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一.感染
:
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传染过程的表现?
1.
清除病原体
2.
隐性感 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
能发现。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
体。
5.
潜性感染:常见的潜性感染 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疾病毒、疟疾虫和结核杆
菌等感染。
二.传染过程中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五种免疫球蛋白)?
IgG
IgA
IgM
IgD
IgE
在传染的过程中
IgM
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br>IgG
随后出现,
并持续较长时期。
IgA
主要是呼吸道和 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
则主要作用于入侵的
原虫和蠕虫。
三.传染过程及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
基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临床: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
2
前
驱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临床类型。
诊断:临床资料;流行性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它检查资料。
五.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
六.传染病分类管理及报告制度?
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分类:
甲类—为强制管理 的传染病,
城镇要求发现后
2
小时内上报,
农村不超过
6
小 时。
乙类—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
丙类—为测管理传染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乙类传染病中,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炭疽中的肺炭疽、
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 、控制措施。
七.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在预防中的意义?
< br>对于各种传染病,
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切断传播途径 通常是
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 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
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
括改善营养、
锻炼身体 和提高生活水平等,
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但关键作用的还
是通过预防接种提 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八.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按病原学 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 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九.五行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血清标志,分子生物学标志
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与抗
HBs
PreSl
与抗
PreSl
PreS
与抗
PreS2
HBc
Ag
与抗
HBc
HBeAg
与抗
HBe
分子生物学标志:
HBV DNA; HBV DNA
十.
五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流行特征?
甲型和戊型主要 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
-
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
染,少数病例可发 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甲型:主要由粪
-
口途径传播。
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引起流行。
乙型: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或昆虫叮咬)
有地区的差异;有性别差异;无明显 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婴
幼儿感染多见。
丙型:主要通过肠道外途 径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
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母 婴传播。
丁型: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与
HBV
以重叠感染后同时感染形式存在,以前者为主。
戊型: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
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隐性感染多见;原有慢性
HBV
感染者 或晚
期孕妇感染
HBV
和病死率高;有春冬季高峰;抗
HEV
多在短 期内消失。
十一.五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意义及肝功能检测意义?
1
、血清测定:
ALT
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学。
AST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
LDH
肝
病是可显著升高。
r-GT
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胆碱酯酶
由肝细胞组成。
ALP
主要
来源于肝和骨组织。
2
、血清蛋白:主要由白蛋白(
A
)
,
α
1
,
α
2
,
β
及
γ
球蛋白组成。
3
、胆红素: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是血清胆红素升高。
4
、
PTA
:高低与肝损程度成 反比。<
40%
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5
、血氨:肝衰竭是清除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
6
、血糖:超过
40%
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
7
、血浆胆固醇:
60%-80%
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
8
、补体: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
9
、胆汁酸: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很低,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
十二.各种临床类型的表现,五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1
、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
主要的症 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恶吐、厌
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
ALT
升高,本期持续
5-7
天。
急性无
黄疸型肝炎
主要的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
叩痛等。
2
、
慢性肝炎:< br>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携带史出现肝炎症状、
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3
、
重型肝炎(肝衰竭)
: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表现,
极度乏力,
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
精神症状,有明显出现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40%
。可
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分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
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4
、淤胆型肝炎:有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
5
、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 炎症情况分为活动与静止。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
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
几种特殊人群的 肝炎分为小儿病毒性肝炎;
老年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
合并肝炎。
十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1
、甲型肝炎:
1
)抗
HA
VIgM
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标志。
2
)抗
HA
VIgG
是诊断甲型肝炎的依据。
2
、乙型肝炎:
1
)
HBsAg
与抗
HBs < br>常用
ELLISA
法检测。
2
)
HBeAg
与抗HBe
常
用
ELLSA
检测。
3
)
HBcAg
与抗
HBc
有传染性。
4
)
HBV DNA
< br>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
接标志。
5)
组织中
HBV
标志物的 检测
3
、丙型肝炎:
1
)抗
HCVIgM
和抗
HCVIgG 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是
HCV
感
染的标志。
2
)
HC VRNA
HCV RNA
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3
)
HCV HCV RNA基因型结果有助于判定治疗的难易程度及制定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4
)组织中
HCV
标志物的检测基本同
HBV
可检测
HCV
抗原及
HCVRNA.
