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婴幼儿生理特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09:15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子宫肌瘤症状有哪些)
保育员要照料好小朋友的一日生活,首先要了解孩子,因为孩子不是“小大人”
。为什么
要经常洗澡?因为婴幼儿皮肤薄嫩,
皮肤不清洁很易生疮长疖。
为什么要让婴幼儿到户外晒< br>太阳?因为婴幼儿的骨骼长得很快,少见阳光就会得佝偻病。为什么不应该为了“催饭”

而让小朋友吃水泡饭、
汤泡饭?因为细嚼慢咽有五大生理功能。
科学的护理,
基于科 学的育
儿知识。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才能主动的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

下面,就让我们以人体的若干系统为顺序,谈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及相应的护理要求。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一)什么是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

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二)婴幼儿运动系统有什么特点

1
.骨骼

(l)
骨骼在生长:
婴幼儿在不断长个子,也就 是说骨骼在不断加长、
加粗。长骨骼就需要钙、
磷为原料。同时还需要维生素
D
,使钙、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
所必需的营养
(
阳光中的 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
D)

另外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
重要条件 。

(2)
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
8
块,
出生时全部为软骨 ,
以后逐渐钙化,
但要到
10
岁左右才能
全部钙化。所以,婴幼儿的 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

(3)
骨盆还没长结实:
婴幼儿的骨盆 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
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
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 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4)
骨头好比鲜嫩的柳枝:成人的骨头好比 干树枝,不易弯曲。而婴幼儿的骨头硬度小,好
比鲜嫩的柳枝,易发生弯曲。所以,要注意培养幼儿有好 的姿势。

(5)
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
脊柱是人体的
“大梁”< br>,
主要的支柱。
那么,
人体的这根
“大梁”

是不是 一根直直的“顶梁柱”呢?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
根“直棍儿”
,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脊柱有了这几 道弯曲,在人体做走、跑、跳等运动时,就更具有弹性,可以缓冲从脚下传来
的震动,保护内脏,当震动 传到头部时也就微乎其微了,有了弹性也更能负重。否则,若脊
柱真是一根“直棍儿”
,跺一下 脚,也会把脑子震了,肩挑重担也成为空话。

上述生理性鸾曲是随着小孩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 的。生后
2

3
个月会抬头了,形成颈部前
弯;
6

7
个月会坐了,形成胸部后弯;开始学走路,形成腰部前弯。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
龄 ,
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
在脊柱未完全定型以前,
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 柱
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体姿,即坐、立、行时身体 的习惯姿势。应从小培养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
预防脊柱变形。坐着时,两脚平放地上, 不佝着背,不耸肩,身子坐正;站着时,身子正,
腿不弯,抬头挺胸;走路时,抬头挺胸,不全身乱扭。 健美的体姿不仅使人看上去有精神,
还可预防驼背和脊柱侧弯。
另外,
长时间用单肩背 书包会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和韧带得不到平
衡发展,形成一侧肌肉、韧带过度紧张,导致脊柱侧弯(从后面 看,脊柱某一段偏离中线,
向左或向右弯曲)


2
.肌肉

(1)
容易疲劳:婴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能量的储备都不如成人,很容易疲劳。在组织幼儿户外< br>活动时要适时让幼儿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
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 晚:幼儿会跑、会跳了,可是画直线却挺费劲儿,这与不同
的肌肉发育早晚有一定关系。

3
.关节和韧带

(1)
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婴幼儿的肘关节 较松,容易发生脱臼(俗称掉环)


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
若被猛力牵拉 手臂,
就可能造成牵拉肘”

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发生“牵拉 肘”
,常常是因为大人在带幼儿上楼梯、过马路等情景时,或给婴儿穿脱衣服,
用力提拎、牵拉 了他们的手臂所造成的。

肘部受伤后,手臂不能再活动。经医生复位后,还要注意保护,以免再次使肘关节受伤。

2
)预防扁平足:婴儿会站、会走以后逐渐出现脚弓。但是脚底的肌肉、韧带还不结实,
若运动量不合适,就容易使脚弓塌陷,形成“平脚”


运动量过大,会使脚 底肌肉过于疲劳而松弛;缺乏运动,脚底的肌肉、韧带得不到锻炼,也
不会结实。

另外,鞋要合脚。合脚的鞋不仅穿着舒服,还有利于脚弓的发育。

保育工作要点


·组织小朋友在户外活动,运动和阳光是长骨骼的“营养素”



