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的治疗原理
:
一、
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二 、
理筋整复,
滑利关节;
三、
调整脏腑功能,
增强抗病能力。
推拿的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三、以动为主,动
静结合。
扌衮
法:
【操作要领】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
90
°。使手
背沿掌横 弓排列呈弧面,
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频率每分钟
120
—
160
次。
【治疗作用】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偏瘫、截瘫
【要求及注意事项】
1.
肩关节放松下垂,屈肘成
140
°。
2.
操 作过程中,腕关节前极限时屈腕约
80
°,回滚
40
°,使手背
1 / 2
面积(尺侧)依次接
触治疗部位。
3.
前滚和回滚时着力轻 重之比为:
3
:
1
,即“滚三回一”
。
4.
操作时不宜拖动、跳动、摆动。
5.
在移动操作时,移动速度不宜过快,滚法频率不变情况下,缓慢移动。
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
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
使所 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
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
肩关节放松,肩部下垂。
放松,肘部自然下垂。腕部放松。
除大拇指以外的其
余四指手掌都要放松。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手握成空
拳状,
拇 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
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紧
推:频率略快 ,有节奏,每分钟
120-160
次。慢移:缓慢的移动。
(二)操作要求
1
、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3
、手法频率每分钟
120
—
160
次。
4
、
~~
即所谓紧推慢移。
(三)临床运用
< br>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
健脾和胃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
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
病及关节疾 病等见长。
二、揉法:
1.
大鱼际揉: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 沉肘,屈肘成
120
°—
140
°,肘外翘,腕放松,呈微
屈或水平 状,以肘关节为支点,
前臂做主动运动,
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
疗部 上轻柔灵活的揉动,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2
.掌根揉: 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附于施术部。肘关节
为支点,
前臂主动 运动,
带动腕掌做小幅度回旋运动,
使掌根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柔和的连
续不断的旋转 揉动,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3.
拇指揉:拇指罗纹面吸 附于施术部,余四指合适位置助力,腕微屈或伸直。以腕为支点,
拇指主动环转运动,罗纹面在施术部上 连续不断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4.
中指揉: 中指之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微屈,以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肘为支点,前
臂主动运动,
通 过腕使中指罗纹面在术部上轻柔灵活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
左右揉动,
频率
每分钟120-160
次。为加强揉动力量,可以食指搭于中指背侧进行操作。
【要求及注意事项】
1.
所施压力适中,受者舒适为度。揉动时要带动皮下 组织一起运动,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
2.
要掌握好揉动频率。在面部可以缓慢操作。
3.
大 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根揉
法则腕关节略有背 伸,松紧适度。
4.
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推法:
1.
指 推法: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余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固定助力,腕关节略屈并偏向尺侧。
拇指及腕臂部主动 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有拇指平推、三指推法。
2.
掌推法: 以掌根着力于施术部,腕背伸,肘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施力,通过
前臂、腕关节,使掌根向 前单向直线推进。
3.
肘推法:
屈肘,
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 术部,
另一侧手以掌扶术手拳顶以固定、
助力。
【治疗作用】推法通经活脉 ,荡涤积滞的作用较强。外感发热,腹胀便秘,食积癃闭,高血
压病,头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 风湿痹痛,感觉迟钝等病。
【要求及注意事项】
紧贴皮肤,
速度宜缓慢均匀 ,
压力适中,
单向直线推进。
不可推破皮肤。
可用介质或间歇操作。
擦法:
【操作要领】全掌、大鱼际、小鱼际着力于施术部,腕关节放平。肩关节为支 点,上臂主动
运动,使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做前后方向的连续擦动并产生一定的热量。
< br>【治疗作用】
较好的温经散寒作用,
能治疗一切寒证。
用于风寒外感,
发热恶寒,
风湿痹痛,
胃脘痛喜温喜按者,肾阳虚所致的腰腿痛、小腹冷痛、月经不调以及外伤 肿痛等病。
【要求及注意事项】
1.
着力部紧贴体表,不宜过度 施压,直线往返运行,往返距离尽量拉长,力量均匀,动作连
续不断如拉锯状。
2.
产生热量以透热为度。
3.
不可擦破皮肤。
4.
不可屏息操作。
五、按法:
1.
指按法: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余指张开,置于相 应部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
以腕关节为支点,
掌指部主动施力,
做与施术部位相垂 直的按压。
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
片刻,
“按而留之”
,然后松劲撤力,再 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
2.
掌按法:单手或双手掌面重叠置于施术部。 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身重量,通过
手臂,垂直下压,施力原则同指压法。
3.
