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的病理学与鉴别要点
于士柱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一、组织细胞增生症
X
㈠
同义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X
(
Histiocytosis
X
;< br>HX
)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树突状郎格罕细胞
(Dendritic
Langerhans’
cells
)
增生性疾病,故又称其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
或郎格罕细胞肉芽肿(
Langerhans’ cell granuloma
)
。
HX
包括嗜酸性肉芽肿(
Eos inophilic granuloma
;
EG
)
,韩
-
薛
-
柯病(
Hand-Schü
ller-Christian
d isease
;
HSCD
)及勒
-
雪病
(Letterer -Siwe disease
;
LSD)
。当
HX
以
EG< br>的形式累及下丘
脑和神经垂体时又叫做下丘脑肉芽肿
(
Hypothalami c granuloma
)
,
盖奇尔肉芽肿
(
Gagel’s
granuloma
)或阿亚拉病(
Ayala’s disease
)
。
㈡
发病率、年龄与性别:
在
15
岁以下儿童中
, HX
的发病率为
0.2~0.5< br>例
/10
万人
/
年,
其中以
EG
最常见。< br>EG
可
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20
岁以下者占62%
;
HSCD
的发病年龄比
EG
小,
常见于
5
岁以下儿童;
LSD
一般发生于
3
岁以下婴幼儿。
HX
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㈢
发生部位:
EG
为单发性
HX
,最好发于颅骨(颅底与眶区多见)和脊椎骨,并可突破骨皮质
侵犯颅内或椎管内;部分
EG
原发于
CNS
内,无骨病变,常见于下丘脑和< br>/
或神经垂体
(即下丘脑肉芽肿、盖奇尔肉芽肿或阿亚拉病)
,偶见于脉络丛及 大脑脑叶内。
HSCD
为多发性
HX
,通常为多骨受累,多累及颅骨、下丘脑 和
/
或神经垂体。
LSD
为全身播散
性
HX
,广泛 累及皮肤、淋巴结、肝脾等内脏,少数累及
CNS
,病变主要位于骨外,也
可有溶骨性 病灶出现。
㈣
临床表现:
EG
和
H SCD
多有受累骨局部疼痛。
HSCD
和
LSD
患儿中,
2 5%
有尿崩症,这部分
病例可伴有下丘脑功能异常的表现(肥胖、性腺功能减退及生长迟缓)< br>。
HSCD
可出现
颅骨多发性溶骨、尿崩症及突眼(同时有眶内病变)三联症。
HX
累及
CNS
时,还可出
1
现颅内压升高的 症状和体征、
颅神经瘫、
癫痫发作、
视觉异常
(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
共济失调及偶见进行性加重的四肢瘫或下肢瘫。
颅内
HX
病变的
CT
及
MRI
检查可表现
为:①
脑实质外实性肿块;②
灰质和白质内境界清楚的多发性病变;③
境界不清的
白质内病变;④
垂体柄增粗;⑤
小脑的脱髓鞘病变。
㈤
肉眼形态:
颅内的< br>HX
病变常为黄色或白色,可以是位于硬脑膜的散在结节,也可呈颗粒状浸
润于脑实质内 ,病变的境界可清楚,也可模糊不清。
㈥
组织学形态:
EG
由郎格罕细胞、巨噬细胞及由其衍变来的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不定
量的嗜酸性 白细胞组成。增生的郎格罕细胞无异型,直径
15~25μm
,胞浆丰富红染、淡
粉染 或较清亮,边界不清;核稍偏位,卵圆形、肾形或不规则析皱,染色质匀细呈空泡
状,可见纵行核沟,核 仁不明显,核分裂不常见;胞浆内可含有吞噬的含铁血黄素和红
细胞,也可含有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
。可见多核巨细胞及继发性纤维化和坏死,并
可形成由嗜酸性白细胞聚集而成的嗜酸性小脓肿。 晚期可以泡沫细胞和
/
或纤维化为主。
HSCD
的组织学形态与
EG
相同,
LSD
则以郎格罕细胞增生为主,炎细胞浸润不明显,
多核巨细胞、纤 维化及坏死均少见。个别脑内
HX
的病变呈脱髓鞘的组织形态学表现,
而且病变内无有 或仅有散在郎格罕细胞浸润。
㈦
超微结构:
郎格罕颗粒(
Birbeck
颗粒)是郎格罕细胞中具有诊断意义的超微结构标志。 该颗
粒位于胞浆内(可能起源于细胞膜和
/
或高尔基复合体)
,直径
34nm
,长度不等,呈杆
状或呈一端膨大的网球拍状,
有横纹及与其长轴平行的中心 线,
使其杆状部分呈拉链样。
㈧
免疫组织化学与分子遗传学:
郎格罕细胞表达
S-100
蛋白、< br>波形蛋白
(
Vimentin
)
及组织细胞标记物
HLA-D R
、
β2
微球蛋白和
CD1a
,部分表达
CD68
,很少表达
MAC387
,不表达溶菌酶(
Lysozyme
)
、< br>LCA
和
CD15
(
详见附表
)
。
CD1a
是郎格罕细胞具有诊断价值的相对特异性标记物。用
PCR
对来自女性患者的
HX
组织标本进行的
X
染色体失活分析,
提供了
HX
的郎格 罕细
胞呈肿瘤性单克隆增生的初步证据。
2
㈨
鉴别诊断
:
1. EG
、
HSCD
及
LSD
之间的鉴别:
三者基本病变相同,确切区分必须密切结合临
床情况和 影象学表现。单就组织学形态而言,一般
EG
和
HSCD
由增生的郎格罕细胞 与
大量浸润在其间的各种炎细胞组成,
并可见多核巨细胞、纤维化及坏死;
LSD则主要是
郎格罕细胞增生,其它细胞成分、纤维化及坏死均很少见。
2. EG
、
HSCD
及
LSD
与罗塞-道夫曼病之间的鉴别:
后者病变主要由泡沫状巨
噬细胞组成,无多核巨细胞,可见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大“吞噬性”组织细胞 ,其泡
沫状胞浆内含有多个形态保存完好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有时还含有红细胞;免疫学
表型 鉴别
详见附表
。
3. EG
、
HSCD
及
LSD
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之间的鉴别:
后者病变为脑
膜及脑实质内弥 漫性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无多核巨细胞,常见多发性脑坏死;巨噬
细胞浆内不但可含有较多被吞噬 的红细胞,还可含有白细胞,免疫学表型鉴别
详见附表
。
4. EG
、
HSCD
及
LSD
与霍奇金病的鉴别:
后者可见典型诊断性R
-
S
细胞,
R
-
S
细胞表达
CD1 5
(
Leu M1
)及
CD30 (Ki-1
;
BerH2 )
,不表达
CD1a
、
CD68
、
HLA-DR
、
β
2
微球蛋白、
S-100
蛋白及波形蛋白。
5. EG
、
HSCD
及
LSD
与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br>NHL
)的鉴别:
后者主要由处于不
同分化阶段的肿瘤性淋巴细胞
(< br>LCA
和相应淋巴细胞相关抗原阳性)
组成,
并形成血管
周围套袖,< br>B
NHL
的肿瘤细胞还表达单克隆性(κ或λ型)
sIg
或
cIg
;
NHL
细胞不表
达
CD1a
、
CD68
、
HLA- DR
、β
2
微球蛋白、
S-100
蛋白及波形蛋白。
6.
