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疣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
.危害程度分类
1.1
分类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乙型肝炎 病毒(
HBV
)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
2006
年公
布的《人间 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
A
类 ,
UN
编号为
UN2814
。
1.2
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 录》要求:乙肝血清学检测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Ⅱ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
BSL-2
)实验室中进行。
2
.背景资料
2.1
一般生物学特性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
DNA
病毒, 有包膜,病毒颗粒为直径
42nm
的圆球形。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
中还有直径
22nm
的圆形和管形颗粒。这种颗粒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没有核酸,无传染性。
1
)大球形颗粒:亦称
Dane
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
DN A
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
粒,直径约
42nm
。核衣壳为
20< br>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
Dane
颗粒
浓度 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
Dane
颗粒表面含有
HB sAg
,核心中还含
有双股有缺口的
DNA
链和依赖
DNA
的
DNA
多聚酶。目前认为
Dane
颗粒即完整的
HBV
。
HBV DNA
的两链长
短不一,长链(
L
)完整,为负链,长度恒 定,约
3200
个核苷酸。短链(
S
)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
长链 长度的
50
~
100%
,链的增生按
5
′
-3′顺序进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链
3
′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
链和长链的
5
′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
通过
250
~
300
个核苷 酸碱基配对,
以维持
DNA
分子的环状结
构。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
5
′端各有一个由
11
个
bp
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
Dir ect repeat DR
)
-5
′
TTCACCTCTCC
,该
DR
位于第
1824
个核苷酸者称
DR1
,位于第
1590
个核苷酸者称
DR2
,在病毒复制中起
作用。
2
)小形球颗粒:直径约
22nm
的小球形颗粒是
HBV
感染后血液中 最多见的一种。它由
HBsAg
,即病
毒的囊膜组成。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 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
DNA
多聚酶活性。目前认为
H BV
的小颗粒不是
HBV
,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
循环中。
3
)管形颗粒:直径约
22nm
,长度可在
10 0
~
700nm
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
同样具有
HBsAg
的抗原性。
2.2
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H BV
对外界抵抗力环境抵抗力较强,对干燥、紫外线、
75%
乙醇等均有耐受性,60
℃可存活
2
小时,
30
℃
-32
℃至少可 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5
年。但
100℃煮沸
10
分钟;高压蒸汽灭菌、
0.5%
过氧乙
酸、
5%
次氯酸钠等均能灭活病毒,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2.3
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乙型肝炎病毒通常 是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
其典型的传播途径是输入污染的血及血制品。
HBV
的传
染性很强,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 液,
均可成为传染源。另外
,
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
HBsAg
携带 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
HBsAg
,因此,
两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 存在的。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
HBsAg
携带者唾液
1
标本中检测到
HBsAg
及
Dane
颗粒,因此,
HBsAg
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
性乙型肝炎,新生儿易感染 此病。
2.4
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和治疗
2.4.1
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应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认清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乙肝在我国人群中的普
遍性,树立预防为主,自我保护意识。
< br>2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
HBsAg
伴有HBeAg
的双阳母亲新生儿,
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
3
)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
ALT
),以敏感的方法(
ELISA
)
检测
HBsAg
,两项中 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
)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2.4.2
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 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
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br>
1
)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 触,尤其是
性接触。
2
)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
)体征: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皮肤,巩膜黄染。
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
ALT
)明显增高。
5< br>)
HBV
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
2.4.3
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 法。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
以适当药物,避免饮洒、过劳或损害肝脏药物。
1
)急性肝炎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
①休息与隔离
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
②饮食
饮食宜清淡,
热量足够,
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
1
-
1.5g/ kg
,
适当补充维生素
B
族和
C
,
不强调高糖和低 脂肪饮食。
2
)轻度慢性肝炎除一般及支持疗法以外,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
①休息
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应以静养 为主;处于
静止期的患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
3
个月以 上者,可恢复其原来工作,
但仍需随访
1
-
2
年。
②饮食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饮食。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 进食过多的
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③对症治疗
包括降低转氨酶制 剂,如联苯双脂、垂盆草、齐墩果酸等,具有非特异性降低
ALT
的
作用。这些降酶药 物虽然可能具有护肝的作用,但停药后容易产生
ALT
反跳。故在显效后应注意逐渐停
药。一般的非特异性护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
B
族、
C
、
E< br>、
K
等),促进解毒功能药物如葡醛内
脂(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维丙胺 、硫辛酸等,促进能量代谢药三磷酸腺苷(
ATP
)、促进蛋白
质合成药物(肝安、水 解蛋白等)以改善微循环药物(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作为辅助治疗,但
宜精简,避免使用过多药 物。
2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湿疣原因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09: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