·教育小朋友,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着骨盆。


·教育小朋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预防脊柱变形。


·勿猛力牵拉小朋友的手臂,以防伤着肘关节。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脚弓的形成。


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一)什么是呼吸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要不断地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机体吸 入氧气和排出二氧
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及肺组 成。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
排出分泌物的管道,
包括鼻、
咽、
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保护肺的第一道防线。 鼻腔对空气起着清洁、湿润和加温
的作用。
冷空气从鼻子吸入,
经过鼻腔的处理,可以达到
20
℃左右的温度和
70%
左右的湿度,
而且清洁多了 。

鼻还是嗅觉器官。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上部的粘膜中,具有气味的微粒随着空气进入
鼻腔后,接触嗅粘膜,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传至大脑皮质产生嗅觉。
在刺激强度持续< br>不变的情况下,
感受器对该刺激的感受性下降,称为感受器的适应。嗅觉适应很快,平常说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指的正是这个现象。

咽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喉是呼吸道最狭窄 的部位。呼出的气流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若发音失去圆润、清
凉的音质,表示声带发生病变。

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纤毛,灰尘、微生物被粘液粘裹,经纤毛的运动,
被扫到 咽部,吐出来就是痰。痰是呼吸道的垃圾。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里的废气(二氧化碳) 被呼出;呼入的氧气进入肺泡,再
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完成“吐故纳新”的任务。

胸腔有节奏的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的快慢与年龄的运动程度有关。

(二)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1.
易发生鼻堵

婴幼儿鼻腔狭窄,伤风感冒就会使鼻子不通气,以致影响睡眠和进食。护理感冒的病
儿,要按医嘱给 病儿用滴鼻药,鼻子通气了,才能吃饭香、睡觉香。

2.
教会幼儿擤鼻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是:轻轻捂住一侧鼻孔,擤完,在擤另一侧。擤鼻不要太用力,不
要把鼻孔全 捂上使劲的擤。

因为鼻腔里有一条条“暗道”与“邻里”相通。擤鼻涕时太用劲,就可能把鼻 腔的细
菌挤到中耳、眼、鼻窦里,引起中耳炎、鼻泪管炎、鼻窦炎等疾病。

3.
保护金嗓子

婴幼儿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如果经常大声喊叫或扯着嗓子唱 歌,不注意保护,金嗓子
将失去圆润、清凉的音质,变成“哑嗓子”


幼儿的音域窄,不宜唱大人的歌。

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避免尘土飞扬。冬天,不 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夏天刚玩
的挺热,也不要停下来马上就吃冷食。得了伤风感冒,要多喝水、少说 话,因为这是最易哑
嗓子。

4.
空气污浊,容易缺氧

婴 幼儿胸腔狭窄,肺活量小,但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大,所以只能以加快呼吸频率
来代偿。

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不同年龄呼吸次数的平均值


年龄

新生儿

0~1


2~3


4~7


每分钟呼吸次数

40~44

30

24

22

若空气污浊,婴幼儿很容易缺氧。户外空气新鲜。新鲜空气含氧量高,每天要组织婴
幼儿到户外活动。

儿童活动、卧室也要经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

5.
腹式呼吸为主

婴幼儿胸部肌肉不发达,胸腔狭小,呼吸以“腹式呼吸” 为主。在喘气时,几乎看不
出胸腹在运动。

观察婴幼儿的呼吸次数,要观察腹部的起伏。

特别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呼吸已经微弱,更难看出胸脯在动。

保育工作要点

擤鼻涕要用正确的方法,不要把两侧鼻孔全捂上。擤鼻时叫小朋友轻轻的,不要用力。

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嗓子。

儿童活动室、卧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空气污浊,脑受害首当其冲。


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


(一)什么是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
血液由心脏搏出,
经动脉、< br>毛细血管、
静脉再返回心脏,
如此环流不止。
血液在循环全身的过程中,
把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
给组织和细胞,再把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送到肺及排泄器官。


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在人体表面的一些部位,如颈部、腋下、大腿根等处有一组的淋巴
结、淋巴结有消灭病菌的作用。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1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婴幼儿因为心肌薄弱、心腔小,心跳要比成人快。摸脉搏可

以得知心跳的次数,但要待婴幼儿安静下来测才能准确。


不同年龄心跳次数的平均值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1

12

120

1

2

110

3

4

105

5

6

95

7

8

85

9

15

75


2
.锻炼可强心,但要适度


经 常锻炼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每跳一次,搏出更多的血液。从小锻炼可以增强
心脏的功能。但是,如果运 动量过大,心跳太快,反而会减少每次心跳的输出量,表现为面
色苍白、心慌、恶心、大汗淋漓,甚至运 动以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是过度疲劳了。

3
.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


预防动脉硬化关键在于一个“早”字 。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生
活方式基本形成的时期。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膳食,并养成良好 的饮食习惯可以受益终生。

