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胞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11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植物钾的吸收与调节
(
系
、
部
)
名
称
:
生
命
科
技
学
院
专
业
名
称
:
农
业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生
姓
名
:
高
丹
学
生
学
号
:
指
导
教
师
:
刘微
2010
年
5
月
25
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院
摘要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
钾吸 收调控在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
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钾素的吸收、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三个方面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
:
钾;吸收;影响因素;调节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 所必须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
钾离子广泛分布于植物各组织器官
中,是植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一 价阳离子。钾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它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中许多重要的生 理生化过程。
钾在植物体内无有机化合物
,
主要
以离子形态和可溶性盐存在< br>,
或者吸附在原生质表面上。
植物体内钾离子浓度往往比其它
离子高
,
而且远远高于外界环境中的有效钾浓度
[1]
。
全世界
130 亿公顷土壤中,
受到养分
胁迫的占
22.5%
,仅有
10.1%
是无胁迫或轻度胁迫的土壤,其中在养分胁迫中约有
40%
的土壤缺钾
[2]
。中国
1/3
左右耕地缺钾或严重缺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缺钾现象
尤为严重
[3]
。而钾作为品质元素,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
钾肥价格飙升,
从而使土壤缺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之一。
1 K
的生理功能
K+
是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 的阳离子之一
,
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土壤中
增施钾肥能显著影响树体的生长
,
增加植物组织中
K+
含量
,
对生长的影响系数为
0. 709 ,
对树体整体影响系数为
0. 56
[4]
。
K+
能促进细胞内酶的活性。
细胞内有
50
多种酶或完
全依赖于
K+
,
或受
K+
的激活< br>,
如丙酮酸激酶、谷胺合成酶、
62
磷酸果糖激酶等都能被
K+
激活
[5]
。
K+
对酶的激活同其他一价阳离子一样都 是通过诱导酶构象的改变
,
使酶得
以活化
,
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速率
,
在某些情况下
K+
能增加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K+
对膜
结合
ATP
酶也有激活作用
,K+
可能参与
tRNA
与核糖体结合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
参与蛋
白质的合成
[6]
。
K+
在细胞内外不同浓度的分布是形成细胞跨膜电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 为植物细胞中最丰富的阳离子
,K+
是平衡负电荷的主要阳离子因而对阴离子
(
如
NO-3
、苹果酸根等
)
的长距离运输也十分重要
[7]
。
K+
能调节植物体的许多生理功能
,
如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
增强植株体内物质合成和转运
,
提高能量代谢等。在非盐生植物
中
,K+
在细胞的渗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
如气孔保卫细胞中的
K+
与相伴随的阴离子
浓度变化是引起气孔运动的主要原因
[8]
。
酚类物质与植物病害的关系密切
,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十分活跃 。
酚类物质是植物重
要的次生代谢物质
,
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如氧化还原反应、
木质化形成、
刺激反应和对毒素
+
22
活性的反应等
[9]
。酚类物质中的肉桂酸、香豆素、咖啡酸、阿魏酸、绿 原酸等单元酚都
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活性
