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风湿三项
(ASO
RF
CRP)
1
抗
O
(aso)
临床意义:
1
、溶 血性链球菌感染
1
周后,
ASO
即开始上升,
4
—
6
周内达高峰。风湿热病人于感染后
4
—
6
周时,
80%< br>可见
ASO
增
高,如有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风湿活动 。
2
、高胆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
ASO
也可增高,可能被检血清中有某种抑制溶血的物质存在。
2
类风湿因子(
RF
)测定
参考值:正常人
1
:
20
稀释血清为阴性。
临床意义:
RF
主要为
IgM
类自身抗体,但也有
IgG
类、
IgA
类和
IgE
类。各类
RF
临床 意义有所不同。
RF
是一种以变性
IgG
为靶抗
原的自身抗体。未经 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
80%
,且滴定度常在
1
:
1 60
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
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 疾病如
SLE
阳性率为
20%
—
25%
;硬皮病与皮肌炎阳 性率
为
10%
—
24%
,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
R A
)患者和约
50%
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
RF
的
B< br>细胞克隆,在变
性
IgG
(与抗原结合的
IgG
)或
EB
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
RF
。健康人产生
RF
的细胞克隆 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
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
RF
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
R F
有
IgG
、
IgA
、
IgM
、
IgD< br>和
IgE
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
IgM
类。多数作者认为,
IgM
类
RF
的含量与
RA
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
IgG
类
RF
的含量与
RA
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
关节外 症状密切相关。
IgA
类
RF
见于
RA
、硬皮病、
Felty
综合征和
SLE
,是
RA
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
IgD
类
RF
研究甚
少。
IgE
类
RF
除
RA
患者外,也见于
Felty
综合征和青年型
RA
。在< br>RA
患者,高效价的
RF
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
限时,常提示预 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
RF
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
R A
者极少。
RF
的检测
大多数< br>RA
患者血清中含有巨球蛋白类抗体,称
RF
。
RF
是抗变性
IgG
自身抗体,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
IgG
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
现实验室测定
RF
的方法主要是胶乳凝集法,
此方法特点:
经济、
简 便、
快速。
约
70
%
~90
%
RA患者血清中可检出
RF
阳性。
RF
在
RA
中的检出率和 效价高于多种其他疾病,
RF
阳性支持早期
RA
倾向性诊断。
尽管< br>RF
在
RA
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如红斑狼疮、风湿结节、 病毒性感染、细菌感染等体内均可
测出低效价的
RF
,给
RA
的诊断 带来困难。因此
RF
对预测发生本病的价值不大,
RF
的检测不适合作为筛选 本病的
一个检验项目。但高滴度的
RF
对
RA
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 ,即随着
RF
滴度升高,
RF
对
RA
诊断特异性增强。
3
C
反应蛋白(
CRP
)
C
反应蛋白(
CRP
)是一种能与肺炎双球菌
C
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期反 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其他的免疫调控
作用。它广泛分布于人体,胸水、腹水心包液、血液等 处。在炎症、组织损伤时常迅速升高
CRP
能激活补体、促进粒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运动 与吞噬有调理素样作用,并具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能促进测定正常人末稍血单核细胞对黑
色素瘤细胞 的破坏作用;能影响淋巴细胞对促细胞分裂物质的反应性,与部分
T
淋巴细胞结合,抑制其功能 ;能抑制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血小板第
3
因子活化和内源性
ADP
与
5
—羟色胺释放,对血小板凝集和血块收缩有抑制作用。
临床意义:
⑴
CRP
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 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
CRP
在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 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
⑵各种化脓性炎症 、组织坏死(心肌梗塞、严重创伤、烧伤等)
、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血清
CRP
含量增高。
⑶风湿热急性期及活动时,
CRP
含量可高达
200m g/L
。病情好转逐渐下降到正常。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典型类风湿根据其发病多为女性青壮年,关节肿胀呈对称性,最先侵犯四肢小关节
(
特别是手指 关节、跖趾关节
)
,有晨
僵,有类风湿结节、血中
RF
阳性,以及典 型的
X
线表现等,诊断一般无困难。晚期有关节滑膜肥厚及关节畸形,如指
掌关节尺侧 偏斜则更易诊断。
我们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
1987
年修订的类风湿诊断 标准。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必须具备下述
7
条中
4
条或
4
条以 上:
①
晨僵至少
1
小时,持续
6
周以上。
②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至少
6
周以上。
③
腕关节、掌指关节(
MCP
) 或近端指间关节(
PIP
)肿胀
6
周以上。
④
对称性关节肿胀。