肘压法:按法去除手法操作的节律性,仅施以一种较长时间的持续压力,则为压法,多用
肘 压。
【治疗作用】有刺激强和舒适特点。可补虚泻实。用于腰背筋膜炎、颈椎病、肩周炎、腰 椎
间盘突出症、等疼痛性疾患,风寒感冒、高血压、糖尿病、偏瘫等多种病症。
【要求及注意事项】
1.
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组织深部。
2.
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3.
操作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4.
不可突施暴力。开始又轻而重,结束时又重而轻。掌握好患者骨质情况。
六、扳法:
1.
颈椎扳法:
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和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2.
胸背部扳法
: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法、扳肩式胸椎扳法。
3.
腰部扳法:
包括
腰部斜扳法、旋转扳法、后伸扳法。
4.
肩关节扳法:
包括
肩关节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上举扳法。
5.
肘关节扳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上臂平放于床面,术者坐于其侧。一手托握其肘关节上
部,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 ,先使肘关节做缓慢的屈伸活动,如肘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在其
屈伸活动后,将肘关节置于屈曲位,缓 慢加压,使其进一步屈曲,向功能位靠近。遇到明显
阻力时,握前臂的手施加一个稳定而持续的压力,达 到一定时间后,两手协调用力,以“巧
力寸劲”
做一个短促而有控制的肘关节屈曲位加压扳动;
如肘关节伸直功能受限,
则向反方
向依法扳动。
6.
腕关节扳法:
主要分为
屈腕扳法
和
伸腕扳法。
7.
髋关节扳法:
分为屈髋屈膝 扳法、后伸扳法、
“
4
”字扳法、外展扳法、直腿抬高扳法。
8.
膝关节扳法:
(
1
)膝关节伸膝扳法(
2< br>)膝关节屈膝扳法
9
.踝关节扳法:
分为
背伸扳法
和
跖屈扳法。
【治疗作用】有整复 错位、松解粘连及滑利关节等作用。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
间盘突出症、脊柱小关节紊乱、四 肢关节伤筋及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
【要求及注意事项】
1.
要顺应、符合各关节的各自生理功能和运动规律来实施扳法操作。
2.
扳法操作宜分阶段进行。第一步先小范围活动或摇动,使其放松、松弛;第二步将关节极
度屈曲 或伸展、旋转,使其达到明显阻力位,稍停片刻再进行第三步扳法。
3.
扳法实施时用的是“巧力寸劲”
。
4.
发力时机要准,用力要适当。
5.
操作时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活动范围。
6.
不可使用暴力和蛮力。
7.
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及粘连组织的撕裂声。
8.
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9.
老年人有较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或禁用扳法。对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
扳法。
10.
时间久、粘连重的肩关节周围炎在实施扳法时不宜一次性分解粘连,以免关节囊撕裂而< br>加重病情。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严重侧隐窝狭窄者,在实施直腿抬高扳法时不可强力操作。
以免腰 部神经根撕裂
七、拔伸法:
{
拔伸
颈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
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
牵拉 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
正骨
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1.
颈椎拔伸法:
(
1
)
颈椎掌托拔伸法:
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方。
双手拇指端及罗纹面分别顶抵住其
枕骨下方的两风池穴处,
两掌分置于两侧下颌部以托挟助力,
两小臂置于其两侧肩上部的肩井穴内侧。两手臂部协调用力,即拇指上顶,双掌上托,同时前臂下压,缓慢的向上拔伸
1
—
2
分钟。
(
2
)
颈椎肘 托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方。一手扶于枕后部以固定助力,另
一侧上肢的肘弯部套住其下颌 部,
手掌则扶住对侧头顶以加强固定。
两手臂协同用力,
向上
缓慢拔伸
1
—
2
分钟。
颈椎拔伸亦可
仰卧位拔伸。
2.
肩关节拔伸法:
(
1
)
肩关节对抗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侧方。以两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合前臂
上 段,
于肩关节外展
45
°
--60
°位逐渐用力牵拉,
同时 嘱其身体向对侧倾斜或有助手协助固
定其身体上半部,以与牵拉之力相对抗,持续拔伸
1
—
2
分钟。
(
2
)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受术者仰卧 位,术者坐于其身侧。以近其身侧下肢的足跟部
置于其腋窝下,双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前臂部,将其上肢 约外展
20
°左右,身体后倾,手
足及身体协调施力,使肩关节在外展
20< br>°位得到一个持续的对抗牵引,持续一定时间后,
再内收、内旋其肩关节。
3
.肘关节拔伸法
: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方。将其上肢置于外展位,助手两手握住其
上臂上段以固定,术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握其前臂下段进行拔伸。
4.