,
并抑制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br>,
从而增强植物抗病
性
[10]
。在酚类物质代谢中相关酶 的活性变化在植物抗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其中苯丙氨
酸解氨酶
(PAL)
、多酚氧化酶
(PPO)
、过氧化物酶
(POD)
等防御酶活性与 植物的抗病能
力呈正相关
[11]
。施钾有利于植物体内与酚类物质代谢相 关的酶的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
,
增加酚类物质含量
,
降低一些病害的发生[12 ,13]
。
施钾可促进碳代谢
,
提高植物组织含糖量
[14]
。研 究表明钾有利于提高小麦茎秆中果聚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在灌浆期间的积
累
,
促进 灌浆后期果聚糖的降解及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输出
[15]
。钾对甜玉米和甘蔗茎
秆含糖量影响较大
,
在一定钾量范围内
,
茎秆含糖量随施钾量的增加 而增加
,
而过度施钾会
降低茎秆含糖量
,
导致糖代谢失调
[ 16]
。
Li
等研究发现施用氮磷钾可以增加旗叶中蔗糖的
积累和麦粒中淀粉的积累
,N
和
K
营养在旗叶中能增加糖含量
[17]
。
N< br>、
P
、
K
营养能增
加旗叶中蔗糖合成酶活性
,N、
P
、
K
营养增加了麦粒的糖和淀粉含量
,
而且
K
营养的效果
最为明显
,P
营养增加了多糖的积累
,K
营 养提高了麦粒的多糖胶质。
2
植物对
K+
的吸收
< br>目前,对于植物钾离子的吸收,一般认为有两套吸收机制在起作用—高亲和系统与
低亲和系统。自 从分子水平上鉴定植物
K+
通道和转运体的
cDNAs
以来
[18- 20]
,
许多编码
K+
转运蛋白的植物基因被克隆出来,
并通过在酵 母菌、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和大肠杆菌中
表达来加以鉴定
[21]
。
2.1
高亲和系统
高亲和的
K+
吸收转运系统最先是被
Epstein
等
[ 22]
发现。用稀
CaSO4
溶液对大麦进
行催芽,发现大麦根系的高亲和性
K+
内流
Km
为
10~20
mmol/L
,并且 这种吸收对
K+
和
Rb+
没有选择性,也不受微摩尔浓度
Na+的影响,另外一个特征是其对
Cs+
的低选择
性
[23]
,这种 钾吸收系统称为高亲和性“机制
I
”
[22]
。高亲和系统主要是存在于质膜 上的
高亲和转运体
[2]
,
主要是与
H+
和
Na+
相偶连的
H+-K+
、
Na+-K+
转运体。
可以吸收1~200
μ
mol/L
的钾
[24]
。转运过程是逆着K+
的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需要
ATP
提供能量,是
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25]
。
2.2
低亲和系统
低亲和性
K+
吸收起初也被称为
“协助扩散”
。它们强烈依赖膜电位
[26]
,并且可以被
K+
通道抑制剂
TEA
抑制,人们开始推测低亲和性
K+
吸收是通过
K+
通道进行 的
[27]
。膜
33
片钳技术在植物细胞 上的成功应用
[28]
,
使得对植物离子通道的研究有可能获得直接的实
验证 据,而
K+
通道是利用该技术研究最多的一种离子通道
[29]
。
低亲和系统主要是存在于质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在外界钾离子浓度为
1~10 mmol/L
时起主要作用。迄今已从多种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到多种
K+
通道基
因。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作用。根和茎中皮层、根毛及木质部、韧皮部的
K+
通道特
别与
K+
吸收运输相关联
[30]
。
钾离子通道在跨膜电化 学势梯度作用下,
可以介导
K+
的跨
膜流动。该过程不直接与
ATP
水解相偶连,一般认为是被动运输的过程。根据他们的
蛋白序列和结构特征,将它们分为三个< br>K+
通道家族:
Shaker
家族、
TPK
家族和
K ir-like
家族
[2]
。
2.3
其他
< br>目前,在植物体中还发现了与
K+
吸收运输有关的其他转运体,如植物的环核苷酸
门控通道(
CNGC
)家族,与动物的促进离子型谷氨酸盐受体相关的一个多肽家族(在拟南芥中有
20
个该家族的成员)
、
CPA
家族、
CHX
家族、
KEA
家族及
LCK1
等。 然
而,目前对他们在植物
K+
吸收转运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清楚
[24]。刘贯山等
[31]
认为植物
对钾素的吸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植物 体内存在多个
K+
吸收转运机制,这是因为:
第一,植物不同器官或组织的营养和能量 需求不同,甚至在同一叶片的不同细胞中养分
的需求及离子吸收具有显著的差异。第二,养分的转运要跨 越许多不同的膜,因而需要
不同的跨膜转运机制。第三,根细胞外环境条件、养分和有毒竞争离子浓度变 化很大,
这就要求许多养分转运机制以确保随条件而变的养分吸收。
植物体内存在许多转运体或
钾离子通道,他们并非单独的在钾吸收转运中起作用。外界钾离子浓度较高时,钾离子
