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肿瘤
904
打印社转载
电话:
作者:
Cj
现存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的记载
◆
《神灸经纶》
----
吴亦鼎
1.
《神灸经纶》云
:
“夫灸取于火
,
以火性热而至速
,
体柔而 用刚
,
能
消阴翳
,
走而不守
,
善入脏腑”
,
“灸者温暖经络
,
宣通气血
,
使逆者
得顺
,滞者得行”
,
综此两点
,
可得出“温”
、
“行”两字< br>:
温是行的条
件
,
行是温的目的
,
而行的目的便是宣 通气血
,
气血宣通调和
,
营运
周身
,
则可达到防病 治病的目的。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以灸法
治之。
2.
用艾点火
“凡下艾时
,
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
,
然后放艾
,
不 然则
运动之间
,
其灸必落矣。
”
吴氏此擦蒜片之灸法
,考诸文献
,
可能有
3
个功效
,
即著艾、加强火热穿透力 、减轻疼痛。应用蒜片可以收
到减轻疼痛之目的。蒜乃辛香之物
,
穿透力极强
,
得热后
,
则穿透力
更强
,
此互为用也。
3
.如鼓胀病,先灸中脱七壮,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
;
次灸
足三里、 太白健脾化湿,气海补肾气以开水道,中封调畅气机水
分消腹水。又如虚劳,可将病因概括为“酒色劳倦 ,七情饮食”
八字,总观《神灸》
,其明辨经络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① 运
用经络理论分析疾
病病机和症状。如遗尿,系督脉、肝经失常所致,
“以 二经循阴
器,系廷孔,病则营卫不至,气血劳劣,莫能约束水道之窍,故
遗失不禁也”
((
神灸·卷四·二阴症略》
)
。据《内经》王冰注
:
“食入反出是 无火也”
,反胃多由脾胃虚寒,失于健运,宿食不
904
打印社转载
电话:
作者:
Cj < br>化而上逆,故以气海温补肾阳,固先夭之本,脾俞、胃俞、足三
里、
上院、
中院 等温中祛寒,
健脾和胃,
配以隔俞、
擅中、
乳根、
水分、夭枢等行气 导滞而清宿食。又如小儿慢脾风,面赤额汗,
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嚓口咬牙 床,
手足微搐,或身冷,或身温,或四肢冷,脉沉微。从脉、症辨别
致病之因,知“由慢惊之后 ,吐泻损脾”
,
“此病传已极,总归虚
处,惟脾所受,若逐风无风可逐,疗惊无惊可疗 ,
·
·一泛用祛风
化痰之剂,则促其危矣”
(
《神灸·卷四·小儿证 略》
)
,针对其
本,用脾俞一穴,补益中土,使脾气复而诸症自除。伤寒头痛身
热,可灸二间、合谷、神道、风池、期门、间使、足三里
;
伤寒
遍身发热可灸百劳< br>;
伤寒余热可灸曲池、间使、后溪。背心红肿
痛,系真气失调,少有所亏,风气从风府而 下,积而化热所致,
可取
“肩井、
肺俞之穴,
灸而散之”
(
《神灸·
卷三·
中身证略》
)
。
痢疾,乃湿热蕴积,胶滞肠胃之中, 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而致,
可灸长强、命门、下脱、天枢、照海等穴,以“灸家取穴,乃引
火化 气一法,非若乱投热药”
((
神灸·卷三·中身证略》
)
。外科
病“ 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
出,移深就浅,
功效胜于药力”((
神灸·
卷四·
外科证略》
)
。
“一
切疮毒 大痛,
或不痛,
或麻木,
如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
其毒随火 而散,此从治之法也”
(
《神灸·卷四·外科证治》
)
。
这里有两个 含义
,
一是不痛
,
麻木之阴证疮毒
,
灸治可使阴证转阳,
毒邪随火而散
;
二是“疮毒大痛”之阳热实证
,
灸治不仅止痛
,
亦可
904
打印社转载
电话:
作者:
Cj
使其 毒邪随火而散
,
起死回生。显然
,
灸治热证是以热治热的一种
从治法
,
属于《内经》反治法治疗原则
,
是“火郁发之”的具体运
用。亦鼎 在《外科证治》中曰
:
“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
,
灸此则心
火流通而毒 散矣
,
起死回生之功
,
屡试屡效。
”痈疽多属阳热实证
,< br>治之不当可致人危亡
,
而灸疗可使“心火流通而毒散”
,
能起死回生
,
可见热证施灸的神效
,
难怪亦鼎以“神灸”冠以书名。内科的
疟疾灸大椎、噫嘻、章门、环跳、承山、昆仑、飞扬、公孙、合
谷
;
黄疸灸公孙、至 阳、脾俞、胃俞
;
热嗽灸肺俞、膻中、尺泽、
太溪
;
痰火灸百会、膏 肓
;
淋痛灸列缺、中封、膈俞、肾俞、气海
等。在霍乱条内谓是病“汤药有所不及,
惟灸法取效如神。灸中
脘、天枢、气海、涌泉等。
”赤白痢宜灸长强、命门。又 如外科
的对口疽灸神门
;
肺痈灸膻中、肺俞、支沟、大陵、肾俞、合谷、
大渊
;
疔疮隔大蒜灸疮上
,