4
、
丁型肝炎:
1
)
HDAg
抗
HDIgM
阳性是诊断急性
HDV
感染的直接证据。
2
)
HDV
RNA
血清或肝组织中
HDVRNA
是诊断
HDV
感染最直接的依据。
5
、戊型肝炎:
1
)抗
HEVIgM
是近期
HEV
感染的标志。
2
)
HEVRNA
采用
RT- PCR
法在粪便和血液标本中检测到
HEVRNA
可明确诊断。
十四.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的治疗重点?
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 以充足的休息、
营养为主,
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
过劳个使
用损害肝脏的 药物。
1
、急性肝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2
、慢性 肝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
辅导,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3
、重型肝炎:原则是以支持和对症疗法 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
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有条件是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 行肝移植治疗。
4
、淤胆型肝炎:
早期治疗同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 疸持续不退是,
可加用泼尼松
40-60mg/d
口服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1 0-20mg/d
,
2
周后如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则逐步减量。
5
、肝炎后肝硬化:参照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治疗,有脾功能亢进或门脉高压明显时
可选用手 术或介入治疗。
6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但应定期检查, 随访观察,可进行
肝穿刺活检,以便进一步确诊和治疗。
十五.甲、乙型肝炎保护易感者的预防措施?
1
、甲型肝炎:在国内使用的 甲肝疫苗有甲肝纯化灭活疫苗和减毒或疫苗两种类型。灭
活疫苗的成分是灭活后纯化的全病毒颗粒,而减毒活疫苗的成分以减毒的或病毒为主。
对近
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 br>可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
时间越
早越好,免疫期
2-3
个月。
2
、
乙型肝炎:
1
)
乙型肝炎疫苗;< br>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
最关键措施。
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应进行普种。
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加强注射一次。
2
)
HBI G
;属于被动免疫。从人血液中制备。
十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表现,病程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
1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 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全身中毒症状
表现为全身酸痛、
头痛、
腰痛和眼眶痛。
毛细血管损害症主要表现为充血、
出血和渗出水肿
症。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可发现管 型等。
2
、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于第
4-6
病日,迟者
8-9
日出现。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
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热退后发生。
3
、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压容
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等,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
现头晕、头痛 、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等症状。一些患者出血现象加重,表现
为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 便血、呕吐、咯血、血尿或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
或其他内脏出血。
酸中毒表现为 呼吸增快或深大呼吸。
电解质紊乱主要是高血钾、
低血钠和
低血钙,
少数亦可 发生低血钾和高血镁,
高血钾和低血钾均可能引起心律不齐,
低血钠表现
为头昏、倦怠 。严重者可有视力模糊和脑水肿。低血钙可引起手足傗弱。
4
、多尿期:此期为新生 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加上尿素氨等潴留物质引起高
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根据尿量 和氨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三期
;
移行期、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5< br>、
恢复期:
临床分型;
轻型,
体温
39
度以下,中毒症状轻,
肾损害轻,
无休克和少尿。
中型;体温
39-40
度,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重型;体
温>
40
度, 中毒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出血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
腔道出血,
休克和 肾损害严重。
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难治性休克,< br>有重要器官出血,少尿超出
5
天无尿
2
天以上,出现心衰、肺水肿,出 现脑水肿,脑出血或
脑疝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续发感染。非典型;发热
38
度 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
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十七.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
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齿类, 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
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 鼠为主。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群分布。
十八.出血热发生休克、出血、肾功能不全的原因,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原因:
1
休克;
原发性休克发生的原因主 要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
降。
继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大出血,< br>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
导致有效血
容量不足。
2
出 血;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肝素类物质增加和
DIC
导致
的凝血机制 异常原因。
3
急性肾衰竭;
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
其次 为心、
肝、脑等脏器。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形和坏死。
十九.出血热的诊断依据:三大主症,五期经过,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意义?
