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痰湿咳嗽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09:45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丘疹图片)
痰湿咳嗽



证候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辨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湿渍肺,肺失宣肃,则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湿浊困 脾,
故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之象。




本证以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舌淡苔白腻为特征。





痰湿咳嗽

中医学对于咳嗽有很准确的命名:“有声 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临床大多是有声还有痰,或因为有痰刺激咽喉而引起咳, 很难截然分开是咳还是嗽,于是
就并称为“咳嗽”。正如《活法机要》所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 不清也。嗽谓无
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
嗽也。”

《黄帝内经》对于咳嗽论述很详细,还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历代对 咳嗽分类、命名
多又杂,到明代张景岳提出分为“外感、内伤”二类,简明扼要,又实用。对于外感咳嗽 ,
他提出“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以胜认为,咳嗽虽然起因是“外感、内伤”,但是
直接 引起咳嗽的还是“痰湿”为多,所以就特别提出“痰湿咳嗽”,加以讨论。

对于咳嗽的辨证论治,首先要知道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加重因素等。

如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嗽声重、急剧、或咽痒则咳嗽,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如果
咳声嘶哑、病势急 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病程长,为阴虚或气虚。咳嗽声
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早晨 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嗽减轻者,多为
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 时有单声咳嗽,咳嗽轻微短促者,多为
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多为日久 咳嗽导致气喘的虚寒证。
咳嗽而声低气怯者属虚,咳嗽声音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而加重者多 为痰湿。
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情志郁怒而咳嗽而加重者多因于气火。

既然讨论“痰湿咳嗽”,就必须注意痰的色、味、量、质。咳嗽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
阴虚;痰多 的

大多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 br>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喀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都
有,为痰 热淤结成痈;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的属痰湿,味咸的属肾虚。

中医药大学教材把 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二大类
7
个证型:外感类:
1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 br>咽痒,痰稀薄色白,鼻塞,清涕,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方药
用三拗汤 、止嗽散加减。
2
、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嘎唖,喉燥咽痛,喀痰不爽,痰
粘稠 或稠黄,咳时汗出,流黄鼻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方药用桑菊饮加减。
3
、风燥伤肺:干咳嗽,连声呛咳,喉痒,咽喉干痛,鼻唇干燥,少痰
或无痰,或痰带 血丝,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方药用桑杏汤加
减。

内伤类 :
1
、痰湿咳嗽:咳嗽反复发作,咳嗽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咳嗽,痰出咳嗽轻或停,
痰粘稠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大多于早晨或食物后咳嗽厉害、痰多,进食甘甜油腻
食物加重,胸闷 ,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方药用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加减。
2< br>、痰热郁肺:咳嗽气粗促,痰多,质粘稠,或稠黄,喀吐不爽,或有热
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 ,咳嗽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慾饮,舌苔薄黄腻,舌质
红,脉滑数。方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3
、肝火犯肺:咳嗽阵作,咳嗽时面赤,咽干,经常
感觉痰滞咽喉,喀之难出,量少质粘, 胸胁胀痛,咳嗽引痛,口干苦。症状可随情绪变化
而变化。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方药用加减泻白散和 黛蛤散。
4
、肺阴亏耗:干咳,咳嗽
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或声音逐渐嘶哑 ,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
热,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方药用沙参 麦冬汤加减。

在英国,因为气候冷、湿,临床多见湿邪困脾,导致脾虚积湿生痰,或为外感咳 嗽,或转
为内伤痰湿咳嗽。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部分老年痰湿咳嗽患者,病久多为肺 脾两伤,治疗不当或不治疗,会
发展成为痰饮、咳喘。甚至导致阳气虚衰,病延及肾,表现为“肺气虚寒 ”的虚性咳喘。

2010-11-20
于伦敦)



【方名】

桑菊饮



【出处】


温病条辨




【分类】

解表剂
-
辛凉解表

【组成】

桑叶

7.5
克)

菊花(
3
克)

杏仁

6
克)

连翘(
5
克)

薄荷(
2.5
克)

桔梗(
6
克)

甘草

2.5
克)

芦根(
6
克)





二、三 日不解,气粗似喘,

是兼气分有热,可

加石膏、知母

,若

肺中
热甚

咳嗽较频,可

加黄芩

清肺止咳。口渴者

加花粉

清热生津。此外,若肺热咳甚
伤络,咳痰夹血者,可加
茅根
、藕节、丹皮之类,凉血止血;若有痰黄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蒌皮、浙贝母之类,
清化
热痰。至于原书还有

入营
”< br>、

在血分

之加减法,相去
已远,且另有治法,可置之不议 。


1
.本方长于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故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 。如上呼吸道感
染、急性气管炎等均可加减运用。若痰稠难喀出者,以瓜蒌皮、浙贝母以清肺化痰;若< br>痰中带血,可加白茅根、生藕节以凉血止血;若伤津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
热邪较盛气 粗而喘者,加
生石膏
、知母以清肺胃之热。



2.本方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疗流行性结膜炎;加牛蒡子、土牛膝可治急
性扁桃体腺炎。


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杏仁
6


连翘
4.5


薄荷
2.4


桑叶
7.5


菊花
3


苦梗
6




2.4


苇根
6




【用法】用水
400
毫升,煮取
200
毫升,日二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加减】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
甚燥,邪初入营,加 元参
6
克,犀角
3
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
生地< br>、
玉竹、丹皮各
6
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主要有解热,抗炎,发汗,抗菌,抑制
肠蠕动亢进
等作用


清金化痰汤


【中文通用名】清金化痰汤




【药品分类】中药方剂

->
呼吸系统疾病方剂

->
慢性支气管炎方剂




【处方来源】
(
《医学统旨》
)



【组

成】黄芩、山栀子各
12
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
15
克,贝母、麦




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
9
克,甘草
3
克。




【功

效】清肺化痰。




【适应症】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歌】清金化痰黄芩栀,

桔梗麦冬桑贝知

,瓜蒌橘红茯苓草

,痰火犯肺咳嗽
止。




【方

解】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




自消;更以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




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故全方有化痰止




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清金化痰汤




【来源】
《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





【组成】黄芩

栀子各
4.5


桔梗
6


麦门冬
(
去心
)
贝母

橘红

茯苓各,
9





知母

瓜蒌仁
(

)

3


甘草
1.2





【用法】用水
400
毫升,煎至
320
毫升,食后服。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
脉象濡数。现多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二陈汤

二陈 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组成,是一 种能燥
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
佳,故名二陈。

方剂名称



二陈汤





药物组成



半夏 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
(

15g)
白茯苓
三钱
(9g)
甘草
炙,
一钱半
(4.5g)
生姜
七片
,
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
(12g),
用水一盏,生姜七片
,
乌梅一个,同煎六分
,
去滓,热服
,
不拘时候
(
现代用法: 加生姜
7
片,乌梅
1

,
水煎温服
).

功效



燥湿化痰
,
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
.
咳嗽
痰多
,
色白易咯,恶心呕吐
,
胸膈痞闷,肢体困重
,
或头眩心悸 ,舌苔白滑
或腻
,
脉滑。


病症分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
膈 ,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
凌心,则为心悸。< br>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9: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439.html

痰湿咳嗽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