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痹从瘀辨治
摘
要
:
通过分析脉痹的临床表现,阐明其病位在脉,其病机主要在
于瘀阻不通,强调从瘀论治,以活血 通脉为治疗大法,结合辨证进行治疗,并
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
:
脉痹
;
从瘀辨治
;
临床治疗
“脉痹”之名,出自《素问
?
痹论篇》。后世医家对此虽有记载 ,但简
而不详,缺乏系统的阐述。早在《内经》就已命名的这一疾病,临床并不少
见,因此,本 文对此略陈己见,以冀对临床有所裨益。
1
脉痹从瘀论治的依据
1.1
脉痹病机在于瘀阻不通
《素问
?
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
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 “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病机。《素问
?
五脏
生成篇》提到“凝于脉者为泣”,以致“ 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在注释时认为:“泣, 谓血行不
利。空者,血流之道,大经隧也。”说明血瘀痹阻于较小脉络,以致难以返流
于大的经 脉,引起经脉痹阻,进而发展,还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梦瑶
《医碥
?
痹》提到“ 血脉不流而色变”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且指出:“外
感之风寒湿能痹,岂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 认为内生之瘀血、痰饮亦可致痹,
“死血阻塞经队,则亦不通而痹矣。”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
?
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 而认为
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
?
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
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
还有其他诸多内外 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损伤、久行站立、久病继发等。其
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 ,而须加以区分。《素问
?
痹论
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 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
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血脉,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
心,导致心痹。这也说明 脉痹与心痹是有区别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
重不同。归纳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脉痹发病有内外之 因。外因有寒湿、热毒之
异
;
内因有实邪之阻痹,如寒痰热毒,有正虚瘀痹,可因气血 阴阳之虚而致。病
位以肢体血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脉阻塞。
1.2
脉痹临床表现多呈瘀象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散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
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 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
肿胀等症。疼痛是脉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 发较轻,病久加
重,昼轻夜重,有隐痛、胀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觉,或呈痉挛性疼
痛 ,甚至发生剧痛。血瘀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异样感觉,麻木、虫蚁爬行感乃
“荣卫之行涩”所致。血瘀则 津停,血不利则为水,瘀甚则肢体肿胀。瘀阻血
不得养,阳气不得通达温养,则肢体乏力、发凉畏寒,热 毒所致或瘀久化热者
则局部有灼热感。脉痹患者出现局部色变,或青紫、紫红,或苍白,或局部脉
络迂曲怒张。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脉触之粗硬肿痛,或触及到条索样肿胀的
脉络,均血瘀之征。病重 失治,也可导致患处发生溃烂、坏疽。脉痹患者脉象
多涩,或无脉,亦为瘀征,应注意寸口脉、趺阳脉、 太溪脉等处的切诊。脉痹
发病或急或缓,病程或短或长,但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br>在出现脉痹血瘀症状的同时,由于病因的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同,还伴有
与之相关的其他症状 ,应注意结合辨析。
2
脉痹从瘀论治的实践
脉痹的治疗总以通为原则,主要应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 大法,但须
明析病因,详细辨证,或结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扶正,或结合散寒、
清热、 解毒、祛湿、化痰诸法以驱邪,共达通脉之功。有些脉痹病情复杂,往
往多证相兼,故应注意多种治法的 配合运用。下举临床治验以供参考。
病案
1:
患者李某,女,
62
岁,农民,于
2002
年
12< br>月
24
日来诊。自述
于同年
7
月右下肢经常疼痛,逐渐加重, 昼轻夜重,有时痛甚,继而发现右下
肢由下而上逐渐肿起,近来发展到膝关节以上亦肿。曾在当地乡、县 医院治
疗,未见明显疗效,于
12
月初到某医院检查,经血管造影,诊为右下肢多发性
静脉血栓,因经济较为困难,未住院治疗而延中医诊治。目前,自感右下肢疼
痛较甚,日夜作痛 ,夜间更剧,经常自服止痛片暂时缓解。查右下肢自脚而上
直至股中上部皆肿,按之凹陷,肤色无明显改 变。右下肢软而乏力,行走困
难。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脉弦细涩。诊为脉痹,证属气虚血瘀,脉络阻痹 ,
水停为肿。治取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活血效灵丹、当
归芍药散合方加 减。处方
:
当归
30g
、丹参
30g
、制乳香
8g
、制没药
8g
、茯苓
20g
、泽泻
10g
、桃仁< br>10g
、红花
10g
、水蛭
10g
、生黄芪
30g< br>、汉防己
15g
、川
牛膝
30g
、地龙
15g
、延胡索
10g
、焦神曲
15g
。
10
剂,
1< br>日
1
剂,水煎分
2
次
服。
2003
年
1
月
3
日复诊
:
药后肢肿及疼痛均有减轻,查右膝以上已不肿,
膝以下仍肿,舌脉如前。仍按原方,嘱其坚持服用
1
个月左右。
3
月初告知右
腿肿胀已消,疼痛也明显减轻,但夜间还时有痛 感。遂减利水之茯苓、泽泻、
防己,加鸡内金
10g
,继续调治。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04: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486.html
-
上一篇:古代人是怎么练功力的!附:少林千斤腿功法练习法
下一篇:外科膝关节体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