项目:< br>血常规、
尿常规、
血液生化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分离、其他检查。
意义:血常规;由于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致低血压休克期,血红
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升高,
血小板从第
2< br>病日起开始减少,
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尿常规;
病程
第二天可出现尿蛋 白,第
4-6
病日尿蛋白常达
+++-++++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 很有
帮助。血液生化检查;
BUN
及肌酐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开始升 高,移行
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期黏附、凝聚和释放和降低。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
一周后上升
4
倍以上有诊断价值,特异性抗原
检测
常用免 疫荧光或
ELISA
法,
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分子生物学方法;
应 用巢式
RT-PCR
方法可以检出汉坦病毒的
RNA
敏感性较高,具有诊断价 值。病毒分离;将发热期病人的血
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接种
Vsro-E6
细胞或A549
细胞中可分离汉坦病毒。
二十.出血热治疗基本原则,病程各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原则:
本病治疗 以综合疗法为主,
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
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
治疗。
“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
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 、肾衰竭和出血。
治疗原则和方法:
1
发热期: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 、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
DIC
。抗
病毒;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减轻外渗; 应早期卧床休息、降低血管通透性。改
善中毒症状;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乙方大 汗而丧失血容量。预防
DIC
;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粘 滞性。
2
低血压休克
期: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补 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
适量,争取
4
小时内血压稳定。纠正酸中毒;注意用
5%
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亦有扩
容作用。
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 用;
经补液、
纠正酸中毒后,
血红蛋白已恢复
正常。
3
少 尿期:原则;
“稳、促、导、透”
,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
疗。 稳定内环境;减少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必要时可加入适量胰岛素。促进利尿;
可用
20 %
的甘露醇静脉注射,也可用速尿。导泻和放血疗法;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
血钾,可进行 导泻。透析疗法;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4
多尿期:原则;移行期和多
尿早期 的治疗痛少尿期,
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防治继发感染。
维持水与电< br>解质平衡;
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食物,
水分补充以口服为主,
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 注射。
预防
继发感染;
由于免疫功能下降,
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若发生感染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忌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
5
恢复期:原 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
休息
1-2
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 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6
并发症治疗:
消化道出血;应注意病因治疗,如 为
DIC
消耗性低凝血期,宜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中
区神经系统并发症;
出现抽搐是应用地西泮或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
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所致
颅内高压应用甘露醇静脉 注射。
ARDS
;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米注射,此外应限
制入水量和进行高 频通气,或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心衰肺水肿;应控制输液
或停止输液,
并用强心药、
镇静药及扩张血管和利尿药物,
还可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自发
性肾破裂;进行手术缝合。
二十一.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二十二.脑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免疫力?
传染源: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 鸭、
鹅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易感性和免疫力:人
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
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病例主 要集
中在
10
岁以下儿童,以
2-6
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 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婴儿
可从母体获得而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 疫苗,
成人和老年人的发
病率则相对增加。
二十三.乙脑的流行特征?
动能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
本病流行,
发病农村高于城市。
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
在亚热带和温热带地区有严
格的季 节性,者主要与蚊虫繁殖、气温和雨量等因素有关。
二十四.乙脑临床病程各期的主要表现?
可分为四期
1
初期:
体温在
1-2
天内上升至
39-40
度,
伴有头痛、
精神倦怠、
食欲差、
恶心、
呕吐和嗜睡,
此期易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
少数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和颈项强直 。
2
极
期突出的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
1
)高热;发热越高, 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
)意识障
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3
)惊厥或抽搐;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主要
系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4
)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
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匀。
5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
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还可出现脑膜 刺激征。
6
)循环衰竭;为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消化道失血、脑水肿和脑 疝等。
3
恢复期: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
征日趋好转,表现为可有持 续性低热、多汗、失眠、痴呆、失语、流延、吞咽困难、颜面瘫
痪、肢体强制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4
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
失常及痴呆等,经积极治疗后可有 不同程度的恢复。
二十五.造成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
高热、
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三者互相影响,
呼吸衰竭为引起死 亡的主
要原因。
二十六.乙脑的诊断依据: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的意义和应用?
该抗体在病后
3-4
天即可出现,
脑脊液中 最早在病程第
2
天即可检测到,
2
周时达高峰,
可作为早期诊断。检 测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间接免疫荧光法、
2-
疏基乙
醇(
2-ME
)耐性试验等。
二十七.乙脑的治疗原则:
“把三关”的处理?
1
一般治疗:病人应隔离于有防蚊和降温设施的病房,室温控制在
30< br>度以下。
2
对症
治疗: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大主要症状 。
1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
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保持在
38
度左右。具体措施有:物理降温;药
物降温;亚冬眠疗法。
2
)抽搐; 应去除病因及镇静解痉。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因
脑水肿所致者,应加强脱水治疗;因脑实质病变 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
3
)呼吸衰竭;
应根据引起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氧疗;
因脑水肿所致者应加强脱水治疗;
因呼吸道分泌
物阻塞者应定时吸痰、翻身拍背,
必要时可用化痰药物和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
并可适当加
入抗生素防治 细菌感染;中枢性呼吸衰竭是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4
)循环衰竭;可根据情况
补充血容 量,应用升压药物、强心剂、利尿药等,并注意维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
5
)肾上
腺皮 质激素的使用;
目前对激素的使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3
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应加强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脚趾甲变厚用什么药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09: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5510.html
-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下一篇:手术感染八项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