⑤
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
类风湿因子阳性。
⑦
手指关节
X
线变化证实。
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类风湿
X
线表现分期标准是:
①Ⅰ期:关节或关节面骨质疏松;
②Ⅱ期:关节面下骨质疏松,偶见关节面囊性破坏或骨质侵蚀破坏;
③Ⅲ期:明显关节面破坏或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等改变;
④Ⅳ期:除Ⅱ、Ⅲ期病变外,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由于类风湿的严重破坏性
,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抗角质 蛋白抗体是一种抗鼠食管角质层的抗体,
在早期类风
湿关节炎患者中,其阳性率达
40 %
左右,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此外,
Sa
、
RA33
和核周因 子(
APF
)抗体的检测
正在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它们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较为 敏感。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关节功能分为
4
级
。
1
级:功能状态完好,能顺利完成日常工作;
2
级:日常生活能自理,但工作有影响;
3
级:日常生活受影响,不能工作;
4
级:大部分或完全丧失能力,需卧床或依靠轮椅,很少或不能自理生活。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 风湿性关
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病变后期常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高粘滞综合征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增加血浆粘 度,以巨球蛋白(如
IgG
)最明显。血粘度增加,血流缓慢,可
引起周围神经病变、 心力衰竭、腹痛、肠系膜动脉栓塞、皮肤紫癜和溃疡等。类风湿因子
IgM
和
IgG< br>复合物均可形成
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三、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 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
有
IgM
、
IgG
和IgA
类风湿因子。其中以
IgM
类风湿因子含量较多、故目前多测定
I gM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本病。因为它可被其它血清蛋白所掩蔽。 或由于在血清中被有高度亲和力的抗体所结合,而不易检出。
四、
X
线检查
关节
X
线片可见到关节 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
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 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谱
(
AKA
CCP
APF
ANA)
1
抗角蛋白抗体(
AKA
)
—主要见于
RA
患者,是
RA
的高特异指标以及早期诊断指标,其阳性率为
36%-5 9%
,而特异性
为
95-99%
。
AKA
可早于疾病的临床 表现,而且是潜在的预后标志。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
RA
的诊断。罕 见于其它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性风湿病以及非炎症性风湿病。正常值:阴性(
<1:10
)。
抗
CCP
抗体和
AKA
同时检测,能提高阳性检出率,降 低漏诊率。
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
)—是诊断
RA
的高特异性指标,
敏感性
63-76%< br>,特异性在
96%
以上。是早期
RA
的预测指标,于
RA典型临床症状出现数年前,即可呈现阳性。是
RA
的
临床监测指标,辅助判断RA
的活动情况以指导治疗。是
RA
的预后指标,评估感觉损害趋势和疾病
进展。采用定量检
测方法,比定性检测更加准确可靠。
CCP
抗体检测对于
RA
检测的临床意义
类风 湿性关节炎(
RA
)是一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世界大约有
1%
的 人患有此病。其特征为对称性的大小
关节滑膜的炎症。起初的症状包括指关节肿胀疼痛,并且在关节部位 有晨僵。因而,
RA
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始合适的
治疗对控制该病的病情非常重要。< br>
到目前为止,对可疑
RA
的患者最常做的血清学实验是检测类风湿 因子(
RF
)
。
RF
是抗
γ
球蛋白抗体(主要为< br>IgM
类
抗体)
,在
RA
中的阳性率为
60-80%
。由于在健康人群和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夏谱综合征、 硬皮病和其它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也可检出
RF
,因此
RF
是
RA
的一个敏感但又不是很特异的指
标。在
40-60%
的
RA< br>患者血清中还可检出抗表皮丝集蛋白(
RA
角蛋白,核周因子)抗体,丝集蛋白是表皮的 一种连接
角蛋白丝的蛋白。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抗丝集蛋白抗体:在大鼠食管管腔侧的角质层(RA
角蛋白)出现荧光;抗
核周因子(
APF
)抗体在人口腔粘膜上皮细 胞比较明显。
近年来研究发现丝集蛋白中的稀有氨基酸-
瓜氨酸是抗原
性表位的主要成分。
用合成的瓜氨酸肽段作为抗原基质的
ELISA
是间接免疫荧光法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替代方法。
通过比
较研究发现用环化的 瓜氨酸肽段代替线性的瓜氨酸肽段作为
ELISA
的抗原基质可将敏感性从
49%提高到
68%
。
抗环瓜氨
酸肽(
CCP
)抗体是
RA
的一个高特异的新指标。
抗
CCP
抗体主要为
Ig G
类抗体,对
RA
的特异性为
96%
,在疾病的很早期阶段就可出现 阳性,并且具有很高的阳性预告
值:抗
CCP
抗体阳性的患者比抗
CCP抗体阴性的患者更容易发展成可通过放射性方法检测到的关节损害。抗
CCP
抗体
与
RF
具有相同的敏感性(抗
CCP
抗体:
80%
,
RF
:
79%
)
,但特异性更高(抗
CCP
抗体:
96%
,
RF
:
63%
)
,在
79%
的 早
期患者中可检出抗
CCP
抗体。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癌症晚期死前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13: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5861.html
-
上一篇: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
下一篇:02-附件 方案附件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