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饮食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 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
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寻找方法
:
取穴时,
可采用正坐或仰卧,
跷足的姿势,
涌泉穴位于 足底部,
在足前部凹陷处,
第二、
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
主治疾病
: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
神经衰弱、
精力减退、
倦怠感、
妇女病、
失眠、
多眠症、
高血压、
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 、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
溢血后的复原
、
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
、
指压法治疗白发
等等。
补充内容:
(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
涌泉穴
Y
ǒ
ng quán
(
KI1
)
〖取穴方法〗涌泉穴位 于人体的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
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
/3与后2
/
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 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
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疾病〗头顶痛,头晕,
眼花
,
咽喉痛
, 舌干,
失音
,
小便不利
,大便难,
小儿惊
风
,足心 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人体穴位配伍〗
配 然谷穴治喉痹;
配阴陵泉穴治
热病
挟脐急痛,
胸胁满;
配水沟穴、< br>照海穴治
癫痫
。配太冲穴、百会穴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
.
5-0
.
8寸;可灸。
〖别名〗地冲穴。
〖穴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名解〗
(1)
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 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
表。
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
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 ,
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
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2)
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 表。
理同涌泉名解。
(3)
肾经井。井, 地部孔隙也。本穴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故为肾
经井穴。
(4)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 为体内外出体表
的高温水液,
出体表后水液大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此气因其湿重 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
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单泻之,热则补之。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穴位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
厉兑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
0.1
寸。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昆仑穴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
治疗 与保健。
申脉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太溪穴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常用于月经不调、
遗精阳痿、
小便不利、
咽喉肿痛、
牙痛、
耳鸣、
耳聋、
失眠 、
咳嗽、
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定位方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 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
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 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
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 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
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
治疗 手脚冰冷
、
穴道刺激疗法治疗掉发
等。
补充内容:
(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
太溪穴
Tài xī
(
KI3
)
〖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疾病〗
头痛
目眩,
咽喉肿痛,
牙痛
,
耳聋< br>,
耳鸣
,
咳嗽
,
气喘
,
胸痛咳血,
消渴,
月经不调
,
失眠
,健忘,
遗精
,
阳痿
,
小便频数
,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
热病
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 穴治肾胀;配支沟
穴、然谷穴治
心痛
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
.
5-0
.
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别名〗大溪穴,吕细穴。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名解〗
(1)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 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
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
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 浅溪,
故名。
大溪名意
与此穴同。
(2)
吕细。
吕,
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
总称六吕,
此指穴 内物质为纯阴之液。
细,
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 慢,故名。
(3)
肾经俞。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4)
肾经原。
原,
本源、
根源也。
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
故为肾经原穴。
(5)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 行的
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寻找方法
:
取穴时,
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
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 主要穴位,
主治症状为:
可以使头脑清晰、
能使自己情绪
稳定,
能承 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网页:
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
、
使自己
能承受不幸指压法
等。
补充内容:
(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
丘墟穴
Qiū xū
(
GB40
)
〖取穴方法〗位于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
经分支。
〖主治疾病〗
颈项痛,
腋下肿,
胸胁痛,
下肢痿痹
,
外踝肿痛,
疟疾,
疝气
,
目赤 肿痛,
目生翳膜
,
中风
偏瘫。
〖人体穴位配伍〗
配昆仑穴、
绝骨治踝跟足痛;
配中渎穴治胁痛;
配大敦穴、
阴市穴、
照海穴治卒疝;
配日月穴、
期门穴、
肝 俞穴、
胆俞穴、
阳陵泉穴、
腕骨穴治
黄疸
、
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
.
5
-
0
.
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穴义〗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名解〗
(1)
丘墟。
丘,土堆或土坡也。
墟,
故城遗址或废墟。
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
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
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
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
,故名丘墟。
(2)
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
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取穴方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 二
毫米处。
主治疾病
: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 以来亦被视为镇
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本 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
法有:
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
等。
补充内容:
(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
大敦穴
Dà dūn
(
LR1
)
〖取穴方法〗人体大敦穴位于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疾病〗
疝气
,
缩阴
,
阴中痛,
月 经不调
,
血崩
,
尿血
,
癃闭,
遗尿
,淋疾
,
癫狂
,
痫证,小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
中风
昏仆;配 膻中穴、天突穴、
间使穴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
0.1
~
0.2
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别名〗水泉穴,大训穴,大顺穴。
〖穴义〗体内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本穴外输体表。
〖名解〗
(1)
大敦。大敦,即大树敦也 ,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
输的温热水液,
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
时值为春,
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
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 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2)
水泉。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断之意。水泉穴名意指体内的肝经水液源源不断地
由此外输体表。
本穴物质来自肝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水液,
肝经与胆经相似,
其运行的气血物
质为天之 中部的水湿风气,
由体内外输体表的气血物质亦为风气冷缩后的地部水液,
此冷降
之液 量不大,但却源源不断地由体内外输体表,如细小的水泉穴外涌一般,故名水泉穴。
(3)
大训。大,多也,大也。顺,趋向同一方向也。大顺名意指体内肝 经外出体表的水
液全部气化后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训名意与大顺同。
(4)
肝经井。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肝经相连通,为 体内肝经气血的
外出之处,故为肝经井穴。
(5)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的
外出水液,< br>水液外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之气,
此气水湿滞重所升天部层次也不高,
只表现出
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蒸升并循肝经传于行间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方法
: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
当第一跖骨小 头
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 阴脾经上的重要
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
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
补充内容:
(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
太白穴
Tài bái
(
SP3
)
〖穴位取穴法〗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
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
处。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结肠炎饮食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782.html
-
上一篇:常用中药一览表
下一篇: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