腕关 节拔伸法:
受术者坐位,
术者位于其侧方。
一手握住其前臂中段,
另一手握其 手掌部,
两手对抗施力进行拔伸。
5.
腰椎拔伸法:
受术者俯卧位 ,双手抓住床头或助手固定其肩部,术者立于其足端,以双手
分开握住其两下肢足踝部,身体宜后倾,逐 渐向其足端拔伸。
6.
髋关节拔伸法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侧方,助 手以双手按于其两髂前上棘以固定。
使其一侧下肢屈髋屈膝,
术者一手扶于膝部,
另一 侧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腘窝部,
胸胁
部抵住其小腿。两手臂及身体协调施力,将其髋关节向 上拔伸。
7.
膝关节拔伸法: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助手以双手合 握住其一侧下肢股部中段以
固定,术者以两手分别握住足踝部和小腿下段,身体后倾,向其足端方向拔伸 膝关节。
8.
踝关节拔伸法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一手握其小腿 下段,另一手握住跖部,两
手对抗用力,持续拔伸踝关节。
【治疗作用】
有 整复错位、
分解粘连的作用。
用于关节脱位、
骨折及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要求及注意事项】
1.
动作宜稳、用力宜均,要掌握好拔伸的方向和角度。
2
拔伸的 开始阶段,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加力。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的持
续牵引力。
3.
不可以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颈椎病:
常见疾病,随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直
接刺激、< br>压迫或影响血运实颈部脊神经根、
脊髓、
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
害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分颈型、
N
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
N
型。
治疗目的:
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
--
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恢复颈椎动静力 平衡。
治则:
松解,调整。
部位及取穴:
部位以颈项部 、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
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 等为主。
手法:
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
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
结合,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一指禅推法、扌衮
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
椎微调手法。
颈椎病
推拿的操作常规
: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
腰椎间盘突出症
指腰部受较重外力作用,
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 ,
髓核外突,
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引起腰痛的一系列症状。多发于
L4 / 5
、
L5 / S1
之间的椎间盘。
【诊断】
临 床症状:
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反射至小腿或足部;腰背部板滞、活动功能障碍。病
程较久 者,常有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的主观麻木感。直腿抬高、直腿抬高
加强试验(
+
)
;屈颈试验(
+
)
,严重者坐位屈颈试验不能完成;下肢后伸试 验(
+
)
。腹压
增高时腰痛加剧,
且伴有下肢反射性疼痛。
L4 / 5
、
L5 / S1
棘间韧带侧方可触及明显压痛点,
按压痛点时 可引起小腿或足部的反射性疼痛。
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
趾肌力减退,
患侧 膝、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体征
1.
压痛点。
2.麻木及感觉异常
3.
腱反射异常
4.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5.肌力减退或肌萎缩
6.
脊柱
功能受限
7.
脊柱侧凸
8. X
线正位片见侧弯;
侧位片见受限椎间盘变窄,
腰椎前凹消失;
9.
CT
显示神经根受压、突出大小和相应位置。
10.
MRI
显示突出部位及椎管内情况。
检查:
正、侧位
X< br>线片,可见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
X
线征象不能
作为确诊 腰椎间盘突出的唯一依据,
可借此排除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
滑脱等疾患。
【鉴别】和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腰椎增 生性脊柱炎、
梨状肌综合症、腰椎椎管狭窄症、
感染性腰骶神经根炎、原发性坐骨神经炎、L3
横突综合征等病鉴别。
【治疗】目的:
1.
增加局部组织 痛阈,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
2.
降低椎间盘内压,增加盘外
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
3.
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
4.
加强气血循行,促使
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水肿的吸收。
【分型】
(一)根据髓核突出方向分:
1.
向后突出
(最重要)
;
2.
向前突出;
3.
向椎体内突
出
(多发于青年)
。
(二)
根据向后突出部位不同分:
1.
单侧型
:
临床最多见,
髓核突出和神经根受压只限一侧。
2.
双侧型
:髓核自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神经根均受压迫。
3.
中央型
:髓 核自后中部突出,
不压迫神经根,只压迫下行马尾神经,引起鞍区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三)根据髓核突出程度分:
1.
隐藏
型(幼弱型)
:纤维环不 全破裂,外层尚保持完整
。
2.
突出型
(移行型)
:
纤维环 裂隙较大,
但不完全破裂,
外层尚保持完整。
3.
破裂型
(成熟型)
: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向外突出。
治则:
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
部位及取穴:
背腰部及下肢、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手法
:揉法、按压法、扌衮
法、弹拨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898.html
-
上一篇:0岁至1岁育儿知识
下一篇:从0岁到2岁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