 、按之后予以弹、拨者为水生木。点、按可以激发骨髓中的阳气,适时地弹、拨经筋,
能引阳气达于经筋 ,使经筋的功能得到补益,具有祛风、镇痛、补虚的功效,故为水生木。弹、拨之
后施以推、抖者为木生 火。弹、拨加强了经筋气血的运行,其后予以推、抖使经筋的气血进入经脉,
从而促进了经筋的舒展条达 、经脉气血的运行,故为木生火,具有补血、散寒、祛湿的功效。推、抖
之后给以拿、捏者为火生土。推 、抖活跃了经脉的气血,再给以拿、捏可使经脉的气血逐渐静止于肌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948.html
-
上一篇: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
下一篇:推拿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