疔疮痈疽等热证均可灸疗。痔疾肿大热
甚灸痛 处
,
并谓
“
:
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
,
艾炷于姜上 灸三壮
,
黄水
即出
,
自消散矣??神效。
”妇科的乳痈灸灵 道、条口、足三里
;
乳肿灸少泽、
临泣
;
妇人热入血室灸期门
;
淋带赤白灸肾俞、
血海、
带脉、中封、三阴交等。又谓“崔氏四花穴治赤白带如神 ”
。并
引王海藏之言谓
“
:
带病太阴主之
,
灸章门 穴
,
麦粒大各三壮
,
神效。
”
儿科的急慢惊风灸百会、水沟 、合谷、大敦、行间、尺泽等
;
泄
泻灸胃俞、水分、天枢、神阙。再如眼、鼻、喉齿科 的目痛红肿
不明灸合谷、二间、肝俞、足三里
;
风烂眼灸肝俞、胆俞、绝骨、
光明
;
鼻渊灸上星、曲差、风门、合谷
;
咽喉肿痛灸阳溪、少海、
9 04
打印社转载
电话:
作者:
Cj
液门
;
齿痛疳蚀生疮灸承浆。以上反复肯定灸治热证的 神效
,
并且
明言
,
热证用灸不同于热证用热药
,
而 在于灸有引火化气
,
引毒外
散的神效。灸治虚热证如虚劳吐血灸上脘、肺俞、脾俞、肾 俞、
大陵、外关
;
盗汗灸肺俞、复溜、嘻
;
消渴灸承浆、支正、阳池 、
照海、肾俞、小肠俞及手足小指穴
(
即指尖头
),
认为足发热乃肾 水
亏耗或湿热下注为患
,
当灸涌泉、然谷。诸虚劳热灸气海、关元、
膏肓、< br>足三里、
内关及崔氏四花穴
;
传尸劳瘵灸鬼眼
(
腰眼
)
、
膏肓、
三椎骨上。并谓
:
“传尸劳瘵??百方难治
,< br>惟灸可疗。
”可见灸治
阴虚肺热之劳瘵证确有“功效胜于药力”之伟绩
,
并为后世反复
临证之证实。吴氏重针亦重灸
,
且极重择穴
:
灸法亦 与针并重
,
而其
要在审穴
,
审得其穴
,
立可起死回 生。
◆
《黄帝明堂灸经》
《黄帝明堂灸经》强调预防 为主
,
在治疗中风时须进行分期
灸治。首先
,
中风有先兆
,
预防为先
,
指出
:
“但未中风时
,
一两月前
,
或三四个月前。
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
,
良久方解
,
此将 中风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
,
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
味煎汤、淋洗灸疮
,
令驱逐风气于疮口中出也。灸令祛逐风气自
疮口出。如春交夏时< br>,
夏交秋时
,
俱宜灸
,
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
”提出在出现中风先兆而尚未中风之时
,
就应及早采用灸法进行保
健预防
,
以保康健。
其次
,
卒忽中风
,
急救辨治
,
提出治疗中风的七个
经验效穴
,
即百会、耳前发际、肩井穴、风市
穴、三里穴、绝骨穴、曲池穴
;
方法为“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
904
打印社 转载
电话:
作者:
Cj
壮
,
偏左灸右
,
偏右灸左”
。还提及督脉灸法“疗中风
,
眼戴上及不
能语者
,
灸第二椎并第五椎 上
,
各七壮”
。
《黄帝明堂灸经》则明确提出热证可灸
,
如“灸劳宫治小儿
口疮
,
龈烂臭
,
秽气冲人”< br>;
“小儿二三岁
,
忽发两眼大小俱赤
,
灸手
大指次指 间后一寸五分口陷者中
,
各三壮
,
炷如小麦大”
;
“小儿口
有疮蚀
,
龈烂臭
,
秽气冲人
,
灸劳宫二穴”
;
“小儿热毒风盛
,
眼睛疼
痛
,
灸手中指本节头
,
三壮
,
名拳尖也。炷如小麦大”
;
“小儿食时头
痛
,
及五心热者
,
灸二穴
,
各一壮
,
在第六椎下两 旁各三寸宛宛中。
炷
如小麦大”
;
“小儿龟胸
,
缘肺热胀满
,
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食热
面五辛
,
转更胸起高也。灸两乳前各一 寸半
,
上两行三骨罅间穴处
各三壮。炷如小麦大”等。因为实热证用灸法可以“以热引 热”
使热外出
;
虚热证可通过灸法助阳
,
从而达到阳生阴长。
《医学入门》亦指出“热者灸之
,
引郁热之气外发
,
火就燥之< br>义也”
,
而且在《医宗金鉴》中亦认为艾灸能开结拔毒。所以
,
热证艾灸具有温阳利气
,
气行则瘀散
,
血得温则行
,
故艾 灸能消瘀散
结。因此
,
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
,
而恰恰是“热 能行热”
。
故火热之证
,
灸亦所宜。
如
30岁以上开始灸足三里是因为《外台明堂》云
:
“凡人年
三十以上
,
若不灸三里
,
令气上眼暗
,
所以三里下气。
”
◆
《针灸大成》
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
,
刺 二市而“病不再发”
;
箕川公长
爱的惊风
,
灸印堂等穴“方作声”< br>;
“张靖宸公夫人
,
崩不止
,
身热骨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脊髓内肿瘤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