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雄-
曲刚:当下中国家长最容易误读的儿童成长报警信号
文
|
摘自曲刚新浪博客
今天我就结合在我 的教室里发生的一个真实的、
震撼的故事,
讲一下积累在我心里半年
多的一个大话题,
讲讲半个多世纪来被人们普遍忽视的多动倾向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
以后
有时间,我再给大家讲一讲的少动或不动儿童心理教育问题。
各位家长看完我这两篇文章后
请仔细判 断,
您家的孩子处在这中间的哪个位置,
是偏动还是偏不动?您自会找到您家孩子
的问 题解决答案。
我实在记不得从何时起,一个非常具有欺骗性的、怪异的词汇
——
儿童多动症,钻进了我
的耳朵。
表面上看,
这个词汇太 具有强大的自我说服力了,
以至于任何人在听到它的第一时间里都不
会怀疑它有欺骗性。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确实有太多的儿童有多动和躁闹印象了,
以至于当
人们第一次听 到
“
多动症
”
这个词汇时,
甚至会感激是谁发明了多动症这么一个词 汇,
精准地
概括出了人们对多动儿童的无奈和反感。
记得我小的 时候(几十年前)
,好像从来没听说过多动症这么个奇怪词汇,那个时候的人们
认为孩子生出来 就是要动的,
就像动物园里猴山上的小猴子一样应该动,
要是哪个孩子生下
来太安静或 不动了,
父母反而会觉得着急。而现在,离开多动症这个词汇,
好像孩子教育的
问题都 没法谈下去了。
不可思议的是,
多动症这个词汇不仅在中国泛滥着,也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泛滥着,
它成了
今天地球上每个人都知道的标准词汇。
今天的地球人已不是简单地讨论一下多动症这个词汇了
,
而是如临大敌、谈 虎色变地对待和
害怕这个词汇了。很多家长因孩子的多动症发愁得死去活来,
身心疲惫,痛不欲 生,精神恍
惚
……
把
“
多动症
”
视为孩子成长的洪 水猛兽。
因此今天的人们是把儿童多动症当成大病来治的,
并建立了各种对付多动症 的医疗机构、
专
家团队、
制药机构。
今天的人们就像对付流行性感冒一样熟练 地对付着儿童多动症疫情,
只
要报告发现了一名儿童多动症患者,
学校、家庭、社会就 会一哄而上地严阵以待,五花大绑
地把多动症儿童送进医院,
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又是治疗
……
使多动症儿童成了社会公认的异
常另类群体。
非常具有 讽刺意义的是,
迄今为止,
全世界竟然没有找到一套能治好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案
(其 实压根就不存在的病岂能治好)
。
在儿童多动症这个旷日持久的、
荒诞的、
蔓延全世界的游戏中,
最可怜的受害者就是那些无
数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 子们。他们生活在被厌恶、躲避、嫌弃、隔离的状态中,他们的整
个童年都将笼罩在心理疾病疑难杂症患 者的阴影中,
特别是一些被认为病情严重的孩子将在
大把大把吃药的状态下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 ,并将严重的抑郁症后果终生难除地保留下来。
这些年来我见过的儿童多动症患者 不在少数(其实他们全是正常人)
,他们有些人的悲惨故
事真的让我触目惊心。几年前我认识一 个
18
岁的男孩,他到我这里来学英语,他患有严重
的抑郁症十多年了,并退学在家不 能上学。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他每次上课都要往返步行
4
个小时来上课,有公共汽车不坐,有自 行车不骑。问其缘由,家长回答说,这是为了消耗男
孩的多余体力,
因为不消耗掉过多的体力, 男孩就会焦急躁动,就会多动。
男孩步行到我的
英语课堂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
但坐 下来的第一件事是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颜色各异的药来
吃。
他就像吃米饭那样大口大口地把所有的 药吃完,
连水都不就。
然后擦擦嘴,
就开始上课。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
18
岁的大小伙子这么吃药,因此一开始有些害怕,但问过缘由后更觉
得这个男孩可怜,因为他吃的药都是抑制类药,
就是强行把他的神经兴奋压抑住,
让他不躁
动。如果 不吃这些药,他就会止不住多动、躁动。这个男孩已经有很严重的药物依赖性了,
追问源头,
男 孩自己说,
他
7
岁被诊断患了较严重的儿童多动症,
从此过上了基本不上学和
大把吃药的另类生活。
长大后不吃药他就是多动症,
而吃药他就是抑郁症,
一 个好端端的男
孩就这么在多动症和抑郁症的反复交替中彻底毁掉了。
这使 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一个风靡全国的日本电影:
《追捕》
,
是高仓健主演的。高仓健
在电影里主演一个受陷害的检察官杜丘。
这个电影结尾有一段著名的情节,
是高仓健被强行
关进了精神病院,
坏分子医生为了使高仓健变傻,
给他强行吃一种药,
叫
“
中枢神经阻断药
”
。
这个药曾经吃傻了电影里的一个关 键证人,
叫横路径二。
由于横路径二傻傻的样子在银幕上
风靡全国,使
“横路径二
”
这几个字在中国一度成了傻瓜和白痴的代名词。
我不禁打一个冷颤地想,
用大把吃药的方法来抑制住一个多动的孩子,
不就是把孩子变成横路径二那样的傻子吗?这是治病还是在杀人?
