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07:17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做眼袋)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
写作组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
(acutemesenteric ischemia

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 I)
和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

IC)
。本建议
拟通过介绍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
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
为临床医 师提供诊断和防治依据,
本建议不包括门静脉高压所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缺血。

流行病学

一、患病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
动脉硬化相关疾 病发病率增加,
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

目前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的流行 病学资料尚不多见。
国外研究表明,
急诊监护病房每
1000
例患者中就有< br>1

AMI
患者;我国
90

IC
患者为老 年患者
(

60

)


二、危险因素

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
10%
, 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
大。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
血 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主
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 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
阻等。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肠切除术、肠镜、钡灌
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 剂、非甾
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三、预后

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早期症状和体征特别重要。
对于年龄大于< br>70
岁,诊断延迟超过
24 h
,伴休克、酸中毒的患者,预后差。国外报道,
AMI
患者
90 d

1
年和
3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59
%、
43< br>%


32
%。

IC
轻症多为一过性,< br>通常在
1

3
个月内恢复,
并不留后遗症。
重症患者 经积极处理,

半数可在
24

48
h
内缓解,
1

2
周病变愈合,严重者
3

7
个月愈 合。少数患者发生不可逆损
害,
如急性期快速发展为肠坏疽,
甚至腹膜炎或广泛中毒性 结肠炎,
或溃疡延迟不愈进入慢
性期,导致肠管严重狭窄,均需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1

AMI

AMI
的三联征: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而无相应的体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
颤动, 胃肠道排空障碍。
AMI
常以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症状,约
75< br>%患
者大便潜血阳性,
15


患者可伴有血便;部分患者可 出现肠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
疡及穿孔。
本病起病急,
早期无特异表现,
病死率高。

80
%患有肠系膜动脉阻塞是由动脉
粥样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 引起的,
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
该病不同
类型具有各自临床特 点。

2

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
畏食和 体质量减轻。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
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 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
(
与缺血的肠
段有关
)
,多发生于餐后
15

30 min

1

2 h
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
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3< br>.
CI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 br>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
24
h
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 血便,其他症状
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 死
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等腹膜炎的体征。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
l0
×
1O
9

L
,大便潜血常阳性。血清肌酸激

(CK)
、乳酸脱氢酶
(LDH)
、碱性磷酸酶
(ALP)
也可增高,但血清酶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对
AMI
诊断缺乏特异性。
有学者提出
D-
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
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 一步研究。

2
.腹部
X
线检查:是
AMI
最基本 的检查。最典型征象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
膜下水肿所致。
部分患者因肠痉挛致肠腔 内气体减少,
亦有部分患者因肠梗阻范围较广致肠
腔内充满气体。钡灌肠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 、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膜下水肿、
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肠腔内钡剂充 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
可见黏膜粗糙,
呈齿状缺损。
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 甚至引起肠穿孔,
腹膜刺激征阳性患
者禁忌钡剂检查。

3

超声检查:
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操作简便、
迅速而有效。
B
型超 声能显示腹腔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
脉冲 多普勒超声能测定血流速
度,对血管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其他征象有:肠壁增厚、腹水、膈 下积气、门
静脉
-
肠系膜静脉内积气。

4
.计算机体层摄 影术
(CT)
检查:
CT
增强扫描和
CT
血管成像
(CTA)
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
干及其二级分支的解剖情况,但对观察三级以下分支不可靠。
AMI
直接征象为肠系膜上动脉
不显影、
腔内充盈缺损、
平扫可为高 密度
(
亚急性血栓
)

间接征象有肠系膜上动脉钙化,
肠< br>腔扩张、积气、积液;门静脉
-
肠系膜静脉内积气、肠系膜水肿、肠壁增厚。肠壁积气、 腹
水等则提示肠管坏死。
CMI
直接征象为动脉狭窄、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等; 间接征象
有血管壁钙化、侧枝形成、肠腔扩张、肠系膜水肿、肠壁增厚。

5
.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方法。
MRI
可显示肠系 膜动、静脉主干
及主要分支的解剖,但对判断狭窄程度有一定假阳性率。
MRI
对判断 血栓的新旧、鉴别可逆
性和不可逆性肠缺血有很高价值。

6
.肠镜检查:是 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淤斑,
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 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
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
一旦缺 血改善,
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
是与其他肠
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
镜下 所见出血结节是
IC
的特征性表现,
由黏膜下出血或水肿形成所致。
病理组织 学可见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细胞,为此病特征。
AMI
如累及结
肠 ,内镜改变与
IC
大致相同;
CMI
内镜检查无确切意义,但可排除其他疾病。

7< br>.
选择性血管造影:

AMI
诊断的金标准,
并可在诊断的同 时直接进行血管内药物灌注
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对于选择性血管造影正常者,不能除外非闭塞性血管缺血 。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A MI

AMI
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
断较困难。
临床观察中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
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则为肠 缺血进行性加
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
X
线检查可见“指压痕”征、 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
气囊征。
CT
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
腔内充盈缺 损。
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肠黏
膜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缺血性改变为主要特点,如伴有血管炎、
血栓形成及血管栓塞病变者即
可确诊。

2

CMI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先进的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性腹痛,
少数患者可出现脂肪泻;患者呈慢性病容,消瘦,腹软无压痛,叩诊呈鼓 音,上腹部常可闻
及血管杂音。动脉造影、
CT
血管成像、核磁血管成像、超声等影像 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CMI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7: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251.html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的相关文章