4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用手摸摸小儿颈部两侧,常可以摸到几个疙瘩,这就是颈部淋巴结。如果淋巴结
像黄豆大小,可略微活动,压上去不疼,就是正常的淋巴结。小儿患口腔炎、扁桃体炎、中
耳炎,或头上长疖子,都可使颈部淋巴结肿大。上述疾病治好了,
已经肿大的淋巴结却很难
再消肿 ,摸上去是个硬疙瘩。如果颈部淋巴结又大,压着又疼,孩子的照管人有结核病,一
定要查清楚是否这个 孩子有“淋巴结核”


保育工作要点


·组织小朋友经常锻炼可增强心脏功能,但不要过累。


·教育幼儿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口味”
,将使他们受益终生。预防动脉硬化,始于
幼儿,要把住“入口”这 一关。


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


(一)什么是消化系统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的。消化管包括口腔、
1
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消化腺有导管与
消化管相 通,使消化液流入消化管。


(二)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1
.牙齿

(l)
乳牙萌出:婴儿吃奶期间开始长 出的牙,叫乳牙。一般在
6

7
个月时出牙,
最迟不应晚于
1
岁。乳牙共
20
颗,
2
岁半左右,为什么要保护好乳牙:如果说“ 乳牙迟早
要换,乳牙是毫不要紧”
,这话可小看了乳牙的作用。

< br>嚼食物,帮助消化:出牙以后,食物由流质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食物品种增加,
需要咀嚼才能容 易被人体消促进颌骨的发育:婴幼儿时期正是颌面部迅速发育的阶段,
“下
巴骨”
,随 着咀嚼的刺激,颌骨正常生长,使脸型逐渐面容和谐、自然。有助于口齿伶俐:
乳牙正常萌出,
有助于发音正常。
有利于恒牙的健康:
乳牙齐整对恒牙顺利萌出有重要作用。

失(患龋齿,不得不拔除残根)
,邻近的牙向空隙倾倒,就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导致牙齿
排 列不齐。

如何保护乳牙:


①营养和阳光:钙、磷等无机盐是 构成牙齿的原料,需要从饮食中提供。人的皮肤
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
D< br>,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

乳牙的钙化始于
胎儿
5

6
个月,因此乳牙是否坚固与孕妇的营养有关。另外,孕妇服四环素类药物可使胎
儿的牙釉质 发育不好,颜色发黄、质地松脆。
从出生到
2
岁半也是乳牙发育的重要时期,因
此不可缺少营养和阳光。


②适宜的刺激:俗话说“牙不嚼不长”

5

6
个月,将要出牙时,可给他点“手拿
食”
,如烤馒 头片、面包干等较硬的食物,磨磨牙床,促使牙齿萌出。

断奶以后,逐渐添加
些耐嚼 的食物,如菜末、粗粮等。食物太精细,无需细嚼,不利于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


③避免外伤:乳牙根儿浅,牙釉质也不如恒牙坚硬,怕的是“硬碰硬”
。一旦牙齿
被硬 东西硌伤了,
就不能再重新长好。
受了损伤的牙齿就更容易生龋齿。
所以,
要 教育孩子,
不要用牙咬果壳等硬东西。


④漱口和刷牙:吃奶的婴儿 ,在两次奶之间喂点白开水,就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
作用。
2
岁左右,饭后可用清水漱 漱口,含漱的时间要长一些,要用力鼓腮,用水把粘在牙
齿表面和间隙的食物残渣冲洗掉,然后吐出漱口 水。孩子到了
3
岁左右就该学着刷牙了。

(4)
最早长出 的恒牙并不与孔牙交换:在
6
岁左右,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
牙”
,又 称“六龄齿”
。上、下、左、右
4
颗六龄齿,长在乳磨牙的里面,并不与乳牙交换。< br>
要注意保护六龄齿,叮嘱小朋友刷牙时里里外外都刷到。

(5)
怎样预防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排列不齐,常见的有“下

兜齿”
(地包 天)
,即
下牙咬在上牙的外面;有“开唇露齿”
,即上下牙咬不到一起,有明显的距离 ;还有“虎牙”
等等。
上述种种不仅使面部失去和谐自然的面容,
而且影响咀嚼能力,
吃东西只能囫囵吞枣,
甚至说话也漏风走音。排列不整齐的牙齿经常被食物嵌塞,不易刷干净, 也容易生龋齿。


预防牙齿排列不齐,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用奶瓶给婴儿喂奶、喂水时,要把婴儿抱起来,呈坐位。橡皮奶头不要过分上
翘或下压,
以免压迫牙床,影响牙床的发育。
不要让婴儿自己抱着奶瓶吃奶,婴儿托不起奶< br>瓶,势必压迫牙床。上牙床经常受压,易形成“下兜齿”
;下牙床经常受压易形成‘
“开 唇露
齿”