早些年,
我对儿童多动 症还深信不疑。
可近些年来随着我对心理图谱的深入研究,
特别是随
着我对人类心理生 命基因图谱的逐步画出,
现在的我已经意识到,
儿童多动症是二十世纪后
半叶人类对儿 童教育不觉悟的产物。
是人类对儿童教育无知的表现,
是人类对心理问题和教
育问题的 一场旷日持久的集体迷失!
揭穿儿童多动症谎言,
解救大量儿童于不正常的心理摧
残和 药物侵害,是迫在眉睫了。
那么儿童多动倾向(我不把它称为多动症)究竟是怎么 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多动,就是不
安,不安,则一定是有什么事情不满足或不舒服,要寻找改变,因此 就要动,因为只有动,
才有可能改变。
在舒舒服服的沙发上安上几根针,
让你强行坐上去,
让针尖时不时地扎在你的屁股上,
你会
不动吗?嘿嘿,你会动个不停地躲开这些暗藏的针尖,
找一个最不扎的位置坐下去。
如果在
沙发上 安上不是一根针,而是几十根、几百根针,再强行让你坐上去,那会怎样?嘿嘿,你
就会翻来覆去地动个 不停,
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个不扎的位置,
越找不到就越要动个不停,
那
你不就 患上
“
多动症
”
了吗?
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不安,你就会动。
大人坐在有针的沙发上,
不会患上多动症,
因为大人会立即疼得大呼小叫,
大叫这沙发有问
题,
把沙 发彻底检查一遍排除隐患,
或干脆把这沙发扔掉,
怎么会让自己硬坐在上面去得多
动症 呢?
而小孩就不一样了,
小孩生活在大人把持的世界内,
小孩生 活的家庭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没
有选择的一个必须坐上去的沙发,
小孩既没有检查沙发的能力,
也没有换掉或扔掉沙发的可
能,
而只能好不好都坐上去。
如果家庭存在一些不 利于小孩幸福成长的因素,
这些因素就会
像沙发中那些看不见的针那时时样刺痛着小孩的神经,
使小孩感到这个家庭不舒服,
可太小
的孩子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不舒服的因素,小孩就 只有用一个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不安、
和不舒服,
那就是躁动。
因此你可把小孩的异 常多动倾向确切地解释为:
孩子在向你发出不
安和不舒服的呐喊,
你的家庭里,
一定有什么事有问题了,
就像地震来临之前的鸡飞狗跳一
样,预示着什么不好的事在发生。< br>
非常遗憾的是,
多数糊涂的家长没有把孩子的异常躁动看成是家庭问题的报警,
反而把孩子
当成异常儿童来反感和对待,
甚至把孩子当成病人送进了医院,
用残酷的 大把吃药的方法来
掐死孩子报警的多动神经,让孩子在有针的沙发上继续强行地坐下去。
目前全世界对待多动儿童的处理方法基本都是粗鲁的、歧视的、野蛮的、
残害的,包 括为此
而开发的各种各样的矫治系统和训练项目也都是摧残性质的。
我参观过一个多动症儿童矫 治
训练中心,
那里的训练方法和治疗设备无异于给孩子上酷刑。
比如让孩子跑完一千米 之后再
举
500
次杠铃,
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说是通过大体能运动消 耗孩子的多动能量并训练孩子的
耐力,
使孩子既无体力多动又有耐力忍住多动。
而问过 受训的孩子后,
孩子们像一个个就要
爆炸的炸弹那样悲愤而压抑地说自己快要崩溃了,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受这个罪而别的小
孩可以天天玩?大体力消耗并没有消耗掉孩子内心的不安感受,
反而给他贴上了不正常人类
的标签,使他在过于幼小的年龄里就悲愤地感觉到
——
我不是正常人,我就该受这个!
目前在中国,< br>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往往出现在比较富有的并不缺钱的家庭里,
他们的父母可能
会问,我的 家里不缺吃穿,要什么有什么,我家的孩子怎么会不安和多动呢?
这就要用我最近刚刚画出的人类心理生命图谱来说明问题。
请不要以为孩 子饿不着、
冷不着就一切幸福满足了,
一个生命的真正需要并不是表面的吃穿
玩用。< br>成人们对幸福的感觉往往掺杂着金钱、
名利、地位等社会杂念,
而儿童对幸福的天然感受往往最接近人内心对幸福的真实需求。
因此请不要单纯地用孩子吃到了什么、
穿到了什
么、
看到了什么而主观地判定儿童是否安乐幸福,
孩子对幸福的真实理解和需求其实会 把很
多大人吓一跳,它们是人类心理生命中最基本的五大内心需求,它们是:
快乐感,安全感,保障感,
强大感,归属感。
这五大 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在一篇博客里将它们讲得透彻明白,
但很显然,
这五大需求< br>不是什么饭菜、衣服、汽车、住房、钞票
……
倒有可能是一个拥抱、一个眼 神、一个抚摸、
一个亲吻、一个陪伴、一个关注、一个夸奖、一个表扬、一个欢呼、一个感激、一个解释 、
一个帮助、一个道歉、一个信任、一个鼓励、一个分享
……
总之,是太多太多的细节,是细
节汇成的海洋。
郑雄-
郑雄-
郑雄-
郑雄-
郑雄-
郑雄-
郑雄-
郑雄-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23: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140.html
-
上一篇:宝宝睡眠质量不好怎么办?
下一篇:孩子上课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