通道介导 的钾离子吸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有高亲和转运体的参与;
Fu
和
Luan
[32]
从拟南芥中鉴定出
AtKUP
,
认为它同时具有高亲和性和低亲和 性。
而在外界钾离子浓度
较低时,高亲和转运蛋白在植物钾的吸收中起主要作用,但钾离子通道 也在起一定的作
用。这在拟南芥
AKT1
通道
[33]
和拟南芥花粉
SPIK
中得到证明
[34]
。另外,
Rubio
等
[35]用
K+(Rb+)
示踪研究高亲和转运体
AtHAK5
和
Shaker
家族的一个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
道
AtAKT1
在外界钾离子浓度较低时对拟南芥吸收钾离子的贡献,发现
AtHAK5
能在
更低的
Rb+
水平下吸收钾,直到外界
Rb+
的浓度下降到
1
μ
mol/L
,
AtHAK5
介导的钾
吸收才停止;另外 ,钾离子通道介导钾离子的吸收时,可能有多个通道同时发挥作用,
但其对钾离子吸收的贡献不尽相同。 因此,随着植物钾吸收研究的深入,经典的两段吸
收动力学也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植物钾吸收的动力学特 征得以更好的解释。
3
植物吸收
K+
与其它养分离子的关系
44
影响和调节 植物吸收钾离子的因素包括外界因素
(
如养分离子
,
包括
K+
本身
)
和内
部因素
(
即植物自生对其根部
K+
吸收的控制和调节
)
。
研究植物钾离子的吸收和调节机
制
,
对于合理施肥、
阐明植物高效吸收利用无机营养的机理及为筛选和培育优良品种提供
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3.1
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很早知道
K+
与其它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如
,NH+4
、
Rb +
、
Cs +
与
K+
之间
,Fe2 +
与
K+
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阴离子如
NO-3
、
H2PO -4
、
MoO -4
等、
一些二价阳离子
,
尤其是
Ca2 +
与
K+
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许多研究者报道
了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关于离子之 间拮抗作用的机理分析
,
最早是从离子水合半径
来分析的。
如
K+
水合半径
(?)
为
5. 32 ,
而
NH+4
为
5. 37 ,Rb +
为
5. 09 ,Cs +
为
5. 05
。
显然它们的水合半径较为接近
,
因此,
人们认为它们可能在载体上竞争同一个结合部位
,
从
而相互抑制。黄建国等
[36]
报道了养分离子影响钾离子吸收的动力学机理。
他应用离子消< br>耗技术证明
NO
-3
及稀土元素显著促进小麦吸收
K+
,
其原因是它们提高了
K+
吸收的
最大速率
( Imax
值
) ,
而增加植株根系对
K+
的亲和性
( Km
值减少
)
。
相对应的
,NH+4
显
著抑制
K+
吸收
,
其机理是
NH+4
降低植物对
K+
的亲和性
( Km
值增加
)
。
二价离子如
Ca2 +
促进一价离子如
K+
吸收的现象称之为
Viets
效应。
L
?
uchli
和
Ep2stein
[37]
认为这是因为
Ca2
+
促进了
K+
的净吸收。
Quintero
和
Hanson
[38]
的实验表
明
,Ca2 +
促进
K+
吸收与
H+
分泌的增加有关
,
而
H+
分泌是
K+
吸收的动 力。
栾升和倪
晋山
[39]
应用示踪动力学的原理研究分析了
Ca2
+
对
K+
内流和外流同时作用的动态机
理。结果表明
,Ca2
+
抑制
K+
通过质摸的外流
,
同时促进
K+
由细胞质向液泡的转运。
认为
Ca2 +
抑制
K+
外流的机制不只局限于降低膜透性
,
而有可能是
Ca2 +
参与了膜上
运转蛋白质活性的修饰。
3.2
植物内部钾营养状况对
K+
吸收的影响
植物内钾的含量是外界的几十倍或数百倍。
然而植物并不是无限制地吸收
K+
。实
验表明
,
即使在介质中
K+
浓度变化幅度很大的情况下
,
同一种高等植物体内
K+
浓度总
是能够维持在一个较窄小的范围内。
这说明高等植物能根据体内
K+
浓度调节对
K+
的
吸
收
速
率
。
即
高
等
植
物
体
内
存
在
K+ 吸
收
的
反
馈
调
节
系
统
(sy stem
of
feedback
regulation)
。
植物内部
K+
浓度对
K+
吸收的调节有大量的研究。
从动力学来讲
,
植物本
身对
K+
吸收率降低主要是由于
Imax
值显著降低
,
而不是由于降低了植物 对
K+
亲和
性。
Imax
值的降低
,
表明外流速 率的增加
,
从而净吸收率下降
[40]
。
关于植株部分对
K+
吸收调节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是根系的含钾量直接控制
55
-猫胞衣
-猫胞衣
-猫胞衣
-猫胞衣
-猫胞衣
-猫胞衣
-猫胞衣
-猫胞衣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08: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5385.html
-
上一篇:含钾的食物
下一篇:含钾高的食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