②换牙时,若乳牙未掉,后边又钻出了新牙,就成了 “双排旦滞留的乳牙拔掉,把位
置让给恒牙。刚长出来,叮嘱幼儿不要老用舌头添牙,免得牙齿往外翘。

③有的幼儿有偏侧咀嚼的习惯,会使另一侧的颌骨发育不好,两侧面颊不对称。发现
幼儿有偏侧咀嚼的毛病,要提醒他们改正。

④治鼻堵:幼儿长期鼻子不通气,用嘴呼吸,就会 使上膛高拱、门牙向前突出,形成
“噘嘴”
。除了应及时治疗鼻咽部的毛病,病治好了,还要提 醒幼儿纠正用嘴呼吸的习惯。

2.
婴儿爱流口水

6

7
个月的婴儿,唾液分泌增加,但口腔浅,婴儿又不会及咽下去,所以常流涎口外。护理时要用软的纱布或毛巾及时擦去口水,以免浸泡着皮肤。

3.
婴儿容易漾奶


胃是消化管申最宽大的部分。胃的上口与食道连 接处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贲门,
胃的下口与十二指肠连接处也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做幽门。贲门收缩就好 比是口袋扎紧了
口,
胃内的东西就不

婴儿的贲门比较松弛,
且胃 呈水平位,
即胃的上口和下口,
几乎水平,
好像水壶放倒了,因此当婴儿吞咽下空气, 奶就容易随着打嗝流出口外,这就是漾奶。


为了减少漾奶,喂过奶,让婴儿伏在大 人的肩头,轻轻拍孩子的背,让他打个嗝排出
咽下的空气,然后再躺下,就可以减少漾奶。

4
.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


婴儿过了半岁,就可培养他定 时排便的习惯。有了好习惯,不随意便溺,省事,孩子
也干净。

人们常说:
“孩子是直肠子”
,吃完就想拉。这是因为婴幼儿有明显的“胃结肠反射”

食物进到 胃里,就会反射性地引起肠子加快蠕动,将粪便推向直肠、肛门。所以在喂过奶、
吃过饭以后让小孩坐盆 ,
常可排便,
便盆的大小要合适,
干净,
不冰凉。
一般坐
5

10
分钟,
不排便就起来,不要长时间坐便盆。

幼儿最 好养成早饭后排便的习惯。如果大便不定时,有了“便意”却正玩得高兴,把
“便意”憋回去了,日久就 会便秘。因为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当粪便进入直肠,就对直肠
壁的机械感受器产生压力刺激。
刺激一方面传入脊髓的低级排便中枢,
一方面上达大脑皮质
引起“便意”
。如果经常抑 制便意,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就越来越不敏感,粪便在大肠内
停留的时间过久,水分被吸尽,粪便干硬 ,就会产生便秘。

按时排便,多吃些蔬菜、水果,搭配着吃点粗粮,有利于大便通畅。

5
.预防脱肛


直肠从肛门脱出,称“脱肛”
,看上去,在 肛门外有一截“红肉”
。脱肛使小儿十
分痛苦。


引起脱肛的常见原因:


①急性痢疾未彻底治疗,变成慢性痢疾;长 期消化不良。久痢、久泻,使肛门松
弛,直肠脱出。


②长期便秘,排便时十分费力,便直肠脱出。


③久痢、久泻、便秘,再久坐在便盆上,就更易脱肛。


保育工作要点


·督促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保护好乳牙和六龄齿。


·细嚼慢咽有利健康,不要用水、汤泡饭,幼儿吃起来快,却


缺少了“咀嚼”这一环节。


·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


·不要久坐便盆,不排便就起来。


五、泌尿、输尿、贮尿、排尿——泌尿系统


(一)什么是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泌尿)
、 输尿管(输尿)
、膀胱(贮尿)和尿道(排尿)



(二
)
婴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

1.
由“无约束”到“有约束”排尿


婴儿时期,当膀胱内尿液充 盈到一定量时,就会发生不自觉的排尿,这是由于大
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尚无约束能力。


出生后半岁左右,可以从“把尿”开始,训练自觉排尿的能力。
1
岁左右,小孩会
用动作、语言表示“要撒尿”了,就不要再兜尿布,要训练坐便盆排尿。一般到了3
岁,白
天就可以不再尿湿裤子,夜间也不再尿床了。

2.
尿道短,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


成人男性尿道长约20
厘米,女性尿道长约
3

4
厘米。


小孩尿道短,尤其女孩更短,新生女婴尿道仅
1

2
厘米长。女孩不 仅尿道短


,而且尿道开口离阴道、肛门很近,尿道口容易被粪便等污染,细 菌经尿道上行,
到达膀胱、肾脏,可引起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09: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732.html

婴幼儿生理特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