颅内
EG
与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鉴别:
后者病变以血管为中心 ,
并有异型淋巴样
细胞浸润和破坏血管壁结构及继发动脉瘤形成。病变区中以异型淋巴样细胞浸 润为主,
可见浆细胞、组织细胞和丛状肿瘤性大细胞灶形成,仅偶见嗜酸性白细胞存在。
7. EG
及
HSCD
与浆细胞肿瘤的鉴别:
三者均可产生溶骨性改 变,但后者的不同亚
型均由表达单克隆性(κ或λ型)
cIg
的肿瘤性浆细胞组成,无 表达
CD1a
的郎格罕细
胞(详见本节浆细胞肿瘤部分)
。
8.
颅内
EG
与浆细胞肉芽肿的鉴别:
后者以肉芽组织为背景,< br>其中浸润成熟的多克
隆性浆细胞(
cIg
κ和λ均阳性)
,并混有不定 量的中间型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及散在的急
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无郎格罕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9.
有些颅内
HX
的组织学形态可呈脱髓鞘表现,
需与其它脱髓鞘 疾病鉴别。
通过组织
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在病变中找到
CD1a
阳性的郎 格罕细胞是鉴别两类病变的关键。
当
HX
病变中无郎格罕细胞时,则主要靠密切结合全 身临床情况和影象学表现予以区分。
3
㈩
生物学行为与预后:
关于
HX
病变的性质和生物学行为还存在争议 ,
目前认为:
EG
多数是反应性病变,
少数可能是交界性的(可进展为
HSCD
或
LSD
者)
;
HSCD
多数为交界性病变,少 数可
能是恶性的(可进展为
LSD
者)
;
LSD
全是恶性病 变。绝大多数研究证实
HX
的细胞异
型性及核分裂多少没有预后意义。全部
H X
的
5
年、
15
年、
2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8%
、
88%
、
77%
,而
HSCD
和
LSD
的总死亡率约为
40%
。部分
EG
可自愈,大部分经手术和
/
或适当放疗可治愈,少数进展为
HSCD
或
LSD
;部分
HSCD
也可自愈,大部分经适当
化疗可治愈,少数进展为
LSD
; <
6
个月的
LSD
患儿,一般在诊断后
6
个月内死亡,年
龄稍大者适当化疗可延长生存期,偶尔达
1~2
年。
64%
的
HX
患者出现后遗症,包括:
骨缺损畸形(
42%
)
、尿崩 症(
25%
)
、生长迟缓或停滞(
20%
)
、听力丧失(< br>16%
)及其
它
CNS
功能障碍(
14%
)
。
二、非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非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Non-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NLCH
)与
HX
不同,它们不是起源于树突状郎格 罕细胞,而是一组巨噬细胞增生性病变,其中可累及
CNS
者主要有以下疾病。
㈠
罗塞
-
道夫曼病
( Rosai- Dorfman disease
;
RDD )
1.
同义词:
伴巨大淋巴结病的窦组织细胞增生
(
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 enopathy)
,特发性窦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
(Idiopathic 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onodi)
。
2.
组织发生:
RDD
是一 种病因不明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感染或
免疫缺陷有关。分子生物学分析证实
R DD
的巨噬细胞呈多克隆性增生,提示其可能是
一种非肿瘤性病变。
3.
发病率、年龄与性别:
Rosai
和
Dorfman
(
19 69
年)首先报道
4
例,
1972
年又报
道
30< br>例,
以后不断有报道,
我国也有零星报道。
淋巴结的
RDD
主 要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10
岁以下最常见,但颅内
RDD
患者几乎都是成年人 。男女发病比例近似。
4.
发生部位:
RDD
最常见于颈部淋巴 结,约
1/4~1/3
的
RDD
累及包括
CNS
在内
的结外组织或器官。颅内的典型病变为基底部位于硬脑膜的单发或多发性肿块,病变也
可位于鞍内或蛛 网膜。眶内
RDD
也可随病变扩展侵入颅内。
4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11: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825.html
-
上一篇: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
下一篇:良性前列腺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